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單印章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單印章
廣州軍區副政治委員
任期
1976年10月-1985年6月
個人資料
性別
出生1923年
江蘇省蕭縣
逝世2018年11月12日
廣東省廣州市
籍貫江蘇省蕭縣
政黨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軍事背景
軍銜中國人民解放軍大校

單印章(1923年9月—2018年11月12日),原名單蔭樟江蘇省蕭縣(今屬安徽省趙莊鎮單莊人。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大校

生平

中華民國

生於中農家庭,祖父早逝,祖母掌家,大伯和三伯、父親務農。單印章兄姊妹六人,有3個哥哥1個姐姐,1個妹妹。七歲時在本村的大伯祖父單培仁(清末秀才)辦的家學讀書,後入東鎮店初級小學(今酒店鄉李莊小學)。因家境困難,隨剛從徐州初級師範學校畢業任小學教員的二伯單蔭梅(單子修)到王寨小學、黃口小學、郝集小學讀書。1934年入蕭縣實驗小學(為高級小學)讀書,讀過蔣光慈的中篇小說《少年漂泊者》受到民主革命啟蒙,1936年畢業考入省立徐州中學(現徐州市第一中學),在一二九學生運動影響下閱讀鄒韜奮主編的《生活周刊》以及「讀書生活叢書」中的《社會相》。1937年抗戰爆發後,徐州中學的學生全部遣散回家。

