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大京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京口江蘇省鎮江市潤州區境內,原長江京杭大運河江南運河)的交匯口。

鎮江市境內共有五個京杭大運河江南運河)與長江的交匯口,沿江自西向東依次是大京口小京口甘露口丹徒口諫壁口[1]。大京口是歷史上,江南運河第三個入江口。南齊建武年間(494年至497年)[2],在蒜山(今雲台山)東側開鑿新的江南運河入江口——大京口[3]。大京口的開鑿,縮短了江南運河與邗溝的距離,確保了船隻渡江安全[2]

唐朝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在京口閘的位置建埭。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廢埭,建京口閘。紹聖元符年間(1094年至1100年),以閘埭合一的形式建京口閘[2]

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兩浙轉運判官曾孝蘊建京口澳閘。京口澳閘有五座閘門,組成一組四級船閘[2],兼有通航、蓄水、引水、引潮、避風等多種功能[3]。光緒《丹徒縣志》記曰:「京口閘,俗名大閘,在城西北距江一里許,唐徙漕路,由京口埭渡江至伊婁河。」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引《南徐州志》記載:「京口舊名碩口,舊有五閘,曰京口、曰腰閘、曰下、中、上三閘,皆通接潮汛。樽節啟閉,以通漕舟。其後渠漸淺狹,閘亦廢壞。宋、元以來,數議修復。今為京口閘,當漕渠之口,距江一里。唐時改閘為堰。宋復易堰為閘。其後屢廢屢置,每潮漲則開以通舟,潮落則閉以蓄水,閘外江灘,橫直各二十丈,可以藏舟,東南百萬粟,每歲取途於此[2]。」

北宋至清朝,歷代對京口閘均有維護。1920年代,長江積沙淤漲延伸,大京口因此淤塞。1929年,江蘇省政府遷駐省會鎮江縣。大京口填埋為中華路。1932年7月,建成中華路。2021年,考古發掘京口閘遺址[2]

注釋

  1. ^ 記者:裴詩語/文,錢念秋/圖. 穿越千年运口,镇江打造“五口通江”文化展示区. 中國大運河網站,來源:現代快報全媒體. 2023-03-16 [2024-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9) (簡體中文). 
  2. ^ 2.0 2.1 2.2 2.3 2.4 2.5 王禮剛. 費菲 , 編. 大小京口闸桥的 历史变迁. 金山網. 2019-11-24 [2024-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9) (簡體中文). 
  3. ^ 3.0 3.1 霍義平. 大运河江南长江运口文化内涵初析. 江蘇省情網. 2021-07-28 [2024-07-28] (簡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