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軍區
冀中軍區為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根據地與根據地,為晉察冀邊區所轄的二級軍區之一。
軍區歷史
1937年10月,東北軍第五十三軍第116師第231旅第六九一團(缺第二營),掩護全軍南撤,10月10日在石家莊東南的藁城縣梅花鎮四德村一線,阻擊南進的日軍第108師團千餘人。戰鬥從10月10日夜打響,11日拂曉起趨於激烈,一直打到11日下午大約16時在梅花鎮的南面,打開了一個口子突圍轉進到大馬村(梅花鎮東南約5公里)集結,遵照北方局軍委事先的「趁國民黨軍隊南撤之機,留在敵方,找地方黨,開展游擊戰爭」的指示,11日當夜北上冀中抗日,經過一夜的行軍,從南下日軍空隙中穿過,10月13日拂曉前,到達晉縣東北約10公里的小樵鎮。10月12日拂曉,日軍瘋狂報復血洗梅花鎮,殺害群眾1158人,其中有42戶被殺絕,慘絕人寰,當地史稱(農曆)「九九慘案」。10月14日晚在小樵鎮小學裡,中共在東北軍中的外圍組織「東北武裝同志抗日救亡先鋒隊」(簡稱「東抗」)召開官兵代表會議,討論一致決定改稱「人民自衛軍」,史稱「小樵易幟」,下轄第一總隊和第三總隊。總隊下轄3個步兵大隊和1個機關槍大隊、1個迫擊炮排。每個步兵大隊下轄3個中隊(相當於連);另有直屬的重迫擊炮(150毫米)、平射炮、通信兵等幾個大隊,還有1個偵察通信分隊(直屬特務營前身)。共約1600人。 會後,呂正操率第一總隊和直屬隊在深澤南約2公里的乘馬村渡過滹沱河,進抵深澤縣城後佩戴紅五星臂章,黨的領導正式公開。趙承金率領第三總隊進駐安平縣城。幾天後呂正操部路過安國,受到中共保屬特委代表侯玉田、孟慶山、劉亦君等熱情迎接,和地方黨組織會合,商定繼續北上路線,宣傳中共抗日救國主張,幫助當地籌建抗日民主政權和群眾團體,安置部隊傷病人員。呂正操部路經博野縣城,和河北民軍留在當地的張仲翰部相約共同抗戰。10月31日,呂正操部路經蠡縣,與地方黨組織和黨領導的各界救國會、抗日武裝會合,各界聯合召開歡迎大會,當地黨領導的抗日武裝編入人民自衛軍序列。11月2日21時,呂正操部進攻盤踞在高陽縣城的偽冀東保安隊殷松山部,戰鬥不到半小時,全殲該部,繳獲槍千餘支及裝備,俘殷松山後經群眾大會槍決。中共在高陽蠡縣地區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革命鬥爭歷史傳統,抗日青年和平津保石的流亡學生踴躍參加人民自衛軍;並在當地換上了冬衣。11月上旬晉察冀軍區派來的孫志遠到達高陽,建立並領導人民自衛軍政治部。人民自衛軍序列:
- 第一團,團長趙承金、政治主任許濤(許濤之)
- 第二團,團長於權伸,政治主任楊經國(貴州省普定縣馬官鎮偏楊村楊家院人,在北平讀書時參加一二九運動,後加入民先、入黨,被派遣入東北軍學兵隊,西安事變後被中共東北軍工作委員會宋黎分配到呂正操團。後赴延安入抗大,畢業後回任冀中軍區騎兵團政治處主任,1942年五一大掃蕩中戰鬥犧牲)
- 特種兵團:以原迫擊炮、平射炮、通信兵大隊等編成;團長沙克(當時叫沙星瀾),政治主任戈亞明(遼寧營口人,1937年2月入黨,1937年10月入伍,以濟南軍區炮兵副參謀長任上按副軍職待遇離休)
- 直屬特務營,營長胡乃超(吉林省德惠縣郭家鎮李家屯人,東北大學學生,後任冀魯豫軍區第四軍分區參謀長,1944年5月22日在滑縣雙村營作戰中彈犧牲)
- 模範營:由新參軍的知識分子組成,營長張建國。後編為第三團,團長目九祥。
- 游擊第一師:任丘一帶的土匪高順成部,表示「願意抗日、服從領導」。
- 獨立第一團:原安次、永清縣保衛團長朱占奎部,在當地不能立足,投向人民自衛軍,後又叛變。
1937年12月上旬,呂正操奉命率領人民自衛軍主力前往平漢路西的八路軍晉察冀軍區整訓,學習開展敵後游擊戰爭和創建根據地的經驗。參與這次整訓的包括人民自衛軍的第1、第2團、特種兵團、特務營和騎兵連共2000餘人。河北游擊軍總司令孟慶山奉命率收編的2個游擊師、5個游擊支隊共8300餘人,再加上孟慶山親自指揮的河北游擊軍獨立團和人民自衛軍第3團,留在冀中堅持鬥爭。1937年12月,河間、獻縣的白七、張翰生、張漢卿、張宗巨領導的4部聯莊武裝3000多人騷擾,被河北游擊軍擊敗。孟慶山親率7個團的兵力攻打河間縣城,迫使這部武裝被改編為河北游擊軍第12、13、14三個直屬團,共計7000人左右,其首要分子白七後被槍斃。為了統一指揮各部隊,孟慶山整編河北游擊軍,總兵力共計6.7萬餘人,號稱十萬大軍,只有孟慶山1個紅軍幹部:
- 總司令孟慶山
- 政治部主任侯平(1938年被錯殺)
- 參謀長閻九祥(解放戰爭中任南滿護路軍司令,後不詳)
- 秘書長王志(1941年犧牲)任
- 總務處長金城
- 經理處長王文波(後任國家商業部副部長)
- 第1師:由舊軍官項修文(原名項佐民)在饒陽一帶組織的武裝改編。孟慶山兼任師長、項修文任副師長、侯平兼任師政治部主任,師民運科長李平(開國上校)。該師下轄3個團共5000餘人。後由於項修文與國軍仍暗中來往,而被孟慶山解除職務禮送出境,後結局不詳。
- 第2師:由蠡縣自衛團改編。師長段士增(失去組織關係的黨員)。轄三個團共3000餘人。1938年段士增因內奸嫌疑被錯殺。
- 第3師:由安平縣自衛團改編。師長馬佑民(七七事變之後的新黨員)。該師下轄三個團共3000餘人。
- 第1路軍:地下黨員許配堅、田同春、吳慶成等於1937年3月組建的地下義勇軍,後改名為饒陽抗日自衛軍,轄4個團4000餘人。
