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 (雜誌)
十月 | |
---|---|
類別 | 文學雜誌 |
發行周期 | 雙月刊 |
發行者 | 十月雜誌社 |
首發日期 | 1978年8月 |
創刊地區 | 中國 |
語言 | 簡體中文 |
ISSN | 0257-5841 |
CN | 11-1102/I |
《十月》是一本創辦於1978年的大型文學雜誌,主要登載中篇小說、短篇小說、散文、劇本、詩歌等文學作品。發行周期為雙月一期。每單月10日出版。現任主編曲仲,常務副主編陳東捷,副主編寧肯、趙蘭振。編輯部的地址現位於北京市北三環中路六號,並同時編輯、發行另外一本原創長篇小說雜誌《十月·長篇小說》。
80年代,人們以「四大名旦」稱呼當時最有影響的四家文學期刊,其中,《十月》被稱為刀馬旦。
創刊
1978年8月,《十月》雜誌在崇文門外東興隆街51號創刊。雜誌的主要創辦人為北京出版社文藝室主任王世敏。當時,文藝室的許多編輯也參與了刊物的創辦。跟其他文學雜誌不同,《十月》雜誌是一本由編輯們創辦的文學雜誌[1]。「當時文藝組(室)編輯的分工,大致是長篇小說、文藝理論、詩歌曲藝和短篇小說散文四類,長篇組在新老作家們創作熱情爆發,陸續有新作完成的形勢下,吳光華在編李準的《黃河東流去》,張守仁在編柯崗的《三戰隴海》,章仲鍔在編王樹梁的《山林支隊》,金和曾在編謝鯤的《雅克薩》,劉景華在編《遠飛的大雁》……而短篇小說散文組的問題就較多,單一作者的短篇或散文幾乎不可能湊成集子,而多人合集又要體裁一致,散文與小說不能合編,人多事多,常常是一人一篇『出問題』,即全書報廢,而出版周期長至一年,政治提法又多變,也使得出書難度加大。與此同時出現了新的情況,編輯部收到的零散稿件,即『自然來稿』明顯在增多,說明群眾的創作熱情在提高在釋放,於是王世敏想到能否有一種新的較好的出版形式,既適應形勢發展,又解決短篇小說散文組的實際工作問題。」[2]正是基於此種現狀,創辦一本大型文學雜誌的想法萌生了。在2013年紀念創刊35周年時,《十月》編輯部在卷首語中寫道:「當時的原因很簡單,編輯室收到越來越多的中短篇小說來稿,作品質量很高,但因篇幅較短,難以單獨出版。當時編輯們敏銳的感覺和果斷的決策,成就了一本雜誌的輝煌。」[3]
早期文藝室(組)的情況,據黎汀回憶,"文藝組有十來位同志,是文革後期陸續從基層返回北京的。組裡藝術門類齊全,小說、詩歌、兒童文學、評論、曲藝,同事們各有所長分工明確。小說組是文藝組重點,有年齡稍長的肖德生同志,他是原《人民文學》的老編輯,還有在北京晚報工作過的張守仁同志,他和章仲鍔同志還是轉業軍人......鄧慶佑同志古典文學基礎紮實,古典文學書籍的編著多分給他做。金和曾同志負責少兒文學書籍......年輕的鄭萬隆同志正在創作長篇小說《響水灣》,肖德生同志正與他商量修改意見。吳光華同志正在組李准同志的長篇小說。還有被錯劃為右派的陸清揚同志在搞曲藝,北京大學剛分配來的劉勝旗同志在編詩歌,我(指黎汀)被分派編短篇小說和散文。"[4]
1978年8月,《十月》創刊號出版。刊名由當時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的美工李華錦題寫,作家茅盾為創刊號撰寫發刊詞[5]。「出第一期時還沒設專門的編輯部,是由文藝室抽了幾個人分工負責」。[6]創刊號各欄目的稿件也由文藝組的編輯共同提供的。王世敏仍是文藝組負責人,沒有設主編。由於創刊號出版後在全國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文藝室不得不在人員配置上做了一些調整,劉心武、章仲鍔、張守仁、金和曾等編輯陸續調入《十月》,專職做刊物編輯。《十月》編輯部逐漸成形。
