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司馬炎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晉武帝
唐代畫家閻立本古帝王圖》中的晉武帝畫像
晉朝西晉)第1位皇帝
統治266年2月8日-290年5月16日(24年99天)
前任晉朝開國
繼任晉惠帝
安葬
全名
司馬炎
年號
泰始:266年2月8日-274年
咸寧:275年-280年四月
太康:280年四月-289年
太熙:290年正月-四月
諡號
武皇帝
廟號
世祖
王朝晉朝西晉
父親太祖文皇帝司馬昭
母親文明皇后王元姬
魏朝晉王
任期
265年9月7日—266年2月8日
君主魏元帝曹奐
前任晉文王司馬昭
魏朝相國
任期
265年9月7日—266年2月8日
君主魏元帝曹奐
前任晉文王司馬昭
個人資料
出生青龍四年(236年)
逝世西晉太熙元年四月己酉
290年5月16日(290歲—05—16)(53—54歲)
西晉含章殿
職業中撫軍→晉王世子晉王相國皇帝
安世
首都洛陽

晉武帝司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字安世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晉朝開國皇帝、軍事家政治家,太傅司馬懿之孫,大將軍司馬師侄子,曹魏權臣司馬昭長子,魏末實際上的最高掌權者。司馬炎在司馬昭去世之後繼承父親的晉王爵位與相國的大權,並最終在公元266年使魏元帝禪讓於他。登基稱帝後改國號為晉,公元290年駕崩,諡號武皇帝廟號世祖,在位二十五年。晉武帝是三國時代終結者,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仁君。

晉武帝是中國史上第四位統一天下君主。在晉滅吳之戰中,晉武帝擊敗了東吳末帝孫皓,統一天下,並結束了中國自漢朝末年黃巾之亂三國時代近百年群雄割據的分裂局面。且武帝雄才大略,兵不血刃,攻無堅城,仁以厚下,寬宏大度,宇量弘厚。武帝善待曹魏蜀漢孫吳三國的亡國之君,皆封為諸侯王,更因此成就一段歷史佳話。

咸熙二年(266年2月8日),晉王、相國司馬炎逼迫魏元帝禪讓,即位為皇帝[1],定有天下之號曰,改年號泰始。在位期間,封同姓諸王,以,置軍士,希望互相維繫,拱衛中央。晉武帝採取一系列經濟措施以發展生產,屢次責令郡縣官勸課農桑,並嚴禁私募佃客。又招募原地區人民北來,充實北方,並廢屯田制,使屯田民成為州郡編戶。

咸寧五年(279年),晉武帝司馬炎下令討伐吳國,次年三月十五(280年5月1日),吳末帝孫皓正式投降。戰後,晉武帝將年號改為太康,因此這場戰爭也被稱為「太康之役」。武帝開創由北方平定南方統一天下的先例,結束自東漢末年近百年群雄割據的分裂局面。作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成功的大規模渡江作戰,在中國軍事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為後世君王所借鑑。

太康元年(280年),頒行戶調式,包括占田制戶調制品官占田蔭客制。晉武帝鑑於曹魏末期為政嚴苛,風俗頹廢,生活豪奢,乃「矯以仁儉」,鰥寡不能自存者賜穀人五,免逋債宿負,詔郡國守相巡行屬縣,並能容納直言。還重視法律,親自向百姓講解賈充等人上所刊修律令,並親身聽訟錄囚。他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太康年間出現一片繁榮景象,開創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太康之治

但統一天下後,晉武帝逐漸怠惰政事,沉迷女色,擴充後宮,荒淫無度。更鑒於曹魏宗室力量薄弱才讓其父祖有機可乘,因此他鞏固皇權而大封宗室。然而諸王統率兵馬各據一方,晉武帝死後,諸王為爭奪權力,內訌不已,形成16年的內戰,史稱八王之亂

生平

早年

司馬炎出生於236年,為司馬昭長子(母親王元姬是經學家王肅女兒),曾出任中撫軍等要職。

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試圖從司馬氏手中奪回權力失敗,兵敗被殺,丞相司馬昭派使持節行中護軍中壘將軍司馬炎迎立常道鄉公曹璜為新皇帝。

