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安氏中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安氏獸
化石時期:始新世, 48–41 Ma
無效狀況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演化支 全撰類 Artiofabula
演化支 鯨反芻類 Cetruminantia
演化支 鯨凹齒形類 Cetancodontamorpha
屬: 安氏獸屬 Andrewsarchus
模式種
蒙古安氏獸 Andrewsarchus mongoliensis
Osborn, 1924
異名
  • Paratriisodon Chow, 1951

安氏獸(屬名:Andrewsarchus,意為「安德魯的統治者」,發音:/ˌændrˈsɑːrkəs/) ,又名安氏中爪獸安氏中獸,是一種原始、身體粗壯的偶蹄類哺乳動物,生存於4800-4100萬年前的始新世。牠的四肢很短,而身體很長,有長的尾巴,腳上有蹄。牠的鼻端很長,有鋒利的牙齒及扁平的頰齒,可以用來咬碎骨頭。不過由於只有頭顱骨被發現,故究竟安氏獸是掠食者雜食動物或是食腐動物的則不清楚。

發現及分類

安氏獸是以著名的化石發掘者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Roy Chapman Andrews)來命名,其屬名「Andrewsarchus」中的「archus」在希臘語為「統治者」的意思。安氏獸的化石是於1923年6月在蒙古戈壁沙漠曼汗發現[1][2],這個沒有下頜骨的頭顱骨現在存放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3]。基於牙齒及頭顱骨的相似性,之前牠被分類在中爪獸目中,據此估計牠像中爪獸中國中獸般是有蹄的。不過之後一項2009年的研究推翻了之前的理論[4],現已將安氏獸重新分類,歸類至偶蹄目之下,屬於鯨凹齒形類演化支中的一支。

安氏獸屬有蹄哺乳動物,在親緣關係上曾被認為更接近於綿羊山羊,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被戲稱作「披著狼皮的羊」。但是它實際上是巨豬科河馬鯨魚的近親[4]

以下演化支序圖係根據於 Spaulding et al (2009)[4]

 有蹄類 Ungulata 

 中爪獸目 Mesonychia

 奇蹄目 Perissodactyla

 鯨偶蹄目 Cetartiodactyla 

 胼足亞目 Tylopoda

 豬形亞目 Suina

 反芻亞目 Ruminantia

 豨科 Entelodontidae

 安氏獸屬 Andrewsarchus

 河馬科 Hippopotamidae

 鯨豚類 Cetacea

描述

安氏獸的化石是一個長83,4厘米及闊56厘米的頭顱骨[1] 及一塊骨頭。頭顱骨很像較為細小的中爪獸目,故相信安氏獸有著與差不多的大小。

安氏獸可能是最大型的陸上哺乳類肉食性動物。若安氏獸按照中爪獸的體型來比例,從鼻端到盆骨就可長達12呎,而肩高則達6呎。故此安氏獸約有Synoplotherium英語Synoplotherium或中爪獸的三倍[1]。安氏獸像其他的史前動物般,有著比身體不成比例的大頭。

安氏獸的頭蓋骨長度約有中爪獸的兩倍,顴弓闊度為兩倍。安氏獸的面部長度約為頭蓋骨的150%,而中爪獸就只有92%,可見安氏獸的面部相對較長。[1] 安氏獸的頭蓋骨約有阿拉斯加棕熊的兩倍,但較為窄身,並且是馬更歇狼的三倍。由於平均棕熊都輕於1000磅,而最極端的亦只重170磅,故相信安氏獸約重400-1000磅之間。[5]

古生物學

對於安氏獸的外觀及行為幾乎是完全未知的,在古生物學家之間就此已有很多討論。有指安氏獸的牙齒很鈍,並非掠食者的特徵。牠有可能是雜食性多於肉食性的,會吃腐肉、骨頭、植物軟體動物,而非獵物新鮮的肉。若安氏獸是吃腐肉的,牠可能會以其龐大的身型來嚇走細小的掠食者。

安氏獸的顎骨在陸上哺乳動物中很特別,可以咬碎大骨頭。根據顎骨的形態及發現其化石的海岸地帶,估計安氏獸可能是獵食原始鯨魚甲殼動物及其他同期的大型哺乳動物。直至始新世末期,非常大型的哺乳動物都是在中亞演化的。

安氏獸沒有適合撕開食物的裂齒。從牠的撕開食物的力量估計,安氏獸最有可能是吃已滅絕雷獸科,不論是獵食或是吃其屍體的腐肉。

按照安氏獸的食物需求,相信在始新世的中亞洲有著大量的大型動物,可能是以每年出現為週期。當印度次大陸亞洲在始新世晚期或漸新世早期碰撞時,形成了喜瑪拉雅山及隔離了特提斯洋,繼而影響了氣候,使中亞洲乾涸,最終令動物群滅絕。而安氏獸亦相信是因此而滅絕的。

圖庫

參考

  1. ^ 1.0 1.1 1.2 1.3 Osborn, H. F. Andrewsarchus, giant mesonychid of Mongolia (PDF). 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 1924, (146) [2008-03-3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1-02). 
  2. ^ Wang YQ, Meng J, Beard CK, et al. Early Paleogene stratigraphic sequences, mammalian evolution and its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Erlian Basin, Inner Mongolia,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2010, 53 (12): 1918–1926. doi:10.1007/s11430-010-4095-8. 
  3. ^ AMNH. Andrewsarchus, "Superb Skull of a Gigantic Beast". 7 March 2013 [18 February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15). 
  4. ^ 4.0 4.1 4.2 Spaulding, Michelle; O'Leary, Maureen A.; Gatesy, John. Farke, Andrew Allen , 編. Relationships of Cetacea (Artiodactyla) Among Mammals: Increased Taxon Sampling Alters Interpretations of Key Fossils and Character Evolution. PLoS ONE. 2009-09-23, 4 (9). ISSN 1932-6203. PMC 2740860可免費查閱. PMID 19774069. doi:10.1371/journal.pone.0007062 (英語). 
  5. ^ BBC. Walking with Prehistoric Beasts (DVD).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2001. ISBN 0-7907-6195-5. 

外部連結

警告:默認排序鍵「安氏兽」覆蓋了之前的默認排序鍵「Andrewsarch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