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古比雪夫軍事工程學院

座標55°45′16.2″N 37°38′54.6″E / 55.754500°N 37.648500°E / 55.754500; 37.648500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55°45′16.2″N 37°38′54.6″E / 55.754500°N 37.648500°E / 55.754500; 37.648500

古比雪夫軍事工程學院
войск Военно-инженерная академия имени Куйбышева
1932年至2006年學院所在的波克羅夫斯基大道杜拉索夫家族莊園
創辦時間1810年,​213年前​(1810
校址莫斯科沃龍佐夫廣場街俄語Улица Воронцово Поле
網站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1022081024/http://ova.mil.ru/ingener.html
位置
地圖

古比雪夫軍事工程學院蘇聯武裝力量培養工程兵部隊軍事工程師的軍事學院,並研究軍事工程學術、地形測繪、大地測量保障、軍隊工程建設、工兵戰術、工兵指揮、工事偽裝、工兵障礙的利用與克服、道路建築於維護、車輛與交通樞紐工程等問題。

歷史

前身是1810年創辦於聖彼得堡的軍事工程學校[1],培養工程技術軍士。1819年12月6日更名為總軍事工程學校[2][3]。後增設軍官班,學制五年,開創了俄羅斯高等技術教育五年制的傳統。也為俄羅斯帝國培養了鐵路工程師。1855年軍官班改為尼古拉耶夫軍事工程學院[4]1863年至1867年尼古拉耶夫工程學校與尼古拉耶夫工程學院一度合併。

19世紀60年代門捷列夫在學院任過教。費奧多爾·米哈伊洛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38-1843年在該校軍官班就讀並畢業。[5]

十月革命勝利後,1918年12月18日共和國革命軍事委員會第392號命令,尼古拉耶夫軍事工程學院改稱工農紅軍軍事工程學院,設有四個系:築城系、軍事交通系(分道路橋梁、汽車、航空浮空三個專業)、電工系、大地測量系(1910年建立)。還有培養軍隊工程兵主任的「隊列處」。開設了預科,培養工農出身的紅軍幹部。築城系1920年改為工程系。1923年與工農紅軍電工技術學院合併稱為軍事工程和電工學院。1925年由於紅軍總員額大裁減,與紅軍炮兵學院合併為紅軍軍事技術學院,同時電工系移交列寧格勒烏里揚諾夫(列寧)電工技術學院,組成軍事電工技術系。1926年以捷爾任斯基命名,稱為「捷爾任斯基軍事技術學院」。1929年軍事電工技術系調回,改為捷爾任斯基軍事技術學院電工系。隨着一五計劃的提前完成,國家工業化和蘇軍革新技術裝備進入新時期,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1932年3月21日發布命令,捷爾任斯基軍事技術學院以係為基礎分立為各個獨立學院:

  • 火藥和炸藥系的基礎上設立「捷爾任斯基炮兵與技術學院」
  • 以電工係為基礎建立了軍事電工技術學院。1933年4月25日,學院以謝苗·米哈伊洛維奇·布瓊尼的名字命名。
  • 以工程系和莫斯科高等工程建築學校為基礎,在莫斯科組建紅軍軍事工程學院。1932年在莫斯科波克羅夫斯基大道杜拉索夫家族莊園右翼為軍事工程學院建造了一座新建築。1935年以古比雪夫命名,稱為古比雪夫軍事工程學院

古比雪夫軍事工程學院設有指揮系、海防工程系、築城系、工程裝備系、大地測量系、軍事工業建築系。1938年起開設了夜學系和函授系、工程兵指揮人員進修班、預備役工程兵指揮人員復訓班。研究戰鬥和戰役工程保障理論、工程兵戰術、築城工事的結構和技術設備、利用彈性理論計算工程建築物的方法、統一的大地測量體系和三角測量控制點。並開始研究撞擊和爆炸現象。

蘇德戰爭期間,1941年11月至1943年12月,學院疏散到伏龍芝市。古比雪夫軍事工程學院縮短了軍事工程師的培養期限。低年級學生加速培訓。還為應徵入伍的文職工程師組織了為期三個月的短訓班。從1942-1943學年起,正常學制和速成班並存。畢業生中有44人在戰爭中榮獲蘇聯英雄稱號。1944年12月15日,古比雪夫軍事工程學院被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授予紅旗勳章。

二戰後,順應核戰爭背景下工程防護技術發展,教學與科研做出了深刻變革。研發了浮橋和機械化橋梁、造橋設備、登陸艇、高度抗核打擊加固保護的指揮所、掩蔽所和核武器防護結構、雷達掩蔽系統、掃雷和排雷設備、反工兵障礙裝備等。畢業生中有蘇聯科學院院士8名和通訊院士5名,榮譽科技工作者4名,技術博士300多名。

1998年俄羅斯聯邦政府發布法令古比雪夫軍事工程學院(莫斯科)改制為擁有聖彼得堡、下諾夫哥羅德州克斯托沃市、秋明三個分校的古比雪夫軍事工程大學。2005年,軍事工程大學再次改制為軍事工程學院(莫斯科),不再以古比雪夫命名。三所分校分別改為下諾夫哥羅德高等軍事工程指揮學院、以安東諾夫大將命名的聖彼得堡軍事地形學院、秋明高等軍事工程指揮學校。2006年地形研究所更名莫扎伊斯基軍事航天學院軍事研究所(地形)。2006年5月9日,軍事工程學院師生最後一次參加莫斯科紅場勝利日閱兵。 2006年8月1日,學院撥歸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聯合兵種學院

院長

參見

參考文獻

  1. ^ [Stephen Timoshenko -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Russia,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59]
  2. ^ Николаевское инженерное училище. [June 29,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4). 
  3. ^ Реферат История Подготовка инженеров России в XIX веке. [June 29,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04). 
  4. ^ Русская армия в Великой войне: Военно-учебные заведения проекта. [June 29,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2). 
  5. ^ Anna Dostoyevskaya Flashback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925]. M.: Artistic literature,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