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侯外廬學派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侯外廬及其門人以其以歷史唯物主義解讀中國思想史的開拓性貢獻和三代傳承被稱為侯外廬學派,簡稱侯派

定義

張豈之指出,侯外廬學派的特點是「將社會史的研究和思想史、哲學史的研究結合起來」,「注重發掘中國社會和中國思想的特點,不套用西方的模式」,「既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作為研究的指導,又繼承中國思想學術史的優良傳統」。[1]

2011年,方克立、陸新禮定義:「『侯外廬學派』是由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侯外廬先生開創的學術派別,其基本主張是用以唯物史觀為核心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來研究中國思想的發展,強調思想史研究與社會史研究相結合,可以說是中國思想史研究中的唯物史觀派。該學派已有三代薪火相傳……」[2]

形成

1941年後,侯外廬轉向史學研究,先後編寫《中國古典社會史論》、《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船山學案》、《中國近世思想學說史》、《中國古代社會史》、《中國思想通史》一、二、三卷,1950年3月至1958年7月,侯外廬西北大學校長。1954年4月,侯外廬調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二所副所長,此後他聘請各著名學者並選調張豈之、李學勤、楊超、林英、何兆武到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思想史研究室,組織他們編寫《中國思想通史》第四卷、《中國哲學史略》,編輯《陳確哲學選集》及增訂本、《中國歷代大同理想》、《王廷相哲學選集》。由此熔鑄了「特定共同體的成員所共有的信念、價值、技術等等構成的整體」。1959年8月,又選調黃宣民、唐宇元、步近智、陳谷嘉,此後招盧鍾鋒孟祥才為研究生。[3]

1972年後,侯外廬開始編輯《中國封建社會史論》,組織編寫《中國近代哲學史》。1978年後,組織編著《中國思想史綱》與《宋明理學史》。

侯外廬逝世後,張豈之大力宣傳侯外廬的治學方法和歷史貢獻,發表大量文章,召開相關學術研討會,並編著侯外廬著作。張豈之編寫和帶領其博士生編寫了《中國儒學思想史》、《中國思想史》、《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歷史十五講》、《中國學術思想編年》、《中國思想文化史》、《中國思想學說史》。

學人

第一代:侯外廬及其同事:侯外廬邱漢生趙紀彬杜國庠

第二代:侯外廬1966年前培養的研究生和助手:張豈之李學勤何兆武、林英、楊超及黃宣民、盧鍾鋒

第三代:侯外廬1976年後培養的研究生以及第二代學者培養的學生:姜廣輝、陳寒鳴。

其他:劉澤華蕭萐父吳光田昌五雖非侯外廬學生,但也認可侯外廬的治學方法,有時自承侯門中人。

著作

  • 中國思想通史
  • 《中國近代哲學史》
  • 《宋明理學史》
  • 姜廣輝主編,《中國經學思想史》
  • 黃宣民、陳寒鳴主編,《中國儒學發展史》

評價

  • 白壽彝:「外廬同志在中國思想史的精深研究中,設立學術梯隊,這不是宗派,不是什麼集團,而是學派,在學術體系上和研究方法上具有個性特色的學派,是努力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作學術研究指導的學派。」[4]
  • 任繼愈:「這個學派的形成,不是自封的,是得到了同行公認的。侯外廬先生與他的同伴們合編的《中國思想通史》,這是解放後系統地講思想史的唯一的一部書。這部書影響是很大的。侯先生在集體編書過程中帶出一批人才。當年的『諸青』、是一些青年,現在都成為骨幹、頂梁柱,是學科的帶頭人了。編書有言傳身教的作用,故能有效地帶出一批人來。這點,侯外廬先生是成功的。」[5]

參考文獻

  1. ^ 張豈之. 远见卓识的引路者——略论侯外庐先生对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研究的卓越贡献. 哲學研究. 1987, (11): 34-37. 
  2. ^ 方克立, 陸信禮. “侯外庐学派”的最新代表作——读《中国儒学发展史》.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2010, (2): 33-37. 
  3. ^ 杜運輝. 张岂之与侯外庐学派. 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 19 (6): 1-10. 
  4. ^ 張豈之. 忆寿彝先生和外庐先生的一次谈话. 史學史研究. 2000, (3): 5-6. 
  5. ^ 高增德. “不苟异亦不苟同”——论侯外庐及其思想史学派. 朱子學刊. 1994, (00): 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