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卡蒂普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卡蒂普南
Katipuna
Kataas-taasan
Kagalang-galangang Katipunan ng̃ mg̃á Anak ng̃ Bayan
1897年組織旗幟
簡稱K.K.K.
成立時間1892年7月7日
撤銷1897年5月10日
後繼機構Tejeros Revolutionary Government[*]
類型秘密激進組織
法律地位解散
會員
共濟會會員、小資產階級、工人、農民、城市貧民、士兵和知識分子、商人、牧師、下級官員等
官方語言
他加祿語、當地方言
領導人
德奧達托·阿雷利亞諾Deodato Arellano)(1892-1893)
羅曼·巴薩Román Basa)(1893-1895)
安德烈·滂尼發秀(1895-1897)
埃米利奧·阿奎納多(1897)
機關刊物
最高委員會
標語一切人都是平等的,保衛被壓迫者,與壓迫者作鬥爭
目標菲律賓脫離西班牙統治而獨立

卡蒂普南(西班牙語:Katipunan),也譯作卡迪普南卡的普南卡提普南卡地普南卡的普蘭,是菲律賓一支反西班牙的秘密革命社團,由博尼法西奧Bonifacio)於1892年創立。此革命社團在1896年於菲律賓奎松市巴林塔瓦克Balintawak, Quezon City)暴力起義,失敗後退守呂宋島北部地區,並最終於1897年因內部鬥爭而解散。

成立

宣傳運動菲律賓的早期領袖:黎剎(左)、馬塞洛·希拉里奧·皮拉爾·加特邁坦英語Marcelo H. del Pilar(中)、馬里亞諾·龐塞英語Mariano Ponce(右),攝於1890年

自16世紀中葉起,菲律賓已被西班牙殖民統治達三個世紀。1892年6月,菲律賓國父黎剎成立了非暴力反殖民社團菲律賓聯盟La Liga Filipina),但一個月後即被逮捕,並於同月7日被流放到棉蘭老島。當天夜裡,菲律賓革命之父博尼法西奧馬尼拉秘密成立以「民族兒女最尊貴的協會」(另譯「人民兒女高尚和尊貴的聯合會」、「國家之子們最崇高及最受尊敬的協會」)[1],他加祿語:Kagalang-galangang Katipunan ng̃ mg̃á Anak ng̃ Bayan)爲名,簡稱爲「卡蒂普南」(Katipunan)或「K.K.K」的革命社團。[2]

早期KKK旗幟

組織詳情

卡蒂普南會員的佩刀

卡蒂普南的目標是以武裝革命的方式推翻西班牙統治,建立統一、獨立的菲律賓。會員多來自共濟會,社會身份包括小資產階級工人農民、城市貧民、士兵知識分子商人,甚至牧師和下級官員都來宣誓參加。加入卡蒂普南需舉行秘密儀式,在儀式上宣誓示忠,而後根據社會地位和政治立場被分為三個等級:同伴、戰士、愛國者。領導機關為「最高委員會」,省和鎮設「地方委員會」,1895年4月,波尼斯奧被選舉爲社團最高領導人。[3]

社團起初只允許男性加入,隨着艾米里·哈辛托Emilio Jacinto)的加入以及獻策,社團亦允許女性加入,並提出「一切人都是平等的,保衛被壓迫者,與壓迫者鬥爭」的口號。哈辛托亦提出了不少進步思想,如「尊重婦女」、「熱愛祖國」等,並積極爲卡蒂普南制定學說和綱領。這些都被滂尼發秀認同及採納。[4]

1896年1月計劃出版地下刊物,終於3月出版了第一期也是唯一一期《自由報》(他加祿語:Kalayaan,英語:Liberty),該報在呂宋中部一帶廣泛流傳,吸引了眾多熱血民眾入會,到6月社團已坐擁3萬會員。[5]

暴力革命

革命準備及敗露

卡蒂普南革命者的照片
卡蒂普南的旗幟

1895年底,社團在武端市聖馬特奧鎮(San Mateo)的一個山洞裏召開會議,決定着手準備武裝起義,並提出「菲律賓萬歲」的口號。在其後幾個月裡,收到民眾捐款達到20萬比索[6]

1896年5月2日,卡蒂普南在帕西格市Pasig)舉行祕密會議,決定派人去見被流放的黎剎,希望得到黎剎對革命的全力支持,並以營救他爲交換條件。然而黎剎不願意發生流血事件,堅持應採取非暴力的方式,對暴力革命並不支持。同時,滂尼發秀又組織代表團訪,遊說日本天皇援供資金及武器,最後成功簽訂購買10萬枝槍械和150門大炮的協定。[7]

