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卡約·杜里奧級鐵甲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882年完工後不久的「恩里克·丹多洛」號
概況
使用者  意大利皇家海軍
前級 阿瑪迪奧王子級
次級 意大利級
建造期 1873–1882年
運行期 1880–1920年
完成數 2
報廢數 2
技術數據[a]
船型 鐵甲艦
排水量
船長 109.16公尺(358英尺2英寸)
型寬 19.74公尺(64英尺9英寸)
吃水 8.31公尺(27英尺3英寸)
動力輸出
動力來源
船速 15.04(27.85公里每小時;17.31英里每小時)
續航力 10節(19公里每小時;12英里每小時)航速下,可達3,760海里(6,960公里)
乘員 420名
武器裝備
裝甲
  • 裝甲帶:546公釐(21.5英寸)
  • 炮塔: 432公釐(17英寸)
  • 甲板:30至51公釐(1.2至2英寸)

卡約·杜里奧級鐵甲艦義大利語Corazzate della Classe Caio Duilio[c]是19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為意大利皇家海軍建造的兩艘鐵甲炮塔艦。本艦級共兩艘,「卡約·杜里奧」號義大利語Caio Duilio (nave da battaglia 1876)[d]「恩里克·丹多洛」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Enrico Dandolo[e]裝備了當時最大的450公釐(17.7英寸)來福線前膛砲英語Muzzle-loading rifle[f],是當時尺寸最大,也是最快和火力最強大的艦隻[4]。為了減輕這種大型艦隻的重量,該艦的設計者貝納德通·伯林英語Benedetto Brin[g]當時採用了一種激進的解決方案:只為艦體的中央部分保留裝甲,以保護艦隻的機艙和彈藥庫,而艦體其餘部分則被劃分為多個水密隔艙

本級兩艦的整個服役生涯都相當平順,絕大部分時間都在意大利海軍主力或者後備艦隊中服役。在服役期間,兩艦主要執行訓練和演習任務。1895年到1898年期間,「恩里克·丹多洛」號進行了大規模的現代化改造工程,但過高的改造成本使得「卡約·杜里奧」號無法進行類似的工程。1900年代中期,兩艦被重新歸類為訓練船。「卡約·杜里奧」號於1909年被從海軍序列中除籍,並被改造成一艘浮動油罐船,而「恩里克·丹多洛」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仍然被作為一艘警備艦英語Guard ship[h]服役。在1920年,該艦被送到拆船廠,之後沒有記錄其下落。

設計

因意大利海軍艦隊在利薩海戰中的失利,自19世紀70年代初開始,意大利開始了一項大型的海軍擴張計劃。該計劃的目標是與奧匈帝國海軍相抗衡[9]。此外,隨着1896年蘇伊士運河的開通,標誌着地中海重回重要戰略地位。為此,意大利也需要一直強大的艦隊來保護其在該地區活動的商船[10]。這一擴張計劃發端自由貝納德通·伯林設計的卡約·杜里奧級鐵甲艦。原始計劃中,該艦級裝載35公噸(34長噸;39短噸)阿姆斯特朗前膛炮。然而在漫長的建造周期內,兩艦的設計方案被多次修改以適應阿姆斯特朗製造的更大型火炮,最終調整為100公噸(98長噸;110短噸)的450毫米口徑炮。[11]

伯林原計劃建造三艘本級艦,但最終迫於巨大的成本壓力而僅建造了兩艘。彼時因意大利國內工業生產能力不足,從造船用原鋼材料到艦載輪機和武器裝備都必須依賴進口[12]。卡約·杜里奧級的設計由此為之後兩款意大利鐵甲艦的基礎,其中意大利級依然由伯林主導設計並於1876年開建,而勞利亞的魯傑羅級則由朱塞佩·米凱利義大利語Giuseppe Micheli (ingegnere)[i]設計並在1881至1882年間開建。[14]