司馬昭曾想為他求娶阮籍女,但阮籍連續醉酒六十多天,司馬昭找不到提出求親的機會,只得作罷。

司馬昭次子司馬攸司馬師過繼養子,司馬昭曾因認為自己的權位來自於司馬師,有意讓司馬攸繼承晉王位,以報答司馬師,但因重臣反對,只好於咸熙二年(265年)五月立司馬炎為世子。同年八月司馬昭過世之後,司馬炎繼承晉王的爵位。

魏晉禪代

咸熙二年(265年),司馬昭病死,享年55歲。晉王司馬炎繼承相國位,掌握全國軍政大權。經過精心準備,農曆同年十二月,仿效當年曹丕代漢的故事,為自己登基做準備。在司馬炎接任相國後,就有一些人受司馬炎指使勸說曹奐早點讓位。不久,曹奐下詔書說:「晉王,你家世代輔佐皇帝,功勳高過上天,四海蒙受司馬家族的恩澤,上天要我把皇帝之位讓給你,請順應天命,不要推辭!」司馬炎卻假意多次推讓。司馬炎的心腹太尉何曾、衛將軍賈充等人,帶領滿朝文武官員再三勸諫。司馬炎多次推讓後,才接受曹奐禪讓,封曹奐為陳留王。司馬炎登上皇位,改國號為「晉」,史稱為「西晉」。即位後,司馬炎追尊其祖父司馬懿、大伯司馬師、父親司馬昭為皇帝。

太康之役

晉武帝施行了一系列進步政策增強國力,發展生產。此時孫吳局勢混亂,吳帝孫皓不修內政又窮極奢侈,民心不附。為了防禦吳國,司馬炎派羊祜鎮守襄陽與吳將陸抗對峙,派王濬益州大造船艦。泰始十年(274年)陸抗去世,二年後羊祜提議伐吳,遭群臣反對而作罷。咸寧四年(278年)羊祜病故,臨終推薦杜預鎮守荊州。咸寧五年(279年)西北禿髮樹機能之亂始平,王濬、杜預上書司馬炎,認為是伐吳之時,賈充、荀勖等認為西北未定而反對。最後司馬炎決定於該年十二月進攻吳國,史稱晉滅吳之戰。他以賈充為大都督,上游王濬、唐彬軍,中游杜預、胡奮王戎軍,下游王渾司馬伷軍多路並進。於隔年三月逼近建業,孫皓見大勢已去而投降,孫吳滅亡,晉朝統一天下,三國時期結束。

收復涼州

泰始六年(270年),河西鮮卑領主禿髮樹機能叛,次年匈奴劉猛也隨之出關。泰始八年(272年),司馬炎派何楨招降李恪平定劉猛叛亂。咸寧元年(275年),司馬炎釋放奴婢替代士兵屯田,樹機能歸降,拓跋部沙漠汗出使晉朝,馬循平定鮮卑。咸寧三年(277年)樹機能復叛,司馬駿帥文鴦等敗樹機能,降鮮卑二十萬。沙漠汗被鮮卑舊貴族殺害,衛瓘平定拓跋部內亂。咸寧五年(279年)司馬炎派馬隆前往涼州平叛,禿髮部眾殺禿髮樹機能降。

建國後採取一系列經濟措施以發展生產,屢次責令郡縣官勸課農桑,並嚴禁私募佃客。又招募原吳、蜀地區人民北來,充實北方,並廢屯田制,使屯田民成為州郡編戶,太康三年(282年)戶達到377萬戶。《晉書·食貨志》說:「平吳之後,……天下無事,賦稅平均,人咸安其業而樂其事。」太康元年,頒行戶調式,包括占田制戶調制品官占田蔭客制太康年間出現一片繁榮景象,史稱「太康之治」。[2]

大封宗室

司馬炎鑑於魏宗室衰微,帝室孤弱,終致滅亡之教訓乃大封皇族為藩王,以對抗士族。始則封王不就國,官於京師以輔皇室,繼則分遣諸王就國,都督諸軍事,後又出使鎮要害地。此舉目的,是為對抗士族中野心家。但「八王之亂」證明,這種政策反而使這些手握重兵的諸王中湧現了許多野心家。