起初,《十月》雜誌以「文藝叢書」名義出版,時為季刊。到1980年,《十月》雜誌獲得刊號,並正式改為雙月刊。
早期
《十月》雜誌是文化大革命之後誕生的第一家大型文學雙月刊,《十月》創刊也由此成為中國新時期文學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十月》創刊之初打破以往文學期刊以短篇小說為主的辦刊思路,以刊發中篇小說為主,兼顧其他形式和體裁的作品,幾年間先後發表了《綠化樹》、《黑駿馬》、《高山下的花環》等大量產生廣泛影響的作品,發行量迅速躍居全國文學期刊前列,到1981年,《十月》發行量已近60萬份,並且引發了國內大型文學雙月刊的創辦高潮。
2004年,文藝評論家謝冕在題為《一份刊物和一個時代》的文章中寫道:「一份後來產生了深遠影響的大型文學刊物,在20世紀70年代那場巨大災難落幕之後誕生了。刊物趕在改變中國命運的那個劃時代的會議之前創刊,它是一個時代開始的象徵,更像是一個傳送信號的氣球,向久經苦難的人們預告一個新時代的降臨。這就是《十月》。[7]」
關於《十月》當時的印行與獲獎狀況,文章《一份刊物和一個時代》中也有提及:
「......從1978年始刊發行10萬冊,到1980年底已接近24萬冊,到1981年,最高印數達58萬5千冊。1981年到1983年間,因為印量激增,郵運量過大,不得不安排在北京、湖北、四川三地同時印刷發行。1982至1984的三年中,平均印數都在40萬冊以上。一本文學刊物能夠獲得這麼巨大的發行份額,只說明讀者需要它,它和讀者的心是貼近的。具體一些說,是由於刊物能夠不斷地推出引起社會廣泛共鳴的作品。以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中篇小說評獎為例,第一屆獲獎作品共15篇,《十月》占了5篇,為總數的三分之一;第二屆、第三屆各為20篇,《十月》分別為5篇和4篇。[8]」
內容與欄目
曾經的欄目設置
- 「學習與借鑑」欄目
「學習與借鑑」欄目最早由編輯章仲鍔提出來的,意在從探討的角度發表一些有爭議的作品。「這從1978年8月出版的第一期刊物所設置的「學習與借鑑」欄目即可看出。在這與千萬讀者初次見面的時候,《十月》刊登了魯迅的《藥》、茅盾的《春蠶》、屠格涅夫的《木木》以及都德的《最後一課》,並分別佐以欣賞分析的文章。編者「接續」傳統的意圖非常明顯。[9]」
- 「存在與言說」欄目
這一欄目在2009年開設,持續一年。
現在的欄目設置
《十月》內容設置上現有中篇小說、短篇小說,散文,詩歌四部分,以及特色欄目—— 小說新幹線。
- 「小說新幹線」欄目
1999年初,《十月》雜誌為重點推介具有一定創作實力但尚未得到文壇充分關注的青年小說作者,設立了「小說新幹線」欄目。每期集中刊發同一作者的兩到三篇小說,並配以簡短的介紹,以集束的方式展示寫作者的不同作品。2005年起,該欄目又增設「作家印象」和「文學自傳」條目,使之內容更豐富,形式更立體化。「小說新幹線」欄目在作品的題材風格方面堅持《十月》雜誌一貫的包容性,關注有旺盛創作力的青年作者的中短篇小說新作。
《十月》發表過的作品
根據統計,《十月》雜誌自1978年8月創刊至2008年7月,共出版214期雜誌,總印數2685萬冊,共有3526位作者在《十月》雜誌發表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3958件。其中,長篇小說114部,中篇小說787篇,短篇小說529篇,散文704篇,詩歌1169首(組),劇本66部,報告紀實文學261篇,童話1篇,評論、創作談327篇,美術作品524幅。[10]
- 白樺 彭寧 《苦戀》
- 靳凡《公開的情書》
- 李存葆 《高山下的花環》
- 宗璞 《三生石》
- 王蒙 《蝴蝶》《相見時難》