- 第2路軍:舊軍官王賁在高陽、肅寧一帶組織的私人武裝,共700人左右。
- 第3路軍:地下組織成員陳沐新在安國一帶依靠紅槍會組織拉起的武裝,共2700人。
- 第4路軍:原任丘縣巡警王烈軍在安新一帶拉起的隊伍,後與地下黨員呂書元的隊伍合併,共計有3000餘人。
- 第5路軍:任丘縣大地主、愛國士紳、48村聯莊會頭目高士一,在其子、地下組織成員高萬德勸說下組織的隊伍,計有17個支隊及若干獨立大隊共5000餘人。高士一後隨八路軍第一二〇師回到晉綏堅持抗日,建國後高士一任陝西省交通廳廳長,是河北游擊軍的4個師長(不包括兼任的孟慶山)、12個路軍司令中唯一善終的。
- 第6路軍:地下黨員郭墨村在高陽城東組織的紅三角部隊,共500餘人。上任前郭墨村在博士莊慘案中被日軍殺害。
- 第7路軍:衛立煌部連長孟閣臣帶着18人脫離隊伍後,到滿城縣依靠當地地主招兵買馬擴充起的隊伍,共計有6000餘人。1939年,孟閣臣部因為軍紀不佳且有叛變嫌疑,而被八路軍晉察冀一分區楊成武部繳械,孟本人則被槍斃。
- 第8路軍:新安縣保衛團大隊長劉克忠指揮的自衛團擴編為成,轄5個師又1個旅共5000餘人,後劉克忠因被人誣告為內奸而被錯殺。
- 第9路軍:土匪武裝李慶鎖部,計有700人左右,收編沒多久,李慶鎖被其他土匪武裝殺害,餘部後被編入人民自衛軍第9團。
- 第10路軍:土匪趙玉昆在易縣拉起的武裝,共有5000餘人。1940年,時任八路軍晉察冀一分區第3支隊司令員的趙玉昆帶着200餘人叛逃日軍,解放後被逮捕歸案槍斃。
- 第11路軍:肅寧城北的土匪馬玉祥部,共有800餘人,收編後馬玉祥帶着幾個親信開小差。
- 第12路軍:原新鎮縣保安隊隊長柴恩波的武裝,依靠人民自衛軍的番號收編了附近幾股地方武裝,其總兵力發展到3000餘人。1939年3月上旬,時任八路軍第三縱隊獨立第2支隊司令柴恩波叛變,投向河北民軍張蔭梧,旋被賀龍指揮的八路軍第120師圍殲,柴恩波投奔日軍當了漢奸。1952年逮捕歸案槍斃。
- 第13路軍:1937年10月東北軍第五十三軍排長江東升帶一批人到新城縣一帶成為地主保安隊,江東升自任總指揮,左清臣為參謀長,很快發展到三個師共3000餘人,向河北游擊軍第8路挑釁。1937年底孟慶山調動游擊軍各部共1.2萬餘人對其還擊,斃300餘人。江東升接受了河北游擊軍第13路軍的番號。江東升和左清臣分任正副司令,原新城縣工委書記劉佩榮任黨代表。唐保蘅任政治部主任,劉佩榮任組織科長,許硬任宣傳科長,楊英任民運科長,魏健任總務科長。移駐白溝鎮。1938年3月初襲擊高碑店車站,次日伏擊出來報復之敵。之後僅2個月,第13路發展到2萬多人。江東升欲自立門戶,自稱為「華北民眾自衛軍」。1938年4月召開冀中區黨委第一次代表大會,冀中黨的領導黃敬、孫志遠、孟慶山等經研究,同意江部改名,並指示:「你們只掌握一條,即江部必須始終打日本。其他方面可以讓步。」並決定由冀中軍區派出一個視察團,了解江部情況。半月以後,冀中區黨委組織部長張君率視察團來到白溝鎮,經過十多天的考察了解,張君在幹部會上宣布:冀中軍區批准江部改名為華北民眾自衛軍;並指出華北民眾自衛軍是一支抗日的部隊,很有發展前途。成立華北民眾自衛軍黨的總支委員會。指定劉佩榮任總支書記,唐保蘅任副書記,王山、許硬為委員。1938年5月,華北民眾自衛軍編為3個師,9個團,總指揮部在白溝鎮,設立了參謀、軍需、軍械等八大處,還建立了兵工廠、醫院、被服廠等。武漢會戰後,日軍主力回師華北。1938年11月12日日軍6000餘人配有大批汽車、飛機,從北平、天津、保定分3路進攻掃蕩大清河以北地區,11月13日占新城。由於總指揮部對敵情既無偵察,又無統一的作戰方案,被迫應戰,各師之間聯繫中斷,在戰術上又採取了逐村單純陣地防禦,雖經浴血奮戰,終被敵人各個擊破。不到10日,白溝鎮即陷敵手。總指揮部被迫撤到板家窩一帶,又被日偽軍重兵包圍,部隊失掉指揮,兩萬多人的華北民眾自衛軍就此潰散。江東升、左清臣、唐保蘅等帶領一百多人退入白洋淀。劉佩榮帶領一部分政工人員留在米家務一帶繼續堅持鬥爭。華北民眾自衛軍失敗的主要教訓:第一,部隊沒有認真接受改編,在敵人掃蕩中情況不明,採取了陣地戰的錯誤做法。第二,共產黨員全部任政工幹部,沒有掌握軍事指揮權,戰時指揮不動部隊,部隊潰散時也無能為力。1939年年初,冀中區黨委、冀中軍區通知劉佩榮去匯報華北民眾自衛軍潰散後的情況,決定把江東升部收編為八路軍冀中軍區六支隊,委任江東升為司令員、唐保蘅為政治委員,劉佩榮任政治部主任。支隊成立黨委,由唐任書記,劉佩榮任副書記,下屬大隊(營)建立總支,連建立支部。黃敬、呂正操、程子華同志就如何開展工作作了具體指示。我帶着上級指示、電台和10萬元邊幣回到了白洋淀,宣布了任命。江東升、左清臣皆大歡喜,要求迅速打回大清河北去。支隊張貼布告,廣泛宣傳,潰散的殘部紛紛歸隊,不久便擴大到3000人。這年春天,八路軍第一二○師三支隊在余秋里同志帶領下來到大清河北,用老紅軍的模範行動影響帶動六支隊外,還派了一些紅軍幹部加強了六支隊的領導。1939年5月4日,六支隊配合三支隊在新城縣菊花台、墼上粉碎了敵人的包圍和進攻,斃傷敵百餘名。1939年5月,三、六兩支隊合編,六支隊編為三支隊的第八團,江東升離隊而去。
- 暫編獨立第1師:高順成參加過東北軍,也當過土匪,後加入任丘縣地下黨。抗戰爆發後組織獨立1師搶占任丘縣城,處決了日偽派來的縣長等人,其部後發展到5000餘人。1938年,高順成被錯殺。
- 回民抗日義勇軍/回民抗日教導隊:原東北軍團長馬本齋帶領河間縣青年組織回民抗日武裝,戰鬥力較強,共有500餘人。