罷州郡兵

全國統一後,司馬炎下詔:「悉去州郡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即規定:

  1. 諸州無事者罷其兵。
  2. 刺史只作為監司,罷將軍名號,不領兵,也不兼領兵的校尉官。
  3. 實行軍民分治,都督校尉治軍,刺史太守治民。

罷州郡兵,一方面可使地方官專心民事,另一是擴大承擔賦役的課丁。兵役是漢靈帝光和七年(184年)以後農民最沉重的負擔,免除這負擔,對恢復生產意義重大,但也因悉去州郡兵,連治安都沒辦法維持,因此到永寧元年(301年),天下大亂時,無力控制局面。

君臣賽富

西晉的皇族和貴族都有優裕的經濟基礎,政治的安定與統一更幫助他們累積了大量的財富,於是縱情享受,過着豪華奢侈的生活。晉武帝領先作了荒淫奢縱的表率,《晉書·胡貴嬪傳》稱:晉武「多內寵,平吳後,復納吳王孫皓宮人數千,自此掖庭殆將萬人,而並寵者甚眾,帝莫知所適,常乘羊車,恣其所之,至使宴寢」,奢侈浪費,風氣日漸敗壞。公卿貴游也跟着競富爭豪,大臣何曾每天吃飯用一萬錢,還「無處下箸」,他的兒子何劭一定要吃四方畛異,一天膳費二萬錢。王愷是武帝的母舅,曾與當時首富石崇比賽炫耀財富,爭夸豪麗。為維持這種奢靡腐化的生活,必然加緊聚斂,因此貪污納賄,習以為常,當時有人指:「奢侈之費,甚於天災」,可見為害之大。間接養成了其子的生活態度,當有人向晉惠帝報告老百姓無食物吃(天下荒飢,百姓餓死),晉惠帝卻反問:「何不食肉糜?」。

逝世

太熙元年(290年)四月己酉(5月16日),晉武帝司馬炎駕崩於含章殿,享年五十五歲。五月辛未(6月12日),葬於峻陽陵。其次子司馬衷即位,是為晉惠帝。不過一年後,皇后賈南風發動政變,殺死總攬朝政的大臣楊駿;接着又發生了「八王之亂」。建興四年(316年),劉淵的侄子劉曜攻破長安,俘獲末代皇帝司馬鄴,西晉亡國。時距司馬炎之死只有26年。

性格

司馬炎最突出的性格特點正如《晉書》論贊所言,「宇量弘厚」,性情溫和寬厚而較能包容異己者:

  • 並未迫害退位的曹魏皇室和投降的蜀漢、孫吳皇室,封曹奐陳留王孫皓為歸命侯,並允許劉協劉禪的子孫繼續承襲山陽公安樂公的爵位(相對來說這與後繼的南朝君主們的作風不太一樣,如劉宋開國皇帝劉裕南齊末代皇帝蕭寶融)。
  • 蜀地大儒譙周的門人獲得司馬炎青睞,並接受其門人羅憲的舉薦重用蜀人。
  • 孫秀孫楷出身孫吳宗室,身為吳將時被孫皓忌憚而降晉,之後都獲得司馬炎重用且得以領軍。
  • 石崇王愷鬥富,石崇公然砸碎司馬炎賜給王愷的珊瑚,卻沒有因此而受到司馬炎的責罰。
  • 泰始九年,司馬炎下詔為鄧艾平反,厚葬鄧艾屍首、歸還籍沒的田宅,並贈給其孫鄧朗官職。
  • 司馬炎納山濤之議,允許被司馬昭處死的嵇康之子嵇紹入朝為官。
  • 前蜀漢官員李密曾上《陳情表》,以侍奉祖母為由拒絕出仕晉朝,司馬炎同意並賜給李密的祖母糧米布帛。
  • 王渾上表彈劾王濬在滅吳戰爭中違背詔令,不聽調遣,司馬炎只是下詔責備王濬而未予以任何處罰。
  • 馮紞在反對張華拜相時,當着司馬炎的面說「臣竊謂鍾會之釁,頗由太祖。」亦即鍾會的叛亂是由於司馬昭的失策造成的,司馬炎雖當場發怒「變色」,但最終仍採納馮紞的意見,改任張華為太常
  • 司隸校尉劉毅在南郊祭典上批評司馬炎賣官斂財,並說司馬炎連漢末的桓靈二帝都不如:「賣官,錢入官庫;陛下賣官,錢入私門。以此言之,殆不如也。」司馬炎只是「大笑」而並未對劉毅有何不利。劉毅在之後還升任尚書左僕射

