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鶻
回鶻 | |
---|---|
分佈地區 | |
蒙古高原、中亞 | |
語言 | |
古代突厥語 | |
宗教信仰 | |
薩滿教、摩尼教、佛教、景教、祆教 |
回
名稱
回鶻亦稱袁
祖先
回鶻傳說
回鶻人稱其祖先為卜古可汗(bügü,也譯為「不可汗」),波斯文史學名著志費尼的《世界征服者史》詳細記載了回鶻祖先傳說,稱在漠北斡兒寒河畔有名為窩魯朵八里(Ordu-Baligh)的古城,城中宮殿廢墟門口的井中有一漢文石碑,上記云:
當時,哈拉和林有兩條河,一名先忽刺(Tughla),—名薛靈哥,匯流於合木闌朮(Qamlanchu)之地;兩河間長出兩棵緊靠的樹:其中一棵,他們稱為忽速黑,形狀如松(nāzh),樹葉在冬天似柏,果實的外形和滋味都與松仁(chilghuza)相同;另一棵他們稱為脫思(toz)。兩樹中間冒出個大丘,有條光線自天空降落其上;丘陵日益增大。眼見這個奇蹟,畏兀兒各族滿懷驚異;他們敬畏而又卑躬地接近丘陵:他們聽見歌唱般美妙悅耳的聲音。每天晚上都有道光線照射在那座丘陵三十步周圍的地方,最後,宛若孕婦分娩,丘陵裂開一扇門,中有五間像營帳一樣分開的內室,室內各坐着一個男孩,嘴上掛着一根供給所需哺乳的管子;帳篷上則鋪有一張銀網。部落首領們來觀看這樁怪事,畏懼地頂禮膜拜。當風吹拂到孩子身上,他們變得強壯起來,開始走動。終於,他們走出石室,被交給乳姆照管,同時,人們舉行種種崇拜的典禮。他們斷了奶,能夠說話,馬上就詢問他們的父母,人們把這兩棵樹指給他們看。他們走近樹,像孝子對待父母一樣跪拜,對生長這兩棵樹的土地,也表示恭敬和尊敬。這時兩棵樹突然出聲:「品德高貴的好孩子們,常來此地走動,克盡為子之道。願你們長命百歲,名垂千古!」當地各部落紛紛來觀看這五個孩子,猶如對王子一樣尊敬他們。大家離開的時候,給孩子各取一名:長子叫孫忽兒的斤(Sonqur Tegin),次子叫火禿兒的斤(Qotur Tegin),三子叫脫克勒的斤(Tükel Tegin),四子叫斡兒的斤(Or Tegin),五子叫不可的斤(Buqu Tegin)。考慮到這些奇蹟,大家一致同意,必須從五子中推選一人當他們的首領和君王;因為,他們說,這五子是全能真主賞賜的。他們發現,不可汗品貌秀美,才智出眾,勝過別的諸子,而且,他通曉各族的語言文字。因此,他們一致舉他為汗;於是,他們會集一起,舉行盛會,把他擁上汗位。
這一傳說也被幾種元代漢文文獻記錄下來,如虞集《高昌王世勛之碑》、黃溍《遼陽等處行中書省左丞相亦輦真公神道碑》和《元史·巴而朮阿而忒的斤傳》等,與《世界征服者史》不同,這些漢文材料謂傳說中的五兄弟系生於樹癭(樹上的瘤狀物)而非丘陵之中,記載雖詳略不一,互有出入,但皆謂於樹癭生人,從而形成與《世界征服者史》不同的樹生版本[9]。如虞集《高昌王世勛之碑》云:
退而考諸《高昌王世家》:蓋畏兀而之地有和林山,二水出焉,曰禿忽刺,曰薛靈哥。一夕,有天光降於樹,在兩河之間,國人即而候之,樹生癭,若人妊身然。自是光恆見者,越九月又十日,而癭裂,得嬰兒五,收養之。其最穉者曰卜古可罕,既壯,遂能有其民人土田,而為之君長。
黃溍《遼陽等處行中書省左丞相亦輦真公神道碑》又謂五兒中四兒先死:
公諱亦輦真,偉吾而人,上世為其國之君長。國中有兩樹,合而生癭,剖其癭,得五癭兒,四兒死,而第五兒獨存。以為神異而敬事之,因妻以女而讓以國,約為世婚而秉其國政,其國主即今高昌王之所自出也。
與欽察傳說的異同
然而突厥語族群中還有另外一個樹生神話的故事。這一傳說記烏古斯可汗發現欽察始祖出生地亦在兩河之交的樹上,其出生之情境與回鶻祖先傳說相似,但也有不同之處,如卜古可汗傳說中樹生五子,而欽察傳說中只有一子;再如卜古可汗傳說為樹癭生人,而欽察傳說為樹洞生人,正好起伏相反。[10] 伊兒汗國的波斯文《史集》中記載:
當烏古思同亦惕-巴刺黑部落作戰,被他們打敗時,他退到兩條河流形成的一個島上,停留在那裡。這時有個丈夫戰死的孕婦,爬進一棵大樹的空洞裡,生下一個孩子。有人將這件事告訴了烏古思,他很可憐她,便說道:「既然這個婦人沒有了丈夫,這個孩子就是我的兒子。」他[確實]被當作烏古思的孩子。烏古思稱他為欽察。這個詞由「合不黑」一詞派生來。「合不黑」為突厥語「空心樹」之意。所有的欽察人都出自這個幼兒。
欽察傳說中的「合不黑」,波斯文原文為قبوق,其中輔音字母ق之元音並不確定,現在一般讀作qabuq,這一詞還見於《烏古斯可汗傳》:
又有一天,烏古斯可汗出外狩獵,
看到前方湖水中間有一棵樹, 樹窟窿中有位少女獨自坐着,
她是個非常漂亮的姑娘。
突厥語qavuq意為人或動物身上的囊狀物,與boγuγ為同義詞;qovuq意為「空,樹洞」,與qabuq為同義詞;qavuq受其後之唇齒音v及圓唇元音u之影響亦常與qovuq混淆互轉,故傳說在口頭傳頌的過程中發生boγuγ/boquq與音、義接近的qovuq/qabuq的混用和轉化是可能的。樹癭生人與樹洞生人傳說的分途或源於這種詞語的混淆。一些學者認為兩者實則一事而已,應該是共同起源於一種更為古老的傳說,而在其後傳播的過程中形成了兩種不同的版本[9]。
源流
回紇原是鐵勒一部,與僕骨、同羅、拔野古等部一樣;後來回紇強大,遂將這些源自鐵勒的部族統稱為外回鶻[11]。 回紇(回鶻)是裕固族、維吾爾族以及回族等族的宗源之一,回回一詞即為回鶻的轉音。在七世紀初期,回紇在唐朝的北方建立政權,對中國歷史有深遠的影響。公元744年,回紇懷仁可汗聯合唐朝擊敗後突厥,一統北方草原鐵勒諸部。
漠北回鶻汗國
回鶻汗國是由回鶻人在今蒙古高原建立的國家。取代了突厥汗國在蒙古高原的霸主地位。後亡於葉尼塞吉爾吉斯人。
甘州回鶻汗國
甘州回鶻,因居住於河西走廊,又稱河西回鶻。9世紀回鶻分裂後,遷居河西的回鶻人所建。黃巢之亂後,唐朝名存實亡,歸義軍喪失對甘州、肅州及其以東地區的控制力,回鶻在甘州建立牙帳。國主自稱可汗。1036年,被西夏李元昊吞併,遷入瓜州和青海北部,又稱黃頭回紇。他們有一名察罕回鶻,即是白回鶻。《宋史·回鶻傳》就是記載的甘州回鶻,稱甘州有可汗王,西州有克韓王,新復州有黑韓王。蒙古滅亡西夏後,黃頭回紇歸附蒙古,成了裕固族的祖先。分秦州回鶻,涼州回鶻,賀蘭山回鶻,肅州回鶻,瓜州回鶻,沙州回鶻。
高昌回鶻汗國
9世紀中葉,回鶻汗國崩潰後,一部分回鶻人西遷至天山東部地區,同化了部分的當地其他民族,以高昌地區為核心建立的新政權。宋代稱之為高昌回鶻[12],日本學者慣稱之為西州回鶻。中國元代的文獻有多種譯法:畏兀兒、畏吾兒、偉兀、偉吾而、衛吾、委兀、外五、瑰古、烏鵒、畏午兒等。
喀喇汗國
喀喇汗也稱黑汗,有關喀喇汗國史的文獻資料比較零碎,與其同時代的文獻,如成書於11世紀的《喀什噶爾史》原書已散佚,僅在加瑪勒·哈爾希(Jamal Qarshī)的《蘇拉赫詞典補編》中引用的其中的一部分得以保存至今。佚名作者的《博格拉汗傳》(Tazkirat al-Bughrakhan)專門記載了第一位皈依伊斯蘭教的薩圖克·博格拉汗的史事,但後者帶有明顯的宗教詠史詩的色彩,或具有追述往事的傳說的性質。近年,利用錢幣銘文研究汗朝政治史,對汗朝世系和諸汗在位年代多有補正。但是,諸汗名字、稱號時時添減變換,因而難於排列出明晰的、確切的世系,喀喇汗國汗室的起源問題也未解決。當前,學界有起源於樣磨、葛邏祿(其中的熾俟部落)、葛邏祿-樣磨等說,只有中國學者認為其建立者是回鶻部落。諸說各有一定道理,亦可以互相補充。近年來,葛邏祿說較占上峰,因為喀喇汗國初期版圖原來主要是三姓葛邏祿的活動區域,而且喀喇汗國主力軍是由三姓葛邏祿之一的熾俟構成的。