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
世界遺產 | |
---|---|
官方名稱 | Site of Xanadu(英文) Site de Xanadu(法文) |
位置 | 中國(亞洲和太平洋地區) |
標準 | 文化:(ii)(iii)(iv)(vi) |
參考編碼 | 1389 |
登錄年份 | 2012年(第36屆會議) |
面積 | 25131.27公頃 |
緩衝區 | 150721.96公頃 |
元上都遺址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 |
座標 | 42°21′35″N 116°10′45″E / 42.35972°N 116.17917°E |
分類 | 古遺址 |
時代 | 元 |
編號 | 3-220 |
認定時間 | 1988年1月13日 |
北京城中軸線 (含現代延伸段) | ||||||||||||||||||||||||||||||||||||||||||||||
---|---|---|---|---|---|---|---|---|---|---|---|---|---|---|---|---|---|---|---|---|---|---|---|---|---|---|---|---|---|---|---|---|---|---|---|---|---|---|---|---|---|---|---|---|---|---|
|
||||||||||||||||||||||||||||||||||||||||||||||
|
||||||||||||||||||||||||||||||||||||||||||||||
|
||||||||||||||||||||||||||||||||||||||||||||||
|
||||||||||||||||||||||||||||||||||||||||||||||
註: ←|→表示兩側建築物關於城中軸對稱的布局。 | ||||||||||||||||||||||||||||||||||||||||||||||
元上都或稱上都(蒙古語:ᠱᠠᠩᠳᠤ Шанду),即開平,位於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上都鎮,坐落灤河河畔。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以前,於1256年三月,命劉秉忠建王府於此。1260年5月5日,忽必烈在開平即位。1263年6月16日,忽必烈下詔升開平為上都,設有上都路。1267年,忽必烈定都燕京(1271年改稱大都),改上都為陪都,亦為夏都[1],作為避暑行宮,於夏天在這裏處理政務。1359年1月8日,紅巾軍攻入上都城,焚毀宮闕,留七日後離去。1369年7月20日,明軍攻克上都,此後明朝改上都路為開平府,不久又改為開平衛。
城市布局
元上都建城時匯集了大批工匠,後擴建歷數十載。據考古所得,城市為方形,有外城、內城和宮城三重。外城周長十七里(邊長2.2公里),用土夯築,平面呈曲尺形,北側有二門,西側和南側各有一門。外城北半部為御苑,西南部為市街,西門外有關廂。
內城位於外城東南側,邊長約1,400米,也是土城,外側用石塊壘一層護面。內城東西各開兩門,南北各開一門,門外均設瓮城。城內四角有大龍光華嚴寺、乾元寺、華嚴寺和孔廟四座建築。內城中有大片空地,可架穹廬氈帳。
宮城位於內城中軸線稍微偏北的位置,面積約北京故宮的一半,南北長620米,東西寬570米,為土牆,外包磚皮,東、西、南各開一門。南門外東西橫街和南北御道,兩道在宮門前相交,形成東西寬500多米、南北長100多米的廣場。宮城內的主要建築有大安閣、承應闕、儀天殿、連香閣、壽昌堂、睿思殿、仁春閣、隆德殿、清寧殿、楠木亭等建築。大安閣為拆除金東京宮殿熙春閣取材建造,位於東西門御道北側的中軸線位置上,忽必烈登基後未建造正殿,而是用大安閣作為宮城正殿。承應闕位於宮城北牆正中,布局與北京故宮午門相似,左右伸出雙闕,但下方無門道。宮城內各處宮殿自由散落配置,各自成群,不拘對稱,此外還在宮城中開挖多處池塘水泊,布局靈活自由,帶有離宮色彩。
從元上都的平面布局看,內城和宮城為嚴謹的對稱布局,同元大都的對稱平面相似,而外城包築內城西、北兩面,破壞了這一對稱性,因此一些考古學家認為,劉秉忠最初建造的僅僅是忽必烈的藩王王城,即內城,而外城為後來擴建。但這一推測有待考古證實。
在元上都東西方還建有兩處狩獵行宮,稱東、西涼亭。
衰落