歷史評價

晉武帝司馬炎
  • 何曾:「聰明神武,有超世之才。」「主上開創大業,吾每宴見,未嘗聞經國遠圖,惟說平生常事,非貽厥孫謀之道也,及身而已,後嗣其殆乎!」(《資治通鑑·卷第八十七·晉紀九》)
  • 劉毅:「桓、靈賣官,錢入官庫;陛下賣官,錢入私門。以此言之,殆不如也。」(《晉書·列傳第十五》)
  • 陸雲:「世祖武皇帝臨朝拱默,訓世以儉,即位二十有六載,宮室台榭無所新營,屢發明詔,厚戒豐奢。」(《晉書·列傳第二十四》)
  • 曹毗:「於穆武皇,允龔欽明。應期登禪,龍飛紫庭。百揆時序,聽斷以情。殊域既賓,偽吳亦平。晨流甘露,宵映朗星。野有擊壤,路垂頌聲。」(宋書·卷二十◎志第十◎樂二)
  • 干寶:「至於世祖,遂享皇極,仁以厚下,儉以足用,和而不弛,寬而能斷,掩唐、虞之舊域,班正朔於八荒,於時有「天下無窮人」之諺,雖太平未洽,亦足以明民樂其生矣。武皇既崩,山陵未乾而變難繼起。宗子無維城之助,師尹無具瞻之貴,朝為伊、周,夕成桀、跖;國政迭移於亂人,禁兵外散於四方,方岳無鈞石之鎮,關門無結草之固。戎、羯稱制,二帝失尊,何哉?樹立失權,託付非才,四維不張,而苟且之政多也。」(《資治通鑑·卷第八十九》)
  • 謝靈運:「世祖受命,禎祥屢臻,苛慝不作,萬國欣戴。遠至邇安,德足以彰,天啟其運,民樂其功矣。反古之道,當以美事為先。今五等罔刑,井田王制,凡諸禮律,未能定正,而採擇嬪媛,不拘華門者。昔武王伐紂,歸傾宮之女,不以助紂為虐。而世祖平皓,納吳妓五千,是同皓之弊。婦人之封,六國亂政。如追贈外曾祖母,違古之道。凡此非事,並見前書,誠有點於徽猷,史氏所不敢蔽也。」(《太平御覽·卷九十六》)
  • 虞世南:「武帝平一天下,誰曰不然,至於創業垂統,其道則闕矣。夫帝王者,必立德立功,可大可久,經之以仁義,緯之以文武,深根固蒂,貽厥子孫,一言一行,以為軌範,垂之萬代,為不可易。武帝平吳之後,怠於政事,蔽惑邪佞,留心內寵,用馮紞之讒言,拒和嶠之正諫,智士永嘆,有識寒心。以此國風,傳之庸子,遂使墳土未乾,四海鼎沸,衣冠殄滅,縣宇星分,何曾之言,於是信矣。其去明主,不亦遠乎?」(《唐文拾遺》卷十三)
  • 房玄齡晉書》:「帝宇量弘厚,造次必於仁恕;容納讜正,未嘗失色於人;明達善謀,能斷大事,故得撫寧萬國,綏靜四方。承魏氏奢侈革弊之後,百姓思古之遺風,乃厲以恭儉,敦以寡慾。有司嘗奏御牛青絲紖斷,詔以青麻代之。臨朝寬裕,法度有恆。高陽許允既為文帝所殺,允子奇為太常丞。帝將有事於太廟,朝議以奇受害之門,不欲接近左右,請出為長史。帝乃追述允夙望,稱奇之才,擢為祠部郎,時論稱其夷曠。平吳之後,天下乂安,遂怠於政術,耽於游宴,寵愛後黨,親貴當權,舊臣不得專任,彝章紊廢,請謁行矣。爰至未年,知惠帝弗克負荷,然恃皇孫聰睿,故無廢立之心。復慮非賈后所生,終致危敗,遂與腹心共圖後事。說者紛然,久而不定,竟用王佑之謀,遣太子母弟秦王柬都督關中,楚王瑋、淮南王允並鎮守要害,以強帝室。又恐楊氏之逼,復以佑為北軍中候,以典禁兵。既而寢疾彌留,至於大漸,佐命元勛,皆已先沒,群臣惶惑,計無所從。會帝小差,有詔以汝南王亮輔政,又欲令朝士之有名望年少者數人佐之,楊駿秘而不宣。帝復尋至迷亂,楊後輒為詔以駿輔政,促亮進發。帝尋小間,問汝南王來未,意欲見之,有所付託。左右答言未至,帝遂困篤。中朝之亂,實始於斯矣。」
  • 周曇《晉門晉武帝》:「漢貪金帛鬻公卿,財贍羸軍冀國寧。晉武鬻官私室富,是知猶不及桓靈。」
