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奇里·特·卡娜娃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奇里·特·卡娜娃,2011年

奇里·珍妮·特·卡娜娃女爵士,ONZCHDBEAC(英語:Dame Kiri Janette Te Kanawa,1944年3月6日),是一名紐西蘭抒情女高音歌唱家。

生平

1944年3月6日,特·卡娜娃出生於紐西蘭吉斯伯恩,父親是當地原居民毛利族人,母親是來自歐洲的愛爾蘭人。由於貧苦,奇里·特·出生就被送入社福機構,所幸不久即被收養,特·卡娜娃的養父是毛利貴族,養母出身自英國音樂世家,其舅公是著名作曲家、管風琴家、指揮家薩利文。養父養母非常疼愛卡娜娃,大力培養她成長,並發掘其音樂天份。

歌唱生涯

特·卡娜娃少年時即獲得多項歌唱比賽獎狀,並在紐西蘭電視臺和澳大利亞演唱。她的音樂教育從紐西蘭開始,並以優秀的成績取得紐西蘭藝術會的獎學金。

爾後,1966年赴英國倫敦歌劇中心學習,在學習期間經常參與歌劇中心和英國各地的歌劇演出。從表演中汲取舞臺經驗,為她的歌唱事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70年,特·卡娜娃加入英國皇家歌劇院,首次的演出是在《鮑里斯·戈杜諾夫》(穆索爾斯基曲)中飾演謝妮亞和在《帕西法爾》(華格納曲)中飾演戴花少女。

1971年,她在《費加羅的婚禮》(莫札特曲)中飾演阿爾瑪維瓦伯爵夫人一角,大受歡迎,一舉成名,從此於國際樂壇,成為著名的抒情女高音歌唱家。同年,特·卡娜娃首次赴美國演出,在新墨西哥州聖塔菲市歌劇節中,飾唱阿爾瑪維瓦伯爵夫人,隨後又在三藩市歌劇院同樣飾演此角色。

1975年,她再度到三藩市演出時,則在《西蒙·波卡涅拉英語Simon Boccanegra》(威爾第曲)中飾唱阿梅莉亞和在《魔笛》(莫札特曲)中飾演米娜。

1974年,特·卡娜娃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作了一場轟動樂壇的首演,她在接到演出通知僅數小時之後,便在《奧泰羅》(威爾第曲)中飾唱苔絲(秋)蒙娜一角,並由電視直播,遐爾聞名,備受好評。歌劇成績斐然,舉世聞名。

她的音樂會獨唱水準亦高,1978-1979年,她首次在世界各地巡迴舉行獨唱會,先在倫敦皇家歌劇院演唱,並由電視臺轉播,後赴紐約、米蘭、維也納、巴黎、三藩市和多倫多等地演唱。

1981年,在英皇儲查理斯戴安娜王妃結婚典禮上,全球約6億人通過衛星轉播等各種途徑,見證了特·卡娜娃以韓德爾參孫英語Samson (Handel)》中《光輝的天使》一曲,祝福威爾斯親王查爾斯和其王妃戴安娜。

1997年,延續於1988年慶祝澳洲建國200週年的系列活動Opera in the Outback,特·卡娜娃女爵與於澳洲南部的內陸山村貝爾塔那英語Beltana演出,演唱《托斯卡》的《為了藝術為了愛》(Vissi D'arte , vissi D'armor,普契尼曲)、《蝴蝶夫人》的《美好的一天》(Un Bel Di Vedremo,普契尼曲)、《貓》的《Memory》(韋伯曲)、《杜蘭朵公主》的《主人請聽我說》(Signore, ascolta,普契尼曲)、《乞丐與蕩婦》的《夏日時光》(Summer Time,蓋希文曲)、《姜尼史基基》的《親愛的父親》(O Mio Babbino Caro,普契尼曲)等知名曲目,並與澳洲原住民婦女合唱團(Adnyamathanha Women's Choir)一起演唱當地民謠。

2010年,與世界三大男高音卡列拉斯,於台灣台北高雄巨蛋攜手演出。

獲獎紀錄

1982年,特·卡娜娃獲封為英國女爵士。同年,她的傳記在英國出版。 1983年,英國牛津大學授予她為名譽音樂博士學位。

參考資料

  • Warrack, J. & West, E. (1996). 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Opera - 3rd Edition.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ge 510. ISBN 0-19-280028-0.
  • Kennedy M.(2004). 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Music - 4th Edition.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ge 730. ISBN 0-19-8608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