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等處行中書省
四川等處行中書省 簡稱:四川行中書省、四川行省、四川省 | |||||||
---|---|---|---|---|---|---|---|
一級行政區 | |||||||
歷史 | |||||||
• 行政中心 | 成都府 | ||||||
歷史 | |||||||
• 成立 | 大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 | ||||||
行政分區 | 四川南道、敘南宣撫司 | ||||||
| |||||||
轄境:今四川省、重慶市、湖北省、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 方言:四川話 毗鄰:湖廣等處行中書省 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 陝西等處行中書省 雲南等處行中書省 宣政院轄地 |
四川等處行中書省(四川行中書省),為直屬元朝中央政府的一級行政區,簡稱「四川」或「四川省」,在當時民間多簡稱為四川省、四川行省。四川行中書省為元朝中國本部的10個行中書省(不含征東行省等)之一,轄境包括今四川省全部、甘肅省南部、陝西省南部等,南與湖廣等處行中書省接壤。
歷史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國,1234年在蒙古的征討下,金國滅亡。早在1231年,蒙古軍就在托雷的率領下占據了當時屬於南宋的漢中地區,在金國滅亡之後,時任蒙古大汗窩闊台決定攻打南宋,四川多次被蒙古軍攻占和南宋收復,直到蒙哥汗八年(1258年),蒙哥與其弟忽必烈和大將兀良合台分三路大舉進攻南宋。蒙哥親率主力征四川,次年,在攻打合州時,蒙哥汗病亡。
元朝初期四川地隸屬於陝西等處行中書省。忽必烈中統元年(1260年),立秦蜀行省(也稱陝蜀行省等)於京兆。中統三年,改立陝西四川行中書省,治所在京兆。至元三年(1266年),移治利州。十七年,復還京兆。十八年(1271年),分省四川,尋改立四川宣慰司。二十一年,仍合為陝西四川行省。二十三年(1286年),四川立行樞密院。忽必烈徹底征服南宋後,陝西,四川徹底分設行省,始置四川行省,署成都,統有九路、五府。
四川等處行中書省轄境包括今四川省全部除現重慶市東南部小部分地區屬湖廣行省外,甘肅省南部、陝西省南部等,而今天四川省北部一些地區屬於陝西行省管轄。
行政區劃
下轄九路、三府,屬府二,屬州三十六,軍一,屬縣八十一,蠻夷種落不在其數[1]。路治標粗。
西蜀四川道肅政廉訪司
至元十三年(1276年)領成都、嘉定、崇慶三府,眉、邛、隆、黎、雅、威、茂、簡、漢、彭、綿十一州,後嘉定自為一路,以眉、雅、黎、邛隸之,至元二十年(1283年)割黎、雅屬吐蕃招討司,降崇慶為州,隆州併入仁壽縣
- 成都府
- 錄事司
- 領縣九:成都[2]、華陽中統元年廢廣都縣入[3]、新都、郫、溫江、雙流、新繁、仁壽至元二十年並隆州入、金堂至元二十年並懷州入
- 彭州,領二縣:蒙陽、崇寧
- 漢州,中統元年(1260年)廢雒縣復置漢州[4],領三縣:什邡、德陽至元八年(1271年)升為德州,十三年降為縣、綿竹至元十三年併入州,後復置
- 安州,領一縣:石泉
- 灌州,原領二縣:導江、青城,至元十三年以戶少均省入州
- 崇慶州,至元十二年(1275年)立總管府,二十年改為州,並江原縣入州,領二縣:晉原、新津
- 威州,領二縣:保寧至元十九年(1282年)併入州、通化
- 簡州,至元二十年並附郭陽安縣入州,二十二年(1285年)並成都府所屬靈泉縣入州,原領平泉縣,以地荒,廢
- 領二縣:綿谷、昭化元初並葭萌入
- 保寧府
- 劍州,領二縣:普安至元二十年並普城、劍門二縣入、梓潼
- 龍州,至元二十二年並江油、清川二縣入
- 巴州,領二縣:化城至元二十年並難江、恩陽二縣入、曾口至元二十年並上通江、下通江二縣入
- 沔州,領三縣:鐸水、大安本大安州,至元二十年降為縣、略陽至元二十年並長舉、西二縣入
至元四年置東川路,後改東川府,十五年改順慶,二十年升為路
- 錄事司
- 領二縣:南充至元二十年並漢初入、西充至元二十年並流溪舊縣入
- 廣安府
- 蓬州,至元二十年立蓬州路總管府,後復為州,領三縣:相如至元二十年並金城寨入、營山至元二十年並良山入、儀隴至元二十年並蓬池、伏虞入[8]
