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勃麟
劉勃麟 | |
---|---|
出生 | 中國山東 | 1973年1月7日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知名作品 | 《隱身在城市裡》 |
劉勃麟(1973年—?)是一位出生於中國山東省的當代藝術家,專門創作自己偽裝成與周圍環境相匹配的自畫像。他在1995年於山東藝術學院取得美術學士學位,2001年在北京的中央美術學院取得碩士學位。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博物館有展覽。又稱「看不見的人」的他最著名的作品來自他從2005開始作為表演藝術的攝影作品的系列「隱身在城市裡」的照片,作為對在北京工作的藝術家村被拆除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做準備的回應。
從1998年在北京的首次個人展覽開始,劉勃麟的作品受到國際認可。在其他的國際場館中,他獨特的攝影和雕塑已經在主要的當代攝影節Les Rencontres d'Arles 阿爾勒國際攝影節]上展示,他也在北京的大山子藝術區(2007年)、巴黎的Bertin-Toublanc畫廊(2007年)、紐約的Klein Sun畫廊(2008年)、巴黎和布魯塞爾的巴黎-北京畫廊(2013年)、維羅納的手辦畫廊(2008年)、米蘭的備考基礎攝影(2010年)、[1]羅馬的H. C. 安德森博物館(2012年)舉辦了個人展覽。[2]
個人生活
劉勃麟屬於1990年初成年的一代,當時中國從文化大革命的廢墟中崛起,開始享受經濟快速增長和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3]
他現在北京居住、工作。
系列
《隱身在城市裡》
2005年11月17日,劉勃麟在北京藝術村索家村藝術營被毀後受到觸動,萌生了創造該系列的想法。索家村拆遷時,劉勃麟正在這座曾是亞洲最大藝術家中心的地方工作。當時有140多名中外藝術家在這裡進行藝術創作。在對索家村毀滅的情感驅使下,劉勃麟決定用自己的藝術進行無聲抗議,喚起對政府對中國藝術家的保護缺失的注意。在實踐中,劉勃麟將自己的身體融入到有關中國社會發展過程的社會性的背景里,為中國藝術家自由藝術創作吸引了社會的關注,保護了他們的社會狀態,高亮了他們經常與物質環境發生衝突的關係。
在他的作品中,劉勃麟經常特別注意伴隨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各種社會問題,使社會政治成為他圖片評論的關鍵。在《隱身在城市裡》中,劉勃麟特別關注一個問題即作為共產主義社會教育工具的口號,指出多年來很多人將習慣於口號而不再有意識地注意這些信息對公眾思想的影響。通過將自己畫進一些此類口號,劉勃麟迫使觀者識別這些信息,在此過程中重新思考自己生活的環境。
《隱身在城市裡》系列也激發了劉勃麟隨後的其他系列,尤其是《影子》,描繪了個體無助感的概念;但不是以個人面對社會為中心,而是探索了個體與其自然環境的聯繫。不同於在《隱身在城市裡》中將自己畫進各種人造建築的背景,此處劉勃麟在雨天躺在地上,確保身體下面的部分乾燥。他的出現構造的平整人形總是隨着他挪開而很快消失,闡述了人在環境面前的無助程度。(不列顛藝術家安德魯·戈爾茲沃錫也用了同樣的技術,儘管是在自然環境下。)
劉勃麟以在威尼斯、米蘭、羅馬、龐貝、維羅納和紐約城的兩個衍生系列作為《隱身在城市裡》的續作。他沿用了把自己畫進城市景觀的方法,選擇了在西方藝術傳統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意大利和具有人類和他們創建的物體之間的衝突的潛力的紐約城。從2008年起就開始的第一個衍生系列被命名為《隱身在意大利》,被收入在2012年羅馬由拉法萊·加瓦羅任館長的H. C. 安德森博物館的個人展《劉勃麟。秘密之旅》。在為這個項目服務的過程中,劉勃麟把自己畫進了充滿社會的背景如華爾街和美國9/11紀念瓷磚。
2011年6月,劉勃麟創造了《隱身在城市裡》系列,在其中他把標誌性的紐約景點納入了作品。
