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坦尼斯瓦夫·萊姆
史坦尼斯瓦夫·萊姆 Stanisław Lem | |
---|---|
出生 | 1921年9月12日 波蘭利維夫 |
逝世 | 2006年3月27日(84歲) 波蘭克拉科夫 |
職業 | 作家 |
國籍 | 波蘭 |
創作時期 | 1946–2005年 |
體裁 | 硬科幻, 哲學, 諷刺 |
配偶 | Barbara Leśniak (1953–2006) |
受影響於 | 費奧多爾·杜斯妥也夫斯基 齊普里安·諾爾維德 斯坦尼斯瓦夫·伊格納齊·維特凱維奇 |
官方網站 | |
lem |
史坦尼斯瓦夫·萊姆(波蘭語:Stanisław Herman Lem,波蘭語:[staˈɲiswaf ˈlɛm] (ⓘ),1921年9月12日—2006年3月27日),波蘭科幻小說作家。
他的作品常探討哲學主題:科技的影響、智慧的本質、與外星人互相理解的可能性、人類能力限制。他的許多科幻小說都具有諷刺和幽默的特點。其作品的英譯本大多由Michael Kandel翻譯。
生平
他生於利沃夫,父親是喉科學家、前奧匈帝國軍隊醫生。他是猶太人[1],在羅馬天主教的環境下長大,但萊姆自認無神論者。[2]。他在利沃夫大學接受醫學訓練。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萊姆假冒汽車技工,暗地裡參加反抗德國人的組織。戰後,波蘭東部歸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統治[3]。他一家跟許多波蘭人一樣,搬到克拉科夫。萊姆在亞捷隆大學繼續學業,可是最後因為拒絕按李森科主義回答問題,考試不及格。這使得他不能成為軍醫。他選擇當研究助理,閑時寫小說。
1946年,他開始寫詩。在此之前,他寫過幾本一角小說。在那一年,他寫了第一本科幻小說《火星來的人》(Człowiek z Marsa)。
當時,波蘭政府規定出版作品必先經審查機構批准。1948年他寫成半自傳式小說《Hospital of the Transfiguration》(Szpital Przemienienia),直至1955年,萊姆加入了一段符合社會主義寫實主義的情節,方獲通過出版。1951年,審查機構將《太空人》(Astronauci)定性為少年科幻小說,萊姆被逼加入大量關於「共產主義的美好前景」的內容。不過這種種未令萊姆放棄成為全職作家。
1956年發生了波蘭十月,波蘭開始去斯大林化,人們有更大的言論自由。萊姆開始當全職作者,接着12年內,他寫了17本書。其中一些書籍的譯本出現在東方集團國家內的書店。
1957年他發表首部非小說作品《對話》(Dialogi)。1964年他出版了《技術大全》(Summa Technologiae),內容包括當時只在「紙上談兵」層面的技術如虛擬真實、納米科技等,如何影響人類的思想。之後他繼續發表小說和此類哲學文章,到了1980年代他開始集中後者。
1974年,幽默短篇小說集《機器人大師》(Cyberiada)出現英譯本。與外星人接觸這個主題出現在《索拉里斯星》(Solaris, 1961年)、《其主之聲》(Głos pana, 1983年)、《慘敗》(Fiasko, 1986年)三部小說內。《索拉里斯星》曾多度被改編為電影。
1982年,波蘭頒布戒嚴令,萊姆先後搬到西柏林、維也納。1988年回到家鄉。2006年逝世。
紀念
波蘭眾議院將2021年(萊姆出生100年)指定為「萊姆年」,計劃舉辦活動與出版書籍紀念他[4][5][6]。
影響
熱門城市規劃遊戲《模擬城市》的部分靈感來自萊姆的《機器人大師》。[7]電子遊戲《群星》也深受萊姆作品的啟發。[8]
電影《51號星球》中的一個主要角色——外星人萊姆,就是編劇喬·斯蒂爾曼以斯坦尼斯瓦夫·萊姆的名字命名的。[9]
《索拉里斯星》於1968年被俄羅斯導演鮑里斯·尼倫伯格拍成電影,1972年又被俄羅斯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拍成電影——該片於1972年獲得戛納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2002年被史蒂文·索德伯格拍成電影。影評人指出,塔可夫斯基的改編對後來的科幻電影產生了影響,如《黑洞表面》(1997年)[10] [11]和克里斯托弗·諾蘭的《盜夢空間》(2010年)。[12]
他的作品還有其他一些戲劇和音樂改編作品。然而,萊姆本人對大多數改編作品都持批評態度。[13]唯一的例外是1968年由安傑依·瓦伊達改編的《千層糕》。[14]2013年,以色列和波蘭聯合製作的《未來學大會》上映,該片的靈感來自萊姆的同名小說。[15]
久爾吉·帕爾菲(György Pálfi)執導了《其主之聲》的同名改編電影,該片於2018年上映。
2023年,11 Bit Studios 發行了冒險遊戲《無敵號》。遊戲改編自萊姆1964年的同名小說。
主要著作
- 《索拉里斯星》
- 《完美的真空》
- 《未來學大會》
- 《其主之聲》
- 《慘敗》
- 《無敵號》
- 《機器人大師》
- 《伊甸》
- 《萊姆狂想曲》
- 《技術大全》
- 《星際旅行日記》
- 《太空旅行者的回憶錄》
參考文獻
