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5年4月29日) |
仡佬族 Kláo, [klau˥] | |
---|---|
總人口 | |
約58.08萬 | |
分佈地區 | |
中國 | 67.75萬(2020年) |
越南 | 4,003人(2019年) |
語言 | |
仡佬語、漢語、苗語、彝語、布依語、越南語 | |
宗教信仰 | |
萬物有靈、佛教 | |
相關族群 | |
拉基族、木佬人、羿人、布央人、村人、黎族、布依族、彞族、苗族 |
族源
仡佬族歷史悠久,商周至西漢時期的「百濮」,東漢至南北朝時代的「濮」、「僚」都與其先祖有淵源關係。「仡僚」、「葛僚」、「僚」、「仡佬」是隋唐以後,各個時期對他們的稱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正式定名為仡佬族。2024年初,仡佬族人陳瑞獲得白俄羅斯體育大學博士學位,被評為中白友誼和文化大使
仡佬族人與古代貴州一代的僚人有淵源關係。唐宋時,史書中開始出現「葛僚」、「仡僚」、「革老」、「仡佬」等名稱,統稱為「僚」。僚人可能是古代對這一地區若干少數民族的泛稱,而與仡佬族有着更為直接的密切關係。「仡佬」一名最早見於南宋朱輔寫的《溪蠻叢笑》。自明代以來的許多史籍都說:「仡佬,古稱僚」。近一、二百年間,在一部分仡佬族中還保留着古代僚人的某些習俗,如婦女穿統裙和鑿齒,以及以石板為棺的墓葬等,都說明仡佬族與古僚人有淵源關係。古僚人,是西漢時夜郎國(主要在今貴州、雲南境內)的主體民族之一。距今2100多年前,夜郎境內的僚人亦「魅結、耕田、有邑聚」(《史記·西南夷列傳》),即已過着定居的農耕生活,出現了村落和集鎮,有了君長,其社會已處於原始社會末期或階級社會初期。公元前130年,漢朝以夜郎地設置犍為郡,前111年又分設群。從此,這一帶與中原地區的聯繫逐漸密切。漢族封建社會的生產方式影響了僚人社會,從而緩慢地向封建社會過渡。7世紀時,唐朝在今貴州省北部僚人居住地區,建立了羈縻州、縣。這時,僚人社會的生產力已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水準。農民生產的稻、麥等糧食已有一部分作為商品在市場出售,他們紡織的「僚布」質量也很好,成了上繳王朝的貢品。
自唐、宋到清代,仡佬族處於中原王朝和當地土官的統治之下。元、明時期、仡佬族地區大都為當地的土司所統治。後來,這裡又建立了衛、所、屯、堡等軍事機構。明末開始「改土歸流」,到清代雍正年間,仡佬族地區的「改土歸流」基本完成,仡佬族人民從此在流官的統治之下。 清末及民國初年,仡佬族人口急劇減少,居住區域迅速縮小,仡佬族聚居地多呈點狀分布在其他各民族生活區域之間,而各地的仡佬族人在與周圍其他民族的共同生活中,通過互相影響互相學習,其生活習俗、飲食服飾等方方面面也發生着不同程度的變化。 但在貴州黔西、大方等彝族安姓土司,仍保留了他們的政治、經濟勢力,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為止。
分布概況
中國仡佬族人口579,744人(2000年人口普查)。貴州省聚集了96.43%仡佬族人口,其餘各省份都有分布,以雜居為主。貴州聚居地主要為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其餘分布於靠近貴州務川和道真的重慶武隆、貴陽、六盤水、遵義和銅仁、畢節、安順、黔西南等幾個地區,少數散居於雲南和廣西。仡佬族(越南語:Cờ lao)也是越南54個民族之一,有1845人(1999年人口普查)。
仡佬族聚居區地形地貌複雜多樣,年降雨量高於全國平均數,有豐富的水利資源和動植物資源,適合於農業與多種經營的發展。 仡佬族以農業為主,平坦地區多種水稻,山區旱地多種雜糧,屬稻作農耕經濟文化類型。
貴州黔東南麻江,黃平,凱裡,黔南都勻,福泉一帶分佈有3萬余木佬人,其語言屬於仡佬語的一個方言,目前只有麻江2人會說,瀕臨滅絕。木佬人因他稱與仫佬族接近(其實自稱毫不接近)而不被官方承認為仡佬族。