1937年12月在徐州參加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開辦的「青年學生軍團」(或稱抗敵青年軍團)第一期(班主任張任民),接受政治軍事訓練;一個月學習結業後,被馮蘊言動員到第五戰區民眾抗日總動員委員會實際由中共領導的蕭縣工作團(主任丁毅忱)工作。1938年5月徐州淪陷後,縣動員委員會瓦解。1938年8月被孫叔平動員,參加中共蕭縣縣委領導的趙莊區游擊隊,1938年10月底該部改編為湖西人民抗日義勇隊第二總隊(總隊長耿蘊齋)第20大隊(大隊長吳信容),歷任戰士、管理班長(相當於後來的管理排長)。為簡便起見改名為同音通俗字「印章」。1939年4月5日在蕭縣王寨,與李永新主動申請調入開進到宿八路軍蘇魯豫支隊(1938年9月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第三四三旅第六八五團改編),到支隊教導隊(也稱隨營學校)編在二排四班學習,學習期間於1939年6月在靈璧縣經四班班長沙居光[1]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黨員候補期三個月。1939年6月教導隊結業後分配到支隊政治部宣傳隊(「前線劇社」)工作(以保存有較高文化的青年幹部)。1939年8月發生蘇魯豫支隊政治部主任王鳳鳴等搞了湖西肅託事件。1940年單印章升任蘇魯豫支隊政治部宣傳隊的分隊長。1940年8月16日,八路軍蘇魯豫支隊編為八路軍第五縱隊第一支隊,下轄第一、二、三團。1940年10月10日,第五縱隊第一支隊第一團在東台白駒和北上的新四軍第二支隊第二團會合;聽聽陳毅說第一支隊政委吳法憲:「哦,我想起來啦,你那時是井岡山紅十二軍一〇五團的青年幹事。」1940年11月,第五縱隊第一支隊改為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教導第一旅,下轄第一、二、三團。11月29日,教導第一旅參加了曹甸戰役,歷時18天,該旅至少傷亡1500人。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2月第五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三師,教導第一旅改為第三師第七旅,任旅宣傳隊隊長、第十九團政治處宣傳幹事兼宣傳隊隊長。1941年9月團宣傳隊裁撤,改任團政治處宣教股幹事。1942年5月任團直屬隊文化教員。1942年8月,受聘為新四軍第三師政治部《先鋒雜誌》第十九團通訊組組長。1942年底調任團司令部任團長胡炳雲的秘書。[2]。1943年6月任團政治處宣傳股副股長。[2];單印章隨軍參加濱海、八灘、阜寧、鹽城等地戰鬥。1941年參加程道口戰鬥鹽阜蘇中戰役淮海1943年夏季戰役渦北戰役[3]1944年9月第七旅西進淮北配合新四軍第四師自衛作戰。在淮北路西,距離老家15公里的地方,托老鄉捎話,長兄推車把母親送到部隊駐地看望。1945年4月第七旅渡過淮河進入淮南抗日根據地,配合新四軍第二師抗擊桂系第七軍對淮南路西抗日根據地的進攻,參加華中1945年春季作戰、淮南路西黃疃廟戰役[4]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時,隨部隊位於皖中蚌埠附近,原準備南下支援新四軍第七師。9月初第七旅奉命從淮南前線回師蘇北,9月22日參加攻打淮安城。10月3日隨第三師第七旅(旅長彭明治、政治委員郭成柱、副旅長王東保、 參謀長黃煒華、政治部主任劉錦平)從淮安出發進軍東北,經江蘇、山東、河北、熱河、遼寧五省,行程1500餘公里,於11月25日到達錦州西部江家屯。在遼西的興城、阜新等地阻擊國軍進入東北。1945年底第七旅奉命進至瀋陽以北的法庫康平地區開展訓練,發動群眾。1946年2月參加秀水河子戰鬥,並第一次見到林彪、劉震。1946年3月接替高世盛任七旅第十九團政治處組織股股長。之後他升任1營政治教導員,第二次四平戰役中,4月5日開始在四平以南泉頭阻擊遲滯敵軍,負責傷員收容所,與團主力失去聯繫,帶着一個班和同樣與主力失去聯繫的第九連匯合後南下逆向突圍再繞道向西與第三師第十旅主力會合,受到了七旅政治部表揚。5月18日死守四平以南20餘里的塔子山,抵禦國軍新六軍第七十一軍的強攻,第十九團第三、第五、第六連基本損失;單隨三連負責收容和轉送傷員,當天下午塔子山被攻占,新六軍主力向側後迂迴,有封閉四平城內守軍退路的危險,東北民主聯軍總部鑑於這種嚴重形勢決定放棄四平。5月18日晚第七旅前指率第十九團、第二十團死守四平東南高地,掩護四平地域各部隊撤出,當晚22時七旅才開始撤離陣地。[5]。戰役結束後,團組織股2個人每人趕着1輛騾馬大車拉重傷員撤退。單印章根據自己親身經歷寫了戰地報道《塔子山屹立着》,在東北民主聯軍總政治部《東北自衛報》上登載,後收入《星火燎原》叢書。[6]七旅撤到阿城休整。1946年8月升任一營教導員。1946年10月第三師第七旅第十九團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六縱隊第十六師第四十六團。1947年1月至3月參加「三下江南」焦家嶺、德惠縣城攻城、3月10日朝陽堡反坦克、任家油坊戰鬥。作家西虹隨該團「三下江南」作戰,1948年新華書店東北總分店出版中篇小說《在零下四十度》。1947年東北夏季攻勢。1949年9月調任師教導隊教導員。1948年4月第一期教導隊結束後,經師政治部報縱隊首長,第六縱隊給單印章通令記小功2次。1948年9月,師教導隊由營級升格為副團級,任教導隊政委(隊長武承兵)。參加遼瀋戰役最後階段圍殲廖耀湘兵團戰鬥時,六縱十六師四十六團從10月24日黃昏起兩夜一天強行軍250里,26日凌晨4時通過北寧線黑山縣勵家窩棚時,與廖耀湘兵團前衛新三軍第十四師遭遇,四十六團堵住了敵軍回瀋陽的退路,遭敵猛攻,團政委張天濤、參謀長程遠茂、一營長何倫元、二營長賈連科犧牲,副團長胡海曉在前衛連陣地受重傷,各連均僅剩十餘人。[7]1948年11月調任師政治部組織科科長。參加平津戰役渡江戰役等。