  • 唐太宗李世民:「武皇承基,誕膺天命,握圖御宇,敷化導民,以佚代勞。以治易亂。絕縑絕之貢,去雕琢之飾,制奢俗以變儉約,止澆風而反淳樸。雅好直言,留心采擢,劉毅裴楷以質直見容,嵇紹許奇雖仇讎不棄。仁以御物,寬而得眾,宏略大度,有帝王之量焉。於是民和俗靜,家給人足,聿修武用,思啟封疆。決神算於深衷,斷雄圖於議表。馬隆西伐,王濬南征,師不延時,獯虜削跡,兵無血刃,揚越為墟。通上代之不通,服前王之未服。禎祥顯應,風教肅清,天人之功成矣,霸王之業大矣。雖登封之禮,讓而不為,驕泰之心,因斯而起。見土地之廣,謂萬棄而無虞;睹天下之安,謂千年而永治。不知處廣以思狹,則廣可長廣;居治而忘危,則治無常治。加之建立非所,委寄失才,志欲就於昇平,行先迎於禍亂。是猶將適越者指沙漠以遵途,欲登山者涉舟航而覓路,所趣逾遠,所尚轉難,南北倍殊,高下相反,求其至也,不亦難乎!況以新集易動之基,而久安難拔之慮,故賈充凶豎,懷奸志以擁權;楊駿豺狼,苞禍心以專輔。及乎宮車晚出,諒闇未周,籓翰變親以成疏,連兵競滅其本;棟梁回忠而起偽,擁眾各舉其威。曾未數年,網紀大亂,海內版蕩,宗廟播遷。帝道王猷,反居文身之俗;神州赤縣,翻成被發之鄉。棄所大以資人,掩其小而自托,為天下笑,其故何哉?良由失慎於前,所以貽患於後。且知子者賢父,知臣者明君;子不肖則家亡,臣不忠則國亂;國亂不可以安也,家亡不可以全也。是以君子防其始,聖人閒其端。而世祖惑荀勖之奸謀,迷王渾之偽策,心屢移於眾口,事不定於己圖。元海當除而不除,卒令擾亂區夏;惠帝可廢而不廢,終使傾覆洪基。夫全一人者德之輕,拯天下者功之重,棄一子者忍之小,安社稷者孝之大;況乎資三世而成業,延二孽以喪之,所謂取輕德而舍重功,畏小忍而忘大孝。聖賢之道,豈若斯乎!雖則善始於初,而乖令終於末,所以殷勤史策,不能無慷慨焉。」(《晉書·帝紀三》)
  • 徐惠:「昔秦皇併吞六國,反速危亡之基;晉武奄有三方,翻成覆敗之業。豈非矜功恃大,棄德而輕邦;圖利忘害,肆情而縱慾?遂使悠悠六合,雖廣不救其亡;嗷嗷黎庶,因弊以成其禍。」
  • 劉仁軌:「晉代平吳,史籍具載。內有武帝、張華,外有羊祜杜預,籌謀策畫,經緯諮詢。王濬之徒,折衝萬里,樓船戰艦,已到石頭。賈充王渾之輩,猶欲斬張華以謝天下。武帝報云:『平吳之計,出自朕意,張華同朕見耳,非其本心。』是非不同,乖亂如此。平吳之後,猶欲苦繩王濬,賴武帝擁護,始得保全。不逢武帝聖明,王濬不存首領。」(《舊唐書·列傳第三十四》)
  • 蘇轍:「武帝之為人,好善而不擇人,苟安而無遠慮,雖賢人滿朝,而賈充、荀勖之流以為腹心,使吳尚在,相持而不敢肆,雖為賢君可也。吳亡之後,荒於女色,蔽於庸子,疏賢臣,近小人,去武備,崇藩國,所以兆亡國之禍者,不可勝數,此則滅吳之所從致也。」(《欒城集·卷五十》)
  • 司馬光:「至於晉武獨以天性矯而行之,可謂不世之賢君。」(《資治通鑑·卷第七十九》)
  • 陳普:「宮中擲戟又飛刀,謝玖兢兢命若毛。豈是君王輕社稷,天教熾業謝芳髦。」
  • 鄧林:「秋風銅爵曲池平,吳主宮娃滿掖庭。憑仗皇孫聰慧早,不知禍在夕陽亭。」
  • 孫承恩:「帝資弘裕,明達好謀。纂述先志,混一九州。禮優三恪,忠厚之道。貽謀弗臧,識者所少。」(《文簡集·卷三十八》)
  • 李慈銘:「晉武帝純孝性成,三代以下不多得。」(《越縵堂讀書記》)
  • 蔡東藩:「彼如馬隆之得平樹機能,未始非晉初名將,觀晉武之倚重兩人,乃知開國之主,必有所長,不得以外此瑕疵,遽掩其知人之明也。」「武帝既知太子不聰,復恨賈妃之奇悍,廢之錮之,何必多疑,乃被欺於狡吏而不之知,牽情於皇孫而不之斷,受朦於宮帟而不之覺,卒至一誤再誤,身死而天下亂,名為開國,實是覆宗,王之不明,寧足福哉?」
  • 滿江紅》:「承祖餘威。曹魏末、受禪稱帝。掃吳越,多方齊下,摧枯之勢。 吳主兇殘民向背,晉公仁厚人歸幟。施仁政,創社稷榮繁。功難諱。 世襲制,官僚繼。田與土,官伸擠。痛賣官鬻爵,竟奢豪氣。 罷卻州兵難穩序,助長王勢終遭戲。嘆武帝,開國未幾年。皇權棄。」

