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傈僳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傈僳族
總人口
120萬
分佈地區
 中國73萬(2003年)
 緬甸40萬(2007)
 泰國5萬5千(2006)
 印度6千(2008)
語言
傈僳語
宗教信仰
泛靈論佛教基督宗教
相關族群
彝族拉祜族哈尼族日旺族(Rawang)、怒族

[1]傈僳語ꓡꓲ‐ꓢꓴ ꓫꓵꓽ緬甸語လီဆူလူမျိုး泰語ลีสู่)發源於青康藏高原北部,是中國緬甸印度、和泰國的一個跨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中心在中國原來的西康省(即現今四川省西部及西藏東部之間的州縣)和古代雲南騰越州的坎底地區、江心坡地區(即現今緬北克欽邦葡萄縣,為中國傳統線和英國麥克馬洪綫東段之間的未定界領土於1960年歸屬緬甸邦聯而設立的)。

分布

傈僳族現今可分為南、北兩群,南、北傈僳語也有些差異。在中國境內約有73萬人口,北群主要聚居於雲南省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其它分布在麗江迪慶藏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和四川省的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鹽邊木里德昌等縣,以及西藏察隅縣;南群主要為花傈僳,聚居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保山市臨滄市。信仰有傳統的萬物有靈信仰和天主教、基督新教等。

緬甸境內約有40萬人口,北群傈僳族主要聚居於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相鄰之克欽邦葡萄縣葡萄鎮、密支那、和八莫;南群傈僳族散居於撣邦各地,以盛產紅寶石的摩谷鎮周遭為主要傈僳村落密集區,撣邦北部分布在瓦城(曼德勒)沿著國道3號道路上的眉苗昔卜臘戍一直到果敢特區和戶板、撣南主要分布在東枝以東的紅山(Loilem)、南山(Namzang),以及孟乃(Mongnai)、孟東(Mongton)和 佤邦特區等金三角地帶。信仰以基督教佔絕大部分,特別是居於克欽邦的北群傈僳族。

印度境內約有6千傈僳族人居住於麥克馬洪線以南的中印未定界的範圍內(中國稱藏南察隅縣,印度稱阿魯納恰爾邦之昌朗縣(Changlang)。印度官方雜誌<最前線>報導,此地七個傈僳村是1930年建立,是最早定居此地的民族,是由其東鄰,當時也是未定界但已由英國實質佔領的的坎底地區和江心坡地區(屬於現今克欽邦葡萄縣境內),甚至是由雲南怒江上游的貢山縣福貢縣直接遷徙而來。在這條遷徙路線上的傈僳族和日旺族(Rawang),外國英文傳記史料以出埃及記、追尋天堂般的香格里拉來描述,喜好自由和平溫馴的族人意欲建立獨力自主的傈僳之邦-傈僳蘭(Lisu-land)。

泰國境內約有五萬五千的傈僳族、主要聚居於泰北夜豐頌府清萊府清邁府等。從19世紀末到1930年,南群的傈僳族南下經由金三角有較大量移民潮入境泰國。泰國外國觀光客眾多,傈僳族的民宿、手工藝品、編織比同為泰北山地民族的哈尼族(阿卡族)、拉祜族要知名且受歡迎,和歐美日各國通婚者也較多。信仰為基督教和傳統的萬物有靈信仰,部份有信佛教者。遷徙到寮國、越南境內的傈僳村則稀少且信息與外界隔離,在佔大部分的苗族和傜族村寨中,不易區分。

因緬甸軍隊和其他(民族)武裝集團的迫害,逃到泰國或馬來西亞、印度等地淪為難民的傈僳族人數不明,目前約有數千人,其中已經由聯合國難民高專署面試核實後,取得聯合國難民證,且已被轉介安置到歐洲各國、美國各州、澳洲、紐西蘭等約有五百人,正在急速增加中。

在中國大陸的分布

聚居地

傈僳族人口分布

中國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各地傈僳族人口列表(普查時點人口,單位:人)[2]
位次
地區
總人口
傈僳族
占傈僳族
人口比例(%)

占地區
少數民族
人口比例(%)