常規特性及輪機

卡約·杜里奧級的左立面線稿圖,展示了主炮的防護方案。

卡約·杜里奧級艦體全長109.16公尺(358英尺2英寸),垂標間距為103.5公尺(339英尺7英寸),吃水深8.31至8.36公尺(27英尺3英寸至27英尺5英寸)。「卡約·杜里奧」號舷寬103.5公尺(339英尺7英寸),而「恩里克·丹多洛」號略窄,為19.65公尺(64英尺6英寸)。「卡約·杜里奧」號在常規負載下排水量為10,962長噸(11,138公噸),滿載時則達到10,962長噸(11,138公噸)。「恩里克·丹多洛」號的排水量稍大,常規負載下和滿載時分別為11,025長噸(11,202公噸)和12,037長噸(12,230公噸)。[11]

本艦級在艦首部有一座小型的上層建築,包括指揮塔和一根煙囪。這跟煙囪通過上層輕甲板[j]與包括中央的戰鬥桅英語military mast[k]以及包括二號煙囪在內的艦尾上層建築相連接。這兩艦是世界上所有大國海軍中第一批不再用帆具而僅用戰鬥桅的鐵甲艦。兩艦通常配備有420名官兵,後期擴編為515名。艦上都額外搭載了一些小型船隻,但「卡約·杜里奧」號在艦尾專門設置了一個隔間以用於容納一艘小型魚雷艇,26.5長噸(26.9公噸)的「Clio」號。[11]

艦載推進系統由兩台直立複合蒸汽機組成,每台驅動一具單螺旋槳,蒸汽由八座燃煤矩形鍋爐提供。鍋爐被分成兩組,一組在前,一組在後,每組被分成共用一根煙囪進行排煙。「卡約·杜里奧」號引擎的總馬力為7,711匹指示馬力(5,750千瓦特),可以達到最高時速15.04(27.85公里每小時;17.31英里每小時)。「恩里克·丹多洛」號最早安裝引擎的具體數值未見記載,但在1895年到1898年期間,該艦改裝新引擎輸出馬力8,045匹指示馬力(5,999千瓦特),最高時速15.6節(28.9公里每小時;18.0英里每小時)。兩艦可以以13節(24公里每小時;15英里每小時)達到2,875海里(5,324公里;3,308英里)的續航里程,而當航速降至10節(19公里每小時;12英里每小時)時則可達到3,760海里(6,960公里;4,330英里)。[11]

武備和裝甲

卡約·杜里奧級的兩座主炮塔

「卡約·杜里奧」號和「恩里克·丹多洛」號裝備了由4門450毫米(17.7英寸)100噸20口徑大炮組成的主炮組,分別安裝在艦體中部梯形分布的兩座炮塔內。這些火炮發射1,905英磅(864公斤)的炮彈,根據推進劑裝藥情況,炮口初速為1,490至1,670英尺每秒(450至510公尺每秒)。由於炮身體積太大,這些火炮的射速僅為每十五分鐘一發。按照當時主力艦的慣例,每艦裝備三具356公釐(14英寸)魚雷管[11]。魚雷攜帶125公斤(276磅)彈頭,射程600米(2,000英尺)。[17]

在整個服役生涯中,艦上的武器裝備都得到了重大修改。1890年,「卡約·杜里奧」號換裝3門120公釐(4.7英寸)40倍徑的火炮,這幾門炮可以以2,854英尺每秒(870公尺每秒)的速度發射36磅(16公斤)炮彈[18]。1900年,又增加了2門75公釐(3英寸)炮、8門57公釐(2.2英寸)40倍徑速射炮以及4門37公釐(1.5英寸)20倍徑轉輪炮[11]。57毫米炮由Nordenfelt公司製造,發射6磅(2.7公斤)炮彈[19]。「恩里克·丹多洛」號於1895年到1898年間接受改造,艦上武裝被全部修改。其中17.7英寸炮被4門250公釐(10英寸)40倍徑速射炮取代,這種炮可以以2,460英尺每秒(750公尺每秒)發射494.3磅(224.2公斤)穿甲彈[20][21]。其二級炮組包括5門120公釐(4.7英寸)40倍徑炮,16門57公釐(2.2英寸)43倍徑速射炮,8門37公釐(1.5英寸)20倍徑哈乞開斯轉輪加農炮以及4挺機槍[19][22]

