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土穆圍城戰
喀土穆圍城戰 | |||||||
---|---|---|---|---|---|---|---|
馬赫迪戰爭的一部分 | |||||||
戈登將軍之死 | |||||||
| |||||||
參戰方 | |||||||
英國 埃及 | 馬赫迪蘇丹國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查理·喬治·戈登 † | 穆罕默德·艾哈邁德·馬赫迪 | ||||||
兵力 | |||||||
地面: 7,000名士兵 水面: 9艘炮艇 |
地面: 50,000名士兵 水面: 數目不詳的艑 | ||||||
傷亡與損失 | |||||||
全軍覆沒 | 數目不詳但慘重 |
喀土穆圍城戰(Siege of Khartoum),是馬赫迪戰爭中,一場為爭奪喀土穆而進行的戰役。攻城的一方,是穆罕默德·艾哈邁德·馬赫迪的蘇丹軍隊,而守城的一方,則是查理·喬治·戈登的埃及軍隊。50,000名蘇丹士兵在圍城十個月後,終於攻陷了只有7,000名埃及士兵守衛的喀土穆。所有守城士兵,包括戈登,都在城市淪陷後遭到殺害,無一倖免。
背景
任命
1882年英埃戰爭結束後,英國取得了駐兵埃及的權利。這使得埃及在事實上成為了英國的保護國。不過,蘇丹的事務,仍然和以往一樣,由赫迪夫處理。因此,蘇丹境內爆發的馬赫迪起義,英國也沒有派兵鎮壓。1883年11月,馬赫迪軍隊在歐拜伊德戰役中,徹底擊敗了前來鎮壓的埃及軍隊。他們在奪取了大量裝備後,繼續攻占了不少土地(包括達爾富爾和科爾多凡)。
上述事件引起了英國政府和公眾對蘇丹的注意。首相威廉·格萊斯頓和陸軍大臣赫廷頓勳爵(Lord Hartington)都沒有參與蘇丹事務的意願。英國駐埃大使埃弗林·巴林爵士更要求埃及政府撤出所有駐守在蘇丹的士兵。
英國政府把這個任務,交給了廣受歡迎的前蘇丹總督查理·喬治·戈登。戈登的想法和格萊斯頓截然不同:他認為,英國政府必須鎮壓馬赫迪起義,否則,起義者會控制整個蘇丹,並以蘇丹作為基地,橫掃埃及。穆罕默德·艾哈邁德·馬赫迪的言論(他聲稱自己擁有伊斯蘭世界的主權),和埃及軍隊的素質(他們遭受了多次失敗),令戈登產生了這種憂慮。可以從他和塞繆爾·貝克爵士(Sir Samuel Baker)、嘉內德·沃爾斯利爵士等人達成的共識,和他在1884年1月接受泰晤士報採訪時所發表的言論看出,他傾向於積極採取行動。
儘管如此,他還是向政府作出了率領埃及軍隊撤出蘇丹的承諾。政府撥出了予戈登100,000英鎊作為軍費,還作出了「在自己職權內給予一切支持和配合」的承諾。1884年1月14日,他在倫敦查令十字車站乘坐火車,前往多佛,然後乘船前往加萊,最後再乘船前往蘇丹。
抵達開羅後,他會見了前奴隸商人阿祖拜爾·拉赫馬·曼蘇爾(Al-Zubayr Rahma Mansur),他一度在南蘇丹擁有一個省。因為戈登曾經削弱過祖拜爾的影響力,所以兩人過去的關係不是太好。不過,戈登最後還是放下了敵意,承認祖拜爾是唯一一個可以和馬赫迪匹敵的人。
在和副官斯圖爾特上校(Stewart)一起,前往喀土穆的路上,他在柏柏爾(Berber)出席了一個酋長會議。會上,戈登對埃及政府撤出蘇丹駐軍的計劃作出了批評。他的言論增添了酋長的憂慮,動搖了他們對埃及政府的忠誠。
過程
圍城戰開始
