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博因河戰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博因河戰役
大同盟戰爭的一部分

博因河戰役圖,由簡·懷克繪於約1693年。
日期舊曆1690年7月1日 (新曆7月11日,不過現時於12日慶祝)
地點
結果 威廉派小勝
參戰方

詹姆斯黨部隊

威廉三世部隊

指揮官與領導者
詹姆斯二世 威廉三世
兵力
23,500人[1] 36,000人,包括:
7,000名丹麥人
6,000名荷蘭人
-愛爾蘭新教徒
-英國人
傷亡與損失
~1,500人 ~750人

博因河戰役(英語:Battle of the Boyne,愛爾蘭語:Cath na Bóinne),爭奪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王位的兩個君主 - 天主教國王詹姆斯和新教國王威廉在1690年,於愛爾蘭東岸德羅赫達附近的博因河進行的一場戰役。威廉在戰役中擊敗了詹姆斯,打破了後者重奪王位的計劃,也確立了新教徒在愛爾蘭的地位。

戰役進行的日期,在舊曆中是1690年7月1日,相當於新曆中的7月11日,不過,現時民眾於12日慶祝節日,紀念威廉取勝[2]。這是不列顛諸島歷史上的重要的戰役,也是奧蘭治會民俗的重要部分。新教徒以及新教徒組織,尤其是奧蘭治會,今日都會慶祝節日。

背景

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國王,荷蘭執政威廉三世

1688年,威廉接受不朽七人(Immortal Seven)邀請,率軍入侵英格蘭奪取詹姆斯的王位,獲得成功。詹姆斯失去王位後,出逃愛爾蘭,仍然受到當地議會擁護。詹姆斯企圖以愛爾蘭為基地,重奪王位。這是一場決定詹姆斯重奪王位計劃成敗的戰役,也是愛爾蘭新教、天主教勢力鬥爭的緊要關頭。

不過,對愛爾蘭人而言,這是一場宗派、族群的衝突,是重演50年前的愛爾蘭同盟戰爭(Irish Confederate Wars)。詹姆斯黨是為了君主、宗教容忍、土地而戰。上層天主教徒在克倫威爾征服愛爾蘭後,失去了絕大部分土地,也喪失了擔任公職、實踐信仰、取得議席的權利。他們認為,詹姆斯能補償他們的損失,並且維持愛爾蘭的自治。光榮革命後,第一代蒂爾康奈伯爵理查德·塔爾博特英語Richard Talbot, 1st Earl of Tyrconnel組織了一支軍隊,協助詹姆斯重奪王位;而詹姆斯也在1689年因表弟路易十四的幫助,在法國海軍上將圖爾維爾護送下來到愛爾蘭。天主教徒在1690年時,控制了除阿爾斯特之外的所有愛爾蘭省份。參與博因河戰役的詹姆斯黨軍隊,大部分都是愛爾蘭天主教徒。

相反,威廉派是為了保住英國新教統治,才參加戰爭。他們擔心詹姆斯黨掌權後,會危害他們的性命和財產。威廉派尤其造成慘重傷亡的1641年愛爾蘭叛亂(Irish Rebellion of 1641)會再次上演。新教徒因為上述原因,一致支持威廉。很多參加戰役的威廉派部隊,包括非正規騎兵,都是阿爾斯特新教徒。他們人稱「蘇格蘭裔愛爾蘭人」(Scots-Irish),自稱「恩尼斯基倫人」(Inniskillinger)。

歷史學家德里克·布朗(Derek Brown)指出,相當諷刺的是,如果將這場戰役放在大同盟戰爭裡面看的話,教宗亞歷山大八世是威廉的盟友,詹姆斯的敵人,因為教宗國是法國的敵人,而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正是詹姆斯的盟友。[3]

對陣部隊

被廢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國王詹姆斯二世,由戈弗雷·內勒繪於1684年。

指揮官

雙方軍隊分別由詹姆斯和威廉指揮。詹姆斯優勢是,他控制了愛爾蘭的大部分地區,也控制了愛爾蘭的國會。而且,路易十四還派遣了6,000名士兵到愛爾蘭支援他。而威廉的優勢是,他本身是荷蘭執政英格蘭蘇格蘭國王,可以從各地得到援軍。

詹姆斯和威廉都是經驗老道的軍人。前者曾為長兄查理二世效力,英勇作戰。然而,近期的歷史學家指出,他在壓力下容易恐慌,作決定時也不會深思熟慮。這大概是因為詹姆斯患上了失智症。後者曾參與對法戰爭,但未曾在大型戰役中取得決定性勝利。他所參與的戰役,多數都戰敗。因此,部分的現代歷史學家認為,威廉缺乏在衝突激烈時指揮軍隊的才能。部分歷史學家認為,他之所以能夠削弱法國,是因為他擁有靈活的戰術和優秀的外交技巧,而非因為他擁有正面領兵作戰的才能。威廉為抗擊法國侵略,促成了多國反法組織奧格斯堡同盟。對他而言,愛爾蘭戰事不過是針對路易十四的戰爭中的另一條戰線。

