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孔雀舞
傣族孔雀舞 |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雲南省瑞麗市 |
分類 | 傳統舞蹈 |
序號 | 130 |
編號項目 | Ⅲ-27[1] |
登錄 | 2006 |
傳承人 | 約相、旺臘 |
孔雀舞是傣族的民間傳統舞蹈,是南亞孔雀舞的傣族版本,以雲南省瑞麗市的孔雀舞最具代表性[1]。「孔雀舞」在德宏地區傣那語中稱為嘎洛勇[2](傣那語:ᥐᥣᥲ ᥘᥨᥐ ᥕᥧᥒᥰ,IPA:/ka31 lok53 juŋ55/),西雙版納地區傣仂語稱仿糯永[3](傣仂語:ᦝᦸᧃᧉ ᦷᦓᧅ ᦍᦳᧂ,IPA:/fɔn4 nok8 juŋ2/)。「嘎/仿」為「跳舞」[4][5],「洛勇/糯永」即「孔雀」[6][7]。
孔雀舞也承載了傣族人民對本民族文化和歷史故事的想象,在構建傣族的文化認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8]。孔雀舞的普及流行範圍和傳播面極廣,成為中國傣族的象徵性文化藝術符號[9]。
傳統孔雀舞
起源
中國傣族的孔雀舞與緬甸、泰國、老撾等地的「緊那羅」、「緊那梨」神鳥舞樂屬同源文化[11],傣族孔雀舞與緬甸撣邦的神鳥舞最為接近[10]。緊那羅(緬甸語:ကိန္နရာ)是源於巴利語的音樂天神、人面鳥身的怪物,緊那梨(緬甸語:ကိန္နရီ)是緊那羅的雌性體[12]。最初的神鳥舞是印度佛教藝術影響下產生的舞蹈,與孔雀無關,但在文化的交融碰撞中,流傳於傣族地區的神鳥舞本源逐漸淡化,被傣族崇仰的孔雀文化所替代,演變為現今的孔雀舞[13]。
在傣族神話中,有一種人面鳥身的孔雀,曾與人婚配後生下無數後代,因此傣族先民認為孔雀與傣族古代氏族有血緣關係,從而十分崇拜[14]。德宏瑞麗、西雙版納勐海、普洱景谷等地仍然流傳有佩戴面具跳的孔雀舞,身上佩戴的孔雀道具重達十多斤,原型正是從人面鳥身的孔雀演變而來[14]。傣族中關於孔雀舞的傳說故事眾多,流傳最廣的有《召樹屯和喃木諾娜》,表演者根據各地不同的傳說編舞,形成不同流派的孔雀舞[15]。瑞麗、滄源、孟連大致屬同一流派,西雙版納、景谷屬另一流派[16]。
道具與配樂
傣族傳統孔雀舞分為「架子孔雀舞」和「徒手孔雀舞」[17]。「架子孔雀舞」是道具舞蹈,表演時需要穿戴大型道具服飾——使用竹子、綢布等材料製成的仿「孔雀開屏」的架子,重者多達二十公斤[18],將架子固定於背部後腰處[19],還需佩戴金盔、面具等道具[20]。舞蹈場地在空地即可,一般不需要場景布置[21]。
孔雀舞表演多以象腳鼓為伴奏樂器,按3/4拍的節奏拍擊[22],也會伴以鑼、鈸等樂器[23]。為迎合外地遊客的藝術欣賞習慣,少數民間藝人開始採用音樂錄音帶伴奏[24]。
表演
德宏地區的孔雀舞在紅白喜事時表演,早年為土司專屬娛樂活動,民眾付錢也可觀賞;西雙版納地區的孔雀舞一般在節日和宗教儀式中上演[16]。
早期的孔雀舞僅限男性跳,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才開始有女性跳孔雀舞[25]。舞蹈單位分為獨舞、雙人舞和三人以上集體舞[25]。孔雀舞有嚴格的程式要求和規範化的步法,以膝蓋屈伸帶動身體舞動,重起輕落、慢蹲快起,運動幅度較小[22],模仿孔雀漫步、飲水、抖翅等[17],每個動作有相應的鼓語伴奏[15]。舞蹈風格上分為雄孔雀舞、雌孔雀舞、小孔雀舞,雌孔雀舞也由男性舞者表演[15]。舞姿為傣族舞蹈經典動作「三道彎」與「一邊順」的融合,「三道彎」即軀幹形成「S」型曲線,第一道彎為立起的腳掌至膝部,第二道彎為膝部至胯部,第三道彎為胯部至傾斜的上身,除軀幹外,肢體也需呈現「三道彎」的形態[26]。「一邊順」為舞蹈時手、腿同出一側[27]。
