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安東尼奧·卡諾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安東尼奧·卡諾瓦
《自畫像》(1792年)
出生Antonio Canova
1757年11月1日
威尼斯共和國波薩尼奧
逝世1822年10月13日(1822歲—10—13)(64歲)
倫巴第-威尼西亞王國威尼斯
國籍威尼斯共和國 (1757–1798)
奧地利(1798–1805)[1]
義大利王國 (1805–1814)
奧地利帝國 (1814–1822)
知名於雕塑
知名作品
  • Psyche Revived by Cupid's Kiss
  • The Three Graces
  • Napoleon as Mars the Peacemaker
  • Venus Victrix
  • George Washington
運動新古典主義

安東尼奧·卡諾瓦義大利語Antonio Canova義大利語發音:[anˈtɔːnjo kaˈnɔːva],1757年11月1日—1822年10月13日)是意大利新古典主義雕塑家,他的作品標誌着雕塑從戲劇化的巴洛克時期進入到以復興古典風格為追求的新古典主義時期。

生平

卡諾瓦故居博物館

卡諾瓦出生於威尼斯附近,坐落在阿爾卑斯山余脈山麓的一個小村莊,父親和祖父都是當地的石匠,三歲時父親去世,母親改嫁,他依靠祖父母撫養長大。他在剛剛能拿鉛筆的年紀,祖父已經開始教他繪畫,祖母也非常關心他,在他後來有能力時,就將還在世的祖母接到羅馬家中養老。

早年他就喜愛雕塑,在他祖父的工作間也得到了實踐的機會,9歲時就製作了兩個大理石小神龕,後來就開始作為祖父的助手,他的才華受到他祖父的顧主,威尼斯貴族的欣賞。

據說他11歲時應貴族的要求,用黃油製作了一個獅子雕塑,被雕塑家托萊托發現,收他為徒,他學習了兩年,獲益非淺,後來托萊托去世,他又隨其侄子學習一年。以後他就開始獨立工作。第一件作品是他在16歲時完成的《俄耳甫斯和歐利蒂絲》,表現了在地獄的煙火中的歐利蒂絲,受到廣泛的讚譽。

《因邱比特的吻而復活的普塞克》,藏於盧浮宮

修道院為他提供了一間工作室,在那裡他研究人體解剖,有時也到學院學習,但主要從自然中學習,大約有三年他沒有完成任何作品。接下來他完成了一系列受到讚賞的作品,最重要的是飛向太陽的《戴達羅斯和他的兒子伊卡魯斯》,他的才能得到公認。

24歲時他離開威尼斯前往羅馬發展,並得到威尼斯元老院的一筆資助(大約每年60鎊,共資助三年),並得到威尼斯駐羅馬公使的熱情幫助。

忒修斯殺死米諾陶

1780年12月28日他抵達羅馬,開始全新的階段,在這裡,他的作品《忒修斯殺死米諾陶》大獲成功,這件作品的簡約和自然的表現手法形成今後他的風格。

他的另一件作品是教皇克萊孟十四世的紀念碑,用了四年時間完成,這件作品使他躋身於當時最著名的藝術家行列之中。

他又用了五年時間,完成了教皇克雷芒十三世的紀念碑,從此後他的名聲大振,接受了一系列的定單,創作了《愛神邱比特和普塞克》,俄羅斯沙皇曾邀請他去聖彼得堡,被他拒絕了,他說:「意大利是我的國家,是藝術的原生地,我不能離開她,我是在這裡長大的,如果我的才能用於其他土地,必須是能對意大利有利,難道還能捨棄她而為其他國家服務嗎?」但仍然有許多他的作品被俄羅斯收藏。

從1795年到1797年,他創作了一系列著名的作品。1798年,由於法國軍隊入侵,他返回家鄉,只創作了一些繪畫作品,一年後返回羅馬,但健康狀況已經不如以前,他到德國旅行一段時間,回來後身體有好轉,立刻又投入工作。

1815年,教皇命令他去巴黎監督收回拿破倫掠去的藝術品,秋季,他訪問了倫敦,1816年初,他回到羅馬,被任命為羅馬主要藝術學院聖盧克學院的院長,教皇親自指定將他的名字以大寫金字刻匾,並被給予伊斯恰侯爵的爵位,年薪3000克朗。

收藏卡諾瓦心臟的紀念碑

他又完成了一系列宗教作品,包括教皇庇護六世雕像、《瑪爾斯維納斯》、《聖母哀悼耶穌》、《聖約翰》和《抹大拉的馬利亞》等。

1822年5月,他訪問那不勒斯,去視察正在作成臘模的菲迪南七世像,健康狀況進一步惡化,回到羅馬後有所緩和,年底,在返回家鄉的路上,於威尼斯逝世,享年65歲。他的遺體被安葬在家鄉的寺廟中,他的心臟被藏放在他曾經為提香設計的大理石金字塔形墓中。

其他作品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1. ^ The fall of Venice occurred in 1797 but was then ceded later to Austria.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 Venic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ccessed 14 May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