但是,在9世紀上半期喀喇汗國建立前夕,九姓回鶻近支樣磨部已遷入葛邏祿駐牧的部分地區,特別是占有了喀喇汗國的重要中心之一,後來東喀喇汗國的都城喀什噶爾。而且文獻中也有樣磨汗的稱號為博格拉汗的記載,所以汗族出自樣磨說也不無根據。另一方面,回鶻汗國崩潰後的部分回鶻部落的下落不明,是否進入該汗國地區(托古茲古茲即高昌回鶻與此無關)。《突厥語大詞典》的作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即出身於喀喇汗國汗室,他稱喀喇汗國汗汗室是阿弗拉西亞布(波斯歷史上的英雄)的後人。並在其書中指出,回鶻人在東方高昌一帶生活,信仰佛教。並在書中收錄有喀喇汗國的詩歌,將回鶻描述為兇惡的異教徒。此外對高昌回鶻與喀喇汗國之間的關係並無涉及。
後裔
13世紀左右,蒙古帝國興起,西遷的回鶻後裔投靠蒙古,根據蒙古譯音在中國史籍中被稱為畏兀兒。
裕固族
裕固族的源頭是「撒里畏兀兒」,又被稱為「黃頭回紇」或者「黃蕃」。屬於甘州回鶻的後裔,主要受藏族影響信奉藏傳佛教。[13]
維吾爾族
回鶻在漠北時信仰摩尼教,西遷後統治者又接受了高昌盛行的佛教。基督教聶思脫里派、祆教也在百姓中流行。11世紀後,黑汗王朝統治下的可失哈耳(今新疆喀什)等地人民已改信伊斯蘭教,並逐漸傳到亦都護轄境,蒙哥汗時,穆斯林在社會上已有相當影響。元末察合台汗國諸汗改信伊斯蘭教,其他宗教都被排擠。該地也被稱為「阿爾蒂沙爾」(察合台語「六城」之意),隨着20世紀初民族主義的興起,當地突厥語穆斯林居民將自己視為畏兀兒人的後代,統一稱為「維吾爾」。[14]
參見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編輯]
參考文獻
- ^ 《舊唐書》卷一九五《回紇傳》
- ^ 在《闕特勤碑》的突厥文碑文中,把回紇諸部稱為「九姓烏古斯」
- ^ 磨延啜碑(全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魏書·高車傳》記為袁紇
- ^ 《隋書·鐵勒傳》記作烏護
- ^ 《新唐書》又作烏紇
- ^ 見《欽定遼金元三史語解》,亦見於清代所編纂或修改的《欽定續文獻通考》、《欽定皇輿西域圖志》、《通鑑續編》等,清趙翼《二十二史劄記》:「畏吾兒,國名,今改輝和爾」
- ^ 「霍爾」是藏族人民對居住在北方的遊牧民族的統稱,根據歷史時期的不同,分別指突厥、回鶻或蒙古。
- ^ 9.0 9.1 蘇航. 回鶻卜古可汗傳說新論. 《民族研究》. 2015年, (6).
- ^ 古代回鹘文史诗《乌古斯可汗的传说》有关问题考辨.
- ^ 回紇與同出於鐵勒十五姓的其他十四姓薛延陀、契苾、都播(圖瓦人)、骨利干、多覽葛、仆骨、拔野古、同羅、渾部、思結、斛薛、奚結、阿跌、白霫又被稱為外回鶻。
- ^ 《宋史·高昌傳》就是記載的高昌回鶻(也稱克韓王),稱「甘州有可汗王,西州有克韓王,新復州有黑韓王」
- ^ 李符桐. 撤里畏兀兒(Sari-uigurs)部族之研究. 師大學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59-06 [2023-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2).
- ^ 蘇聯介入與現代維吾爾民族主義的興起:東突厥斯坦共和 國不同史觀的討論 (PDF). 文化研究 A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2015, (21): 127–160 [2023-01-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