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衛延安
《保衛延安》,杜鵬程著,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首次大規模正面描寫解放戰爭的長篇小說。初版於1954年,1956年、1958年進行了修訂,文化大革命後出版了第四版。1963年曾被中國文化部查禁,1967年更被《人民日報》稱為「反黨活標本」[1]。
《保衛延安》小說以中國人民解放軍一個連隊參加青化砭、蟠龍鎮、榆林、沙家店等戰役為主線,藝術地再現了1947年延安保衛戰的歷史畫面,塑造了解放軍各級指戰員的英雄形象,揭示了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是戰爭勝利的內在力量這一思想命題。
《保衛延安》規模宏大,激情飽滿,語言簡潔質樸,風格粗獷雄壯。但有些人物缺乏鮮明個性,顯得有些概念化。其中的戰爭感,來源於作者自己的經歷,「在戰鬥生活中這種對我錘鍊、檢驗、改造和提高的事情,我可以舉出五十件、一百件……」。該書繼承了《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書的黨派化描寫,也受到俄羅斯文學的影響。[2]
2019年9月23日,《保衛延安》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情節
1947年3月,蔣介石命胡宗南以數十萬兵力進攻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解放軍的一個山西縱隊在準備反擊接到了撤退命令,但一連戰士決定誓死收復延安。
解放軍在青化砭設下埋伏,殲敵4000人。彭德懷抓緊時機於5月初發動蟠龍鎮攻堅戰。連長周大勇奉命領軍誘敵北上,他們佯裝連打敗仗,將敵主引向蟠龍鎮北200公里外的綏德。解放軍乘機收復了蟠龍鎮。
胡宗南為扭轉敗局,又部署兵力,命關中國軍向北,隴東的馬家匪徒向東,希望在安塞地區聚殲解放軍,但被運動戰術擊敗。之後解放軍短期休整後北上,順利地攻克三岔灣,直赴榆林城下。敵整編三十六師增援榆林,解放軍被迫撤退,周大勇掩護部隊撤離,自己連卻陷入了敵人重重包圍。他沉着、勇敢地指揮連隊衝破重圍,浴血奮戰,終於回到陝甘寧邊區。
9月中,解放軍在西北戰場從防禦轉入反攻了。胡宗南整編三十六師增援榆林後南下,企圖決一死戰。彭總決定在沙家店地區殲滅敵主力部隊。之後,解放軍在黃河以南、長江以北,東起蘇北、西至漢水的廣大原野上開始全面大反攻。五六萬國軍開始沿無定河向延安方向全線潰退,西北野戰軍主力南下追擊。陳興允旅長奉命埋伏在九里山,阻擊逃往延安的敵軍。經過七天七夜的阻擊戰,擊潰了五六萬敵人。
九里山一仗,國軍潰敗。因此,當解放軍阻擊部隊撤退之後,國軍順咸榆公路向南逃去。周大勇已接受了新的任務:乘勝將敵人徹底殲滅於陝甘寧。陝甘寧邊區軍民在永坪鎮岔口村埋伏,全殲了國軍兩個軍部兩個師部和五個旅。
「岔口會戰」後,營長周大勇奉命率隊主攻延安的大門——勞山,繼續追殲殘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