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龍屬
中國龍屬 化石時期:侏羅紀早期,
| |
---|---|
骨架模型(義大利MUSE科學博物館)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蜥形綱 Sauropsida |
總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亞目: | 獸腳亞目 Theropoda |
演化支: | 新獸腳類 Neotheropoda |
演化支: | 鳥吻類 Averostra |
演化支: | 堅尾龍類 Tetanurae |
屬: | †中國龍屬 Sinosaurus Young, 1948 |
模式種 | |
三疊中國龍 Sinosaurus triassicus Young, 1948
| |
其他物種 | |
| |
異名 | |
|
中國龍屬(屬名:Sinosaurus),舊稱中國雙脊龍,是一種獸腳亞目的肉食性恐龍,生存於侏儸紀早期,發現於中國雲南省的祿豐組,為二足行走的堅尾龍類,身長約5.6公尺。
此種恐龍曾長時間的被誤認為是雙冠龍,現在已被正名。
發現及物種
編號KMV 8701的化石最初在1987年發現,被認為是一個新的物種,並於1993年命名為中國雙脊龍(Dilophosaurus sinensis)[2][3][4]。其後於1994年發現了更完整的化石,並被歸類於同一物種。2003年,董枝明研究中國龍的標本,發現牠與中國雙脊龍非常類似。由於中國龍屬較早被命名,中國雙脊龍於是成了牠的異名[5]。
多年來,古生物學家將多個標本歸類為中國雙脊龍,現在屬於中國龍。董在2003年描述了編號LDM-LCA10的標本,包含一個頭顱骨及不完整的顱後骨骼[5]。2012年,徐星描述了兩個標本:編號ZLJ0003包括部份頭骨及部份顱後骨骼、編號ZLJT01為一個亞成年體,由前頜骨碎片、不完整的上頜骨、破碎的上頜、淚骨、成對的額骨、成對的頂骨、不完整的顱骨、不完整的齒骨、2個肋骨碎片以及一個尾部神經脊組成[6]。
正模標本(編號IVPPV34)發現於中國雲南省的祿豐組下層,包含一個上頜骨、破碎的下頜骨頭與牙齒。牙齒側面扁平,並在前後編緣都有鋸齒狀。牙齒向後彎曲。這樣的材料過於稀少以致於無法估量牠的確切體型。過去亦有其他化石被歸類為中國龍,現在證實屬於兩種原蜥腳下目[7][8][9],例如金山龍[10]
胡紹錦在1993年把編號KMV 8701標本歸類於中國雙脊龍[4]。在2013年,根據Currie等人的研究指出中國雙脊龍與三疊中國龍是相同物種[11]。標本KMV 8701是一個頭顱骨(長度為525毫米),並接近完整。KMV 8701的身長估計有5.6公尺,從而得知了中國龍的長度[5]。KMV 8701現在被歸類在中國龍屬,但仍缺乏詳細的描述。2012年,一個新的中國龍標本被敘述,代表著本屬的一個新物種[6]。
詞源
中國龍是由中國古生物學家楊鍾健在1948年所敘述、命名,模式種是三疊中國龍(S. triassicus)。屬名裡的「Sinae」是拉丁文的中國;種名則意指化石發現處的最初鑑定年代[12]。
敘述
腦殼
中國龍是唯一有發現完整腦殼的雙脊龍科。兩個部份腦殼化石在2012年之前被發現,並且可能是完整的,但被沉積物掩蓋。在2011年,一個保存良好的腦殼被發現,僅缺少額骨與眶骨[6]。
分類
中國龍最初被認為是種類似雙脊龍的腔骨龍超科恐龍。在2003年,奧利佛·勞赫(Oliver Rauhut)提出中國龍是種更衍化的獸腳類,接近冰脊龍和中國雙脊龍[13]。2013年Carano在一項尚未發表的研究中認為中國龍是種獸腳亞目[14]。過去中國龍屬曾被認為是個疑名[4][15][16],直到證實中國雙脊龍是牠的異名,中國龍屬才被認為是個有效屬[5][17]。
由於牠的顴骨前端並未接觸眶前孔邊緣,而且上頜骨牙齒是完全在眼眶前面,並在淚骨垂直線前結尾,類似南極洲的冰脊龍[18]。
2007年祿豐恐龍博物館在祿豐盆地發現了新的中國龍標本(編號ZLJT01),化石包含一個不完整的頭骨及其他顱後碎片。根據Smith等人的系統發生學研究,中國龍不屬於基礎雙脊龍科,而是種更先進的獸腳亞目類群[17]。
以下是由Christophe Hendrickx與Octávio Mateus所提出的演化樹,它將中國龍分類為冰脊龍的姐妹分類單元,並同屬於最基礎的堅尾龍類[19]。
獸腳亞目 |
| ||||||||||||||||||||||||||||||||||||||||||||||||||||||||||||||||||||||||||||||
古生物學
頭冠功能
中國龍與雙脊龍都擁有成對的頭冠,然而這個冠並非用來打鬥,很可能僅為展示功能[6]。
食性
中國龍的前頜骨及上頜骨之間有深缺口,董提出這個缺口用來容納下頜肌肉,使中國龍具備強大的咬合力。根據牠的下頜功率估計,中國龍可能為掠食性動物或食腐動物。董指出牠的前頜由狹窄的鉤狀喙覆蓋著,用於撕咬皮膚和肉。董研究中國龍的腳發現它和現代禿鷹類似。中國龍以雙腳行走,以適應捕捉大型獵物,例如原蜥腳下目[5]。
古病理學
古生態學
發現地
三疊中國龍的模式標本IVPP V34出土於中國雲南省祿豐組的張家窪地層,這是由暗紅色沉積物形成的岩床,年代估計為侏羅紀早期,約1億9600萬至1億8300萬年前。在此地發現的中國龍標本有:IVPP V97(postcrania)、IVPP V36(牙齒)、IVPP 37(牙齒)、IVPP V88(髂骨)、IVPP V35(牙齒和顱後骨骼)、IVPP V100、IVPP V48(牙齒和顱後骨骼),由楊和卞在1938年發現。FMNH CUP 2001-2003由E. Oehler和胡發現。FMNH CUP 2097、FMNH CUP 2098、FMNH CUP 2004、FMNH CUP 2005由楊和卞在1948年於張家窪岩層發現。
棲息地與生物
中國龍與以下幾種動物生存於同一時代的相同地區:可疑的鐮刀龍超科峨山龍、可能是獸腳亞目的蘆溝龍、早期哺乳類吳氏巨顱獸、中真鱷類的滇中龍、裝甲亞目的卞氏龍與大地龍、原蜥腳下目的祿豐龍、金山龍、昆明龍、金沙江龍、雲南龍。
大眾文化
中國龍經常以「中國雙脊龍」的形象出現在各種科普讀物中。
參考資料
