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何思澄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何思澄(480年代—530年代),元靜東海郯縣[1][2]南北朝南梁官員與文學家

何思澄的父親何敬叔是南齊征東錄事參軍、餘杭縣令,何思澄自小勤學,擅長文辭,從南康王蕭績侍郎起家,遷任安成王蕭秀左常侍,兼任太學博士,又擔任平南安成王的行參軍,兼記室。到江州,何思澄寫下《遊廬山詩》,沈約看到後大加讚賞,自以為及不上他;沈約的郊外住所新建齋閣,命人寫下這首詩在牆壁上。傅昭經常請他製作《釋奠詩》,文辭十分華麗,除授廷尉[1][2]天監十五年(516年),朝廷下令太子詹事徐勉舉薦學士入華林殿撰寫《遍略》,徐勉推舉他和顧協劉杳王子雲鍾嶼應選,八年後書成,合共七百卷。他注重交結,分書和賓客朋友校定,終日拜訪他人,來訪作名一束,天亮時就出發,朝賢不無親密相處。他遷任治書侍御史劉宋、南齊以來此職務較輕,天監初年開始重視選拔,依尚書二丞給與三位養馬人,掌管盛印青囊,等於以前糾彈官印綬。後來他遷任秣陵縣令,兼東宮通事舍人,除授安西將軍湘東王蕭繹錄事參軍,仍然兼任舍人如故。當時徐勉、周捨在朝廷有才學,都有興趣向何思澄學習,經常每天招致。昭明太子去世,何思澄外任黟縣縣令。遷除宣惠將軍武陵王蕭紀的中錄事參軍,在任內去世,虛歲五十四。有文集十五卷[3][4]

當初何思澄與族人何遜何子朗都音擅長寫文章聞名,人們說:「東海三何,子朗最多。」他聽說了,說:「這說話錯了,如果不對,應該是何遜最多。」他的意思是當然是自己最多[5][6]

引用

  1. ^ 1.0 1.1 梁書·卷五十·列傳第四十四》:何思澄字元靜,東海郯人。父敬叔,齊征東錄事參軍、餘杭令。思澄少勤學,工文辭。起家爲南康王侍郎,累遷安成王左常侍,兼太學博士,平南安成王行參軍,兼記室。隨府江州,爲《遊廬山詩》,沈約見之,大相稱賞,自以爲弗逮。約郊居宅新構閣齋,因命工書人題此詩於壁。傅昭常請思澄制《釋奠詩》,辭文典麗。除廷尉正。
  2. ^ 2.0 2.1 南史·卷七十二·列傳第六十二》:何思澄字元靜,東海郯人也。父敬叔,齊長城令,有能名。在縣清廉,不受禮遺,夏節至,忽牓門受餉,數日中得米二千餘斛,他物稱是,悉以代貧人輸租。思澄少勤學工文,為遊廬山詩,沈約見之,大相稱賞,自以為弗逮。約郊居宅新構閣齋,因命工書人題此詩於壁。傅昭嘗請思澄制釋奠詩,辭文典麗。
  3. ^ 《梁書·卷五十·列傳第四十四》:天監十五年,敕太子詹事徐勉舉學士入華林撰《遍略》,勉舉思澄等五人以應選。遷治書侍御史。宋、齊以來,此職稍輕,天監初始重其選。車前依尚書二丞給三騶,執盛印青囊,舊事糾彈官印綬在前故也。久之,遷秣陵令,入兼東宮通事舍人。除安西湘東王錄事參軍,兼舍人如故。時徐勉、周捨以才具當朝,並好思澄學,常遞日招致之。昭明太子薨,出爲黟縣令。遷除宣惠武陵王中錄事參軍,卒官,時年五十四。文集十五卷。
  4. ^ 《南史·卷七十二·列傳第六十二》:天監十五年,敕太子詹事徐勉舉學士入華林撰遍略,勉舉思澄、顧協、劉杳、王子雲、鍾嶼等五人以應選。八年乃書成,合七百卷。思澄重交結,分書與諸賓朋校定,而終日造謁。每宿昔作名一束,曉便命駕,朝賢無不悉狎,狎處即命食。有人方之樓護,欣然當之。投晚還家,所齎名必盡。自廷尉正遷書侍御史。宋、齊以來,此職甚輕,天監初始重其選。車前依尚書二丞給三騶,執盛印青囊,舊事糾彈官印綬在前故也。後除安西湘東王錄事參軍,兼東宮通事舍人。時徐勉、周舍以才具當朝,並好思澄學,常遞日招致之。後卒於宣惠武陵王中錄事參軍。文集十五卷。
  5. ^ 《梁書·卷五十·列傳第四十四》:初,思澄與宗人遜及子朗俱擅文名,時人語曰:「東海三何,子朗最多。」思澄聞之,曰:「此言誤耳。如其不然,故當歸遜。」思澄意謂宜在己也。
  6. ^ 《南史·卷七十二·列傳第六十二》:初,思澄與宗人遜及子朗俱擅文名,時人語曰:「東海三何,子朗最多。」思澄聞之曰:「此言誤耳。如其不然,故當歸遜。」思澄意謂宜在己也。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閱讀此作者作品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梁書·卷50》,出自姚思廉梁書

參考文獻

  • 梁書》·卷五十·列傳第四十四
  • 南史》·卷七十二·列傳第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