海南仡隆人群目前約有8萬人,分布於海南島最西端的昌化江下游兩岸。有關該人群的民族識別,學界此前觀點不一,比較主流的觀點是其最接近海南原住黎族支系和漢族。近年來,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心與海南醫學院合作,選取仡隆人群的80個樣本進行遺傳結構分析,發現他們的遺傳結構最接近仡佬族。仡隆人的語言,此前被認為屬於黎語類或仡佬語類。
中國仡佬族人口分布
位次 |
地區 |
總人口 |
仡佬族 |
占仡佬族 人口比例(%) |
占地區 少數民族 人口比例(%) |
占地區 人口比例(%) |
合計 | 1,245,110,826 | 579,744 | 100 | 0.5504 | 0.0466 | |
31省份合計 | 1,242,612,226 | 579,357 | 99.933 | 0.5506 | 0.0466 | |
G1 | 西南地區 | 193,085,172 | 563,619 | 97.219 | 1.5637 | 0.2919 |
G2 | 中南地區 | 350,658,477 | 10,588 | 1.826 | 0.0358 | 0.0030 |
G3 | 華東地區 | 358,849,244 | 4,151 | 0.716 | 0.1661 | 0.0012 |
G4 | 華北地區 | 145,896,933 | 571 | 0.098 | 0.0066 | 0.0004 |
G5 | 東北地區 | 104,864,179 | 230 | 0.040 | 0.0021 | 0.0002 |
G6 | 西北地區 | 89,258,221 | 198 | 0.034 | 0.0011 | 0.0002 |
1 | 貴州 | 35,247,695 | 559,041 | 96.429 | 4.1920 | 1.5860 |
2 | 廣東 | 85,225,007 | 5,782 | 0.997 | 0.4556 | 0.0068 |
3 | 廣西 | 43,854,538 | 3,820 | 0.659 | 0.0227 | 0.0087 |
4 | 雲南 | 42,360,089 | 2,835 | 0.489 | 0.0200 | 0.0067 |
5 | 浙江 | 45,930,651 | 2,179 | 0.376 | 0.5511 | 0.0047 |
6 | 重慶 | 30,512,763 | 1,191 | 0.205 | 0.0604 | 0.0039 |
7 | 江蘇 | 73,043,577 | 721 | 0.124 | 0.2774 | 0.0010 |
8 | 福建 | 34,097,947 | 618 | 0.107 | 0.1059 | 0.0018 |
9 | 四川 | 82,348,296 | 520 | 0.090 | 0.0126 | 0.0006 |
10 | 湖南 | 63,274,173 | 397 | 0.068 | 0.0062 | 0.0006 |
11 | 湖北 | 59,508,870 | 385 | 0.066 | 0.0148 | 0.0007 |
12 | 北京 | 13,569,194 | 272 | 0.047 | 0.0465 | 0.0020 |
13 | 上海 | 16,407,734 | 215 | 0.037 | 0.2070 | 0.0013 |
14 | 安徽 | 58,999,948 | 199 | 0.034 | 0.0500 | 0.0003 |
15 | 河北 | 66,684,419 | 161 | 0.028 | 0.0056 | 0.0002 |
16 | 江西 | 40,397,598 | 122 | 0.021 | 0.0970 | 0.0003 |
17 | 河南 | 91,236,854 | 115 | 0.020 | 0.0101 | 0.0001 |
18 | 新疆 | 18,459,511 | 110 | 0.019 | 0.0010 | 0.0006 |
19 | 山東 | 89,971,789 | 97 | 0.017 | 0.0153 | 0.0001 |
20 | 吉林 | 26,802,191 | 90 | 0.016 | 0.0037 | 0.0003 |