2012年2月,劉勃麟和設計師高爾鐵爾、瓦倫蒂諾、朗萬、米索尼宣布展開合作項目,它後來登上3月時尚芭莎雜誌期刊。偽裝成背景突出的人的系列作品取得成功後,他和法國藝術明星[4]JR合作。在《新聞周刊》的一份題為《埃利·克萊因引領中國當代藝術浪潮》的人物簡介中,他被描寫為卓越的藝術家。
2013年在卡塔尼亞港的南碼頭發現了將移民從非洲運到卡塔尼亞海岸的第一艘船。其中,6個在船上旅途勞頓的埃及孩子在距離麗都灣草坪才數米的地方在試圖到達海岸時悲劇性地溺死了。2015年,這位藝術家選擇將自己的身體和沉船和他作為第一次移民項目的無聲見證者的歷史組合在一起。第一部由這一悲劇場景催生的作品《麗都灣》提供了劉勃麟攝影作品的第二背景。他說:「成為躺在沙上的移民,對一些人來說他們似乎死了;然而,我的意圖是描述他們的到達和他們的未來的開始。」
與以劉勃麟為攝影作品焦點的最聞名和持續最久的《隱身在城市裡》相比,他名為《目標》的拍攝目標進化系列與內容一樣提供了上下文更多人的一去不返。整個系列由《晚郵報》和《TGCOM24》後續。
展覽史
個人展
2014 《劉勃麟:消失在意大利》,手辦畫廊,維羅納,意大利
2013 《劉勃麟》,巴黎-北京畫廊,巴黎,法蘭西
2012 《劉勃麟:秘密之旅》,H. C. 安德森博物館,羅馬,意大利
2012 《劉勃麟:隱身在城市裡》,莫斯科多媒體藝術博物館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011 《隱身在城市裡》,巴黎-北京畫廊,北京,中國
2011 《看不見的人》,Klein Sun畫廊,紐約,紐約州
2011 《看不見的人》,Vänermuseet, 利德雪平,瑞典
2011 《看不見的人》,《瑞典學院攝影博物館》,斯德哥爾摩,瑞典
2011 《隱身在意大利》,國際攝影中心,米蘭,意大利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010 《隱身在城市裡》,美術博物館,加拉加斯,委內瑞拉
2010 上上國際美術館,宋莊,北京,中國
2010 《火》,Klein Sun畫廊,紐約,紐約州
2008 《捉迷藏》,手辦,維羅納,意大利
2008 《中國2007年報告》,Klein Sun畫廊,紐約,紐約州
2007 《中國行為藝術圖片回顧展》,大山子藝術區,北京,中國
2007 《抽離中心的一代——70後藝術展》,大山子藝術區,北京,中國
1998 海陽作品展,煙臺,中國
團體展
2015: 《互動:解構觀眾:東翼雙年展》,[5]科陶德藝術學院,倫敦,英國(和塞巴斯蒂安·布拉伊科維奇、馬修·巴金漢、帕夫洛·德爾加多、佩特拉·費里安科娃、費利克斯·岡薩雷斯-托雷斯、迭特·容、多納德·馬蒂尼、茱莉·梅赫雷圖、凱蒂·帕特森、布里奇特·萊利、雷吉娜·西爾維拉、馬克·奎安、謝扎德·達伍德一起)
2011 《攝影雙年展》,攝影博物館,波哥大,哥倫比亞
2011 《黑與白》,零場藝術中心,北京,中國
2010 《抗訴權》,接縫上的博物館,耶路撒冷,以色列
2010 《反思的思想》,上海當代藝術館,上海,中國
2010 《路過中國》,療養院,伊斯坦布爾,土耳其
2010 《無家可歸的家》,接縫上的博物館,耶路撒冷,以色列
2010 《武裝與危險:藝術的兵工廠》,伯克希爾博物館,皮茨菲爾德,馬薩諸塞州
2009-10 《動漫美學雙年展》,上海當代藝術館,上海,中國;今日美術館,北京,中國;廣東藝術博物館,廣州,中國
2009 《岸–當代學院雕塑展》,月亮河藝術博物館,北京,中國
2009 《空白——製造中國》,中建藝術博物館,北京,中國
2009 《國際當代藝術邀請展》,首爾藝術博物館,首爾,韓國
2009 《情色–當代藝術邀請展》,《大地銳城會展中心》,濟南,中國
2009 《大世界:中國近代藝術》,芝加哥文化中心,芝加哥,美國
2009 《路過中國》,Klein Sun畫廊,紐約,紐約州
2009 《偽裝》,La Casa Encendida, 馬德里,西班牙
2008 《混合迷宮–組攝影展》,紅樓基金會,倫敦,英國
2008 《新的中央王國》,皇家利物大廈,利物浦,英國
2008 《活着》,艾德勒畫廊,巴黎,法蘭西
2008 《力的形式》,國際當代藝術展,橋藝術中心,北京,中國
2008 上上國際美術館,宋莊,北京,中國
2007 《奧運景觀雕塑展》,北京,中國
2007 阿爾勒國際攝影節,阿爾勒,法蘭西
2007 《北京製作——當代藝術展》,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上海,中國