合計 1,245,110,826 635,101 100 0.60292
31省份合計 1,242,612,226 634,912 99.97 0.60338
G1 西南地區 193,085,172 628,798 99.01 1.74449
G2 華東地區 358,849,244 3,386 0.53 0.13548
G3 華北地區 145,896,933 1,659 0.26 0.01903
G4 中南地區 350,658,477 645 0.10 0.00218
G5 西北地區 89,258,221 224 0.04 0.00128
G6 東北地區 104,864,179 200 0.03 0.00183
1 雲南 42,360,089 609,768 96.01 4.30663
2 四川 82,348,296 18,674 2.94 0.45341
3 山東 89,971,789 1,919 0.30 0.30328
4 河北 66,684,419 1,355 0.21 0.04668
5 江蘇 73,043,577 842 0.13 0.32397
6 浙江 45,930,651 454 0.07 0.11482
7 重慶 30,512,763 219 0.03 0.01110
8 河南 91,236,854 212 0.03 0.01854
9 廣東 85,225,007 162 0.03 0.01276
9 遼寧 41,824,412 152 0.02 0.00226
11 內蒙 23,323,347 145 0.02 0.00298
12 湖南 63,274,173 145 0.02 0.00226
13 貴州 35,247,695 120 0.02 0.00090
14 甘肅 25,124,282 115 0.02 0.00523
15 安徽 58,999,948 102 0.02 0.02564
16 山西 32,471,242 101 0.02 0.09791
17 廣西 43,854,538 59 0.01 0.00035
18 青海 4,822,963 58 0.01 0.00262
19 湖北 59,508,870 50 0.01 0.00193
20 北京 13,569,194 48 0.01 0.00820
21 新疆 18,459,511 34 0.005 0.00031
22 吉林 26,802,191 30 0.00 0.00122
23 上海 16,407,734 27 0.00 0.02599
24 福建 34,097,947 21 0.00 0.00360
24 江西 40,397,598 21 0.00 0.01670
26 黑龍江 36,237,576 18 0.00 0.00102
27 海南 7,559,035 17 0.00 0.00129
27 西藏 2,616,329 17 0.00 0.00069
29 陝西 35,365,072 16 0.00 0.00907
30 天津 9,848,731 10 0.00 0.00375
31 寧夏 5,486,393 1 0.00 0.00005
現役軍人 2,498,600 189 0.03 0.16920

歷史

傈僳族是從唐代烏蠻」部落集團中分化出來的,與彝族、納西族在族源上關係密切,其先民居住在今西昌冕寧鹽邊一帶。傈僳族的族稱最早見於唐人樊綽的《蠻書》記載的「栗粟兩姓蠻」。8世紀時,傈僳族先民受「勿鄧」、「兩林」和「豐巴」三大烏蠻部落統治。12世紀以後,傈僳族先後受元麗江路軍民總管府、明麗江土知府木氏的統治。16世紀中葉,由於戰爭以及反對木土司的壓迫,大批傈僳族人在頭人括木必的率領下,渡過瀾滄江,翻越碧羅雪山,進入怒江地區。此後,又有傈僳族陸續向西和向南遷移,形成今日的分布格局。

語言

位於中國雲南省德宏州盈江縣蘇典傈僳族鄉蘇典村民委員會下勐劈村民小組,是一個傈僳族村寨

傈僳族人使用傈僳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的彝語支。

傈僳族人先後使用過老傈僳文格匡式拼音文字竹書新傈僳文四種文字,均創制於20世紀。目前只有新、老傈僳文仍在使用。

傳教士富能仁20世紀初期幫助傈僳族人創造的傈僳文至今仍然廣泛使用,尤其在當地教會中廣泛使用。

宗教

傈僳族人以前為信仰萬物有靈,後來在西方人的影響下逐漸皈依基督教。現在基督教為傈僳族的主要宗教。

傳教士富能仁20世紀初期幫助傈僳族人創造的傈僳文至今仍然廣泛使用。同時幫助傈僳族人創建教會,至今傈僳族宣教士眾多,並廣泛向周邊民族宣教。

民族服飾

昌寧縣博物館展出的傈僳族女性服飾

傈僳族女子傳統上頭戴紅色和白色料珠的頭飾,胸前佩戴彩色料珠的項圈和項鍊。女子的裙子是用上百片的各色布料縫製而成的,稱作「百花裙」。

傈僳族男子着短衫,以青布包頭,身上佩戴砍刀、箭袋等狩獵的工具,傈僳族根據服飾顏色差別可分為白傈僳、黑傈僳和花傈僳。

節日習俗

收穫節品新酒

農曆九、十月間,當新谷、玉米成熟收穫時,傈僳族便贏來了一個傳統節日:收穫節,也叫嘗新節。

節日期間,傈僳族人民最大的活動是家家都釀造新酒,有的人家甚至直接在田地里,邊收割邊煮酒,常常通宵達旦,盡興放散。

品嘗新釀的酒還不夠,男女老少們哈會聚集在村寨草坪上,燃起篝火。老人們圍着篝火談天說地,年輕人們則在火堆旁唱歌跳舞。

傈僳人民崇尚萬物有靈,傳統節日打鬥和宗教祭祀活動有關。他們在收穫節釀新酒,是為了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不過,他們釀製新酒的原料除了新收割的玉米、高粱外,還喜用稗子,並以稗子酒最為珍貴。稗子是一種類似水稻的雜草,釀製時現將其搗碎,蒸煮後放酒藥裝壇封存,10天後啟封沖飲。稗子酒雖然度數不高,但口感淡而醇,還有解渴提神的功效。

