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伊利 (賓夕法尼亞州)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伊利 (賓夕法尼亞州)
城市
伊利市
伊利市中心
伊利藝術博物館
伊利 (賓夕法尼亞州)旗幟
旗幟
伊利 (賓夕法尼亞州)官方圖章
市徽
綽號:The Bay City, The Flagship City, The Gem City, The Lake City
伊利位於伊利縣及賓夕法尼亞州的位置圖
伊利位於伊利縣賓夕法尼亞州的位置圖
坐標:42°07′46″N 80°05′07″W / 42.129561°N 80.085214°W / 42.129561; -80.085214
國家美國
州別賓夕法尼亞州
縣別伊利縣
建立1795年4月18日[1]
合併1851年4月14日
政府
 • 市長Joseph E. Sinnott
面積
 • 城市19.3 平方英里(50 平方公里)
 • 陸地19.1 平方英里(50 平方公里)
 • 水域0.2 平方英里(0.5 平方公里)
人口2020[2]
 • 城市94,831人
 • 密度4,956.67人/平方英里(1,913.78人/平方公里)
 • 都會區270,876 (伊利都會區英語Erie, PA 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
時區ESTUTC-4
 • 夏時制EDTUTC-5
ZIP codes16501−16512, 16514−16515, 16522, 16530−16534, 16538, 16541, 16544, 16546, 16550, 16553−16554, 16563, 16565
電話區號814, proposed 582
網站www.erie.pa.us

伊利(英語:Erie)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西北部最大的城市,坐落於伊利湖南岸,距離布法羅布法羅130公里,距離克利夫蘭140公里,距離匹茲堡190公里。根據2020年美國人口普查,該城市人口為94,831人,是賓夕法尼亞州人口第5多的城市

19世紀時,伊利曾是重要的重要的港口、鐵路樞紐和製造中心。進入20世紀中葉,伊利經濟衰退,製造業不復興盛。[3][4]

歷史

幾千年來,土著人民占據了這一地區的海岸線和懸崖,利用豐富的資源。位於該市西部米爾克里克鎮的薩默海姆公園考古區,包括美洲古代時期和早期和中期林地時期的文物,大約從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500年。[5]

1753年,法國人在今伊利附近建造普雷斯克島堡時,歐洲人作為定居者首次抵達該地區,作為他們保衛新法蘭西免受英國殖民者入侵的努力的一部分。堡壘的名稱指的是伸入伊利湖的半島,現在作為普雷斯克島州立公園受到保護。法語術語presque-isle的意思是半島(來自拉丁語paeneinsula,字面意思是「幾乎是一個島嶼」)。當法國人在1760年法印戰爭(七年戰爭)期間放棄這座堡壘時,這是他們在尼亞加拉以西的最後一個據點. 同年,即法印戰爭結束前三年,英國人在普雷斯克島的堡壘建立了駐軍。[6]

伊利位於有爭議的伊利三角地帶,這是一片位於賓夕法尼亞州西北角的土地,面積為202,187英畝,面向伊利湖,美國獨立戰爭後紐約州、賓夕法尼亞州、馬薩諸塞州康涅狄格州聲稱擁有該土地(作為其西部地區的一部分儲備土地)。

18 世紀

易洛魁人首先聲稱擁有這片土地,因此在1789年1月9日安排了一次會議,會上易洛魁人的代表簽署了一份放棄土地所有權的契約。[7]它的價格是賓夕法尼亞州的2,000美元和聯邦政府的1,200美元。塞內卡民族於1791年2月單獨解決了對賓夕法尼亞州的土地索賠,金額為800美元。它於1792年3月3日成為賓夕法尼亞州的一部分,此前康涅狄格州、馬薩諸塞州和紐約州放棄了他們對這片土地的權利,並以每英畝75美分或總計151,640.25美元的大陸證書將土地賣給了賓夕法尼亞州。[8]

