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克理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09年3月31日) |
此條目的語調或風格或許不適合百科全書。 (2009年3月31日) |
威廉·克理(William Carey,1761年8月17日—1834年6月9日),是一位英國宣教士和浸信會牧師,被譽為「近代宣教士之父」(Father of modern missions[1])。他是英國浸信會差會的創辦人之一。在印度塞蘭坡(Serampore)宣教期間,他將聖經翻譯成包括孟加拉語、印地語和梵語在內的多種語言。
童年
1761年8月17日,威廉克理生於Paulerspury,這是位於英國北安普敦郡西南隅的一個小村落。威廉的父親埃德蒙·克理原本是一個舊毛布的織工,他的祖母與父母親是基督徒。克理的父親在他六歲時被任為村中的教員,於是他們舉家遷入了村中禮拜堂附近的教員住宅。
在他十二歲時他就選擇的第一份工作,種地。 後來因為種田使得他的臉上、手上一直生紅斑,痛的無法成眠,身體不堪負荷,所以克理放棄種田的工作。
成為宣教士
克理因為身體的緣故放棄園藝工作,在經過一次家庭會議之後,他們決定克理應該學習當時英國正新興的工業--製鞋業,於是在他十六歲那年,由他的父親幫他尋找到鄰村的一個鞋匠師傅學習,但兩年後這個師傅突然去世,他改往Hackleton,名為 Clarke Nichols的師傅那裡學習,他學會了修鞋,也學會了製鞋。
在他三十一歲之前,已經可以閱讀希臘文、希伯來文,荷蘭語、法語和英語等不同譯本。他成為一個敬虔的基督徒,這是因為和他一起製鞋的同事John Warr的影響,他是一個敬虔的基督徒。並因著這位大他三歲的弟兄帶領,他也加入「不奉國教者(Dissenters or Non-Conformists)」的祈禱會。 後來他離開有政府保護不會受到十架凌辱的安利甘宗教會。
後來他遇上當時著名的聖經 註釋家Thomas Scott ,他影響了克理旳信心。
隨後他受一個浸禮會 牧師的影響,克理加入了浸禮會,並在1783年10月5日,由Dr. Ryland為他施浸,他成為一個浸禮會的會友。克理在1786年8月1日,他25歲那年在Moulton 這個地方接受按牧,當時為他按牧的三位主禮人:Ryland,Sutcliff,Fuller,這三位牧師後來共同支持克理的傳教 事業。
第一個宣教士
一七九一年,克理完成他的第一本書《基督徒當竭盡所能引領異教人民歸正》(Enquiry into the Obligation of Christians to Use Means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Heathen)。內容分三大類:(一)世界各國宗教概況,(二)異教徒 得救之道與基督徒之義務,(三)前人引領異教徒歸成功歸主事例,與未來可行的方法。原稿計長87頁,花了八年的時間,這本小書在第二年出版,被讚譽為『現代傳教事業的憲章』。
牧師聯誼會於1792年10月2日接受了克理的建議,終於通過以下的議案,特命差會為--浸禮會異域傳播福音差會(Baptist Society for Propagating the Gospel Among the Heathen)。」,近代第一個傳教士差會就這樣成立了。克理是第一位被差派出去的宣教士,他在印度所寫的書信,使許多宣教事業的出現,例如1795年成立的倫敦會(London Missionery Society),就是一個超宗派聯合主辦的宣教事業,是回應克理的鼓勵而建立的。