家世

司馬炎家族
 
 
 
 
 
 
 
 
 
 
 
 
 
 
 
 
 
 
高祖父:(追諡)潁川府君司馬儁
 
 
 
 
 
 
 
曾祖父:(追諡)京兆府君司馬防
 
 
 
 
 
 
 
 
 
 
 
高祖母:(追諡)潁川府君夫人
 
 
 
 
 
 
 
祖父:(追尊)高祖宣皇帝司馬懿
 
 
 
 
 
 
 
 
 
 
 
 
 
 
曾祖母:(追諡)京兆府君夫人
 
 
 
 
 
 
 
 
 
 
 
父:(追尊)太祖文皇帝司馬昭
 
 
 
 
 
 
 
 
 
 
 
 
 
 
 
 
 
外曾祖父:粟邑縣令張汪
 
 
 
 
 
 
 
 
 
 
 
祖母:(追尊)宣穆皇后張春華
 
 
 
 
 
 
 
 
 
 
 
 
 
 
外曾祖母:粟邑縣令夫人山氏
 
 
 
 
 
 
 
 
 
 
 
世祖武皇帝司馬炎
 
 
 
 
 
 
 
 
 
 
 
 
 
 
 
 
 
 
 
 
外曾祖父:蘭陵成侯王朗
 
 
 