賓夕法尼亞州議會通過1795年4月18日通過的一項法案,委託對普雷斯克島附近的土地進行測量。約克,於1795年6月抵達,開始勘測並制定城市規劃。該地區的初步定居點於當年開始。[9][10]塞思里德 中校和他的家人從紐約日內瓦搬到了伊利地區;他們是來自馬薩諸塞州阿克斯布里奇的洋基人. 他們成為伊利的第一批歐裔美國人定居者,那裡後來被稱為「普雷斯克島」。

19 世紀

詹姆斯麥迪遜總統在1812年戰爭期間開始建造海軍艦隊,以從英國手中奪取對五大湖的控制權。伊利的丹尼爾多賓斯和波士頓的諾亞布朗是著名的造船商,他們領導建造了四艘裝有縱帆船的炮艇和兩艘雙桅帆船。海軍准將奧利弗·哈澤德·佩里從羅德島抵達,並帶領中隊在歷史性的伊利湖戰役中取得了成功。[11]

伊利是19世紀中葉重要的造船、漁業和鐵路樞紐。這座城市是三套軌距相遇的地方。雖然延誤給商業和旅遊帶來了貨運麻煩,但它們為伊利提供了急需的當地工作崗位。當提出國家標準軌距時,這些工作以及鐵路樞紐本身的重要性都處於危險之中。在一個被稱為伊利儀表戰爭的事件中,伊利市民在市長的帶領下放火燒橋,撕毀軌道,並舉行暴動試圖阻止標準化。[12]

20 世紀和 21 世紀

1915年8月3日,米爾溪 (Mill Creek)淹沒了伊利市中心。涵洞或隧道被碎片堵塞並倒塌。[13]由傾盆大雨造成的四塊水庫在它後面形成。由此產生的洪水摧毀了225間房屋並造成36人死亡。[14]洪水過後,市長邁爾斯·布朗·基茨 (Miles Brown Kitts) 將米爾溪 (Mill Creek) 引入另一個更大的涵洞,該涵洞建在超過 2 英里的城市下方,然後排入城市下東區的普雷斯克島灣 (Presque Isle Bay ) 。

依託其製造基地,伊利市中心在 20 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繼續發展。這座城市吸引了無數歐洲移民前來從事工業工作。在美國禁酒令時代,伊利被認為是一個潮濕的城市。該市的經濟在 20 世紀後期開始受到影響,因為工業重組和工作崗位遷出該地區,因為它被認為是鏽帶的一部分。美國製造業、美國鋼鐵和煤炭生產以及商業捕魚的重要性開始逐漸下降,[15]導致1970年代人口大幅下滑。[16]

隨着二戰後汽車時代的到來以及政府對高速公路建設的補貼,成千上萬的居民離開伊利前往郊區,例如米爾克里克鎮,那裡現在有55,000名居民。[17] 這導致了零售業務的下降,其中一些業務隨後轉移到了郊區。反映這種明顯的衰退,伊利有時被居民稱為「湖上的錯誤」或「沉悶的伊利」。[18]

伊利於1972年獲得全美城市獎,並於1961年、1994年、1995年和2009年入圍決賽。[19][20]