- 禮平 《晚霞消失的時候》
- 古華 《爬滿青藤的木屋》
- 張潔 《沉重的翅膀》
- 何冀平 《天下第一樓》
- 曹桂林 《北京人在紐約》
- 高行健 《母親》《絕對信號》《車站》
- 張賢亮《土牢情話》《綠化樹》
- 張承志《阿勒克足球》《黑駿馬》《北方的河》
- 賈平凹 《雞窩窪的人家》《臘月-正月》《天狗》《古堡》《廢都》
- 莫言《生死疲勞》《天堂蒜薹之歌》《狗道》
- 閻連科《瑤溝人的夢》《朝着天堂走》
- 嚴歌苓《白蛇》
- 萬方 《空鏡子》
- 池莉 《生活秀》《來來往往》
- 李國文 《花園街五號》
- 劉慶邦 《神木》
- 林白 《北往》
《十月》與影視改編
電影
- 電影《女兵》
《十月》1979年第一期,鄧友梅小說《追趕隊伍的女兵們》。
- 電影《太陽和人》
《十月》1979年第三期,電影文學劇本《苦戀》。
- 電影《巴山夜雨》
《十月》1979年第四期,葉楠同名劇本。
- 電影《爬滿青藤的木屋》
《十月》1981年第二期,古華同名小說。
- 電影《張鐵匠的羅曼史》
《十月》1982年第一期,張一弓的同名小說。
- 電影《高山下的花環》
《十月》1982年第六期,李存葆同名小說。
- 電影《黑駿馬》
《十月》1982年第六期,張承志同名小說。
- 電影《紅衣少女》
《十月》1983年第二期,鐵凝小說《沒有紐扣的紅襯衫》。
- 電影《花園街五號》
《十月》1983年第四期,李國文同名小說。
- 電影《白馬飛飛》
《十月》1987年第一期,王星泉小說《白馬》。
- 電影《青春無悔》
- 電影《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
《十月》1994年第一期,張潔同名紀實作品。
- 電影《尋槍》
《十月》1999年第四期,凡一平小說《尋槍記》。
- 電影《盲井》
《十月》2000年第三期,劉慶邦小說《神木》。
電視劇
- 電視劇《雪城》
《十月》1986年第二、三、四期,梁曉聲同名小說。
- 電視劇《天下第一樓》
《十月》1988年第三期,何冀平同名劇本。
- 電視劇《狼毒花》
《十月》1990年第三期,權延赤同名小說。
- 電視劇《風雨一世情》
《十月》1991年第二期,王星泉小說《霜鍾》。
- 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
《十月》1991年四期,曹桂林同名小說。
- 電視劇《少年康熙》
《十月》1992年長篇小說增刊,凌力同名小說。
- 電視劇《永遠有多遠》
《十月》1999年第一期,鐵凝同名小說。
- 電視劇《來來往來》
《十月》1997年第四期,池莉同名小說。
- 電視劇《空鏡子》
《十月》2000年第一期,萬方同名小說。
- 電視劇《生活秀》
《十月》2000年第五期,池莉同名小說。
《十月》與戲劇
- 《明月初照人》
《十月》1981年四期,白峰溪劇本。
- 《絕對信號》
《十月》1982年第五期,高行健劇本。
- 《吳王金戈越王劍》
《十月》1983年第二期,白樺劇本。
- 《車站》
《十月》1983年第三期,高行健劇本。
- 《馬克思秘史》
《十月》1983年第三期,沙葉新劇本。
- 《風雨故人來》
《十月》1983年第五期,白峰溪劇本。
- 《宋慶齡》
《十月》1984年第四期,沙葉新劇本。
- 《野人》
《十月》1985年第二期,高行健劇本。
- 《尋找男子漢》
《十月》1986年第三期,沙葉新劇本。
- 《彼岸》
《十月》1986年第五期,高行健劇本。
- 《不知秋思在誰家》
《十月》1986年五期,白峰溪劇本。
- 《哦,女人們》
《十月》1987年六期,許雁劇本《女人們的事業》。
- 《耶穌·孔子·披頭士列儂》
《十月》雜誌1988年第二期,沙葉新劇本。
- 《天下第一樓》
