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四月提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四月提綱》(俄語:апрельские тезисы)是布爾什維克黨主席列寧在1917年4月17日(儒略曆4月4日)在聖彼得堡塔夫利達宮布爾什維克會議上所作的報告,全名為《論無產階級在這次革命中的任務》(俄語:О задачах пролетариата в данной революции),隨後刊登於布黨機關報《真理報》。在四月提綱之中列寧提出將俄國革命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爭取用和平的方式取得政權。

背景

列寧乘坐的列車,1917年4月到達聖彼得堡芬蘭站

1917年3月,俄國發生了反對羅曼諾夫王朝統治的二月革命,革命之後俄國形成了兩個政權並立的局面。其一是1917年3月15日(儒略曆3月2日)成立的資產階級專政的臨時政府。其二是2月27日成立的彼得格勒蘇維埃。彼時臨時政府是實際掌權機關,企圖消滅蘇維埃,雖然得到了孟什維克黨社會革命黨的支持,卻沒有力量解散蘇維埃。另一方面,無產階級力量也不夠強大到足以奪權。

針對兩個政權並立的局面,布爾什維克黨內部意見並不統一。臨時政府也在竭力糾集武裝力量消滅蘇維埃。此外,二月革命本應反對俄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而起,但臨時政府宣布繼續參戰。此時列寧正在中立國瑞士,由於鄰國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無法直接回到俄國。瑞士共產黨人弗里茨·普拉廷積極與德國當局協商,而德國也希望通過列寧緩解同俄國在東線的戰事,便同意安排列寧乘坐德國的「密封列車」回國。列寧穿越德境後乘船到達瑞典,並在瑞典共產黨人奧托·格日姆倫圖雷·尼曼等人的幫助下順利經過斯堪的納維亞,於1917年4月16日乘坐火車到達聖彼得堡的芬蘭站。[1]數千名工人和士兵在車站前的廣場歡迎他的歸來。

內容

《四月提綱》規定了俄國革命的總方向和性質,認為俄國民主革命已經基本結束,應該過渡到第二階段也就是社會主義革命階段。針對當時兩政權並立的特殊局面,列寧提出以下內容:

  • 拒絕與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合作。最大限度孤立臨時政府。
  • 反對俄羅斯繼續參戰,因為戰爭是資產階級國家爭奪利益的工具;
  • 廢除警察軍隊與國家官僚,因為它們維護着資產階級統治者的利益。

列寧也反對議會民主,並呼籲工人階級以蘇維埃控制國家。

針對布爾什維克黨,基於不少西方社會民主者支持他們的國家參戰,貶低社會民主的價值,列寧認為應該為布黨考慮正名,與主流的歐洲社會民主主義劃清界線。他主張召開黨代表大會、修改黨的名字和黨章。在1915年發表的社會主義與戰爭中,列寧已譴責支持戰爭的社會民主主義者為社會沙文主義者(Social-Chauvinism),此時他號召建立一個擺脫機會主義和社會沙文主義的第三國際

經濟方面,《四月提綱》提出沒收地主土地並實行土地國有。此外,還要把所有的銀行合併成一個由蘇維埃監督的國家銀行。

後續

列寧的提綱中,有不少論點都是針對布黨黨員以及民眾。在二月革命成功以後,不少布黨領袖自流放而歸—例如加米涅夫,都認為布黨應該採取更溫和的路線,指出俄國參戰之舉正確,而且布黨應該與自由分子合作。不過,列寧的論點其實反映了在革命發生時候,在彼德格勒的布黨人之意見,例如亞歷山大·施略普尼柯夫等人。約瑟夫·斯大林一開始支持和臨時政府合作,在閱讀《四月提綱》後改變立場,在布爾什維克聖彼得堡城市會議上發表支持提綱的言論[2]

列寧發表四月提綱,成功創造布黨意識形態的基礎,說服黨員要專心致志,從而締造十月革命成功的契機。

參考資料

註腳

  1. ^ Alan Moorehead, The Russian Revolution. 紐約: Harper (1958), pp. 183–187
  2. ^ Volkogonov, Dmitriĭ Antonovich. Stalin: Triumph and Tragedy. Grove Weidenfeld. 1991: 23. ISBN 978-0-8021-1165-4 (英語).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