1912 年伊利市中心全景,沿着第 15 街的軌道向西看。鐵軌以北最高的尖塔是聖彼得大教堂。

地理

賓夕法尼亞州伊利國際機場英語Erie International Airport(1991–2020年正常值,1873年至今極端數據)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歷史最高溫 °C(°F) 23
(73)
25
(77)
28
(82)
32
(89)
33
(91)
38
(100)
37
(99)
36
(96)
37
(99)
32
(89)
28
(82)
24
(75)
38
(100)
平均最高溫 °C(°F) 14.9
(58.9)
14.7
(58.5)
20.6
(69.1)
26.4
(79.6)
29.5
(85.1)
32.3
(90.2)
32.5
(90.5)
32.1
(89.8)
30.6
(87.1)
26.3
(79.3)
20.2
(68.4)
15.4
(59.7)
33.6
(92.4)
平均高溫 °C(°F) 1.8
(35.2)
2.5
(36.5)
6.8
(44.3)
13.8
(56.8)
20.2
(68.3)
25.1
(77.1)
27.3
(81.1)
26.6
(79.9)
23.2
(73.7)
16.8
(62.3)
10.3
(50.5)
4.6
(40.2)
14.9
(58.8)
平均低溫 °C(°F) −5.9
(21.3)
−5.9
(21.4)
−2.3
(27.9)
3.3
(38.0)
9.6
(49.3)
15.2
(59.4)
17.9
(64.2)
17.3
(63.2)
13.7
(56.7)
7.9
(46.3)
2.6
(36.7)
−2.2
(28.0)
5.9
(42.7)
平均最低溫 °C(°F) −15.8
(3.6)
−15.5
(4.1)
−11.6
(11.2)
−3.5
(25.7)
1.8
(35.3)
7.6
(45.7)
12.1
(53.8)
11.7
(53.0)
6.9
(44.4)
1.1
(33.9)
−4.6
(23.8)
−10.4
(13.3)
−17.7
(0.2)
歷史最低溫 °C(°F) −28
(−18)
−28
(−18)
−23
(−9)
−14
(7)
−3
(26)
0
(32)
7
(44)
3
(37)
1
(33)
−5
(23)
−14
(6)
−24
(−11)
−28
(−18)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87
(3.41)
64
(2.52)
78
(3.08)
88
(3.47)
89
(3.50)
94
(3.70)
85
(3.33)
85
(3.35)
110
(4.32)
111
(4.38)
95
(3.75)
106
(4.17)
1,092
(42.98)
平均降雪量 cm(英寸) 81
(31.8)
49
(19.4)
37
(14.5)
6.6
(2.6)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25
(0.1)
24
(9.6)
67
(26.3)
265
(104.3)
平均降水天數(≥ 0.01 in) 19.7 15.4 14.3 14.0 13.5 11.5 10.5 10.2 10.1 14.3 14.9 18.5 166.9
平均降雪天數(≥ 0.1 in) 16.3 12.3 7.8 2.3 0.0 0.0 0.0 0.0 0.0 0.2 4.8 11.5 55.2
平均相對濕度(%) 75 75 71 68 70 72 72 74 74 71 72 75 72
數據來源:NOAA(1981–2010年相對濕度)[21][22][23]

人口統計

截至 2010年人口普查 ,伊利在州和國家層面的人口統計數據比較
伊利 賓夕法尼亞州 美國
總人口 101,786 12,702,379 308,745,538
人口增幅%±, 2000−2010 −1.9% +3.4% +9.7%
人口密度 4,631.7/sq mi(1,788.3/km2 283.4/sq mi(109.4/km2 87.3/sq mi(33.7/km2
戶中位年收入 (1999) $28,387 $34,619 $41,994
學士及以上學歷占比 17.4% 22.4% 24.4%
外國出生人口比例 5.8% 5.0% 11.0%
白人 (非拉丁裔) 75.0% 81.9% 72.4%
非裔美國人 19.7% 10.8% 12.6%
拉丁裔 (任何族裔) 6.9% 5.7% 16.3%
亞裔美國人 1.5% 2.7% 4.8%
歷史人口數
調查年人口備註
180081
1810394386.4%
182063561.2%
18301,465130.7%
18403,412132.9%
18505,85871.7%
18609,41960.8%
187019,646108.6%
188027,73741.2%
189040,63446.5%
190052,73329.8%
191066,52526.2%
192093,37240.4%
1930115,96724.2%
1940116,9550.9%
1950130,80311.8%
1960138,4405.8%
1970129,231−6.7%
1980119,123−7.8%
1990108,718−8.7%
2000103,717−4.6%
2010101,786−1.9%
202094,831−6.8%
U.S. Decennial Census[24][2]

根據2010年美國人口普查,該市有101,786人、[25]其44,790套住房的平均空置率為8%。由於工廠和附屬企業的離開,伊利的人口長期以來一直在下降。[26]自1960年代初以來,這座城市已經失去了大約40,000人,使阿倫敦成為賓夕法尼亞州僅次於費城和匹茲堡的第三大城市。

