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乞龜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乞龜閩南特有民間習俗,隨著福建閩南移民移居臺灣澎湖,成為澎湖的傳統文化,盛行於澎湖及澎湖先民移居之南台灣等地。廟宇將於元宵節(上元節)期間,提供平安龜供民眾向神明乞求回家,祈願家人一整年平安順遂、財運亨通。

起緣

「乞者,乞討也;者,瑞獸也。」簡言之,乞龜的含意就是向神明乞討祥龜之意。早期農業社會,百姓生活貧困,尤其遇到歉收之年,恰逢年關更加難過。因此,廟宇就會在年關剛過的元宵期間,將庫存的糯米麵粉五穀米糧作成糕點,印有龜殼壽紋,只要民眾向神明請示筊杯,經神明許可,就可以拿取所求之糕點,以渡年關。乞得之人須於來年豐收之時,另做龜紋糕點返還給神明,並予廟宇提供給其他需要度年關的民眾乞求[1]。由於乞求的民眾為感念神明助難之恩,於返還時多會返還重於去年所乞之糕點來答謝神恩,因此供民眾乞求的糕點將會一年一年比一年龐大。

演變

隨著時代演進,百姓生活富裕,因此傳統龜紋糕點的外觀越來越精緻化,而後及演變成將糕點塑為烏龜實體的樣貌,早期已五穀米糧為食材的麵粉龜、糯米龜,也漸漸多樣化成精緻的麵酥龜、花生糖龜、鳳片龜等點心龜。而隨著工商社會發展,百姓鮮少務農,因此過往以龜還龜的實體返還漸漸變成以價金來返還[2]

然而不變的是,生活困難或事業不順想轉運的民眾,仍然可以向廟方乞求平安龜回家,並餘乞求時發願來年返還的心意,等到來年元宵時節,再將發願心意連同去年所求平安龜本金一併奉還。而有感受到神明庇佑的民眾,依然會向神明乞龜,希望來年能夠好上加好;然而不同的是,民眾多會選擇隨乞隨還、不欠過年,以感念神明先前的庇佑有成,也表示自己並非貪婪妄求之人,希望神明能夠再多關照。

參考文獻

  1. ^ 《澎湖紅木埕武聖廟誌》,澎湖紅木埕武聖廟管理委員會, 1975.5 ,P.21
  2. ^ 《澎湖紅木埕武聖廟誌》,澎湖紅木埕武聖廟管理委員會, 1975.5 ,P.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