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可讀介質
人類可讀介質(human-readable medium)或人類可讀格式(human-readable format)是指人可以自然閱讀的數據或信息的表示。
在電腦運算領域,人類可讀數據通常指ASCII或Unicode文本,而不是它們的二進制表示。實際上,所有的數據都可以由適當配備並編程的計算機或機器來解析。選擇二進制而非文本格式的原因通常集中於存儲空間問題,二進制表示能占用更少的存儲空間(字節),並且在訪問時有着無需解析或轉換即可使用(輸入/輸出)的便利性。
在大多數情況下,人類可讀表示的替代方案是使用一種主要供電子、機械或光學設備或計算機讀取的數據的機器可讀格式或介質。例如,通用產品代碼(UPC)條形碼對人來說很難閱讀,但用於適當設備時則非常有效和可靠,通常伴隨着它的標籤的數字串則是條碼信息的人類可讀形式。在許多司法管轄區,零售購物中使用條形碼標籤必須也在商品上包含一份人類可讀的價格。
隨着標準化、高度結構化的標記語言(如XML)的出現,數據存儲的成本降低以及更快、更低廉的數據通信網絡使人們在人類可讀性與機器可讀性之間的折衷較以往更加常見。此外,這些結構化表示可以被非常有效的壓縮以進行傳輸與存儲。
人類可讀協議大大降低了調試成本。[1]
各個組織已經將人類可讀與機器可讀數據的定義標準化,以及將它們應用於各自領域,例如萬國郵政聯盟。[2]
術語「人類可讀」經常也被用於描述較短的名稱或字符串,它們較較長而複雜的語法表示來說更容易理解和記住,例如某些統一資源定位符字符串。[3]
「人類可讀」偶爾被用來描述將任意整數編碼為長串、系列英文單詞的方式。與十進制或其他緊湊的二進制文本編碼系統相比,英文單詞更易於被人閱讀、記住和輸入。[4]
參見
- 自帶文檔代碼:同時具有機器可讀與人類可讀的源代碼
- 機器可讀文檔
- 機器可讀數據
- 數據 (計算)
- 數據轉換
- Hellschreiber
- 人機交互
- 人因工程學
- 純文本
- quoted-printable
參考資料
- ^ RFC 3339 : "Date and Time on the Internet: Timestamps". section "5.2.
- ^ OCR and Human readable representation of data on postal items, labels and forms. Universal Postal Union. [2017-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7-16).
- ^ Human-readable URLs. Plone Foundation. [2009-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05).
- ^ RFC 1751 "A Convention for Human-Readable 128-bit Ke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