- ^ Stanislaw Lem: Chance and Orde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自傳文章,第59期《紐約人》(1984年1月30日) 88-98; 《猶太記事》訃聞(2006年5月18日)
- ^ An Interview with Stanislaw Le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y Peter Engel. Missouri Review Volume 7, Number 2, 1984.
- ^ Lem, Stanislaw. (200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Retrieved June 30, 2006, from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Premium Service]
- ^ "UCHWAŁA SEJMU RZECZYPOSPOLITEJ POLSKIEJ z dnia 27 listopada 2020 r. w sprawie ustanowienia roku 2021 Rokiem Stanisława Lema" (PDF). [2021-09-2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9-21).
- ^ The Lem Year. THE LEM YEAR. [2021-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1) (英語).
- ^ Rok Lema. ROK LEMA. [2021-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4) (波蘭語).
- ^ Making City Planning a Game - New York Times. web.archive.org. 2007-10-13 [2024-11-20].
- ^ Stellaris Devs Pay Tribute to Lem in New Update. Gamepressure.com. [2024-11-20] (英語).
- ^ Wyborcza.pl. wyborcza.pl. [2024-11-20].
- ^ Event Horizon movie review & film summary (1997) | Roger Ebert. www.rogerebert.com. [2024-11-20] (美國英語).
- ^ Rosenbaum, Jonathan. Event Horizon. Chicago Reader. 2015-02-18 [2024-11-20] (美國英語).
- ^ Bowen, Kevin. Inception – THE OTHER VIEW. Screen Comment. 2010-07-16 [2024-11-20] (美國英語).
- ^ Swirski, Peter. The Art and Science of Stanislaw Lem. The Art and Science of Stanislaw Lem. McGill-Queen's Press - MQUP. 2006-07-27. ISBN 978-0-7735-7507-3 (英語).
- ^ Stanisław Lem - Stanisław Lem czyli życie spełnione. solaris.lem.pl. [2024-11-20].
- ^ Israeli Polish coproduction The Congress to Open Director’s Fortnight in Cannes - FilmNewEurope.com. web.archive.org. 2013-05-20 [2024-11-20].
外部連結
- 官方網站, maintained by Lem's son and secretary
- forum.lem.p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ternet forum about Lem and his works
- Lemopedia, The Lem Encyclopedi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wiki
- 史坦尼斯瓦夫·萊姆在豆瓣上的資料(簡體中文)
- 互聯網檔案館中史坦尼斯瓦夫·萊姆的作品或與之相關的作品
- 網路推理小說資料庫上的Stanisław Lem
- 史坦尼斯瓦夫·萊姆在互聯網電影資料庫(IMDb)上的資料(英文)
- Stanisław Lem: Did the Holocaust Shape His Sci-Fi World?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from Culture.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