1938年1月,孫志遠率領人民自衛軍主力從路西返回冀中平原,根據晉察冀軍區的有關指示和冀中黨的決定,堅決迅速消滅漢奸土匪,改編各色武裝,對不服從我黨領導、圖謀不軌的則武力解決。到一九三八年四月,冀中腹心地區的漢奸、土匪武裝約6800人基本肅清,改編了各地的聯莊會約2萬人、會道門約4萬人及雜色武裝約16000人,粉碎了日軍春季圍攻,人民自衛軍發展到3萬餘人:
- 第一至第三團
- 第四團:以第二團的一個營、安國縣的地方武裝、游擊第二路和收編部分聯莊會等編成。團長郭元猷。
- 第五團:以原地方黨組織的第五支隊為基礎編成。團長沙克,政治主任劉洪濤。
- 第六團:以定縣地方黨組織的第八支隊編成。團長唐朴農、政治主任何紀元。
- 第七團:由蠡縣地方黨組織的武裝為基礎編成。團長李弗畏、政治主任翟家駿。
- 第八團:由被解決的深縣徐二黑土匪殘部等改造編成。
- 第九團:一部由東鹿地方黨武裝及游擊第四路李慶鎖部等編成。1938年5月與第四團合編為第十六大隊
- 特務團:原直屬特務營和定縣地方武裝第九支隊李育才部、定縣邢邑、油味聯莊武裝等編成。團長胡乃超,政治主任馬官友。
- 獨立第一團:團長朱占奎,政治主任崔文炳,特派員劉秉彥。
- 獨立第二團:團長柴恩波。
- 游擊第一師
- 直屬通信兵營:營長蘆樹功。
- 人民自衛軍軍政學校:校址在安平。校長閻九祥,政委李夢齡(軍區政治部組織科長兼)。
按照中共北方分局的指示,1938年4月21日到5月2日在安平縣城,黃敬主持召開了冀中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決定統一黨的領導、成立冀中軍區、整編部隊、建立各級政權,確定財政經濟,金融貿易,減租減息,改善人民生活等各項政策:決定作戰方針為主動地襲擾敵人,破壞鐵路,牽制敵人,配合正面戰場,滯止敵人戰略進攻,鞏固擴大抗日根據地,擴大抗日武裝;軍隊建設上要保證黨在部隊中的絕對領導,使黨成為部隊中的堡壘;整頓並嚴密黨的組織,健全黨的生活,提高黨的紀律,執行黨的決議。
1938年5月,從晉察冀軍區軍政幹部學校第一期結業的呂正操、王作藩、楊鼎昌(楊冶光)、孫洪志、李亞峰、沈國榮等10多人回到安平縣黃城鎮冀中軍區領導機關。1938年5月4日,根據中央命令,人民自衛軍和河北游擊軍在安平合編組建編為第八路軍第三縱隊兼冀中軍區。第二戰區冀中政治主任公署同時成立,第三縱隊機關兼軍區機關。
- 冀中區黨委書記黃敬,冀中區黨委副書記魯賁,組織部長劉亞球,宣傳部長周小舟
- 冀中政治主任公署主任呂正操兼,副主任李耕濤,秘書長吳硯農。
- 司令員呂正操
- 政治委員:1938年8月1日王平/1939年初程子華
- 副司令員:孟慶山
- *參謀長:孫毅/沙克(1940年)
- 政治部孫志遠/卓雄(1940年代理)
- 供給部部長熊大縝/封永順 政治委員于斌 副部長高志傑
- 衛生部部長張珍/顧正鈞 政治委員張慶泰
- 第一軍分區兼第七支隊,司令員趙承金,政治主任許濤/張毅忱,參謀長劉玉璋。轄第19、20、21大隊和獨立第2團。司令部駐河間,下屬河間、武強、獻縣、交河、滄縣、青縣各縣。面對滄縣、泊頭及津浦線之敵。另說轄深縣、武強、交河、饒陽、獻縣,以深縣為中心,駐冀中區東南部。
- 第二軍分區兼第八支隊,司令員於權伸,政治主任劉哲華,參謀長張珍。轄第22、23、24大隊。司令部駐博野,下屬博野、蠡縣、高陽、安國、定縣、深澤、安平、深縣等。面對保定及以南平漢線和石家莊之敵。另說轄蠡縣、高陽、安新、容城、徐水、清苑,以蠡縣為中心,駐冀中區西北部。
- 第三軍分區兼第九支隊,司令員沙克/閻九祥,政治主任張遜之,參謀長王洗凡。司令部駐蘇橋(新鎮東,大清河南岸),下屬新鎮、文安、大城等縣。面對天津及以南津浦線之敵。另說轄藁城、晉縣、深澤、安國、定縣、博野,以深澤為中心,駐冀中區西南部。
- 第四軍分區兼第十支隊:以河北游擊軍為主編成。司令員孟慶山(兼)/韓偉,政委王紫風/帥榮/吳立人,參謀長霍雨村。為河間、大城、任丘、文安、新鎮、雄縣、新城,以河間為中心,駐冀中區東北部。轄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各大隊和5個獨立團。司令部駐雄縣,下屬新城、容城等。面對保定及其以北之敵。
- 第五軍分區兼獨立第一支隊:1938年秋季開闢大清河北後,1938年10月建立了該分區。駐霸縣,下屬安次、永清、固安各縣。面對北平、天津及北寧線之敵。原轄第一、第二大隊,並將原冀中獨立第九、八、十團改為第三、第四大隊和特務大隊;另有3個游擊團,1個警備營,1個騎兵營,及其他游擊部隊。全部兵力約16000人。司令員朱占魁(1941年11月在平西學習完返回十分區時,由於遭人舉報,從路西過鐵路在清苑縣大李各莊遭敵伏擊受傷被俘),副司令員閻力宣兼第9團團長兼安次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參謀長饒民孚/李弗畏,政治主任崔文炳/楊友民(楊雨民、楊友明),邱軍任供給部部長,郭福芝任衛生部部長。活動在大清河北的霸縣、安固、永清、安次、廊坊一帶。
- 肅寧、安平為軍區直屬縣。
- 獨立第二支隊:司令員柴恩波,政治主任鐵瑛/陳子良,參謀長李劍ト,轄二個大隊。第一大隊長楊秀昆。1939年3月柴恩波在新鎮投敵。
- 獨立第三支隊趙玉昆,後編人晉察冀一分區。
- 獨立第四支隊(原游擊第五路):司令員高士一,政治主任楊琪良,參謀長陸冠州,轄第一、二、三大隊。