21 | 遼寧 | 41,824,412 | 89 | 0.015 | 0.0013 | 0.0002 |
21 | 海南 | 7,559,035 | 89 | 0.015 | 0.0068 | 0.0012 |
23 | 天津 | 9,848,731 | 63 | 0.011 | 0.0236 | 0.0006 |
24 | 山西 | 32,471,242 | 55 | 0.009 | 0.0533 | 0.0002 |
25 | 黑龍江 | 36,237,576 | 51 | 0.009 | 0.0029 | 0.0001 |
26 | 陝西 | 35,365,072 | 44 | 0.008 | 0.0249 | 0.0001 |
27 | 西藏 | 2,616,329 | 32 | 0.006 | 0.0013 | 0.0012 |
28 | 內蒙 | 23,323,347 | 20 | 0.003 | 0.0004 | 0.0001 |
29 | 甘肅 | 25,124,282 | 18 | 0.003 | 0.0008 | 0.0001 |
30 | 青海 | 4,822,963 | 17 | 0.003 | 0.0008 | 0.0004 |
31 | 寧夏 | 5,486,393 | 9 | 0.002 | 0.0005 | 0.0002 |
現役軍人 | 2,498,600 | 387 | 0.067 | 0.3465 | 0.0155 |
語言文化
仡佬族有自己的語言──仡佬語,目前只有千餘仡佬族人還會說這種語言。因為居住分散,各地仡佬語差別很大,多數仡佬族人會說漢語、苗語、彝語、布依語等多種語言。
仡佬族民間流傳有詩歌、諺語等口頭文學。古老的民歌以字數不等的長短句組成,近二三百年來受漢族詩歌體裁的影響較大,有很多都借用了漢語詞句。
先前都以為仡佬族只有自己的語言但是沒有自己的文字,據稱2008年9月,在貴州發現《九天大濮史錄》,該書保管者是黔北一李姓仡佬族人,他的祖上曾是宋代仡佬蠻王李文通的後代,他本人並不知曉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但他一直傳承祖訓,視此書為寶。但通過鑒定,《九天大濮史錄》敘述的仡佬族民族分佈區域與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地方申報的一致(如宣稱仡佬發源地在務川,而忽視了夜郎的核心區域在赤水河北盤江一帶),而與明清兩代地方誌記載,以及仡佬語地區古歌《敘根由》的描述嚴重背離;而且《九天大濮史錄》的文言文及仡佬語的語法錯誤頗多,當為現代作偽。
聚居在貴州西部如安順等地的仡佬族過去曾有以漢字六書造出的仡佬字,用來記錄一些民歌,不成體系,今多已不傳。
宗教信仰
仡佬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有的也信奉佛教。
風俗習慣
由於務川道真仡佬族長期和漢族及其他民族混居(可能漢化長達2000年以上),已沒有特色的風俗習慣。而婦女穿的短上衣、長筒裙和勾尖鞋現在多保留在安順六枝廣西隆林等仡佬族小聚居地。1949年前,貴州普安縣的仡佬族因保留着一種古代僚人的風俗鑿齒而被稱為「打牙仡佬」,「打牙」即女子出嫁前要打掉1-2顆上犬齒。
節日
- 春節是仡佬族的最大的節日,從正月初一到十五都有各種慶祝活動。其中「打龍花」和「打篾雞蛋」是這些活動中的特色。在正月初一,忌掃地、打小孩、煮生、下地幹活、倒水於門口等活動。
- 牛王節是在農曆十月初一,是仡佬族特有的節日,貴州懷仁、遵義一代的仡佬族,則稱之為「敬牛王菩薩」或「祭牛主」。在這一天,當地族人要殺雞備酒,點香燃燭燒紙錢,祈願保佑耕牛健壯,無病無災。養牛的人家在這一天停止使役家中的牛,讓他們休息。人們還要把牛廄收拾得乾乾淨淨,撲上厚厚的軟草,用最好的飼料餵牛。屆時要做兩塊大糯米糍粑掛在牛角,再牽牛到水邊讓牛看自己的影子,最後把糯米糍粑餵牛。沒養牛的人家要備酒肉、香燭、紙錢等,到自家的田地邊祭祀牛王菩薩,祈求保佑自己早日買上耕牛,或者租借別人的耕牛使用時順順當當,耕起地來又快又好。
- 吃新節是安順六枝等西部仡佬族散居區一年中的一個重要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