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貝爾·馬加
于貝爾·馬加 | |
---|---|
法國國民議會議員 | |
任期 1951年6月17日—1959年5月22日 | |
達荷美總理 | |
任期 1959年5月22日—1960年8月1日 | |
前任 | 蘇魯-米岡·阿皮蒂 |
繼任 | 職務廢止 |
達荷美總統 | |
任期 1960年8月1日—1963年10月22日 | |
副總統 | 蘇魯-米岡·阿皮蒂 |
前任 | 職務創設 |
繼任 | 克里斯托夫·索格洛 |
總統委員會主席 | |
任期 1970年5月7日—1972年5月7日 | |
副總統 | 朱斯坦·阿奧馬德貝-托莫坦 |
前任 | 保羅-埃米爾·德蘇扎(最高軍事委員會主席) |
繼任 | 朱斯坦·阿奧馬德貝-托莫坦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法屬達荷美帕拉庫 | 1916年8月10日
逝世 | 2000年5月8日 貝南科托努 | (83歲)
墓地 | 帕拉庫于貝爾·馬加陵寢[1][2] |
政黨 | 達荷美民主集會 |
簽名 |
于貝爾·馬加(法語:Coutoucou Hubert Maga,1916年8月10日—2000年5月8日),達荷美(今貝寧)政治人物。
生平
生於帕拉庫。1933至1936年就讀於塞內加爾達喀爾的威廉·蓬蒂師範學校,在學校里與未來的尼日爾總統阿馬尼·迪奧里成為朋友。回國後曾在納蒂廷古任教,當過校長。1945年馬加被選為阿塔科拉省的顧問。1948年當選法屬西非大議會議員[3]。1951至1958年當選法國國民議會達荷美議員。1959至1960年任自治共和國總理。
1960年8月達荷美獨立後,馬加出任國家元首,同年12月出任總統,在獨立初期,該國維達的聖約翰堡仍然被葡萄牙占領,1961年8月1日,馬加派遣軍隊占領聖約翰堡,並驅逐了葡萄牙居民[4][5]。期間曾訪問中華民國[6]。1963年被軍事政變推翻並被軟禁。1965年獲釋後流亡多哥和法國。1969年12月達荷美發生政變,軍方於第二年決定舉行大選。馬加回國競選,並贏得大選,由於與朱斯坦·阿奧馬德貝-托莫坦、蘇魯-米岡·阿皮蒂兩人的傾軋,三人決定組成一個執政團,輪流擔任主席[7]。
1972年10月26日,馬蒂厄·克雷庫少校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總統委員會[8],馬加及另外兩名執政團成員隨即遭到軟禁,直到1981年才被釋放並前往巴黎[9][10]。2000年5月8日於科托努病逝。
外部連結
- ^ Religion / Les évêques du Bénin rendent hommage au feu Hubert Maga. [2021-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1).
- ^ PARAKOU : Les évêques du Bénin prient sur la tombe du feu Hubert Maga. [2021-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1).
- ^ 《當代國際人物詞典》編寫組 編. 《 当代国际人物词典》. 中國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0: 18 [2024-06-13]. OCLC 17049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13).
- ^ 元光. 西非新國達荷美. 南洋商報 (新加坡). 1961-08-15 [2024-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13).
- ^ 達荷美慶祝獨立週年收復失地聖約翰逐出葡萄牙官員葡提抗議指達國侵略. 南洋商報 (新加坡). 1961-08-04 [2024-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13).
- ^ 興於反共,衰於一中:中華民國的外交考古. 民報 (臺北市松山區: 民報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2016-07-03 [2024-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19).
- ^ 达荷美軍人又政变 宣佈接管文聀政府. 南洋商報 (新加坡). 路透社. 1972-10-28 [2024-06-13].
- ^ Houngnikpo, Mathurin C. Determinants of democratization in Africa: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enin and Togo.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2001. ISBN 9780761820635 (英語).
- ^ Lea, Chris. Political Chronology of Africa. Routledge. 2001: 40. ISBN 9781135356668.
- ^ Le Vine, Victor T. The Fall and Rise of Constitutionalism in West Africa. Journal of Modern African Studies. 1997, 35 (2): 190. S2CID 153723378. doi:10.1017/s0022278x97002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