- 獨立第五支隊:原華北人民自衛軍第二十七支隊。司令員魏大光,轄二個大隊。
- 獨立第六支隊:司令員江東升,政治主任左清臣。
- 回民支隊:司令員馬本齋,政治主任丁鐵石,轄三個大隊。
- 獨立第一旅:活動在任(丘)、河(間)、大(城)。冀中軍區司令部副官長王光文去高順成河北游擊軍第一師,任副師長。1938年七七紀念日,游擊第一師在任丘縣城改編為獨立第一旅,高順成任旅長,王光文任副旅長,張海春為參謀長,供給處長趙仲三、衛生處長劉斯曼。總計5000多人。高順成因對改編不滿,通敵有據,於1938年7月在任丘縣青塔鎮開槍拒捕被鎮壓。冀中軍區任命王光文為旅長,張海春任參謀長,金銳恆任政治部主任。1938年8月中旬,王光文率領該旅轉移到安平整訓,從路西開來的老八路獨立第二師一部以加強對第一旅的領導,朱潘顯任第一旅的政治委員,朱利任政治部主任。1938年918紀念日後,王光文率第一旅從安平出發到路西,後改編為晉察冀軍區特務團,歸四分區指揮,守衛平山。
- 一團團長王澤東,當時在安平一帶;
- 二團龐大川,調往饒陽、武邑、武強、交河一帶活動,後編為冀中十六團;
- 三團宋君俠和旅部及直屬隊(騎兵連、通信隊等),仍在任丘縣城。
- 五團團長高廣榮(高寧子)是高順成的外甥
- 軍區騎兵營,營長宋輔廷。
- 軍區通信兵營,營長蘆樹功。
- 與冀南軍區合辦有抗戰學院(在深縣)。
- 張仲翰在博野縣組建的河北民軍第一師:張仲翰未到任,把部隊主動交給了呂正操改編指揮,自己去滄縣組建「津南人民自衛軍」1939年與359旅719團合編。
- 天主教連:安國天主教的神父雷鳴遠成立,後來編入主力部隊。
1938年6月,冀中政治主任公署和冀中軍區對各分區轄縣進行調整,調整後,霸縣、新鎮、任丘、文安、大城、永清、安次等7縣劃歸第三軍分區。
整編工作從5月初開始,到6、7月間已大部完成。冀中抗日根據地人口約800萬。從區黨委到地、縣、區、村,都建立黨的組織;從行政主任公署到專區、縣、區、村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權;44個縣政權,其中24個完整縣。工、農、青、婦女、少年兒童,都建立有抗日救國團體;人民武裝抗日自衛隊(即以後的民兵),從行署到專區、縣、區、村建立了完整的組織。到1938年6月,冀中軍區兵員82834人,號稱十萬大軍,有各種槍54271支,迫擊炮27門,山地1門,野炮3門、平射炮4門。[1]
截至1938年10月抗戰第一年的不完全統計,冀中主力部隊作戰321次,斃傷日軍3276人,俘100人;斃傷偽軍1130名,俘296名;偽軍反正1100名。冀中主力部隊指戰員傷1809名,亡1303名。
1938年11月24日,毛澤東代表黨中央、中央軍委致電彭真、聶榮臻:
(一)冀中地區的中心任務是鞏固現有武裝部隊,依靠群眾力量,堅持長期游擊戰爭。
(二)為此決定:
(1)派程子華同志帶一部分幹部去冀中,程子華同志任冀中軍區和第三縱隊的政委。加強該部之正規化,是目前的中心任務。
(2)派賀、關率一二○師主力去冀中,爭取擴大一二○師。
(3)一二○師一部到冀中,可以推動、影響當地部隊正規化的進程。
1939年初,程子華從延安、晉西北帶一批紅軍幹部(周彪、帥榮、曠伏兆、李天煥、譚冠三等)和青年知識分子到冀中,這批幹部分配在各軍分區、團任政委和政治部主任,普遍建立政治工作制度。1939初,張慶泰、黃中從西安帶東北救亡總會組織的戰地服務團。1939年夏,中央軍委總政考察團到冀中,幫助組建了冀中軍區幹部教導團(1940年併入抗大總校三團,1941年後改為抗大二分校第三團)。
1939年1月25日八路軍第120師主力6400多人到冀中,由賀龍、關向應、程子華、呂正操、黃敬5人組成冀中區軍政委員會,賀龍任書記。從120師調派幹部常德善、吳西、肖新槐、郭陸順、劉亞球(120師民運部長改任冀中區委組織部長)支援冀中。將冀中軍區部隊分批抽出進行整訓,加強黨的領導,提高戰鬥力。第一批抽調九個大隊(團)和一個營,到平漢路西進行五至六個月的整訓。1939年8月第120師(21900多人)調離冀中,冀中軍區顧不上和消化不了的部隊都撥給120師成建制帶走,如高士一部,魏大光部,張仲翰的津南自衛軍,姜東升部。1939年9月至11月,冀中軍區又抽調六個大隊(團),在武強一帶整訓。其餘部隊利用作戰空隙就地整訓。整訓後,冀中軍區共編為14主力團:第16、17、18、21、22、23、24、27、29、30、32、33團,警備旅第1、2團;另有回民支隊、任河大支隊,五個游擊總隊。
1939年2月19日,白求恩帶領東征醫療隊18人到冀中。當時整個冀中沒有醫院,原有的3個醫院都遷到冀西山區了。冀中的傷員高度分散隱蔽在群眾的家裡。白求恩在冀中四個月,作戰地手術315次;行程1504里;建立手術室和包紮所13處。
1939年2月,在日軍對冀中實行第五次圍攻的危急形勢下,各專署獨立,專員不再兼任縣長,專署轄區與軍分區一致。
1939年10月,冀中民抗與冀中軍區挺進支隊合編為冀中軍區警備旅,作為軍區的機動部隊使用。旅長王長江,副旅長兼參謀長張存實,政委曠伏兆,所屬部隊分編為兩個團,張子元、王先臣任第1團團長、政委,趙東寰、譚斌任第2團團長、政委。