《十月》1988年第三期,何冀平劇本。
- 《青狐》
- 《陳寅恪與柳如是》
《十月》2006年第四期,徐迅劇本。
- 《蓮花》
《十月》2008年三期,鄒靜之劇本。
- 《操場》
《十月》2008年第六期,鄒靜之劇本。
- 《有一種毒藥》
《十月》2011年第一期,萬方劇本。
- 《趙氏孤兒》
《十月》2011年第五期,鄒靜之劇本。
重要事件
《苦戀》風波
1979年,白樺和彭寧創作的電影文學劇本《苦戀》在《十月》上發表。1981年4月20日,《解放軍報》發表了署名為「本報特約評論員」的文章《四項基本原則不容違反——評電影文學劇本〈苦戀〉》,公開對作家、作品點名並批判。隨後電台廣播、全國十多家報紙、雜誌,如《紅旗》、《時代的報告》、《文學報》、《北京日報》、《長江日報》、《湖北日報》等媒體轉載或配合發表了批判文章。
《飛天》事件
1979年第三期《十月》發表劉克小說《飛天》,揭露部隊高級幹部問題,引發爭議和批判。
《廢都》事件
1993年第四期《十月》刊發了作家賈平凹的作品《廢都》,在國內轟動一時。該作品隨後由雜誌的主辦方北京出版社出版。該書出版不久,國家新聞出版署指示,以「格調低下,夾雜色情描寫」的名義查禁《廢都》,並對出版社罰款100萬元。《廢都》的責任編輯、時任《十月》雜誌副主編的田珍穎受到行政處分,被迫提前退休。時任《十月》雜誌主編謝大鈞調離崗位。[11][12]
《十月》文學獎
十月文學獎
「十月文學獎」是十月雜誌社舉辦的全國性文學獎項,設立於1981年,主要對發表在《十月》上優秀長篇小說、中篇小說、散文等作品進行評選與獎勵。《高山下的花環》、《雪城》、《北京人在紐約》等作品都是獲得該獎項的文學精品。至今,「十月文學獎」評選已經舉辦了九屆。
十月詩歌獎
2010年,第一屆十月詩會在山西長治舉行。之後成為定製,每年10月份舉辦。活動邀請這一年在《十月》雜誌刊發詩歌作品的詩人參與詩歌研討,旨在關注當下的詩歌創作,並為優秀的詩人和詩歌作品提供更廣闊的平台。每屆評將選出三名」十月詩歌獎」獲得者。
駱一禾詩歌獎
《十月》雜誌社在2011年創設「駱一禾詩歌獎」,旨在弘揚駱一禾純粹、包容的詩歌精神,獎勵具有探索精神和卓越創造力的優秀詩歌作品和海內外年輕漢語詩人。每年評出獲獎詩人1名,提名獎詩人若干名。
編輯成員
歷任主編
- 第一任主編: 蘇予
- 第二任主編: 張興春
- 第三任主編: 謝大鈞 副主編:張守仁 田珍穎 鄭萬隆
- 第四任主編:王占軍
- 第五任主編:曲仲 常務副主編:陳東捷 副主編: 顧建平、寧肯、趙蘭振
歷任編輯
- 王世敏 (1977年~1979年在職)
- 黎汀 (1977年~1986年在職)
- 陳曉敏 (1977年~2006年在職)
- 陳偉生 (1977年~1979年在職)
- 張新生 (1977年~2004年在職)
- 劉心武 (1978年~1979年在職)
- 田增翔 (1978年~2007年在職)
- 肖德生 (1978年~1979年在職)
- 章仲鍔 (1978年~1981年在職)
- 張守仁 (1978年~1993年在職)
- 金和曾 (1978年~1980年在職)
- 蘇予 (1979年~1985年在職)
- 張興春 (1979年~1987年在職)
- 侯琪 (1979年~1990年在職)
- 晏明 (1979年~?在職)
- 賀新創 (1979年~1985年在職)
- 姬夢武 (1979年~1999年在職)
- 田珍穎 (1979年~1995年在職)
- 王洪先 (1979年~?在職)
- 鄭萬隆 (1985年~2004年在職)
- 謝大鈞 (1987年~1994年在職)
- 駱一禾(1984年~1989年在職)
- 何拓宇 (1984年~?在職)
- 王占君 (1994年~2010年在職)
- 張之靜 (在職時間不詳)
- 張新生 (美術編輯,在職時間不詳)