 
 
 
 
 
 
 
 
外祖父:蘭陵景侯王肅
 
 
 
 
 
 
 
 
 
 
 
 
 
 
外曾祖母:蘭陵成侯夫人
 
 
 
 
 
 
 
 
 
 
 
母:(追尊)文明皇后王元姬
 
 
 
 
 
 
 
 
 
 
 
 
 
 
 
 
 
外祖母:(追諡)平陽靖君羊氏
 
 
 
 
 
 
 
 
 
 
 
 
 

后妃

泰始年間,司徒李胤、鎮軍大將軍胡奮、廷尉諸葛沖、太僕臧權、侍中馮蓀、秘書郎左思等人的女眷位列三夫人九嬪之列[3]。史記對馮氏沒有具體記載,李夫人、淑媛臧曜與李氏、臧氏是否為同一人,無考。

尊為皇后、皇太后者

  • 皇后楊艷,字瓊芝,泰始元年(266年)立為皇后,十年(274年)去世,享年37歲。生司馬軌、晉惠帝司馬衷司馬柬、平陽公主、新豐公主、陽平公主
  • 皇后楊芷,字季蘭,小字男胤,楊艷堂妹,咸寧二年(276年)冊為皇后,晉惠帝尊為皇太后,元康二年(292年)被賈南風活活餓死,享年34歲
  • 中才人王媛姬,晉懷帝司馬熾之母,早逝,追尊為皇太后

妃嬪

  • 貴嬪左棻,也作左芬,字蘭芝,左雍之女、左思之妹,泰始八年(272年)封修儀,後來進貴嬪,300年去世
  • 貴嬪胡芳,泰始九年(273年)入宮,十年(274年)由采女拜貴嬪,胡奮之女,生武安公主
  • 夫人諸葛婉,泰始九年(273年)入宮,諸葛沖之女
  • 夫人李氏,生司馬允、司馬晏
  • 貴人公孫氏,晉武帝時為淑妃,晉惠帝時進貴人[4]
  • 淑妃劉媛,泰始十年(274年)由采女拜淑妃[5]
  • 淑媛臧曜,泰始十年(274年)拜淑媛[5]
  • 淑儀芳,泰始十年(274年)拜淑儀[5]
  • 修華逵粲,泰始十年(274年)拜修華[5]
  • 修容陳氏,泰始十年(274年)拜修容[5]
  • 修儀左嬪,咸寧三年(277年),由美人拜為修儀[5]
  • 婕妤邢蘭,咸寧三年(277年)拜為婕妤[5]
  • 容華朱華,咸寧三年(277年)拜為容華[5]
  • 充華趙粲,楊豔舅家趙虞之女,經楊豔提拔而進入後宮。惠帝即位後依附賈南風,300年因賈南風失勢而伏誅
  • 美人徐義,賈南風乳母,因隨賈南風入宮而被武帝封為中才人,惠帝即位後又進號良人、美人,元康八年(298年)逝世
  • 審美人,生司馬景、司馬瑋、司馬乂
  • 徐才人,生司馬憲
  • 匱才人,生司馬祗
  • 趙才人,生司馬裕
  • 趙美人,生司馬演
  • 嚴保林,生司馬該
  • 陳美人,生司馬遐,後為清河國太妃
  • 諸姬,生司馬謨
  • 程才人,生司馬穎,後為成都國太妃
  • 謝玖,後為晉惠帝