- 渠州,領二縣:流江、大竹至元二十年並鄰山、鄰水入
- 領四縣:郪至元二十年並涪城及錄事司入、中江至元二十年並銅山入、射洪至元二十年並通泉入、鹽亭至元二十年並東關入
- 遂寧州,領二縣:小溪至元十九年並遂寧、青石入、蓬溪至元十九年並長江入
- 綿州,元初隸成都路,至元二十年並魏城入州,領二縣:彰明、羅江
轄縣有闕
至元十六年(1279年)立
至元十六年由重慶府改路,二十一年升為上路,二十二年割瀘、合來屬[9][10]
- 錄事司
- 領三縣:巴至元二十二年並璧山入、江津、南川至元二十二年廢南平軍入
- 瀘州,至元二十年並瀘川縣入[10],領三縣:江安[11]、納溪大德中因水害移治縣北十里,至大初復還[12]、合江
- 忠州,領三縣:臨江、南賓、酆都
- 合州,領三縣:銅梁元初並巴川入、定遠至元四年置武勝軍,後改定遠州、石照至元二十年並錄事司、赤水入
- 涪州,至元二十年並涪陵、樂溫二縣入,領一縣:武龍
轄縣皆闕
至元十五年改路,原隸施、雲安、萬、達四州,二十二年又以開、達、梁山三州來屬
- 錄事司
- 領二縣:奉節、巫山
- 施州,領二縣:清江至元十二年併入州、建始
- 達州,原隸四川東道宣慰司,領二縣:通川、新寧
- 梁山州,領一縣:梁山
- 萬州,至元二十年並南浦縣入[13],領一縣:武寧
- 雲陽州,至元二十年由雲安軍升為州,並雲陽縣入
- 大寧州,並大昌縣入
- 開州,並開江縣入[14]
至元十三年於慶符縣僑置千戶所,領四十六囤:黃水口上下落骨,山落牟許滿吳,麽落財,麽落賢,騰息奴,屯莫面,落搔,麽落梅,麽得幸,上落松,麽得會,麽得惡,落魂,落昧下村,落島,麽得享,落燕,落得慮,麽得了,麽騰斛,許宿,麽九色,落搔屯右,麽得晏,落能,山落寡,水落寡,落得擂,麽得具,麽得淵,騰日飄,落昧上村,賴扇,許焰,騰郎,周頭,賣落炎,落女,愛答落,愛答速,麽得奸,阿郎頭,下得辛,上得辛,愛得婁,落鷗
參考文獻
引用
- ^ 《元史·志第十二·地理三》: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為路九、府三,屬府二,屬州三十六,軍一,屬縣八十一。
- ^ 李玉宣等. 中國地方志集成·四川府縣誌輯② 同治重修成都縣誌. 成都: 巴蜀書社. 1992. ISBN 7-80523-478-7.
- ^ 劉咸滎等. 中國地方志集成·四川府縣誌輯③ 民國雙流縣誌. 成都: 巴蜀書社. 1992. ISBN 7-80523-478-7.
- ^ 劉長庚等. 中國地方志集成·四川府縣誌輯⑪ 嘉慶漢州志. 成都: 巴蜀書社. 1992. ISBN 7-80523-478-7.
- ^ 文良等. 中國地方志集成·四川府縣誌輯37 同治嘉定府志. 成都: 巴蜀書社. 1992. ISBN 7-80523-478-7.
- ^ 熊道球等. 中國地方志集成·四川府縣誌輯57 民國蒼溪縣誌. 成都: 巴蜀書社. 1992. ISBN 7-80523-478-7.
- ^ 王瑞慶等. 中國地方志集成·四川府縣誌輯57 道光南部縣誌. 成都: 巴蜀書社. 1992. ISBN 7-80523-478-7.
- ^ 曾紹樾等. 中國地方志集成·四川府縣誌輯57 同治儀隴縣誌. 成都: 巴蜀書社. 1992. ISBN 7-80523-478-7.
- ^ 王夢庚等. 中國地方志集成·四川府縣誌輯⑤ 道光重慶府志. 成都: 巴蜀書社. 1992. ISBN 7-80523-478-7.
- ^ 10.0 10.1 華國清等. 中國地方志集成·四川府縣誌輯32 光緒瀘州直隸州志. 成都: 巴蜀書社. 1992. ISBN 7-80523-478-7.
- ^ 嚴希慎等. 中國地方志集成·四川府縣誌輯32 民國江安縣誌. 成都: 巴蜀書社. 1992. ISBN 7-80523-478-7.
- ^ 趙炳然等. 中國地方志集成·四川府縣誌輯32 嘉慶納溪縣誌. 成都: 巴蜀書社. 1992. ISBN 7-80523-478-7.
- ^ 王玉鯨等. 中國地方志集成·四川府縣誌輯51 同治增修萬縣誌. 成都: 巴蜀書社. 1992. ISBN 7-80523-478-7.
- ^ 恩成等. 中國地方志集成·四川府縣誌輯50 道光夔州府志. 成都: 巴蜀書社. 1992. ISBN 7-80523-4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