他後來結識了孟加拉(Bengal)的宣教士John Thomas,他是一位前東印度公司的外科醫生,後來在印度成為基督徒,兩人結伴前往印度
由於克理的妻子拒絕他獨自前往印度,最後舉家出航。 當時整個印度是東印度公司控制著,而當時的政策是他們並不歡迎任何的宣教士進入印度,因此有很多被驅離出境、遣返回國的。這時的印度是被不符合基督宗教教義的宗教儀式控制幾乎全數人口,並且百姓受教育的機會也是一種奢侈。
1793年7月13日。克理全家並托馬斯和他的妻子,一起出航。他們在這五個月的漫長航行中,每個星期就在船上傳福音、守主日。克理也在這五個月裡學會了孟加拉語,協助托馬斯翻譯孟加拉聖經的工作。這趟航程終於在同年11月11日完結,停靠在加爾各答。
影響印度
克理他們離開了加爾各答,往南離首都五十哩的地方步行而去。托馬斯用當地話講道,克理在旁邊靜聽,學習當地話,當時托馬斯和克理身上只有一點點的錢,兩個月之後,他們已經是身無分文了。
後來托馬斯選擇回到加爾各答繼續行醫,而克理舉家遷往更內陸的鄉下,時有猛虎、毒蛇出沒的沼澤地。只因為這地三年無須付租。克理將闢地砍下的木材拿去賣,家中的幾個男孩全都一起幫父親的忙,用竹子建築了一個家,他們也闢了一個園地種植靛青樹,製作靛青原料,後來在一個病疫重生的雨季,他因為過度疲勞病倒了,的那已經學會孟加拉語的兒子彼得,一病不起,這是第一個死亡的孩子。他的妻子Dorothy因為打擊,心理受影響,於1807年去世。
後來英國的同工對克理自給自足的宣教策略不能認同,英國的同工並不願意支持克理的靛青園計畫。不能理解的英國同工們以為克理是為了賺錢而擱置了傳福音的正業。而克理知道除非他可以自足,否則隨時他都可能會被「召」回國去。在這極度的困苦中,他把見到的異象—翻譯印度文、孟加拉文聖經、將福音傳到印度各地。他一邊研讀語言,翻譯聖經,也不斷的講道。他在到了印度的第五年後,在1797年在印度建立了第一間教會。
1799年的一場豪雨,令克理再次遷移到新據點—塞蘭坡(Serampore),這個被丹麥政府保護的城市,不僅人口稠密、治安良好,也空氣宜人。他從沒有離開這個城市,隨後有更多的基督徒加入,約書亞·馬士曼(Joshua Marshman,1768-1837),和華德(William Ward, 1769-1823)等到印度與克理同工。因為英國政府並不支持他們,他們就請求克理讓他們加入他的事工,克理也得到一批基督徒、丹麥政府的支持。
Krishina pala是第一個克理所改變的基督徒,這個印度人付上了極大的代價,他的信主在印度人中引起極大的騷動,示威的群眾甚至將他的大女兒幽禁,但他仍然如期受浸,不久他的太太、妹妹和他的朋友的全家,都成為基督徒。Krishina 日後也成為克理的助手。從1793年到1800年共七年的時間,才有的第一個印度教徒。後來才漸漸多了起來,所以克理不僅自己傳福音,更鼓勵印度信徒作宣教士。
1801年3月5日,第一本裝訂成冊的孟加拉文的新約聖經終於付梓,這是歷史以來的第一冊孟加拉文聖經,是克理用了七年半的成果,有傳聞說克理是聖經譯成全世界各種不同語文的鼻祖。同年4月8日,政府詢問克理是否可以到威廉堡學院當教授,克理接受了這項工作。