詹姆斯的副將是愛爾蘭副總督(Lord Deputy of Ireland)蒂爾康奈伯爵和法國將軍安托瓦內·諾姆帕·德·科蒙。威廉的副將是75歲的職業軍人紹姆貝格公爵。紹姆貝格公爵生於德國,曾為法國國王效力,官至元帥。不過,因為他是胡格諾派信徒,所以,他在南特赦令廢除後離開了法國

軍隊

參與戰役的威廉派軍隊有36,000人,士兵國籍各有不同。這支軍隊當中,有20,000人自1689年以來,就在紹姆貝格公爵的指揮下於愛爾蘭作戰。威廉在1690年登陸愛爾蘭時,帶來了16,000人的援軍。威廉的部隊,無論是在訓練方面,抑或是在裝備方面,都優於詹姆斯的部隊。威廉軍中最為精銳的步兵來自丹麥和荷蘭,他們均是職業軍人,配有最新式的燧發槍。威廉軍中還有為數不小的法國胡格諾派信徒。威廉對英格蘭、蘇格蘭士兵並沒有太大期望。他們在政治上並不可靠,因為上年詹姆斯還是他們的合法君主。而且,他們最近才參軍服役,沒有多少作戰經驗。不過,威廉對阿爾斯特新教徒的觀點,就有所不同。

詹姆斯黨軍隊有23,500人。詹姆斯軍中有幾個由法國人組成的團,不過,他大部分的士兵都是愛爾蘭天主教徒。除了由失地士紳組成騎兵之外,詹姆斯黨的大部分士兵都是強征入伍的農民。這些農民缺乏訓練和裝備,只有少部分人有可供使用的火槍。部分農民甚至用大鐮等農具充當武器。詹姆斯黨為數不多的火槍,也只是陳舊的火繩槍

經過

在1690年7月11日,於詹姆斯二世和威廉三世之間進行的博因河戰役,由 Jan van Huchtenburg 所繪。

1690年6月14日,威廉在阿爾斯特卡里克弗格斯登陸,準備南下奪取都柏林。詹姆斯將防線設於離都柏林30英里(48公里)遠的博因河(River Boyne)。6月29日,威廉的大軍到達博因河。戰役進行之前,威廉在勘察戰場時,為大炮擊中,所幸的是,只有肩部受傷。

次日,戰役爆發。雙方的目標是奪取舊布里奇(Oldbridge)西北面2.5公里(1.6英里)德羅赫達附近的淺灘。威廉命令四分之一的士兵在多諾(Donore)西面4公里(2.5英里)的Roughgrange渡河,並且任命紹姆貝格公爵的兒子邁因哈特(Meinhardt)為渡河部隊指揮官。在此警戒的愛爾蘭龍騎兵試圖阻攔邁因哈特的部隊,未獲成功。詹姆斯冒着被威廉迂迴包抄的風險,派了一半的人馬,包括大部分的炮兵,截擊渡河威廉派部隊。布滿沼澤的深溝阻擋了雙方近距離接戰。因此繞道的威廉派最後差點阻斷了詹姆斯黨退路。

藍衣衛隊(Blauwe Garde)為先鋒的威廉派步兵,在舊布里奇附近的主要淺灘,運用優勝的火力,逐步擊退了詹姆斯黨的步兵。不過,詹姆斯黨的騎兵隨後發起了反擊,壓制了威廉派步兵。部分威廉派步兵在占據了舊布里奇後,試圖以協調一致的齊射,抵擋反覆衝擊的詹姆斯黨騎兵,被分割並且趕入河中,只有藍衣衛隊堅守原地。紹姆貝格公爵和他的助手喬治·沃克(George Walker)都在這段戰鬥中陣亡。威廉派在己方騎兵渡河,並且勉強擊退對方騎兵後,才能繼續攻勢。詹姆斯黨騎兵在多諾休整後,又再進行了一些死板的抵抗,才完全撤出戰場。

詹姆斯黨撤出戰場時秩序良好。詹姆斯黨在德利克(Duleek)渡過River Nanny時,威廉派原本有機會截擊詹姆斯黨,不過,詹姆斯黨的後衛成功阻擋了進行截擊的威廉派。威廉的秘書小康斯坦丁·惠更斯(Constantijn Huygens, Jr.)用荷蘭語記錄了戰役進行的過程和後繼的事件,包括威廉派戰後的暴行。[4]