1884年2月18日,戈登進入喀土穆,當地居民舉行了一個儀式慶祝他的到來。入城後,他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組織部隊撤離,反而是解決城市管理問題。戈登決定先從改革埃及司法制度下手,他禁止政府官員隨意監禁城市居民,搗毀酷刑器具。他又免去了居民的稅務。戈登又廢除了禁止畜奴的法律(這一法律是他在幾年前引入的),以爭取居民支持。他的決定受到了居民歡迎(當地經濟依賴奴隸貿易),但在英國引起了爭議。
戈登接受祖拜爾援助,令英國公眾大感震驚。祖拜爾作為一個前奴隸商人,在廢奴主義盛行的英國名聲很差。廢奴會對他作出了批評,而英國政府也拒絕承認戈登接受了祖拜爾援助。戈登雖然遭到了挫折,但他仍然堅持要粉碎馬赫迪。他要求奧斯曼帝國派出一個團的士兵前來支援(因為埃及在名義上仍然是奧斯曼帝國的領土)。這個要求遭到拒絕後,戈登又再提出了兩個要求(第一個是一隊印度穆斯林士兵,第二個是200名英國士兵)。英國政府堅持進行撤離計劃,否決展開軍事行動,拒絕了兩個要求。戈登對政府的不作為,感到十分憤慨。他發到開羅的電報,也越來越尖銳。4月8日,他在電報中稱,格萊斯頓遺棄駐軍的行為,會為他留下「不可磨滅的恥辱」,而這段時間更是「卑鄙的高潮」。英國政府因這一事件,受到了公眾的批評。在野保守黨趁機發起了不信任動議,自由黨政府在險些倒台。
戈登得知馬赫迪軍隊正開往自己所在的位置之後,向下級下達了加強城市防禦設施的命令。有兩條河流流經喀土穆:北面的是青尼羅河,西面的是白尼羅河。為阻止馬赫迪軍隊利用河流攻城和對外通訊,戈登用9艘水輪槳蒸汽船組成了一個船隊。他把火炮和鐵板安裝在船上,把它們改裝成炮艇。戈登在城南空曠的沙漠建築了一個複雜的防禦系統,鋪設了臨時製造的地雷,挖掘了戰壕,布置了鐵絲網。對他有利的是,城郊是由敵視馬赫迪的部落控制的。
1884年4月初,城北的部落也投向了馬赫迪,開始阻止埃及的船隻在尼羅河行駛,也切斷了連接開羅的電報線路。不過,城市對外的通訊還未完全斷絕,因為信使仍然可以穿過封鎖區,到達其他地區。但是,在馬赫迪開始圍城之後,喀土穆的居民只能依靠糧倉的糧食渡日,而這些糧食只夠他們渡過五六個月。3月16日,守軍企圖突圍,遭到了失敗,還帶來了200人的傷亡。馬赫迪的圍城部隊,也增長到30,000人以上。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喀土穆的食物儲存不斷減少,守城部隊和普通居民都處於飢餓狀態。馬赫迪也拒絕了戈登停戰、解除封鎖的要求。9月16日,一支從森納爾(Sennar)前來救援的埃及遠征隊,在Al Aylafuh被馬赫迪擊敗,800人陣亡。同月末,馬赫迪將主力部隊都移到喀土穆,使得這時圍城士兵人數和最初的圍城士兵人數相比,增長了兩倍。而喀土穆這時的人口,也不過是34,000人左右而已。
圍城戰結束
戈登的困境得到了英國公眾乃至維多利亞女王本人的關注。政府命令戈登回國,遭到戈登以守城是他的榮譽為由拒絕。1884年7月,格萊斯頓終於被人說服,同意派出一支遠征隊救援戈登。不過,這支由嘉內德·沃爾斯利爵士的遠征隊,就連準備出發,也用了幾個月時間。在此期間,戈登在處境變得越來越惡劣,喀土穆的食物越來越少,不少居民因此餓死,守城的士兵,士氣也十分低下。