1949年7月下旬湘贛戰役[8],第四十三軍在江西宜春地區進行休整40天,開展「人強馬壯」運動。第一二七師進至宜春以東下浦彬江街等地,單印章從師政治部組織科調任第三七九團政治處主任。1949年9月10日,第三七九團為軍、師的先頭部隊,由宜春出發,到南康一帶待命。1949年9月30日,第一二七師由南康出發,翻過大庾嶺,向廣東始興前進。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0月8日,第一二七師由始興奔襲佛岡之敵,10月12日戰鬥結束,殲滅第三十九軍第一〇三師三〇七團,斃200餘人,俘團長以下2000餘人。[9]廣州解放後,第三七九團駐廣州沙河鎮警備。11月15日,第一二七師從廣州乘船溯西江而上,在羅定下船,翻越雲開大山,向信宜以北一帶前進,參加廣西戰役,在粵桂邊信宜茂名化州鬱林北流陸川博白欽州等地,不停堵截、追擊、圍殲敵軍,11月30日該團第九連在博白俘桂系第三兵團司令官張淦。在欽州小董與兄弟部隊圍殲了撤退至此的「華中軍政長官公署及直轄特務團、憲兵團,總統府警衛部隊、交警總隊、新兵訓練隊全部及部隊一個團」。[10]1950年1月5日,第三七九團由遂溪出發,開赴海安沿海地區,進行戰前準備海練。升任第三七九團副政治委員(馮鏡橋由團政委改任政委,團政治委員空缺,副團長蕭鳳山、參謀長侯啟文、政治處主任陳德埃)。第四十三軍黨委決定由第三七九團全團和第三八一團(團長胡海曉)第二營組成加強團3733名指戰員分乘460多名船工(海康縣東區車船工民兵大隊長符炎、教導員王平波帶隊,編為3個中隊)駕操的木船88隻[11],3月31日晚22時40分在師長王東保、政治委員宋維栻帶隊下,在海南區黨委宣傳部長陳說、府海特區區委宣傳部長徐清洲隨隊協助下,自雷州半島博賒港啟渡,以強渡強登姿態爭取偷渡海南島。二營為前衛營,二機炮連在全營的最前邊,渡過瓊州海峽中線後由於風停了船隻難以前進,受到巡邏軍艦攔阻射擊,二機炮連「木船打兵艦」划船勇猛衝擊,戰後被第四十三軍記集體大功,並授予「步兵之友」錦旗一面,全連38人立功受獎,連指導員榮立兩大功。4月1日4時7分文昌縣和瓊山縣交界的塔市港搶灘登陸。其中三營八連、九連(缺一排)250名指戰員(包括營副教導員葛尹元、隨隊參戰的團政治處股長秦道生和幹事李秀石等5人)在海口白沙門島幾乎全部犧牲。[12]第四十三軍加強團攻入縱深地帶,和該軍第一批渡海先鋒營、瓊崖縱隊三總隊第一團會合後,立即向五指山區轉移,此時,加強團已傷亡700餘。1950年5月,海南島戰役結束後,四十三軍留在海南島加強防禦。

1950年7月,第一二七師返回大陸,駐防湛江、廉江一帶。1950年8月升任第三七九團政委。10月份第一二七師抵合浦,實施欽廉地區剿匪。

單印章出任第127師政治部主任、師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瓊崖縱隊改編為海南軍區。1952年7月,四十三軍與海南軍區合併,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南軍區兼四十三軍,隸屬中南軍區(1955年7月後改稱廣州軍區)直接領導。1955年,被授予上校軍銜,榮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3]。1960年,單印章晉升大校軍銜[14],任海南軍區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1961年8月,部隊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南軍區,隸屬廣州軍區領導,單印章擔任海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62年,畢業於解放軍高等軍事學院。1965年3月任海南軍區副政治委員[15]。1965年8月兼任海南軍區紀委書記[16]。1967年3月25日兼任廣東省海南地區軍事管制委員會副主任。1968年2月調離海南,任廣州軍區政治部副主任。1970年3月28日,中共中央批准,任命單印章為廣東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廣東省黨的核心小組成員[17],同時免去白相國的廣東革委會副主任職位[18]。1975年調回部隊。1976年10月至1985年6月,擔任廣州軍區副政治委員[19]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戰,和廣州軍區副司令員歐致富下到第四十一軍參戰。1982年12月至1985年6月,任中共廣州軍區常務委員[20][21]

