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亞洲歷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亞洲歷史描述一個由歐亞草原連接的幾個不同海岸地區(東亞南亞西亞)的集合體的歷史。

這幾個海岸地區是世界上最早誕生文明的地區。美索不達米亞印度河流域文明華夏文明具有相似的技術和想法,諸如車輪和算術。

史前時期

在公元前1萬年,今土耳其東南部的哥貝克力山丘可以視為新石器文化的開端。

在中國河北省的易縣的北福地史前文化連同磁山文化興隆窪文化和太行山東部文化填補了中國史前文化的空缺。[1]

青銅時期

銅石並用時代開始於約公元前4500年,青銅時代開始於約公元前3500年。

印度河流域文明是一個存在青銅器時期的文明,它處於印度次大陸的西部。通常認為,早期的印度教在這個文明中進行。

中國和越南同樣也被認為是金屬使用的中心。

鐵器時期

在亞洲的幾大主要文明中,鐵器時代伴隨着使用鐵製武器、盔甲的大量使用。

中東

在公元前6至4世紀期間,由居魯士二世建立的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統治從希臘土耳其至印度河流域和中亞地區。

亞歷山大大帝於公元前4世紀征服了波斯帝國。創建了短暫的希臘化時代。他並不能建立持久的穩定。在他死後,波斯分裂成弱小的王朝。其中包括塞琉古帝國,以及之後的安息帝國。至古典時期結束時,波斯地區重新融合成了薩珊王朝。有時也被認為第二波斯帝國。

羅馬帝國在塞琉古帝國之後控制了亞洲西部部分地區。

印度

孔雀王朝笈多王朝是印度的黃金時期。在科學、技術、藝術和宗教上的大量發明和發現成為印度文化上一個重要部分。始於印度次大陸的印度教和佛教,對南亞、東亞和東南亞產生重要的影響。

中國

約公元前1029年起,周朝開始出現並一直持續至約公元前258年。周朝使用一種分封制。他將權力給予地區諸侯,並且通過他們的忠誠來控制廣大的領土。結果,此時的中國往往是非中央集權化並且非常虛弱。周天子對於解決諸侯之間的紛爭,能起的作用很少。

秦始皇推翻了周朝最後的天子,統一了六國,建立秦王朝。秦王朝是第一個統一王朝。統治時期是公元前221年至前207年。[2]新皇帝廢除了分封制並且建立了一套在他直接統治下的官僚機構。

漢朝是繼秦朝之後,又一個大的帝國。在4個世紀中,漢朝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黃金時期。

中世紀

在這個時代,東方世界隨着貿易、移民和征服不斷擴張。

伊斯蘭的中東

在7世紀,伊斯蘭哈里發國家和其他伊斯蘭國家控制中東、高加索和中亞地區。

印度

南部印度的朱羅王朝在10世紀征服大部分東南亞地區。穆斯林侵入印度次大陸主要發生在12世紀。

穆斯林征服印度次大陸大致發生在12世紀後,不過早期的穆斯林征服在該地區僅造成有限的侵襲。

中世紀中國

古典時代後的中國經歷、明的興起和衰落。在這段時間,佛教傳至、儒家革新,官僚機構改善。

一個新的王朝於580年開始形成。楊堅自稱隋朝皇帝。不久他攻克了南方的陳朝,統一了中國。文帝被其兒子楊廣謀殺。他奪得帝位為隋煬帝。煬帝復興了儒家和官僚制度,因此得罪了貴族和游牧部落。之後,隋煬帝成為一位極度奢侈的皇帝,他因個人的奢迷生活以及征伐高句麗而過度消耗中國的資源。

隋朝重要的大臣李淵開始崛起。他於618年建立唐朝。唐朝建立了一個具有廣大疆域的帝國。自唐玄宗起,唐朝開始衰落。

至960年開始,中國大部分地區重新統一在宋朝之下。儘管宋失去了北方的領土並且未能擊敗北方的遼朝。他們是高度漢化的契丹人。宋朝以宋明理學的形式恢復了儒家。

蒙古帝國

13世紀,蒙古帝國征服亞洲大部分地區,從中國至歐洲。中世紀的亞洲是大汗的王國。從未有人像成吉思汗那樣控制這麼多的土地。

近代

17世紀,俄國開始擴張進入亞洲。他們最終控制整個西伯利亞以及於19世紀占領大部分中亞地區。自16世紀起,奧斯曼帝國控制安納托利亞、中東、北非和巴爾幹。16世紀,莫臥兒帝國控制印度大部分,開始印度第二個黃金時代。

明朝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他和之後的皇帝將蒙古人和他們的文化趕出中原地區。

近現代

清朝

1644年,東北部的滿洲人開始征服整個中國。滿清皇帝,其中尤其典型的康熙帝維持一個保守的國家,其中含有強大的官僚機構和學者。

當代

19世紀,俄國和英國在中亞地區互相爭奪。1916年,西伯利亞鐵路貫通。

在20世紀初期,歐洲殖民者占領部分亞洲地區,其中包括英屬印度英屬香港法屬印度支那葡屬澳門果阿。儘管沒有影響力,但是部分亞洲地區保持獨立。其中有波斯、泰國和中國。

20世紀亞洲重要人物:光緒帝慈禧太后溥儀孫中山袁世凱蔣介石蔣經國李登輝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趙紫陽江澤民李鵬伊藤博文東條英機昭和天皇甘地穆罕默德·阿里·真納金日成金正日李光耀東姑阿都拉曼馬哈迪·莫哈末蘇加諾蘇哈托保大帝胡志明李承晚朴正熙費迪南德·馬科斯科拉松·阿基諾諾羅敦·西哈努克波爾布特等等。

參考資料

  1. ^ New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and Researches in 2004 — The Fourth Archaeology Forum of CASS.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2007-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2). 
  2. ^ Stearns 2011,第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