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蘇友誼紀念塔
38°48′31″N 121°13′45″E / 38.80849°N 121.22913°E
中蘇友誼紀念塔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遼寧省大連市 |
分類 | 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築物 |
時代 | 1957年 |
編號 | 1-32 |
認定時間 | 1961年 |
中蘇友誼紀念塔,又名中蘇友誼塔,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遼寧省大連市旅順口區的旅順博物館門前的廣場上,建成於1957年,為中國和蘇聯之間的友誼的紀念建築。1961年,該紀念塔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1945年8月,蘇聯按照雅爾塔會議的商定結果對日出兵作戰,並在戰爭結束之後占領了旅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中國方面海防能力不足,加之朝鮮戰爭爆發,蘇聯歸還旅順的日程多次被中蘇雙方推遲。1954年,赫魯曉夫決定將旅順歸還中方,並於當年10月12日發表《關於中蘇會議的公報》,蘇聯方面計劃於1955年5月31日之前全面撤出旅順[1]。此後國務院批准在旅順修建一座中蘇友誼的紀念建築[a]。1955年2月23日,中蘇友誼紀念塔在旅順博物館前的廣場上舉行奠基典禮,作為蘇聯紅軍和旅順人民共同戰鬥的紀念。中方代表宋慶齡、彭德懷、郭沫若、賀龍、聶榮臻,蘇聯駐華大使尤金[b]、駐大連總參事別良諾夫等出席了奠基典禮[4]:201,周恩來撰寫奠基碑文[5]。1955年5月26日,蘇軍全部撤出旅順[1]。1957年2月14日,中蘇友誼紀念塔正式落成。1961年,中蘇友誼紀念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
結構
中蘇友誼紀念塔,也稱中蘇友誼塔,高22.2米。塔基為花崗岩質地,平面呈正方形,長寬均為22米,其上建有兩層月台,每層月台四面正中均修建有台階,其餘邊緣修有漢白玉圍欄。第二層月台正中為塔身,高12米。塔身底部四周刻有浮雕。南面浮雕為天安門和克里姆林宮,東面為鞍鋼高爐,北面為旅順的風景和蘇軍勝利塔,西面為康拜因收割機在中蘇友誼農場秋收的場景。塔身上半部塔身為十二面柱形, 柱子的基部雕刻有20個神態民族各異的中蘇兩國人民群像,頂端四周雕刻有蓮花瓣,蓮花瓣上鑲嵌有一個中蘇友誼徽。上方承托一隻金色和平鴿。[5][6][7][8]:225-226
注釋
參考
- ^ 1.0 1.1 苏联归还旅顺的曲折历程. 共產黨員. 2007, 22: 46.
- ^ 秦九鳳. 周恩来坚决不同意苏联在旅顺建日俄战争纪念碑. 黨史博覽. 2011, 3: 64.
- ^ 於植元,董志正主編;《簡明大連辭典》編委會編. 简明大连辞典. 大連: 大連出版社. 1995-06-01: 1099. ISBN 7-80612-160-9.
- ^ 中共遼寧省委黨史研究室編. 辽宁省革命遗址通览 第1册 上. 北京: 中共黨史出版社. 2012-11-01: 392. ISBN 978-7-5098-1173-3.
- ^ 5.0 5.1 5.2 許明綱. 旅顺中苏友谊塔. 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1, 1: 113.
- ^ 許明綱. 旅顺中苏友谊塔. 文物. 1959, 11: 64.
- ^ 王香怡,周俊良. 探析中苏友谊纪念塔的文化内涵. 黨史博覽. 2011, 3: 64.
- ^ 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主編. 中国名胜词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1-10-01: 1192 [2015-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