1896年8月,卡蒂普南召開「第五屆最高委員會議」,決定設立最高委員會主席、國務秘書、陸軍部、司法部、財政部,作為起義的領導機構。[8]

同月,一名卡蒂普南成員向自己的妹妹提起起義計劃,被曼達盧永孤兒院(Mandaluyong Orphanage)的一名女雜工知曉,該雜工便向西班牙當局告密。當局隨卽查封了卡蒂普南的秘密印刷廠,四處搜捕社團成員。[9]

起義開始及發展

起事計畫敗露後,滂尼發秀在馬尼拉北部的巴林塔瓦克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提前開始起義,成立以哈辛托為首的戰時臨時政府領導戰鬥,滂尼發秀任總理。8月26日,巴林塔瓦克起義開始,拉開了革命的序幕。[9]

在「菲律賓萬歲」和「不戰勝毋寧死」的口號聲中,多數由未經過軍事訓練的群眾組成的起義軍使用舊式步槍、大刀、長矛、木棍、石塊與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西班牙殖民軍作戰。西班牙當局火燒眉毛,急電馬德里求援,並逮捕了黎剎,於12月底又將他處決。革命的火焰很快蔓延到呂宋島及棉蘭老島,在卡蒂普南的號召下,呂宋、棉蘭老和蘇祿等地相繼爆發武裝起義。[10]

甲米地的大地主和保守派埃米利奧·阿奎納多響應號召,於8月31日在甲米地發動起義,擊敗了西班牙正規軍,迅速占領了甲米地全境。9月,起義軍擊潰西班牙阿吉雷(Aguirre)軍,11月擊潰總督拉蒙·布蘭科Ramón Blanco)增援軍。受鼓舞的起義軍加強攻勢,幾乎占領呂宋島全境,並包圍了馬尼拉。12月13日,卡米洛·波拉維夏Camilo Polavieja)換下布蘭科上任代理總督,他率領西班牙派來的大批增援軍及在菲律賓徵集的「忠誠志願軍」共3.6萬人,集中攻打甲米地,再分散進攻各地起義軍。1897年2月,西班牙軍隊分三路攻打甲米地,起義軍殲敵千餘人,擊退了敵軍進攻,但也被迫撤退至呂宋島北部。[11]

社團解體

在革命進行中時,之前因甲米地戰爭而名聲大噪的保守派埃米利奧·阿奎納多就與滂尼發秀發生嚴重矛盾。阿奎納多的支持者是甲米地卡維特鎮的「馬格達洛委員會」(Magdalo),而總部設在諾維萊塔的「馬格迪萬委員會」(Magdiwang)則擁護滂尼發秀。

阿奎納多於1896年10月31日發佈《自由、平等、博愛》文告,提出將在「解放地區」成立臨時革命政府,隻字不提卡蒂普南,公開對抗卡蒂普南的章程綱領。12月,滂尼發秀將卡蒂普南總部遷往甲米地,阿奎納多雖然也前往甲米地,但拒不服從卡蒂普南命令,造成甲米地兩個革命組織對立的局面。後在西班牙的強勁攻勢下,卡蒂普南於1897年2月退往北呂宋[12]

1897年3月22日,「馬格達洛委員會」和「馬格迪萬委員會」在特赫洛斯大會(Tejeros Convention)上發生嚴重分歧,會上阿奎納多及「馬格達洛委員會」一派決議解散卡蒂普南,成立革命政府,阿奎納多當選為第一任總統馬里亞諾·特里亞斯Mariano Trías)當選為副總統。然而波尼斯奧拒不承認大會的決定,也不承認革命政府,宣稱要帶領卡蒂普南繼續革命。[13]

馬格迪萬委員(Magdiwang)會旗幟
馬格達洛(Magdalo)委員會旗幟

於1897年5月10日,阿奎納多一派逮捕了波尼斯奧,並以「反政府罪」將其處決。卡蒂普南社團因此正式解體。然而,革命尚未結束。阿奎納多革命政府繼續領導革命進行,並於1898年6月12日宣佈在解放區成立「邊那巴多共和國」(Republic of Biak-na-Bato)。但僅僅在一個月後的12月14日,阿奎納多就與西班牙殖民政府議和,簽訂《邊那巴多條約》(又譯「破石洞條約」,Pact of Biak-na-Bato),並解散革命政府。[14]