元上都的主要職能是供元朝皇帝前來避暑,每年春分元帝即從都城大都前往此地,秋分時返回都城大都。此外,新徵集的蒙古軍隊也有因不耐酷暑而暫住上都的記載。由於上都周圍全是草原和牧區,其糧食與物資完全依賴內地供給,又無水路可通,交通不便,因此一直制約着上都的發展。忽必烈在至元初年曾經用免除賦稅、減輕商稅的辦法鼓勵臣民和商人移居上都,但最終因糧食供應不便而在至元三十年(1293年)將城中部分工匠遷回都城大都。
元朝至正十八年十二月九日(1359年1月8日),紅巾軍在關先生、破頭潘、沙劉二率領下攻入上都,焚毀宮闕,留七日後,前往遼陽行省。至正二十八年閏七月二十八日(1368年9月10日),明朝軍隊逼近大都,元惠宗率后妃、臣僚等北走,至正二十八年八月二日(1368年9月14日),明軍將領徐達攻克大都。
至正二十八年八月四日(1368年9月16日),元惠宗到達上都[2]。至正二十九年六月十三日(1369年7月16日),明軍逼近上都,元惠宗離開上都,當天到達應昌(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達里諾爾西南古城)。至正二十九年六月十七日(1369年7月20日),明軍將領常遇春攻克上都。
此後,明太祖改上都路為開平府。洪武四年(1371年)改設開平衛,隸北平都司。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設開平衛指揮使司,下設五個千戶所,屯田駐防。明成祖朱棣多次率領明軍出塞,常到開平屯駐。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將開平衛撤至獨石口(今河北省沽源縣南獨石口),元上都城址遂被廢棄。
西方著作中的描述
上都廣為西方世界認識,原因是13世紀馬可孛羅於此地覲見忽必烈,於其《遊記》中記載都城生活的奢華:「內有大理石宮殿,甚美,其房舍內皆塗金,繪重重鳥獸花木,工巧之極,技術之佳,見之足以娛樂人心目」。18世紀英國詩人柯勒律治在《忽必烈汗》中寫道:「上都坐忽必烈汗,恢宏皇城樂御邦」(In Xanadu did Kublai Khan, A stately pleasure-dome decree...)。後來,西方人以「Xanadu」比擬作「世外桃源」。土衛六上的最大亮區俗稱為「上都」,因為沒有人知道那裡是什麼樣子。
保護
政府保護
1964年,元上都遺址被列為內蒙古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元上都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世界遺產
1996年,元上都遺址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申報清單。2011年,被列入2012年世界遺產申報名單之上。
2012年6月29日,在俄羅斯聖彼得堡舉行的第36屆世界遺產大會討論並批准將中國元上都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登錄面積約251平方公里,包括城址、關廂、鐵幡竿渠、砧子山墓群、一棵樹墓群等;緩衝區面積約1,507平方公里,涵蓋了敖包群和保留至今的蒙古族「敖包祭祀」等傳統人文景觀以及濕地、典型草原、森林草原和沙地等蒙古高原草原特色景觀在內的遺址環境[3]。該世界遺產被認為滿足世界遺產登錄基準中的以下基準而予以登錄:
- (ii)在某期間或某種文化圈裡對建築、技術、紀念性藝術、城鎮規劃、景觀設計之發展有巨大影響,促進人類價值的交流。
- (iii)呈現有關現存或者已經消失的文化傳統、文明的獨特或稀有之證據。
- (iv)關於呈現人類歷史重要階段的建築類型,或者建築及技術的組合,或者景觀上的卓越典範。
- (vi)具有顯著普遍價值的事件、活的傳統、理念、信仰、藝術及文學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連結(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該基準應最好與其他基準共同使用)。
參考文獻
- ^ 楊富有. 从扈从诗分析元上都地位成因及其影响. 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 (4).
- ^ 《新元史·惠宗本纪四》. [2011-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1).
- ^ 中国元上都遗址申遗“法宝” 突出普遍价值. 《中國文化報》). 2012-07-05 [2012-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31) –透過北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