卡約·杜里奧級甲板平面圖和艦體橫截面圖。

本級艦體由鋼帶裝甲防護,其最厚的部分達到600米(2,000英尺)以保護艦上的彈藥庫和機艙。水線裝甲帶由法國鋼鐵廠商施耐德·克魯索工廠英語Schneider-Creusot[l]製造。中央裝甲堡和炮塔採用新式的鎳鋼裝甲。裝甲帶兩端由400公釐(15.75英寸)厚的橫向水密艙壁連接,裝甲甲板厚達28至51公釐(1.1至2英寸)。兩艦的炮塔裝備有432公釐(17英寸)厚的鋼板,而「恩里克·丹多洛」號後來安裝的炮塔僅有220公釐(8.8英寸)的鋼板。兩艦的艦首和艦尾沒有裝設裝甲,取而代之的是細分為蜂窩式「筏子」,旨在減少進水的風險。[20]

艦體首尾兩端缺乏裝甲保護的設計引發了爭議,前皇家海軍總建造師愛德華·詹姆斯·里德英語Edward James Reed[m]參觀了正在建造的船隻之後,批評了這一特殊的設計特點。他認為如果任何一端受到損壞而進水都會破壞艦體的穩定性。意大利新任海軍部長西蒙·帕科雷特·迪聖邦(Simone Pacoret di Saint-Bon)在議會會議上回答說,這種情況不太可能發生,除非水密艙的所有艙壁都被摧毀。[25]

艦隻

艦名 命名來源 建造者 開建 下水 完工
「卡約·杜里奧」號義大利語Caio Duilio (nave da battaglia 1876)
Caio Duilio
蓋尤斯·杜利烏斯[26] 斯塔比亞海堡斯塔比亞海堡皇家造船廠義大利語Regio Cantiere di Castellammare di Stabia[11] 1873年4月24日[26] 1876年5月8日[26] 1880年1月6日[26]
「恩里克·丹多洛」號英語Italian ironclad Enrico Dandolo
Enrico Dandolo
恩里科·丹多洛[26] 拉斯佩齊亞拉斯佩齊亞兵工廠義大利語Arsenale di La Spezia[11] 1873年1月8日[26] 1878年7月10日[26] 1882年4月11日[26]

服役記錄

「恩里克·丹多洛」號在19世紀90年代重建之後的照片

1880年3月,在炮射試驗期間,「卡約·杜里奧」號後炮塔其中一門炮曾發生爆炸事故[26][27]。加入艦隊後,兩艘艦隻都在現役中隊服役,儘管在整個職業生涯中它們都在現役中隊和預備役中隊之間輪換。 在此期間,他們主要忙於進行訓練演習。就在這兩艘卡約·杜里奧級服役後不久,意大利於1882年加入了與德意志帝國與奧匈帝國組成的三國同盟。其結果是意大利的假想敵變成了法國[28]。此後,這些艦艇參加的演習經常模擬針對數量上占優勢的法國地中海艦隊的防禦行動。在1893年的演習中,「卡約·杜里奧」號扮演意大利防守艦隊中的一員,而「恩里克·丹多洛」號則負責扮演假想敵部隊[29]

從 1895 年開始,「恩里克·丹多洛」號進行了大規模的現代化改造,加裝了全新的武器和引擎,以及第二根軍用桅杆。1900年由於項目成本過高,海軍決定不按照與「恩里克·丹多洛」號相同的方式改造「卡約·杜里奧」號,轉而進行了更為有限的改裝,主要是安裝了大量副炮[20]。1902年,「卡約·杜里奧」號從前線服役中撤出,此後被用作訓練船[30]。「恩里克·丹多洛」號緊隨其後於1905年改為炮術訓練艦[31]。1909年,「卡約·杜里奧」號被從海軍名冊中除名,並被解除武裝。之後,該艦被改裝成一艘漂浮的油罐船,其最終命運不得而知[11]。「恩里克·丹多洛」號又繼續服役了幾年,先是於1913年成為利比亞托布魯克的警備艦。在意大利於1915年5月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該艦被轉移到布林迪西威尼斯繼續擔任警備艦[26]。該艦於1920年1月遭受重創,之後被拆解報廢[22]