社團重組

儘管阿奎納多政府解散,阿奎納多流亡香港,但《破石洞條約》中條款雙方都沒有認真執行,各地仍在進行武裝反抗。早年加入卡蒂普南而晉升准將的馬卡布洛斯將軍仍然繼續領導革命,收復了菲律賓中部地區。[8]

1898年4月,美西戰爭爆發,馬卡布洛斯則在呂宋中部建立革命政府,而阿奎納多也試圖趁着美西戰爭捲土重來,在香港設立「愛國委員會」,5月又在美軍的保護下回到菲律賓,領導對西戰爭。5月底,革命軍收復了甲米地全省。卡蒂普南舊部在各地陸續重建。6月12日,馬卡布洛斯在甲米地發佈《獨立宣言》,宣告菲律賓獨立,將建立共和國。至1898年8月,除了馬尼拉等少數地區,革命軍幾乎攻占菲律賓全境。1899年1月馬卡布洛斯頒布《馬洛洛憲法》(「馬洛洛」也譯為「馬洛洛斯」),建立全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史稱菲律賓第一共和國馬洛洛共和國,阿奎納多重新當選為菲律賓總統,阿波里納里奧·馬比尼Apolinario Mabini)任內閣總理,卡蒂普南的起義軍及各地的革命軍改名爲菲律賓共和軍[15]

1899年初,西班牙總督與美軍密約,將馬尼拉「讓渡」給美國,美軍遂入駐馬尼拉,阻撓菲律賓共和軍收復馬尼拉。2月4日,美軍突然進攻馬尼拉市郊的菲軍,翌日菲律賓第一共和國向美國宣戰,美菲戰爭爆發,馬卡布洛斯效忠的菲律賓共和國政權同時陷入美西戰爭和美菲戰爭中。12月10日,美西戰爭結束,戰勝國美國攫取了菲律賓統治權。1901年3月21日,菲律賓全境落入美軍手中,阿奎納多被俘投降,卡蒂普南及共和國再度覆滅。[16]

紀念

參考

  1. ^ Woods 2006,第43頁
  2. ^ Cruz & November 16, 1922 Chapter 2, Question 12.
    他加祿語"Kailan at saan itinayo ang "Samahang Kataas-taasang, Kagalang-galangang Katipunan ng̃ mg̃á Anak ng̃ Bayan?"

    英語:"When and where was the Highest and Most Honorable Society of the Children of the Nation established?""
  3. ^ Ricarte 1926,第27
  4. ^ National Heroes: Emilio Jacinto] {{Wayback-url=http://www.globalpinoy.com/ch/ch_category.php?category=heroes&name=Emilio%20Jacinto&table=ch_heroes&startpage=1&endpage=15 -date=20131109132948 }}. Accessed 1 September 2006. * [http://www.msc.edu.ph/centennial/jacinto.html MSC's honor to Jacinto. [2013-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9). 
  5. ^ Guererro, Milagros; Encarnacion, Emmanuel; Villegas, Ramon. Andres Bonifacio and the 1896 Revolution. Sulyap Kultura (National Commission for Culture and the Arts). 1996, 1 (2): 3–12 [2013-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15). 
  6. ^ Agoncillo 1990,第151–152頁
  7. ^ Zaide 1992,第203頁Template:Cnf
  8. ^ 8.0 8.1 Sagmit 2007,第158
  9. ^ 9.0 9.1 Zaide 1957,第160頁
  10. ^ Halili 2004, p. 14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1. ^ Halili 2004, p. 145-146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2. ^ Don Emilio Aguinaldo y Famy, Chapter II. The Treaty of Biak-na-bató, True Version of the Philippine Revolution, Authorama: Public Domain Books, 23 September 1899 [23 September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9) 
  13. ^ López, Honorio. Dimasalang Kalendariong Tagalog (1922). 2005-09-05 [2018-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24) –透過Project Gutenberg. 
  14. ^ Agoncillo, Teodoro, History of the Filipino People Eighth, R.P. Garcia Publishing Company, 1990 [1960], ISBN 971-10-2415-2 
  15. ^ Dizon, Lino L. Francisco Makabulos Soliman: A Biographical Study of a Local Revolutionary Hero (Tarlac, Tarlac: Center for Tarlaqueño Studies, 1994)
  16. ^ National Historical Institute, Filipinos in History 5 vols. (Manila: National Historical Institute, 1995)

參考書目


外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