克理和這三位塞蘭坡(Serampore)教會的領袖從合作後至克理去世都未曾分開。馬士曼出身織布工人,也是語文學者,後來成為更正教第一本中文聖經的翻譯者(1822年出版)。因為英浸宣會支持的經費有限,馬士曼夫婦就自立的創立了三所學校,其中二所教導歐洲人子弟,另一所為印度兒童。克理則在威廉堡大學(Fort William College)教授東方語文,繼續三十年;以所得薪資,加上馬士曼所收的學費,後來發展了二十六個教會,一百二十六所學校,學生達一萬餘名。華德學過印刷及新聞,後奉獻勤修神學,參與宣道事工;是傑出的印刷者。三人同心合意,配搭洽當,是最理想的團隊,稱為"塞蘭坡三子」(Serampore Trio),他們共同組成了獨立宣道會,並設有印刷廠,印發聖經及書籍。英國政治家,國會議員兼人權運動者衛博福(William Wilberforce)被稱之為"英國的殊榮」。
晚年
1806年克理當選為亞洲學會的會員,同年也晉陞為正式教授,他陸續編輯孟加拉文字典、馬刺塔文(Marathi)字典和梵文(Sanskirt)字典。克理和他的同工們,也寫了許多的小說、寓言和法律的創作,並且將印度民間傳說的歷史軼事寫成專書,由華德的印刷所承印《印度歷史文學與宗教鳥瞰》,成為研究印度問題唯一的權威有五十年之久。
克理把聖經譯為孟加拉文(Bengali),印地語(Hindi),梵文,阿薩姆文(Assamese),及Oriya, Marthi語文。並將部分聖經譯成其他二十九種語文及方言,又繼續編訂不同語文的文法及字典達六種之多。在另加上與Marshman合譯的,使印度共有四十四種聖經譯本。他們也把印度文學中的史詩,和中國古典文學,譯成英文介紹給西方。為了促進文化和社會福利,他首創印度的醫藥宣教事工,儲蓄銀行,並神學院,女童學校,和孟加拉文報紙。他也建立了印度第一所現代印刷所,造紙廠,和蒸氣火車。他也翻譯西方的農業及園藝書籍介紹到印度,並推廣農業改良試驗;於 1820年,成立了印度農藝學會。
在克理任教九個月後(1802年)就開始調查印度民間的傳統被西方視為殘忍的習俗,就是把寡婦用火燒死,給亡夫殉葬,以表現寡婦對丈夫的貞忠,稱為"蘇替」(Suttee, 梵文作Sati);克理認為是極不人道。他得到了印度"大聖人」泰戈爾(Maharidhi Debendranath Tagore,諾貝爾文學獎詩人泰戈爾的父親)的支持,經過他近三十年的努力終在1829年,正式禁除了這個被西方社會視為殘忍的舉動。
他在印度的長期居留期間,並無一次回英國休假。在他晚年,有時病的不能下床,他就在床上工作,他仍繼續聖經翻譯的校正工作。克理在世的最後的日子,有許多朋友和世界各地的名人都來探訪他。
1834年6月9日,威廉克理死亡,克理在他的遺囑裡說「我吩咐,在未辦任何後事之前,先把我的債務全部清償,葬禮要簡單節省,請把我安葬在我第二個妻子旁邊,在我為他樹立的墓碑上空白處,勿加任何藻飾的刻上以下的句子:我是一個愚拙、可憐、毫無力量的蠕蟲,我睡在主懷中。」
克理博士是現代整個基督教世界中一個偉大的人物,他不僅影響了印度,也帶動近代宣教的開始。
生平大事表
年代 | 威廉克理生平事件 | 所面對的困難 |
---|---|---|
1761年 | 8月17日在英國北安普敦郡Paulerspury出生 | |
1773年 | 作鞋匠學徒,工作養家 | 失學 |
1779年 | 受John Warr影響,開始自修學習 | 面對信仰的改變,考慮轉換教會 |
1781年 | 與Dorothy Plackett結婚 | 妻子為文盲,比他大五歲;需要照顧做鞋師傅的遺孀之四個子女 |
1783年 | 受浸加入浸信會,自修拉丁文、希臘文、希伯來文、義大利文、荷蘭文等六種語文;參與祈禱復興聚會 | |
1785年 | 成為帶職牧者,推動差傳工作;夜校老師 | 平衡工作、學習、家庭和宗教 |
1786年 | 在摩爾頓受按立成為牧師,先後更新和發展兩家教會 | 在教牧同工會分享宣教工作的動議,被長者所反對 |