腳註

注釋

  1. ^ 參數以「卡約·杜里奧」號為例
  2. ^ 譯名參考自《英漢船舶機電詞典 第2版》[1]
  3.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
  4.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
  5.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
  6. ^ 譯名參考自《東方堡壘:香港軍事史1840-1970》[3]
  7. ^ 譯名參考自《戰列艦與航空母艦》[5],另有來源譯作「本尼迪托·布林」[6],或者「貝內代托·布林」[2]
  8. ^ 譯名參考自《簡明英漢辭典》[7],另有來源譯作「警戒艦」[8]
  9.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3]
  10. ^ 「Hurricane deck」譯名參考自《英漢艦船科技詞彙》[15]
  11. ^ 譯名參考自《英漢軍語詞彙》[16]
  12. ^ 譯名參考自《世界史百科 2 法國大革命至當代世界》[23]
  13. ^ 譯名參考自《泰恩河上的黃龍旗》[24]

引文

  1. ^ 陳民揚 (1996),第637頁.
  2. ^ 2.0 2.1 2.2 2.3 張恩東 (2018),第239頁.
  3. ^ 鄺智文 & 蔡耀倫 (2018),第39頁.
  4. ^ Silverstone (1984),第285頁.
  5. ^ 史蒂夫,第264頁.
  6. ^ 布魯斯·泰勒 (2021),第30頁.
  7. ^ 徐鍾 (2006),第813頁.
  8. ^ 《英漢艦船科技詞彙》編輯組 (1975),第572頁.
  9. ^ Greene & Massignani,第394頁.
  10. ^ Sondhaus (1994),第49–50頁.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Gardiner (1979),第340頁.
  12. ^ Sondhaus (1994),第50頁.
  13. ^ 張恩東 (2018),第243頁.
  14. ^ Gardiner (1979),第340-342頁.
  15. ^ 《英漢艦船科技詞彙》編輯組 (1975),第183頁.
  16. ^ 中國科學院編譯出版委員會名詞室 (1963),第234頁.
  17. ^ Friedman,第347頁.
  18. ^ Friedman,第240頁.
  19. ^ 19.0 19.1 Friedman,第243頁.
  20. ^ 20.0 20.1 20.2 Gardiner (1979),第340-341頁.
  21. ^ Friedman,第235–236頁.
  22. ^ 22.0 22.1 Gardiner (1979),第341頁.
  23. ^ 陳澄聲 & 陳致宏 (2011),第145頁.
  24. ^ 張黎源 (2020),第160頁.
  25. ^ Aldo (2015),第7–8頁.
  26. ^ 26.00 26.01 26.02 26.03 26.04 26.05 26.06 26.07 26.08 26.09 Silverstone (1984),第297頁.
  27. ^ Gardiner (1979),第342頁.
  28. ^ Sondhaus (1994),第66–67頁.
  29. ^ Clarke & Thursfield,第202–203頁.
  30. ^ "Naval and Military Notes – Italy",第1075–1076頁.
  31. ^ "Naval Notes – Italy",第1429頁.

參考書目

期刊來源

  • Antonicelli, Aldo. I cannoni del Duilio e del Dandolo [「杜里奧」號和「丹多洛」號的火炮]. Storia Militare. 2015-10, (265) (意大利語). 
  • Naval and Military Notes – Italy [海軍和軍事筆記——意大利]. Journal of the Royal United Service Institution (London: J. J. Keliher). 1902, XLVI: 1072–1076. OCLC 8007941 (英語). 
  • Naval Notes – Italy [海軍筆記—意大利]. Journal of the Royal United Service Institution (London: J. J. Keliher). 1904, XLVIII: 1428–1431. OCLC 8007941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