1985年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單印章增選中共第十二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此外他還擔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七、第八屆委員會委員[22]。2018年11月12日在廣東廣州逝世,享年96歲[23]

參考

  1. ^ 趙云云:「旅歐歸國團工作始末」,發表於《黨的文獻》2004年第4期,該文記載:1925年5月,中共中央局決定向旅歐洲支部調五十人回國工作,沙居光等20人於6月20日第一批歸國服務。
  2. ^ 2.0 2.1 《嶺南星空下》欄目組編著. 解放广州. 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 2009.10: 120–123. ISBN 7-80766-130-5. 
  3. ^ 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一二七師師史編審委員會《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一二七師師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7年1月
  4. ^ 安徽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安徽省志 66 人物志. 北京:方志出版社. 1999.08: 663. ISBN 7-80122-381-0. 
  5. ^ 劉震等著. 星火燎原全集 第8卷.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2009.09: 105–106. ISBN 978-7-5065-5837-2. 
  6. ^ 單印章:《塔子山屹立着》,發表於《星火燎原 22》,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1月版,第111—115頁。
  7. ^ 鄧飛:「浴血頂住十萬兵——憶勵家窩棚阻擊戰」,《黨史縱橫》,1990年第5期,
  8. ^ 俞興茂,呂長賦.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界全国委员会委员名录. 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1990.04: 653–654. ISBN 7-5034-0070-6. 
  9. ^ 王東保:《解放廣州第一仗——回憶解放佛岡縣城石角的戰鬥》,原載《佛岡文史》特輯一。
  10. ^ 陸學藩:「我從柳州、南寧到小董潰逃親歷記」,發表於《廣西戰役》,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88頁。
  11. ^ 時任遂溪縣人民政府縣長、遂溪縣支前司令部司令員 黃廷瑤:「支援解放海南島的回憶片斷」,《湛江文史資料》第七輯,1988年版
  12. ^ 中共海南省委宣傳部;中共海南省委黨史研究室編. 解放 海南解放60周年纪念文集.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2010.08: 31–33. ISBN 978-7-5098-0815-3. 
  13. ^ 網易. 96岁原广州军区副政委单印章逝世 曾参加辽沈战役. 網易. [2018-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9). 
  14. ^ 单印章同志逝世. 華夏新聞網. [2018-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27). 
  15. ^ 中共廣東省委組織部,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廣東省檔案館編. 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组织史资料 下.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1996.08: 353–354. ISBN 7-80023-999-3. 
  16. ^ 海南省地方史志辦公室編. 海南省志 第5卷 军事志. 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8.09: 367. ISBN 7-5442-1230-0. 
  17. ^ 凌伯棠主編. 岭南纪事.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4.08: 278. ISBN 7-218-04645-2. 
  18. ^ 黃振位主編;廣東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 广东省志 大事记.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5: 607. 
  19. ^ 中共中央組織部等編. 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 附卷2 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 1949.10-1997.9.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2000: 338. ISBN 7-80136-318-3. 
  20. ^ 中共中央組織部等編. 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 附卷2 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 1949.10-1997.9.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2000: 340–341. ISBN 7-80136-318-3. 
  21. ^ 《廣東省志》編纂委員會編. 广东省志 1979-2000 29 军事卷. 北京:方志出版社. 2014.08: 217. ISBN 978-7-5144-1259-8. 
  22. ^ 中國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研究會. 人物辞典 下 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2016.09: 745–746. ISBN 978-7-5098-3839-6. 
  23. ^ 103797. 单印章同志逝世--新闻报道-人民网. 人民網. [2018-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