1940年2月,八路軍總部為了有效打擊摩擦專家朱懷冰的第九十七軍,決定調冀中警備旅進入太行山參與作戰。根據第129師師長劉伯承的部署,王長江的警備旅編入中央隊,其任務是協同八路軍第一二九師青年抗日縱隊進攻第97軍補充團。3月5日,冀中警備旅和青年縱隊按計劃發起進攻,經一天激戰,重創補充團,並連續攻占50餘座碉堡。8日,警備旅又奉命配合南進支隊向林縣敗退的第九十七軍發起追擊,至11時共殲滅第九十七軍3000餘人。緊接着,警備旅又從孝子莊、大河頭繼續向北進行包抄,於下午15時配合友軍在林縣東北地區重創第九十七軍,並俘虜第94師參謀長蔣希文。此戰,第九十七軍損失8000餘人,元氣大傷。時任第129師政委的鄧小平在戰後讚揚警備旅「打的好,完成任務突出,立了功」。
1939年汛期海河流域大洪水,也導致冀中土質變肥,1940年春季麥收,是抗戰以來最好的收穫。為保護1940年麥收,在5、6兩個月中,冀中軍區粉碎了敵39000多人的春季「大掃蕩」,戰鬥上百次,殺傷4000餘人。這一季收穫的小麥足夠冀中全區軍政民兩年之用。
1940年3月20日,冀中政治主任公署撤銷,改設冀中行署,代行行政委員會職能,主任呂正操,副主任徐達本/吳硯農。1940年冀中開展了全面建政、建黨、鞏固加強群眾組織、合理負擔、統一累進稅,實行「雙十綱領」,建設「三三制」政權等,全面加強和鞏固了冀中平原抗日根據地。冀中形成了共產黨一統天下的局面。
- 冀中一專署:河間、深縣、武強、饒陽、肅寧、獻縣、青縣、交河、滄縣,專員兼河間縣縣長馮鈞;
- 冀中二專署:蠡縣、安平、深澤、無極、定縣、安國、博野、正定、新樂等,專員兼因縣縣長王文仲;
- 冀中三專署:文安、新鎮、安次、霸縣、永清、靜誨、大城、任丘等,專員兼文安縣縣長仇友文
- 冀中四專署:雄縣、固安、新城、容城、徐水、安新、新安、高陽、清苑等,專員兼雄縣縣長韓德三。1939初,鄭厚庵繼任四專署專員兼高陽縣縣長。
- 冀中五專署,1939年2月增設。轄雄縣、固安、新城、水清、霸縣、安次、新鎮、靜海等縣,專員李風林,抗聯主任馬健民(作家楊沫丈夫)
1940年7月到10月,晉察冀調整區劃。1940年8月1日,根據晉察冀分局、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晉察冀軍區決定,晉察冀轄邊區所屬地委、專署、軍分區均按晉察冀邊區統一序號確定組織名稱。據此,冀中一至五分區、地委、專署改稱六至十分區、地委、專署。同時,將十分區黨政工作劃歸冀熱察區黨委和平北辦事處領導,軍事工作則由冀中軍區和冀熱察挺進軍共同領導。這樣,既可使十分區黨、政、群團和武裝部隊有山區作為依託,又可使山區得到平原地區物資上的支援。
1940年11月,張學思、高存信等從延安帶「東北幹部隊」(東干隊)82人到冀中,分到軍區司、政、衛機關分別為43人、35人、4人。三名朝鮮人高建基、張志民和吳明星到軍區政治部敵工部。
1941年6月10日,日軍兩萬餘兵力對十分區進行了「鐵壁合圍」、「梳篦拉網」、「細碎分割」、「駐屯清剿」,使黨組織和抗日武裝受到嚴重損失,根據地變為敵占區。1941年9月初,十地委在白洋淀召開幹部會議,主要內容是認清鬥爭形勢,統一思想,總結幾年來執行政策和工作中的經驗教訓,研究在新形勢下堅持對敵鬥爭,恢復十分區抗日根據地問題。地委決定打破原有各個縣的邊界線,全區劃分為3個聯合縣。其區域分布是:
- 第一聯合縣,即容定新雄霸聯合縣:平大公路以西至平漢鐵路東側,泗(莊)小(莊)公路(西北延伸到高碑店,東南延伸到霸縣)以南
- 第二聯合縣,即新固霸涿聯合縣:平大公路以西至平漢鐵路東側,泗(莊)小(莊)公路(西北延伸到高碑店,東南延伸到霸縣)以北。
- 第三聯合縣,即永安宛固霸聯合縣:固安、霸縣之間的平大公路以東至北寧鐵路西側,西北跨越平大公路延伸到盧溝橋以南的永定河左岸。
至1942年4月,十分區各聯合縣縣大隊陸續編成。
1942年初晉察冀軍區實行精簡整編後,冀中軍區轄五個軍分區:
- 第六軍分區,司令員王長江/王先臣,政委曠伏兆,參謀長葉楚屏,政治部主任龍福才。1938年3月,冀南省委成立,派李力、李克等人組成了冀南第一特委。1938年4月,冀南第一軍分區成立,冀南第一特委改稱冀南一分區特委。組建了藁城縣委、趙縣工委、欒城工委。7月、8月分別接受冀中省委恢復組建的晉縣、束鹿縣委。1938年8月,冀南一分區特委改為冀南第一地委,轄趙縣、欒城、藁城、晉縣、束鹿、寧晉等7個縣委。1940年5月,一地委轄趙縣、趙元寧、欒城、正獲、晉南、晉北、束冀、束北、寧晉9個縣委。1940年6月,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決定,將冀南一分區全建制劃交冀中區領導,稱冀中一分區。1940年7月到10月,晉察冀調整區劃,冀中1分區改為冀中6分區,一地委改稱6地委。轄趙縣、趙元寧、欒城、欒正獲、藁正獲、藁城、晉南、晉藁、束冀、深束、深南、寧晉等縣委。1940年9月冀中警備旅兼六分區,冀中軍區第六軍分區司令員王長江兼,政委曠伏兆,副司令員兼參謀長韓偉。第六軍分區位於華北鐵路樞紐石門南側,西臨平漢鐵路,北靠滄石公路,南面是滏陽河,東與八分區相接,主要活動區域在藁城、晉縣、欒城、趙縣、元氏、寧晉、束鹿、束北、深束和深南等縣。除警備旅外,分區還轄有回民支隊(支隊長馬本齋)、教導團、抗大二分校第3團、騎兵第2團等部。沿石德路、滄石路、滏陽河由東向西與日偽軍(以日軍第15混成旅團為主)展開長期的艱苦鬥爭。9月20日,為配合晉察冀主力部隊發動淶靈戰役,六分區部隊奉命在石德鐵路段實施破襲戰。9月下旬,警備旅第1團和回民支隊在豆腐莊伏擊由趙縣出動的日軍,同時還分別擊退了由商邑、寧晉出援的日軍,共斃傷日軍300餘人,繳獲槍支200餘支,子彈萬餘發,是為六分區成立以來的第一次大勝。11月15日,六分區為配合冀西山區的反「掃蕩」,又奉命在晉縣至衡水段公路實施破襲戰。