非遺保護
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將傣族孔雀舞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5]。瑞麗民間藝人旺臘與約相廣拉成為傣族孔雀舞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28],兩人都跳徒手孔雀舞[29]。雲南省級傳承人喊思、德宏州級傳承人尚卯相等藝人跳架子孔雀舞[30]。
現代孔雀舞
1953年,由胡宗澄編導、雲南人民文工團主演的《孔雀舞》首次脫離傳統孔雀舞的模式,率先採用女性形象作為主體,表現傣族小姑娘與孔雀共舞、比美,最終逗引孔雀開屏的藝術構思[31]。隨後,又有楊麗坤《小卜少》、毛相《雙人孔雀舞》、金明《孔雀舞》、刀美蘭《金孔雀》等現代孔雀舞作品問世,去除了傳統舞蹈中笨重的服裝道具,使舞者能以輕盈的姿態表演,風格愈加豐富[31],表演服飾逐漸從長褲改為飾有藍色羽毛的大擺裙[18]。這一時期的舞蹈編導仍然重視對傣族傳統文化的挖掘,舞蹈作品中融合有多個傣族地區不同流派的孔雀舞精華[22]。除了對傣族自身的藝術素材挖掘之外,這一時期的現代孔雀舞也融合了其他民族舞蹈的成分,如毛相《雙人孔雀舞》中融合有景頗族、德昂族、阿昌族的大鵬鳥舞、大象舞、鷺鴛舞、花環舞等元素,甚至還有蒙古族舞蹈的抖肩、維吾爾族舞蹈的晃頸等動作,金明《孔雀舞》中更是借鑑了芭蕾舞的技巧[18]。
1986年,楊麗萍自編自演《雀之靈》,成為孔雀舞創新發展史上的重要作品[31],不再是對孔雀動作的簡單模仿,而是以指尖的靈動和創新的「三道彎」造型表現孔雀形象[22]。現代孔雀舞中具有代表性的「孔雀嘴」手形,正是從《雀之靈》開始深入人心[32]。2012年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春節聯歡晚會,楊麗萍表演《雀之戀》,獲得巨大成功,但其創造性舞蹈已完全脫離傣族傳統孔雀舞,該作品以內容和情感作為表現重點,除了對舞蹈服飾「大孔雀尾」的拋、接,幾乎沒有傳統意義上的舞蹈技術或技巧[33]。
以楊麗萍為代表的現代孔雀舞與民間孔雀舞有很大的差別,雖符合現代審美,但已背離傳統。經過創新的現代孔雀舞在大眾心中更受歡迎,由於旅遊業的帶動又反作用於傣族,成為民族舞蹈學校的培訓項目。[16]
參見
腳註
- ^ 1.0 1.1 傣族孔雀舞. www.ihchina.cn.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2021-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4).
- ^ 馬向東等(2011年),第44頁
- ^ 鄭純等(2000年),第205頁
- ^ 孟尊賢(2007年),第6頁
- ^ 喻翠容 & 羅美珍(2003年),第296頁
- ^ 孟尊賢(2007年),第1036頁
- ^ 喻翠容 & 羅美珍(2003年),第211頁
- ^ 段世敏 & 李衛紅(2015年),第114頁
- ^ 石劍峰 & 石裕祖(2018年),第85頁
- ^ 10.0 10.1 朱海鷹(2018年),第65頁
- ^ 朱海鷹(2018年),第66頁
- ^ 陳孺性(1962年),第28頁
- ^ 朱海鷹(2018年),第67頁
- ^ 14.0 14.1 岩峰等(1999年),第287頁
- ^ 15.0 15.1 15.2 趙世林 & 田婧(2010年),第54頁
- ^ 16.0 16.1 16.2 李曉璇. 傣族人不认识的孔雀舞. 新浪文化. 2014-08-22 [2021-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27).