1791年 | 用了六年時間始完成成立差會的八十七頁小冊子「基督徒設法引領奉異教者歸主責任問題之研究」,鼓吹宣教工作 | 沒有出版經費 |
1792年 | 以賽亞書54章2-3節宣講宣教異象:組織英國浸信會差會 | 回應神的異象,在缺乏資源下成立差會 |
1793年 | 成為宣教士與托馬斯前往印度宣教,引發英語世界相繼組織差會,差派 宣教士 | 受到妻子及家人的反對、金錢的缺欠、英國政府的態度影響和海上航行的危險性 |
1794年 | 在孟加拉宣教,學習當地語言和文化,開始翻譯聖經 | 與差會產生意見分歧和被斷絕經濟來源、人力的支援,獨力工作,爭取居留權 |
1799年 | 遷往丹麥殖民地 Serampore 與新宣教士馬士曼和華德組成宣教團隊 | 妻子患精神病、兒子生病死去及英國政府和東印度公司的驅逐壓力 |
1800年 | 建立宣教中心,結合診所、學校、印刷廠多元化全人服侍模式。七年後第一個印度教教徒受浸加入教會 | 他的宣教異象,和英國的政策不能合轍,被迫離開居住了七年英國殖民地地區;遷移到福音工作較有發展的近加爾各答的丹麥社區(Serampur)。 |
1801年 | 在威廉堡大學任教東方語言,出版各種當地語文的工具書,第一本新約孟加拉譯本聖經問世。 | 把薪酬全數支援宣教工作。 |
1802年 | 鼓吹及協助立法,廢除殺嬰獻祭 | 九年後成功爭取廢除殺嬰獻祭的果效 |
1807年 | 原配離世,後來與丹麥貴族Charlotte Rumohr成婚 | 再婚引起很多社會的誤會和批評 |
1809年 | 突然患病昏迷 | 頑強的意志戰勝病魔 |
1812年 | 印刷廠大火,燒毀大量翻譯手稿,聖經翻譯陷於停頓 | 負起重建的責任,取得更廣泛地區的支持;兒子雅比斯(Jabez)亦被激勵,成為宣教士 |
1813年 | 興建麻瘋病醫院 | |
1818年 | 創辦薛蘭堡大學,內設神學系,集中訓練當地教會人才 | 集資籌建校舍,四年才完成建校工程 |
1820年 | 成立了印度農藝學會 | |
1821年 | 第二任妻子病逝 | 加上親友的死亡,更受疾病攻擊,身心靈大受打擊 |
1822年 | 長子費利克斯(Felix)病逝 | |
1823年 | 印刷廠負責人病逝;威廉克理在碼頭滑倒受重傷,得第三任妻子格雷斯休斯(Grace Hughe)照顧 | 胡格利河泛濫,住宅被沖毀。英國差會改組,不認同他們在工場的工作方向,沒有支援;十六年不斷受英國部分的基督徒的中傷和批評 |
1829年 | 廢止寡婦在丈夫喪禮被燒死的印度教習俗 | |
1830年 | 印度經濟危機,歷時三年多 | |
1831年 | 父親及差會主席埃德蒙去世 | 父親及摯友死亡加重他的打擊 |
1833年 | 受世界各地宣教之友幫助,供應宣教中心之發展需要 | 再經歷耶和華以勒 |
1834年 | 完成四十年宣教,與同工翻譯了四十種語言的聖經,設立了一百廿六家教會和多家差會,引發近代宣教運動,享年七十三歲。 | 在印度Serampore逝世。在他的墓碑上,寫著:「貧窮,可憐,無助的小蟲,我落在主慈愛的臂抱中。」 |
參考文獻
- ^ González, Justo L. The Story of Christianity Vol. 2: The Reformation to the Present Day. HarperCollins. 2010: 419. ISBN 978-0-06185589-4.
- ^ Carey. International Plant Names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