自9月至12月間,六分區部隊對日偽軍連續發起60餘次破襲戰,累計破壞鐵路達100公里以上,發動群眾達7000餘人,使日軍企圖在11月底修通石德路的計劃成為空想。1941年六分區部隊又對日偽軍發動200餘次作戰,斃傷日偽軍1000餘人,俘虜偽軍600餘人,累計繳獲迫擊炮兩門,槍支600餘支,攻克據點4個,徹底破壞了日軍對六分區的蠶食。1942年五一大掃蕩,警備旅第1團政委陳德仁、參謀長郭慕汾、軍分區宣傳部長張仁槐犧牲。六分區在堅持到7月上旬時,根據冀中軍區的命令開始分散轉移。7月13日,由王長江、曠伏兆率領的軍分區機關和警備旅第2團五個連在行至冀南地區館陶縣的北陽堡與追擊而來的日偽軍突然遭遇。王長江當機立斷,馬上命令戰鬥部隊搶占北陽堡構築工事,抵禦日軍。戰鬥打響後,警備旅五個連在極其不利的情況下依託村落的圍牆和臨時趕築的簡易工事頑強阻擊了半天。戰鬥期間,軍分區的電台在與軍區通報情況時又遭到日軍炮火的轟炸,王長江又馬上決定關閉電台,避免了指揮部遭到厄運的可能,但也一度使軍區以為六分區主力被日軍殲滅。在進攻的日軍方面,其聯隊長見屢攻不下親自上陣指揮,結果被擊傷,接替指揮的大隊長又隨即被擊斃,在此情況下日軍被迫向濟南請求增援。而六分區的部隊在掩護當地群眾轉移後,也借用夜色脫離了戰鬥,後到范縣與冀中軍區主力會合。北陽堡戰鬥,警備旅斃傷日偽軍500餘人,擊斃日軍大隊長,而自身只傷亡81人(其中陣亡11人),被列為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抗戰勝利後,6地委轄趙縣、欒城、正獲、藁城、晉縣、束鹿、深縣、寧晉8個縣委和辛集、正定市委。1946年5月31日,石德鐵路從石家莊至衡水兩側各縣,即6分區所轄趙縣、欒城、藁正獲、晉縣、束鹿、深縣、寧晉7縣,辛集、正定、石家莊3市,和7分區的深澤、無極、正藁、新樂4縣,加上原8分區的武強,共計12縣3市,劃為冀中11專區。1949年8月,11地委轄趙縣、欒城、藁城、晉縣、束鹿、寧晉、深縣、武強等8個縣委和辛集市委。地委書記李力(1938.8)/王泊生(1940.3)/周小舟(1940.6)/張逢時(1940.8)/張雪峰(代理,1943.6)/魏 震(1944.9)。
- 第31區隊區隊長 乾永清 政治委員 石以銘 副區隊長 宋 持
- 第40區隊區隊長 張和 政治委員 楊棟梁
- 第44區隊政治委員 孫學芳 政治委員 王海庭 參謀長 白雲峰
- 第七軍分區,司令員於權伸/尹詩炎,政委吳西/張達,參謀長蘇錦章,政治處主任梁達三
- 第八軍分區,司令員常德善。常犧牲後擬定於時雨兼任,隨後於時雨犧牲,孔慶同繼任。政委金城兼,政治部主任張遜之
- 第33區隊政治委員 黎彥昌 副區隊長 宋芝淵 參謀長 白兆林
- 第37區隊區隊長 朱銀波 政治委員 龔有源
- 第41區隊區隊長王斌 政治委員 閻均
- 武饒獻區隊區隊長盧克 政治委員 姚鳳有
- 第九軍分區,司令員王鳳齋,政委吳立人/王紫峰,副司令員李拂畏,政治部主任方國南
- 第34區隊區隊長 王韜 政治委員 李耀之 政治處主任 趙為民
- 蠡博南區隊
- 第十軍分區,司令員周彪/劉秉彥,政委帥榮/李斌。參謀長劉秉彥,政治部主任方國南/吳中僖。核心地區是新、雄、霸三縣交界處。機關駐雄縣米家務一帶。
- 第35區隊區隊長 立紹卿 政治委員 劉鵬章 參謀長 趙文明
- 第43區隊政治委員 王道貴 政治處主任 劉勁武 參謀長 吳伯鈞
1942年2月,中共冀熱察區黨委撤銷,同時撤銷冀熱察挺進軍番號。十地委、十軍分區、十一專署重新劃歸冀中區黨委、冀中軍區、冀中行署領導。1942年4月,調整一、二聯合縣區劃。白溝河以西、平漢鐵路以東為第一聯合縣,即容定新雄涿聯合縣。白溝河以東、平大公路以西為第二聯合縣,即新固涿雄霸聯合縣。
1942年日軍發動空前絕後的五一大掃蕩。至6月第十分區所在的大清河北被日軍占領全部淪陷為敵占區,十分區機關和部隊只能退到冀中腹地,以後又退到文安窪的皇甫村一帶。十分區的主力部隊有二十七、二十九、三十二這三個團,大部分轉移到外線,只留下了二十九團的四個連、分區警衛營的五個連、地區五總隊的四個連堅持下來。十分區分為兩個部分,司令員周彪和政委帥榮各帶一部分,分別向白洋淀、文安窪一帶的蘆葦蕩轉移。1942年6月下旬,十分區警衛連和教導大隊在司令員周彪、參謀長劉秉彥指揮下,在任邱縣邊家堡全殲日軍「剔抉隊」八十餘人,俘虜日軍中隊長伊豆文雄。1942年7月5日,冀中區黨委決定,將八分區所屬的文(安)新(鎮)縣(文新縣)劃歸十分區領導,改稱第四聯合縣(四聯縣)。 1942年7月5日,冀中軍區命令十分區主力部隊轉移至北嶽區。冀中十分區的八路軍分南北兩路突圍過平漢線鐵路,北路周彪帶領的司令部系統和部分主力團走高碑店進入晉察冀平西地區;南路帥榮帶領的政治部系統和黎光團長的主力二十九團走徐水縣向冀西山區轉移,從白洋淀南岸的大樹劉莊出發,乘船到白洋淀北岸休息一天,夜行軍至拒馬河北岸的韓村。在過平漢線鐵路之前,有一次短暫休整,帥榮再一次分兵:帥榮帶政治部機關、警衛營走定興縣過平漢線鐵路;另一路隨教導大隊,走色垡、南莊被日偽軍攔截,損失很大,十幾天後才越過鐵路。臨出發前,帥榮將隊伍中的女同志和年紀小的半大孩子留了下來,交當地老百姓家隱蔽等待,帥榮許諾一旦在冀西山區站住了腳,會立即派人來接他們。1942年的7月1日過鐵路後在東韓村和大牛、小牛村之間立即遭到鐵路西邊日偽軍的圍追堵截。危機之處,楊成武派來接應的一分區第三團高糧知道有的連及時趕到,解救了十分區部隊。後擔任十分區司令員劉秉彥的回憶錄中評價分區部隊:「……不敢大膽轉到敵後,不敢向敵人背後打去,不敢集中兵力打到敵人控制的老敵占區去,走上了被動的道路。」