1月17日,遠征隊在Abu Klea受到了馬赫迪軍隊進攻,兩日後,他們又在Abu Kru受到了馬赫迪軍隊進攻,雖然他們在Abu Klea戰役中組成的方陣,遭到敵軍擊破,不過他們還是在兩場戰役中取得了勝利。馬赫迪得到英軍即將前來解圍的消息後,決定對喀土穆施加更大的壓力,加緊攻城。1月25日,馬赫迪軍隊在半夜前組織50,000名士兵發動了突襲。這時的尼羅河水位很低,他們可以徒步涉水,接近城牆,攻入城市。記載馬赫迪軍隊發起最後一次進攻的資料十分模糊,但後人仍然可以知道,馬赫迪軍隊在3點30分在尼羅河下端,和喀土穆南面同時發起了進攻。處於飢餓狀態多日的守城部隊,並沒有能力作多大抵抗,很快就因為力量懸殊,剩下了幾個人。馬赫迪軍隊還屠殺了4,000名居民,剩餘的居民,很多都被當作賣為奴隸。有關戈登是如何陣亡的記載,有很多個版本。其中最著名的一個版本是,戈登在馬赫迪軍隊衝進總督府時,身穿禮服走出房間,不屑於抵抗,從容赴死。另一個版本是戈登扮成奧地利領事,企圖逃走,卻被馬赫迪軍隊認出,被人在街上槍殺。好來塢電影公映演戈當是對黑人群眾於台上演說曉以大義時,一暴民朝戈丟射飛矛中戈胸亡,無論如何,可以肯定的是,戈登的頭最後被人砍下來刺在長矛上,帶到馬赫迪面前,作為戰利品,而他的身體則被人拋入尼羅河中。救援部隊在兩日後才抵達喀土穆。在得知城市已經淪陷之後,英軍和剩餘的埃軍撤出了蘇丹,只有瓦迪哈勒法和薩瓦金這兩個城市仍在埃及手中。馬赫迪取得了整個蘇丹的控制權。
後事
英國媒體,甚至連維多利亞女王本人,都因戈登之死批評威廉·格萊斯頓,因為他在救援戈登過程中,動作極為緩慢。格萊斯頓的稱呼G.O.M.(Grand Old Man,偉大的老人)也被人改成M.O.G.(Murder of Gorden,戈登的兇手)。他領導的自由黨政府最終在1885年6月倒台,不過,他在次年又再次上台執政,而公眾對他的不滿也很快平息,原因有二,一是媒體有關事件的報道逐漸減少,二是政府撥出1,150萬英鎊,在蘇丹開展軍事行動。
事實上,威廉·格萊斯頓一直對埃及和蘇丹的糾紛感到厭煩,並且有些同情努力擺脫埃及統治的蘇丹人。他曾在下議院如是說:「是的,這些人是在爭取自由,而爭取自由是他們的正當權利。」而且,戈登的態度傲慢、叛逆,令威廉·格萊斯頓感到不滿。馬赫迪取勝後,成為蘇丹的統治者,建立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馬赫迪國。他的臣民要遵從嚴厲的伊斯蘭教法。不過,他在戰役完結後不久的1885年6月,就因斑疹傷寒病逝。
查理·喬治·戈登被英國人視為烈士、英雄,享年51歲。1896年,曾發誓要為戈登復仇的赫伯特·基奇納率領一支遠征軍,沿尼羅河南下,準備收復蘇丹。1898年9月2日,基奇納的部隊在恩圖曼戰役徹底擊敗了馬赫迪的主力部隊。兩日後,英軍在戈登死的廢墟舉行紀念儀式。第二任馬赫迪的家人後來被英國人關押在埃及的監獄。馬赫迪的妻兒子女在獄中渡過十年。他本人則在獄中渡過十二年。一家人在回到蘇丹後,被軟禁在自己的宅邸,渡過餘生。
參考
- Winston Churchill, The River War: An Historical Account of the Reconquest of the Soudan, Longmans, Green and Co., 1899.
- The Political Martyr: General Gordon and the Fall of Kartu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The circle of ren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