雙方的傷亡數字對於如此規模的戰役而言相對較低。50,000名參戰士兵中只有2,000人陣亡。有四分之三的陣亡軍人,都是詹姆斯黨。不過,威廉派的傷兵遠多於詹姆斯黨的傷兵。在當時的戰爭中,大部分傷亡都是在追擊的過程中造成的。不過,這一情形在博因河戰役中並未發生,因為詹姆斯黨的騎兵發起了有力的反擊,阻擋了追擊的威廉派部隊。詹姆斯黨的士氣在撤退後大受打擊,很多步兵都在戰役結束後逃走。威廉派在兩日後勝利開入都柏林。詹姆斯黨軍隊退守香農河河畔的利默里克

戰敗後,詹姆斯不但不在都柏林停留,還拋棄軍隊,直接與衛隊奔往鄧坎嫩(Duncannon),再乘船逃亡法國。詹姆斯的行徑激怒了他的支持者。餘下的詹姆斯黨在領袖逃亡後,繼續作戰了一年,直到1690年10月簽訂利默里克條約(Treaty of Limerick)為止。

影響

兩日後法國艦隊在比奇角海戰中擊敗英荷聯合艦隊,令勝利蒙上了陰影。博因河戰役在短期而言不及比奇角海戰重要。當時,只有歐洲大陸的國家重視博因河戰役,因為大同盟在博因河戰役中取得了第一場重要勝利。這場勝利鼓舞了其他國家加入奧格斯堡同盟,遏止法國擴張,這也是英法第二次百年戰爭(1689-1815年)中的第一場戰役。

博因河戰役對英格蘭和愛爾蘭王國而言,都有戰略重要性。威廉派在戰役中取勝,打消了詹姆斯以武力重奪王位的念頭,確保了光榮革命成功。威廉派的勝利使得蘇格蘭的詹姆斯黨活動暫時停止。愛爾蘭詹姆斯黨在戰役中證明了自己有能力反抗威廉的統治。不過,戰役最終仍以威廉派取勝結束。

威廉派對天主教徒的處置,起初十分寬大。天主教徒效忠威廉就可以保留絕大部分土地。就連詹姆斯都可以將部分士兵帶回法國。但是,這一做法引起了英格蘭新教徒的不滿。政府被迫採取新行動,禁止天主教徒擁有武器、從事法律工作,並且削減了天主教徒的莊園面積。

紀念活動

博因河戰役結束後一年,威廉派在奧赫里姆(Aughrim)擊潰了詹姆斯黨,決定了整場戰爭的勝負。因此,愛爾蘭新教徒起初慶祝的是奧赫里姆戰役紀念日(舊曆7月12日,新曆7月23日),而非較為次要的博因河戰役紀念日。7月1日的博因河戰役紀念日的地位,排在7月23日的奧赫里姆戰役紀念日和10月23日的1641年愛爾蘭叛亂紀念日之後。重視這場戰役的人,還包括一些愛爾蘭民族主義者。大部分愛爾蘭人認為,英國人通過這場勝利,在殖民愛爾蘭的道路上踏出了一大步。

戰場今況

當地米斯郡議會在2000年將戰場劃為居住用地,並且提交了一個發展700座房屋的建築計劃,供規劃委員會(An Bord Pleanala)審批。2008年,委員會批准了郡議會的計劃。不過,因為愛爾蘭經濟不佳,所以,這一計劃至今尚未落實。當地向旅客和參觀人士開放的中心,在2008年進行過翻新升級。戰役的主要戰鬥區域,現在標有記號,以便遊客識別。

注釋

  1. ^ The Battle of the Boyne Teachers Notes & Resources – Secondary Level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5 October 2017. (PDF) Office of Public Works (Ireland), (undated, retrieved 9 March 2017)
  2. ^ 英國採用格里曆的時間是1752年,當時,兩種曆法相差11日。但是,在18世紀之前,兩種曆法差距只有10日。此處的換算錯誤就是因此產生。
  3. ^ How the battle of the Boyne earned its place in histor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Guardian, 11 July 2000
  4. ^ Observaties van een Zeventiende-eeuwse wereldbeschouwer, Constantijn Huygens en de uitvinding van het moderne dagboek. Dekker, Rudolf, Amsterdam 2013 p. 45-47.

有關書籍

  • Padraig Lenihan, 1690 Battle of the Boyne, Tempus Publishing, Gloucestershire 2003. ISBN 0-7524-3304-0
  • G.A Hayes McCoy, Irish Battles, Belfast 1990, ISBN 0-86281-250-X.
  • Richard Doherty, 'The Williamite War in Ireland 1688–1691', Dublin: Four Courts Press, 1998. ISBN 1-85182-375-1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