2007 《縫合——中國和智利藝術家展覽》,1號中國藝術基地,北京,中國
2007 《六月聯合》,中國行為藝術展,宋莊,北京,中國
2007 《重啟——索家村當代藝術展覽》,北京國際藝術營二家村,北京,中國
2007 《呼吸》,山東首屆當代藝術大展,山東博物館,山東,中國
2006 宋莊藝術節,宋莊藝術區,北京,中國
2006 《青州國際當代藝術展》,青州博物館,山東,中國
2006 《第三次當代藝術展》,上上國際美術館,北京,中國
2006 《當代藝術展拆》,西苑天露商務會館,北京,中國
2005 《北京書法展》,馬西德藝術中心,北京,中國
2005 《引領時代》,昌洲中國當代雕塑展,天津港灣廣場,天津,中國
2005 《拆?拆!拆》,北京國際藝術營二家村,北京,中國
2005 《相當大的》,西湖國際雕塑展,杭州美術館,杭州,中國
2001 《第二回當代青年雕塑家邀請展》,杭州美術館,杭州,中國
2001 《作品展》,首屆中國雕塑競賽,中國
2000 《第二屆金屬作品展》,中央美術學院,北京,中國
其他作品
2013年1月,劉勃麟為新澤西硬式搖滾樂隊邦·喬維專輯《現在怎麼樣》設計了封面。
出版物
- 劉勃麟, A Secret Tour, with texts by Matilde Amaturo, Raffaele Gavarro, Maretti Editore, 2012. ISBN 9788889477885
- 劉勃麟, Thircuir Book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012. ISBN 978-988-19924-5-1
- 劉勃麟, Hiding in Italy, with texts by Beatrice Benedetti and Nicola Ricciardi, Shin Productions, Brescia, 2010. ISBN 9788889477885
- 劉, 勃麟; Benedetti, Beatrice; Tarocco, Francesca. Liu Bolin : Hide and Seek (PDF). Verona: Boxart. 2008 [2011-03-25]. OCLC 80020810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10-11).
參考資料
- ^ Hiding in Italy (PDF). Shin Production. 2010 [2011-03-2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3-03).
- ^ "A Secret Tour"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6-10-11. (Maretti Editore, 2012)
- ^ Hide and seek (PDF). Shin Production. 2008 [2011-03-2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10-11).
- ^ Genis, Daniel. Eli Klein on Riding the Wave of China's Contemporary Art Scene. www.newsweek.com. 11 April 2015 [3 May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6).
- ^ 2014-2015, Interact: Deconstructing Spectatorship. eastwingbiennal.org. [2018-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06).
- ^ 'Burning Man Obama' (VIDEO): Chinese Artist Builds Effigy of President as Tribute. HuffPost. 18 March 2010 [2010-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