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君毅
唐君毅 | |
---|---|
性別 | 男 |
出生 | 大清四川省宜賓縣柏溪鎮周壩村 | 1909年1月17日
逝世 | 1978年2月2日 英屬香港九龍浸會醫院 | (69歲)
死因 | 肺癌 |
墓地 | 中華民國(臺灣)新北市八里區觀音山朝陽墓園 |
研究領域 | 新儒家思想 |
配偶 | 謝廷光 出生:1916年12月11日 逝世:2000年8月24日 (83歲) |
親屬 | 父:唐迪風 (1886年-1931年) 母:陳大任 (1887年-1964年) 妹:唐至中,唐德叔,唐恂季,唐寧孺 弟:唐慈幼 女:唐安仁 外甥:王康 |
唐君毅(1909年1月17日—1978年2月2日),學名毅伯,四川宜賓人。現代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師從熊十力、方東美、梁漱溟等,是新儒家學派代表人物。
生平
唐君毅祖籍為廣東五華,其六世祖以歲荒移川。父親唐迪風,本名烺,又名倜風,字鐵風。母親陳大任,字卓仙。唐父曾從學於歐陽竟無,故先生於著作中稱他為太老師。唐君毅自半歲起,即隨父居成都。十二歲半入重慶聯合中學求學,受蒙文通啟迪,對宋明理學產生興趣,其後師從支那內學院之歐陽竟無,研習釋家思想。1925年先後入北平中俄大學、北京大學,1926年轉往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系。1932年畢業後返回四川任教中學,1937年受聘於華西大學。1940年任教重慶中央大學,自此獻身教育及學術界。
1949年遷居香港(其後曾搬遷合共12次),與錢穆、張丕介等人創辦亞洲文商學院,1950年更名新亞書院。
1957年,應美國國務院所邀,赴洋講學。1958年,與徐復觀、張君勱、牟宗三發表《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1963年,新亞書院與崇基學院、聯合書院合組成香港中文大學,出任新亞書院哲學系講座教授,兼任教務長及哲學系系主任等職,至1974年9月5日後退休。唐氏在1968年至1978年擔任新亞研究所所長期間,廣邀學界名宿來校主講文化講座,令香港一時成為研究中華文化的重鎮;但在其任內,由於研究所與大學間衝突變得白熱化,新亞研究所先被大學終止補助,繼而脫離了中文大學,在後繼無人的情況下,使研究所一蹶不振。1973年新亞中學創辦後,他出任其校董會成員。[1]1975年,任台灣大學哲學系客座教授;同年確診肺癌,雖經反覆治療仍無效,1978年2月2日凌晨於香港病逝。葬於新北市觀音山朝陽墓園。
國際哲學界公認他為「當代新儒家」的一位代表人物。2003年四川省宜賓市成立了「宜賓學院唐君毅研究所」,又建立了「唐學網」及出版《唐學》集刊,內容欄目包括「生命垂範、唐學通論、體系與方式、哲學與文化、宗教與道德、教育與人文、儒學與時代、君毅眾學、故園文化」等等。
香港中文大學於2009年唐先生百歲冥壽時在中大校園(新亞書院水塔下)內樹立了他的銅像以紀念他。而在1988年林聰標教授擔任新亞書院院長時,亦擬將書院內樂群館冠名為「君毅館」,以資對唐氏的紀念,但最後被大學校董會否決。
主要著作
- 《中西哲學思想之比較硏究集》(1943年)
- 《人生之體驗》(1946年)
- 《心物與人生》(1953年)
- 《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1953年)
- 《人文精神之重建》(1955年)
- 《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原性篇》、《原道篇》、《原教篇》(1956-1975年)
- 《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1958年)
- 《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1958年)
- 《哲學概論》上、下(1961年)
- 《人生之體驗續篇》(1961年)
- 《道德自我之建立》(1963年)
- 《青年與學問》(1973年)
- 《愛情之福音》(1945年)[註 1]
- 《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1974年)
- 《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1975年)
- 《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1977年)
- 《病裡乾坤》(1980年)
- 《致廷光書》
弟子
註解
參考
外部連結
- 黃冠閔:〈唐君毅的永久和平論——視野與局限(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黃冠閔:〈唐君毅的境界感通論:一個場所論的線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黃冠閔:〈主體之位:唐君毅與列維納斯的倫理學思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安樂哲(Roger T. Ames):〈唐君毅和儒家民主觀〉。
- 黃兆強:〈唐君毅先生(1909-1978)論清代學術〉。
- 黃兆強:〈從《愛情之福音》看唐君毅先生的愛情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