「闊什節」要感恩

闊什節是另一個規模較大的節日,闊什節相當於漢族的春節,一般在陽曆12月20日到22日舉行。屆時,各地傈僳族同胞同迎新年。節日期間,人們殺雞宰豬、舂粑粑,采折與全家男人數相同的松樹枝插在門口,祈福祛病。有趣的是,他們會把第一塊粑粑餵給狗吃。因為傈僳族民間有傳說,狗給人間帶來了糧種:古時人類浪費糧食,天神大怒,下令將所有糧食收回天庭。這時一隻狗奮不顧身,爬上天宮偷來糧種,這才拯救了人間。

刀杆節

節日簡介

傈僳族傳統節日。流行於雲南怒江福貢、碧江、瀘水一帶。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舉行,為期一天。過節時,會場中央豎二三根20米長的粗大木竿,竿上插30多把長刀,刀刃向上,稱「刀竿」。爬竿的人多為壯年人,身穿紅布衣裳,頭纏紅包頭號,光足。在繞竿歌舞后,躍上刀竿,踩着刀刃向上攀登。至頂時,掏出鞭炮鳴放,觀眾報以掌聲和歡呼,並敬獻美酒。節日裡,還舉行對歌、盪鞦韆、丟煙包等活動。

節日起源

傈僳族傳統節日。亦作「刀杆節」。傈僳語稱「阿堂得」,意為「爬刀竿」。流行於今雲南省怒江僳傈族自治州碧江、福貢、瀘水等地。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舉行。相傳此節始於明代。明正統年間,麓川土司勾結外族,入侵雲南邊疆,妄圖分裂祖國。兵部尚書王驥奉命三征鹿川,傈傈族將士上刀山,跳火海,英勇殺敵,趕走了外來入侵的敵人。王驥雖身為漢人,卻幫助傈僳族兄弟保衛家鄉,並引導他們固定耕作,保護森林,飼養牲畜,讓僳僳族青壯年習武,日夜操練。但朝廷內的奸臣卻誣陷他企圖叛變,皇帝聽信讒言,把王尚書召回京城,在二月初八的洗塵宴上用毒藥把他害死。為了讓後代永遠記住他保邊愛國的壯舉,傈僳族人民每年舉行慶祝活動,操練武藝,代代相傳,相沿成節。

節日習俗

節日當天,人們身着節日盛裝,相繼從四面八方趕來聚會。會場中央豎二、三根二十米長的粗大木竿,用三十六或七十二把寒光霍霍的長刀綁在兩根長竿上,做成刀梯,謂之「竿」。刀梯成一字形,刀刃向上,有三或六處呈「乂」字形,頂部掛有紅旗和鞭炮。爬刀竿者多為壯年人,他們身穿大紅袍,頭纏紅布,赤足。在一片歡呼聲中,鞭炮齊鳴,鑼鼓陣陣。爬刀竿者先繞竿唱歌跳舞后,將斟滿的一杯白酒一飲而盡,隨即縱身躍上刀竿,赤足踩着利刃,雙手捏緊上層的刀面,運氣支撐腳掌,一級級地往梯頂上爬,一直爬到插有紅旗的刀竿頂上,掏出鞭炮燃放。觀眾報以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紛紛上前敬獻美酒。節日期間,青年男女們還聚在一起,進行對歌、盪鞦韆、丟煙包(煙盒)等活動,歡歌跳舞,熱鬧異常。

春浴節

傈僳族每年12月20日會有「澡塘會」活動,不分男女老少可以共浴溫泉池,下池前必須脫去衣物,包括女性,僅存內褲下池,但禁忌是嚴禁窺視行為。另一項意義,年輕男女在這共浴,只要彼此的歌有對上,這對男女就可結伴終身。[3]

參考資料

  1. ^ 傈僳族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M/OL]//陳至立辭海. 7版網絡版.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0 [2024].
  2. ^ 国家统计局:《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2010-06-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9). 
  3. ^ 王紹偉主持. 《世界地理雜誌系列 在中國的故事》【雲南傈僳族澡塘會】. 三立都會台 (中文). 

參考文獻

  • (中文)《中國少數民族分布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2002. ISBN 7-5031-3001-6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