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公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公家
假名くげ
平文式羅馬字Kuge
一名日本公家

公家是指日本天皇朝廷工作的貴族官員的泛稱,本來「公家」兩字是用來指天皇或者朝廷,在這個時期,「公家」讀作「こうけ Kouke」或者「おおやけ Ooyake」。鎌倉時代以後,由於用「武家」來稱呼以「武力」為朝廷效勞的幕府將軍守護大名武士等;與此對應,就用「公家」稱呼在「政務」上服務朝廷的貴族

略史

平安時代末期開始,貴族社會在朝廷中能夠晉升至公卿的家世開始被逐漸限定,隨着以藤原北家為源頭的攝家的確立,各家族的家格被固定,到了鎌倉時代前期基本形成了公家社會的制度。所謂公家社會,是指根據家格,來確定晉升品秩之制度。這個時期,在日本的社會各個階層里以家産的繼承為前提形成了「家」(イエ)的制度,與此相對應的,貴族階層中形成的便是公家社會的制度。成立期的公家的經濟權力主要限於莊園、領土內的「收取權」。具體地,上流貴族(本家)擁有莊園的支配權;中流貴族被上流貴族或大寺廟所任命,行使對莊園的管理權。

到了鎌倉時代的日本,行使兵權與支配東國的鎌倉幕府,與負責一般政務、及支配西國的公家政權(朝廷),這兩個政權大體上保持協調合作的關係,以處理政務。然而就在這個時期,實際上在具體地域中,公家持有的經濟能力,開始被當地有力的武士(地頭)所侵食。這種傾向,到了室町時代就更加顯著。因此公家被幕府將軍以及武裝守護所侵食,逐漸變得有名無實了。

到了江戶時代,公家幾乎仰賴幕府的武力,與此對應的,幕府將軍禁中並公家諸法度,規定了江戶時代的公武關係。這之後,公家社會一直存在到幕末,最終在明治維新時期解體,日本君主立憲,大部分的公家變成新貴族,也就是華族。另外在幕末時期,由於朝廷重新獲得了權力,岩倉具視三條實美等有貢獻者,也在明治維新中輩出。

分類

廣義地說,公家分為可以升殿(入朝議政)的堂上家以及不能升殿的地下家兩類,然而一般來說「公家」指的是堂上家。這種用「公家」來稱呼堂上家以及殿上人的習慣一直持續到江戶時代。

另外,從古時就有的家族被稱作舊家安土桃山時代以後由於分家而形成的新家族被稱為新家

家格

從平安末期到鎌倉時代公家的家格逐漸固定,由家世決定了所能擔任或升遷的官職。此時期,形成了如下的家格:(詳細請參照各條目。)

  1. 攝家
  2. 清華家
  3. 大臣家
  4. 羽林家
  5. 名家
  6. 半家(諸大夫家)

華族的移行

出身公家的家族,移向華族時,主要以公家時代的家格,以及其代代的任官情況決定。主要是攝關家清華家的當主封為公爵家族或者侯爵家族,其之下曾擔任過多次大納言的家族封為伯爵家族,其餘的封為子爵家族。另外,地下家里成為華族的全部都被封為男爵家族。

著名公家

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