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壼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ㄎㄨㄣˇ,在宋代李誡所編的《營造法式》中寫作「壺門[1],是一種佛教建築的型制,也是一種鏤空的裝飾樣式。作為佛教建築中門的型制的壼門是隨佛教傳入中國的[2],而作為裝飾樣式的壼門自商代就已經在本土出現[3]

中國古代建築史學專家張馭寰認為,「壺門實際上是佛教常用的佛龕,將龕窟形象取下,進行線刻,就出現了壺門。[4]」壼門的輪廓有圓弧形、長方形、扁長形等,通常是在上端中間有突起,形狀猶如葫蘆壺嘴。壼門常常雕刻在佛塔須彌座的束腰部位和門窗部位,也會使用在香爐等器具上、床榻、桌椅等傳統家具上。佛教建築中能顯示尊貴的入口之處一般都會採用壺門樣式,如佛道帳、佛龕和佛堂,其內部常常雕有佛像、菩薩、佛教題材的故事以及植物、動物等圖案[5]

實例圖片

注釋

  1. ^ 目前國內的古建築術語詞典多以壼門立條目,但也有認為壼門實為壺門之誤寫,可參考經明漢、劉文金的《傳統家具文化文獻中「壺門」與「壺門」之正誤辨析》一文(收錄於《家具與室內裝飾》2010年第7期)
  2. ^ 張馭寰. 《古塔实录》.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11: 182. 它是隨佛教傳入我國的,在我國佛塔中非常普遍 
  3. ^ 胡文彥. 《中国家具鉴定与欣赏》.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8. 遼寧義縣出土的俎腿上,初見壼門輪廓,這是所見最早的壼門裝飾。這一裝飾紋樣自商代出現,一直被延用了幾千年 
  4. ^ 張馭寰. 《中国佛教寺院建筑讲座》.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08: 310. 
  5. ^ 施宣圓; 王有為. 《中国文化辞典》.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87: 616. 

參考

  • 王效青主編. 《中国古建筑术语词典》.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6: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