1942年底,轉移到外線的冀中部隊有:
- 警備旅旅長 王長江 政治委員 曠伏兆 副旅長 馬澤迎
- 警備第1團政治委員 趙均一 副團長 林子元 參謀長 韓雙亭
- 警備第2團團長 林海清 政治委員 孫繼錚 參謀長 王國治
- 第6支隊司令員 周彪 政治委員 帥榮 副司令員 閻力宣
- 第8支隊司令員 於權坤 政治委員 吳西 參謀長 劉玉璋 政治部主任 甘春雷
- 第17團團長 閔鴻友 政治委員 孫洪志 楊書明 參謀長 關 旭 政治處主任 趙烘品
- 第22團團長 左葉 參謀長 劉正善 政治處主任 賀 明
- 第10支隊司令員 韓偉 政治委員 魏洪亮
- 南進支隊司令員 趙承金 政治委員 何善遠 參謀長 趙東寰 政治部主任 田煦如 副主任 翟家駿
- 回民支隊支隊長 馬本齋 政治委員 韓同鈺 政治處主任 趙文甫
1942年8月下旬,王長江指揮警備旅抵達范縣並經過半個月休整後,掩護軍區機關進入太行山根據地。11月王長江奉命兼任太行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秦基偉)副司令員。1943年11月,王長江奉命率冀中警備旅轉移到晉綏邊區,併兼任第八軍分區司令員,政委張永清,軍分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為張希欽。八分區地處同蒲鐵路以西,汾(陽)離(石)公路以北,西連三分區,北連六分區,東臨太原,轄有汾陽、文水、交城、太原(縣)、清源、徐溝,以及靜樂、陽區、離石的部分地區,該地區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通往晉綏邊區的南大門,戰略地位極其重要。軍分區轄有原來警備旅改編的第1、第2支隊,以及第4團、第5團等部。
1943年2月5日春節,根據八路軍總部的統一安排,由十分區周彪司令員、帥榮政委帶領的軍分區機關奉命撤銷。1943年3月,劉秉彥接任十分區司令員,曠伏兆任十分區政委。
1943年8月25日,根據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12日指示,撤銷冀中區黨委、冀中軍區和冀中行署,冀中所屬之地委、分區、專署改由晉察冀分局、晉察冀軍區、邊區行政委員會直接領導。1943年秋,呂正操率領冀中9個團開赴晉西北。
1944年3月27日,第四聯合縣劃歸九分區領導,恢復文新縣名稱。原四聯縣所轄第七區(即大清河以北至煎茶鋪、趙各莊以南村莊)劃歸十分區第三聯合縣管轄。
1944年9月,十分區三聯縣五聯區勝(芳)、堂(二里)以東的48個村(不含勝芳、堂二里兩鎮)以及原安次縣所屬大沈莊(今屬調河頭鄉)以南的59個村,合計107個村,劃歸九分區,作為開闢武清縣的前進基地。第二聯合縣劃分為兩個縣,泗(莊)小(莊)公路以北仍叫第二聯合縣(即新固霸聯合縣),改平南辦事處為平南縣。
1944年,冀中區的形勢恢復到1940年秋的局面,根據中共中央軍委7月指示,9月至11月,晉察冀軍區先後成立了冀中、冀察、冀熱遼四個二級軍區。冀中軍區司令員楊成武,政委林鐵,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志民,參謀長沙克/孫毅,副參謀長黃壽發/陶漢章,行署主任羅玉川,區委副書記兼副政委金城。轄五個軍分區:[2]
- 第六軍分區,司令員王先臣(王犧牲後葉楚屏代),政委魏震,鄧可運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葉楚屏任參謀長
- 第七軍分區,司令員於權申,政委張慶春,甘春雷任副政治委員,廖鼎琳任政治部主任。
- 第79團(以定縣游擊大隊為基礎)
- 第80團(由第49地區隊改編)
- 第22團:由第45地區隊(團長肖治華,政委白振剛)改編。
- 第26團:由第36區隊(谷恆瀛任區隊長,李靜任政治委員)改編。
- 第81團
- 第82團(由深北、藁無、安國、新樂、深極、安平、博野遊擊大隊編組)
- 第33團:由第32地區隊(團長謝洪恩,政委賀明)改編。
- 第八軍分區,司令員賈士珍,政委周彪,唐丕光/宋學飛任參謀長,謝繼友/張邁君任政治部主任
- 第62團(以大城游擊大隊為基礎)
- 第63團:以第41地區隊(閻鈞任政治委員)一部為基礎
- 第66團
- 第67團:由第33地區隊(張英輝任區隊長,張文宣任政治委員)、第37地區隊(朱銀波任區隊長,龔有源任政治委員)和建國、交河、河間、青縣、任河、饒陽游擊大隊編組)
- 新65團:1945年8月由第8軍分區武強縣大隊、任(邱)河(間)縣大隊合編升級為團。團長王壽仁,政委王澤
- 第23團:由原冀中軍區第23團一部與任(丘)河(間)支隊於1941年改編為第33地區隊,1945年5月恢復第23團番號。團長張行忠,政委張文宣
- 第31團:由小團擴編為大團
- 第61團:前身是由冀中軍區原第33團一部,與清(苑)建(國)交(河)支隊1941年合編的冀中軍區第41地區隊,1945年8月升級為團。團長萬振西,政委龔有源
- 第九軍分區,司令員魏洪亮,政委陳鵬,副政委王道邦,李健任參謀長。
- 第74團:以第38地區隊(劉乾任政治委員)改編
- 第73團(以津南遊擊支隊編組)
- 第24團:前身是1938年由河北游擊軍第5團、第6團編成的八路軍第3縱隊兼冀中軍區獨立第1團,1939年改稱冀中軍區第24團,是始終堅持戰鬥在冀中軍區的主力團隊,番號未變。張行忠任團長,王耀華任政治委員。後團長張英輝,政委王功學。