子女

共二十六子,見下表

行第 姓名 生卒 封號 生母
司馬軌 250年代 毗陵 武元皇后楊艷
[註 1] 司馬衷 259年-307年 孝惠皇帝
[註 2] 司馬柬 262年-291年
司馬景 ?-270年 城陽 審美人
[註 3] 司馬憲 ?-271年 城陽 徐才人
[註 3] 司馬祗 271年-273年 東海 匱才人
七? 司馬裕 271年-277年 始平 趙才人
八? 早殤
[註 4] 司馬瑋 271年-291年 審美人
十? 司馬允 272年-300年 淮南忠壯 李夫人
十一? 司馬該 272年-283年 新都 嚴保林
十二? 早殤
十三[註 3] 司馬遐 273年-300年 清河 陳太妃
十四? 司馬謨 276年-286年 汝陰 諸姬 (母不詳)
十五? 早殤
十六? 早殤
十七[註 5] 司馬乂 276年-304年 長沙 審美人
十八 早殤
十九[註 6] 司馬穎 279年-306年 成都王 程太妃
二十 早殤
廿一 早殤
廿二 早殤
廿三[註 7] 司馬晏 281年-311年 李夫人
廿四 司馬恢 283年-284年 渤海 武悼皇后楊芷
廿五[註 1] 司馬熾 284年-313年 孝懷皇帝 王媛姬
廿六 司馬演 ?-? 趙美人
  1. ^ 1.0 1.1 唐修《晉書·本紀》:「孝惠皇帝諱衷,字正度,武帝第二子也……孝懷皇帝諱熾,字豐度,武帝第二十五子也。」
  2. ^ 文選注·夏侯常侍誄》:臧榮緒晉書曰:「秦王柬,武帝第三子也,初封南陽王,後徙封秦王。」
  3. ^ 3.0 3.1 3.2 唐修《晉書·文六王·城陽哀王兆傳》:「景度以泰始六年薨,復以第五子憲繼哀王后。薨,復以第六子祗為東海王,繼哀王后。薨,咸寧初又封第十三子遐為清河王,以繼兆後。」
  4. ^ 北堂書鈔》卷70:「《晉書楚王傳》雲武帝第九子楚王瑋,字彥度,誅楊駿,瑋屯司馬門,惟步行,年少果銳」光緒重刻本註:「今案亦見今《晉書五十九楚王瑋傳》,第九作第五,無「惟步行」三字,陳俞本已改今晉書。」
  5. ^ 世說新語注·言語篇》:《晉百官名》曰:「司馬乂字士度,封長沙王。」《八王故事》曰:「世祖第十七子。」
  6. ^ 《世說新語注·言語篇》:《八王故事》曰:「司馬頴字叔度,世祖第十九子,封成都王、大將軍。」
  7. ^ 《文選注·答賈長淵詩》:臧榮緒晉書曰:「吳王晏,字平度,武帝第二十三子,封吳。」

嗣子

女兒

藝術形象

影視

參考文獻

  1. ^ s:晉書/卷003 泰始元年冬十二月丙寅...升壇受禪...於是大赦,改元
  2. ^ 干寶《晉紀總論》描述說:「太康之中,天下書同文,車同軌,牛馬被野,餘糧棲畝,行旅草舍,外閭不閉。……故於時有天下無窮人之諺。」(《文選》卷四九史論類)
  3. ^ 晉書·列傳第一》武元楊皇后......泰始中,帝博選良家以充後宮......司徒李胤、鎮軍大將軍胡奮、廷尉諸葛沖、太僕臧權、侍中馮蓀、秘書郎左思及世族子女並充三夫人九嬪之列......
  4. ^ 全晉文 卷七》公孫淑妃進貴人詔(元年)峻陽園淑妃公孫,明識貞粹,今進位為貴人。(《御覽》一百四十五引《晉起居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晉起居注》(劉宋)劉道薈,(清)黃奭輯,相關網址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6. ^ 《晉書·卷十九·志第九》:元帝既即尊位,上繼武帝,於元為祢,如漢光武上繼元帝故事也。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晉書/卷003》,出自房玄齡晉書
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
司馬炎
出生於:236年逝世於:290年
統治者頭銜
新頭銜
稱帝
追封晉文帝
司馬昭(父)
晉朝皇帝中國皇帝
265年-290年
繼任:
晉惠帝
司馬衷
(次子)
前任:
魏元帝
曹奐
中國北部及蜀地君主
265年-290年
前任:
吳末帝
孫皓
中國東南部及嶺南君主
280年-290年
曹魏政治官職
前任:
司馬昭
魏朝相國
265年
官職廢止
原因:曹魏滅亡
中國爵位
曹魏異姓王爵
前任:
晉文王司馬昭
曹魏異姓王晉王
265年
封號停止
原因:建國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