屍體
屍體,是相對於生物的概念,指生物體死亡後遺留的尚未完全腐爛的軀體。至於完全腐壞、僅殘餘骨骼組織的動物屍體則稱為骸骨,亦稱白骨、骷髏、遺骨等,其中「骷髏」一詞可能帶有恐懼的意味。
概要
一般來說,會以「遺體」這一詞於尊重死者人格的場合來稱呼屍體。在台灣,某些宗教人士與多數媒體亦將遺體稱作大體、大體師或大體老師,然而大體一詞是由「大體解剖學(Gross anatomy)」一詞而來的簡稱[1],這個「大體」是英文Gross的翻譯,代表「巨觀的」、「總成的」,此命名意為:總括處理肉眼可看見的器官組織的解剖學,是與「微觀解剖學」、「神經解剖學」等作為相對的學問,就跟中文裡說「大體而言」的「大體」,是同一個意思。中文裡對屍體的尊稱就只有「遺體」、「遺骸」。上述將「遺體」稱作「大體」[2],把「屍皮」稱為「大體皮膚」乃為誤用[3]。而「屍體」用於醫學、刑事案件偵查等領域。在地質學和生態學中,通常使用「遺體」一詞,如「生物遺體」、「動物遺體」、「植物遺體」等。屍體會發生一系列屍體現象,是刑事案件偵查時推測死亡時間的參考依據。
古代記載
在古籍《酉陽雜俎·物異》《尚書故實》《南村輟耕錄·卷十四》中,「人臘」是指乾枯的人的屍體。
參考文獻
延伸閲讀
- Jones, D. Gareth. Speaking for the Dead: Cadaver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 Aldershot: Ashgate. 2000. ISBN 978-0-7546-2073-0.
- Roach, Mary. Stiff: The Curious Lives of Human Cadavers. New York, NY: W. W. Norton and Company Inc. 2003.
- Shultz, Suzanne. Body Snatching: the Robbing of Graves for the Education of Physicians. Jefferson, North Carolina: McFarland & Company Inc. 1992.
- Wright-St Clair RE. Murder For Anatomy. New Zealand Medical Journal. February 1961, 60: 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