- ^ 17.0 17.1 石劍峰 & 石裕祖(2018年),第87頁
- ^ 18.0 18.1 18.2 鄭好(2015年),第109頁
- ^ 朱海鷹(2018年),第63頁
- ^ 鄭好(2015年),第108頁
- ^ 姜克微(2015年),第212頁
- ^ 22.0 22.1 22.2 22.3 劉蘭雨(2019年),第127頁
- ^ 韋佳瑛(2015年),第110頁
- ^ 石劍峰 & 石裕祖(2018年),第91頁
- ^ 25.0 25.1 25.2 周燦,尹衛東 & 景德萍(2011年),第183頁
- ^ 段世敏 & 李衛紅(2015年),第112頁
- ^ 姜克微(2015年),第211頁
- ^ 石劍峰 & 石裕祖(2018年),第88頁
- ^ 石劍峰 & 石裕祖(2018年),第89頁
- ^ 石劍峰 & 石裕祖(2018年),第90頁
- ^ 31.0 31.1 31.2 余凱亮(2018年),第38頁
- ^ 常俊勇(2016年),第33頁
- ^ 余凱亮(2018年),第39頁
參考資料
- 書目
- 喻翠容; 羅美珍. 傣仂汉词典.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3. ISBN 7-105-05834-X.
- 孟尊賢. 傣汉词典. 昆明: 雲南民族出版社. 2007. ISBN 978-7-5367-3790-7.
- 馬向東,邵建萍,趙家富 主編; 德宏州史志辦 編. 德宏州志·文化卷. 芒市: 德宏民族出版社. 2011. ISBN 978-7-80750-583-9.
- 鄭純 總編;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志 下册. 北京: 新華出版社. 2000. ISBN 7-5011-5422-8.
- 陳孺性. 模范缅华大辞典. 仰光: 集美印務公司. 1962.
- 岩峰 主編; 雲南省民族事務委員會 編. 傣族文化大观. 昆明: 雲南民族出版社. 1999. ISBN 7-5367-1849-7.
- 期刊
- 朱海鷹. 傣族孔雀舞乐的“前世今生”. 中國音樂. 2018, (1): 62-68. doi:10.13812/j.cnki.cn11-1379/j.2018.01.009.
- 余凱亮. 从《雀之灵》到《雀之恋》——试论“孔雀舞”的前世今生. 藝海. 2018, (8): 38-40.
- 劉蘭雨. 舞蹈生态学视角下傣族孔雀舞的发展与变迁. 大眾文藝. 2019, (8): 127.
- 常俊勇. 当代傣族舞蹈风格特点探析——以杨丽萍的《雀之灵》为例. 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6, 15 (2): 31-34.
- 韋佳瑛. 浅析傣族孔雀舞的风格特征. 黃河之聲. 2015, (8): 110-111.
- 鄭好. 浅析傣族孔雀舞的传承与变迁. 美與時代(下旬). 2015, (10): 108-110. doi:10.16129/j.cnki.mysdx.2015.10.038.
- 周燦; 尹衛東; 景德萍.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宏傣族孔雀舞的旅游价值及开发. 經濟研究導刊. 2011, (24): 183-184.
- 趙世林; 田婧. 民族文化遗产的客位保护与主位传承——以傣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例. 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 27 (5): 52-56. doi:10.13727/j.cnki.53-1191/c.2010.05.004.
- 姜克微. 傣族舞蹈的艺术特征分析. 大舞台. 2015, (1): 211-212. doi:10.15947/j.cnki.dwt.2015.0106.
- 段世敏; 李衛紅. 傣族“孔雀舞”及其对傣族文化认同的影响. 黑龍江民族叢刊. 2015, (3): 111-114. doi:10.16415/j.cnki.23-1021/c.2015.03.021.
- 石劍峰; 石裕祖. 翱翔在“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傣族孔雀舞——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傣族孔雀舞个案调研. 當代舞蹈藝術研究. 2018, 3 (3): 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