- 顧建平 (1991年~?在職)
- 周曉楓 (2000年~2011年在職)
現職編輯
- 伊麗霞
- 趙蘭振
- 谷禾
- 宗永平
- 楊靖
美術編輯
- 趙平宇
榮譽
- 1999年,《十月》獲得第一屆國家期刊獎。[13]
- 2000年,《十月》獲得第五屆華北地區「十佳」期刊獎。[14]
- 2002年,《十月》進入「中國期刊方陣」「雙高」(高知名度、高學術水平)期刊行列。[15]
- 2003年,《十月》獲得第二屆國家期刊獎。
- 2004年,《十月》獲得第一屆"北京市優秀出版物獎"分類獎「北京市優秀期刊獎」。[16]
- 2005年,《十月》獲得第三屆國家期刊獎。
- 2007年,《十月》獲得第二屆北方"十佳期刊"獎。
- 2008年,《十月》獲得第一屆中國出版政府獎。[17]
- 2009年,《十月》入選「新中國60年有影響力的期刊」。
參考來源
- ^ 王月著. 新世纪媒介文化的变迁.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5.09: 27. ISBN 978-7-313-13292-5.
- ^ 黎汀. 一声号角带起鼓乐齐鸣——《十月》杂志创刊前后的回忆.
- ^ 編輯部. 卷首语. 《十月》雜誌. 2013年, (第五期).
- ^ 黎汀. 一声号角带起鼓乐齐鸣——《十月》杂志创刊前后的回忆.
- ^ 張守仁 張弘. 《十月》:为新时期文学局面破冰. 新京報. [2006-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30).
- ^ 章仲鍔. 雄关漫道——我与大型期刊《十月》、《当代》、《文学四季》和《中国作家》. 《文學界(專輯版)》. 2008年, (第9期).
- ^ 謝冕. 一份刊物和一个时代. 《十月》雜誌. 2004年, (第四期).
- ^ 謝冕. 一份刊物和一个时代. 《十月》雜誌. 2004年, (第四期).
- ^ 謝冕. 一份刊物和一个时代. 《十月》雜誌. 2004年, (第四期).
- ^ 編輯部. 《十月》创刊三十周年. 《十月》雜誌. 2008年, (第四期).
- ^ 蔣文娟. 老编辑披露贾平凹《废都》当年遭禁内幕. 人民網. [2009-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羅皓菱 朱玲. 十余年后《废都》再版引关注. 新華網. [2009-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31).
- ^ 北京市新聞出版局. 国家期刊奖北京市获奖期刊名单. 北京市新聞出版局網站. [2013-02-19].[永久失效連結]
- ^ 北京晚報. 第五届华北地区“十佳”期刊评选揭晓. 人民網. [2013-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9-25).
- ^ 北京市新聞出版局. 北京地区报刊社. 北京市新聞出版局網站. [2013-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1).
- ^ 北京市新聞出版局. 首届“北京市优秀出版物奖”获奖名单(2004年). 北京市新聞出版局網站. [2013-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新華網. 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选揭晓. 新華網. [2013-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