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帖
歷史
乾隆皇帝將其與《快雪時晴帖》和《伯遠帖》合稱「三希」,並在養心殿西暖閣設立三希堂收納這三件書法。民國初年敬懿皇貴妃將此帖帶出宮。北平四大收藏家之一的郭葆昌在「品古齋」購得《中秋帖》和《伯遠帖》。郭葆昌向故宮博物院文物館副館長馬衡、徐森玉和科長莊嚴允諾,百年之後將此二帖無條件歸還故宮。1940年,郭葆昌去世,此二帖歸其子郭昭俊所有。1949年,中共解放軍解放北平前夕,郭昭俊帶着《中秋帖》和《伯遠帖》逃到台灣。郭昭俊向故宮博物院的副院長莊嚴表示願意出售「二希」。當時臺灣經濟凋敝,莊嚴四處籌措資金,終究沒能在約定的時間內拿出錢來。郭昭俊因做生意關係遠赴香港,將《中秋帖》和《伯遠帖》押給一位印度人。那印度人以十多萬港幣抵押給香港滙豐銀行,贖期定在1951年11月底。
1951年10月初,正在香港的徐伯郊得知此事,立即向鄭振鐸報告。徐伯郊又寫信給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馬衡向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報告此事的原委。1951年周恩來有意願將《伯遠帖》、《中秋帖》以50萬港幣購回並指示:「同意購回《中秋》、《伯遠》二帖。惟須派負責人員及識者前往鑑別真偽,並須經過我方現在香港的可靠銀行,查明物主郭昭俊有無訛騙或高抬押價之事,以保證兩帖能夠順利購回。」由徐鹿君、徐伯郊和郭昭俊三人化裝成船員赴港與滙豐銀行方面談判。是年12月3日,《中秋帖》和《伯遠帖》回到了北京。23日,「二希」在北海團城進行第一次展出,馬敘倫、陳叔通、章伯鈞等均在受邀之列;馬敘倫曾告訴馬衡,《中秋帖》並非真跡,而是米芾所臨[1]。1951年12月27日,王冶秋親自將《中秋帖》和《伯遠帖》交故宮博物院收藏。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
宋內府《宣和書譜》、明張丑《清河書畫舫》、《清河見聞表》、《清河秘篋表》、汪砢玉《珊瑚網書跋》,清顧復《平生壯觀》、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吳升《大觀錄》、內府《石渠寶笈·初編》等書著錄。
原文
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 卷前引首清高宗弘曆行書題「至寶」兩字。
- 前隔水乾隆御題一段。
- 帖正文右上乾隆御題簽「晉王獻之中秋帖」一行。
- 卷後有明董其昌、項元汴,清乾隆帝題跋,並附乾隆帝、丁觀鵬繪畫各一段。
- 卷前後及隔水鈐有宋北京「宣和」內府、南宋內府,明項元汴、吳廷,清內府等鑑藏印。
相關影視作品
外部連結
注釋
- ^ 馬衡的日記中寫道:「夷初(馬敘倫)我見甚深,指《中秋帖》為出自老米所摹,不知老米正從大令(王獻之)出也。見米未見王,故有此見解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