- 第27團:1944年由原24團5連與任丘縣大隊合編的第42地區隊,1945年7月升級為團。團長李繼高,政委陳其峰。
- 第28團:前身是1942年由冀中軍區第33團第2營,游擊第4總隊獨立營,第24團一部合編為第32地區隊,1945年7月升級為團。由第34區隊(李繼高任區隊長,楊棟梁任政治委員)、第42區隊(萬振西任區隊長)擴編為大團
- 第十軍分區,司令員劉秉彥,政委曠伏兆,張如三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路遐任參謀長
- 冀中軍區直轄特務團
當時的幹部比較缺乏,因此確定在北嶽區工作的原冀中幹部,原則上一律回冀中工作。冀中軍區教導團的學員幹部,以及分局黨校的原冀中幹部,也都回冀中工作。決定一出,新的冀中軍區各級機關,很快就組建起來了。1944年10月,新任冀中軍區司令員楊成武帶領着部分機關人員從平漢路西到達冀中,隨後林鐵、李志民、羅玉川、金城等領導和黨政機關也先後到達冀中。恢復了冀中行署,轄五廳一室:民政廳廳長吳樹聲、財政廳廳長宋景毅、教育廳廳長丁廷馨、實業廳廳長張省三,工商廳廳長羅玉川兼、秘書室秘書長趙介,冀中公安局局長王冀農,稅務局局長王楠秋,水利局局長郝執齋,糧食局局長賈蔚秀,交通局局長楊沛,冀中合作總社主任梁耀、晉察冀邊區銀行冀中分行行長張平之(交通銀行新中國第一任總經理)。晉察冀軍區軍工部直接撥給冀中軍區一個槍廠,一個子彈廠和一個化學廠,由冀中軍區兵工管理處直接管轄,使得冀中軍區自製的加長滑膛擲彈筒和槍榴彈筒,已經基本上能夠滿足主力部隊的需要,冀中的正規部隊達到了每連三具自產滑膛擲彈筒,和九個槍榴筒的火力配備。
1945年3月,十分區再次調整:以拒馬河為界,將一聯縣分為容雄、定新兩縣。將三聯縣劃分為永霸、安次兩縣。將平南縣分為大興、涿良宛兩縣。至此,十分區轄9縣,即容新、定新、新涿、二聯縣、四聯縣、永霸、安次、大興、涿良宛。
1945年7月,十分區隊與兄弟部隊配合,開展了「大清河北戰役」,向日軍展開了大規模進攻,拔掉了大量據點、碉堡,解放了許多重要的城鎮,從根本上改變了大清河北的鬥爭形勢,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徹底勝利。
1945年8月13日,十分區對縣級建制進行調整。四聯縣改稱雄縣,二聯縣改稱固安縣,容雄縣改稱容城縣,永霸縣分為永清縣和霸縣,並對所轄區划進行了調整。此時,十分區轄10個縣。
1946年5月,根據晉察冀軍區的命令,冀中軍區進行整編。司令部孫毅,政委林鐵。
- 第8軍分區(第8、第9軍分區合併改稱) 司令員徐德操 政委陳鵬
- 第9軍分區(第7軍分區改稱):司令員孟慶山 政委張慶春
- 第10軍分區(番號不變):司令員劉秉彥 政委曠伏兆
- 第11軍分區(第6軍分區改稱):司令員杜文達 政委威震.1947年12月,第11軍分區改稱石家莊警備司令部。
- 第11旅/獨立第8旅:冀中(楊成武)縱隊第11旅旅部及第33團和第11軍分區第72團、第9軍分區第79團合編。1946年7月改稱獨立第8旅。旅長魏洪亮,政委帥榮。1946年12月11日,晉察冀軍區決定,將冀中軍區獨立第8旅劃歸晉察冀軍區第2縱隊建制,並改稱第6旅。
- 第14旅/獨立第7旅:冀中(楊成武)縱隊第13旅第38團和第9軍分區第46團、特務團合編,組建獨立第14旅。1946年7月改稱獨立第7旅。旅長蕭新槐,政委馬澤迎。1947年11月16日,根據中央軍委批覆晉察冀軍區擴編方案,晉察冀軍區將該旅調歸新組建的晉察冀野戰軍第6縱隊建制。
1946年11月初,原屬八分區的勝芳市和津武縣劃歸十分區。
軍區先後參加了勝芳保衛戰、張家口保衛戰和易滿戰役。1947年1月4日,先後參加了保南戰役和正太戰役。
- 重建獨立第8旅:1947年7月,冀中軍區根據中共晉察冀中央局武裝工作會議決定重建。旅長徐德操,政委李志遠。1947年11月16日,根據中央軍委批覆晉察冀軍區擴編方案,晉察冀軍區將該旅調歸新組建的晉察冀野戰軍第6縱隊建制。
- 獨立第9旅:1947年8月冀中軍區根據中共晉察冀中央局武裝工作會議決定組建。旅長杜文達,政委謝繼友
1947年11月16日,組建第七縱隊(由冀中軍區兼),並將獨立第9軍分區第81團合編為第20旅;以冀中第11軍分區2個團及第8軍分區1個團合編為第21旅,歸第7縱隊建制。
1948年1月,冀中區黨委、冀中行署決定:將八分區文新縣所屬的新鎮及周圍10餘村莊劃出,連同上年由文新縣劃歸的雄縣的七、八兩個區,共103個村莊,成立新雄縣,歸十分區管轄。
1949年2月,冀中軍區第八軍分區改稱津南軍分區,第十軍分區改稱平南軍分區。
1949年8月,撤銷冀中軍區,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河北軍區,平南專區改為設立河北省天津專區,轄霸縣、文安、大城、永清、安次、武清、靜海、寧河、寶坻、天津等10縣和勝芳、漢沽、楊柳青3縣級鎮。地委、專署、軍分區領導機關駐楊柳青鎮。
參考文獻
- ^ 河北省軍區戰史編輯室:《冀中軍區抗日戰爭史(初稿》第十頁附表一。1957年10月編印
- ^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冀中军区——中红网. www.crt.com.cn. [2017-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