伊利的人口在所有年齡組中分布均勻,中位數為34歲。大約13%的家庭和19%的人口處於貧困線以下。居住在伊利的大多數人都是歐洲血統。[27]

自1980年代以來,成立於1919年的伊利國際研究所 (IIE) 幫助重新安置來自波斯尼亞、厄立特里亞、加納、伊拉克、科索沃、利比里亞、尼泊爾、不丹、緬甸、索馬里、蘇丹、羅馬尼亞、俄羅斯的難民、敘利亞和越南。伊利社區接納​​難民增加了宗教多樣性,並促進了文化節等社區活動。[28]

友好城市

伊利跟中國的淄博市是友好城市。

參考文獻

  1. ^ "Chapter MDCCCXLIV", p. 240
  2. ^ 2.0 2.1 Census Population API.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October 12, 2022].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USCensusDecennial2020CenPopScriptOnly」的<ref>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3. ^ Erie Historical Marker. Explore PA History. 
  4. ^ ORIGINALS "Erie is definitely a sinking ship, and you’d be crazy not to get off". CBS News. 2017-02-27. 
  5. ^ historic resources protection plan for the Lake Erie Coastal Zone as par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ennsylvania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Program. govinfo.gov. [April 15,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3). 
  6. ^ History of Erie County, p. 503.
  7. ^ Miller, John. A Twentieth Century History of Erie County, Pennsylvania. Lewis Publishing Company. 1909: 60. 
  8. ^ Nelson, pp. 103−104.
  9.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nelson 103-1042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10. ^ History of Erie County, pp 505−506.
  11. ^ "History of Erie County", pp. 299, 306.
  12. ^ Rhodes, James Ford.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from the compromise of 1850 3. New Yor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00: 21. 
  13. ^ Erie's Blackest Day & Other Accounts of Phenomenal Weather (PDF). Erie County Historical Society: 2. October 2008 [August 29, 201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July 24, 2011). 
  14.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flood2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15. ^ Erie Detailed History. City-data.com. [June 22,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6). 
  16.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mary2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17.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mary3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18. ^ From the Editors. ErieReader.com. Flagship Multimedia, Inc. October 1, 2013 [December 17,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December 19, 2013). We complain about the weather. Or that there's no culture here. Or that Erie's just plain ugly. The mistake on the lake. Dreary Erie. 
    • Miller, Jamie Lynn. A Cactus Story. SaltMagazine.com. December 2013 [December 17,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December 19, 2013). Originally from Erie, Pennsylvania — Dreary Erie, says Ron, the Mistake on the Lake — his nursing career led him to Kentucky ... 
    • Wheaton, Kristan J. Erie's top competitor? Answer may surprise you. IISMU.org. Institute for Intelligence Studies At Mercyhurst University. June 21, 2013 [December 17,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July 10, 2013). No, for us it is 'dreary Erie' or 'the mistake on the lake.' We don't talk, much less brag, about how we've changed and adapted to a difficult and complex world ... 
  19. ^ Frederick, Robb. Erie falls in award contest. Erie Times-News. June 20, 2009 [November 22,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30). 
  20. ^ Past Winners of the All-America City Award. National Civic League. 2011 [February 3,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July 17, 2012). 
  21. ^ Station: ERIE INTL AP, PA US USW00014860.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21-10-30]. (原始內容 (csv)存檔於2022-01-28). 
  22. ^ NowData – NOAA Online Weather Data.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21-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5). 
  23. ^ Local Climatological Data Annual Summary with Comparative Data for ERIE, PENNSYLVANIA (KERI) (PDF).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3. [2022-06-1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6-15). 
  24. ^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Census of Population and Housing. [August 28,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3). 
  25. ^ Erie city, Pennsylvania.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November 15, 2016 [February 18,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1996-12-27). 
  26. ^ Erie Population Profile. City-data.com. [June 28,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1). 
  27. ^ Erie Social and Demographic Information. helloerie.com. [May 21,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September 30, 2007). 
  28. ^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Erie−Hom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Erie. [June 15,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May 31,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