- ^ Wang, G.F.; You, H.L.; Pan, S.G.; Wang, T. A new crested theropod dinosaur from the Early Jurassic of Yunnan Province, China. [中国云南早侏罗世一新具嵴冠兽脚类恐龙] (PDF). Vertebrata PalAsiatica. 2017, 55 (2): 177–186 [2017-08-29]. ISSN 1000-311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7-07-29).
- ^ Walker, A. D., 1964, Triassic Reptiles from the Elgin area: Ornithosuchus and the origin of Carnosaur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B, v. 248, p. 53-134.
- ^ Young, C.C., 1951, "The Lufeng saurischian fauna in China", Palaeontologica Sinica, C (13): 1-96
- ^ 4.0 4.1 4.2 Irmis, Randall. First Report of Megapnosaurus from China (PDF). PaleoBios. 2004-12-22, 24 (3): 11–18 [2013-05-0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8-12-17).
- ^ 5.0 5.1 5.2 5.3 5.4 Dong, Z.M. Contribution of New Dinosaur Materials from China to Dinosaurology (PDF). Memoir of the Fukui Prefectural Dinosaur Museum (Beijing: Fukui Prefectural Dinosaur Museum). 2003, 2: 123–131 [2014-07-1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4-04-07).
- ^ 6.0 6.1 6.2 6.3 Xing, L.D. Sinosaurus from Southwestern China.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Alberta (Edmonton). 2012: 1–286.
- ^ Walker, A.D. Triassic Reptiles from the Elgin area: Ornithosuchus and the origin of Carnosaur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B, Biological Sciences (The Royal Society). 1964, 248 (744): 53–134. JSTOR 2416617.
- ^ Young, C.C. The Lufeng saurischian fauna in China. Palaeontologica Sinica. C. 1951, (13): 1–96.
- ^ Glut, D.F. Dinosaurs, The Encyclopedia: Supplement 3. McFarland & Company. 2003: 495 [2014-07-14]. ISBN 0-7864-1166-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7).
- ^ Weishampel, D.B.; Dodson, P.; Osmolska, H. The Dinosauria (Second e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244–252 [2014-07-14]. ISBN 0-520-24209-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7).
- ^ Currie, Xing, Wu and Dong, in prep. Anatomy and relationships of Sinosaurus triassicus (「Dilophosaurus sinensis」) from the Lufeng Formation (Lower Jurassic) of Yunnan, China.
- ^ Young, C.C., 1948, "On two new saurischians from Lufeng, Yunnan", 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28: 75-90
- ^ Rauhut, O.W.M., 2003, The interrelationships and evolution of basal theropod dinosaurs. Special papers in palaeontology 69. The Palaeontological Association pp 215
- ^ M. T. Carrano. 2013. Taxonomic opinions on the Dinosauria.
- ^ Glut, D.F. Dinosaurs, The Encyclopedia: Supplement 4 4. McFarland & Company. 2006: 139 [2014-07-14]. ISBN 0-7864-2295-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7).
- ^ Xing, L.D.; Harris, J.D.; Toru, S.; Masato, T.; Dong, Z.M. Discovery of Dinosaur Footprints from the Lower Jurassic Lufeng Formation of Yunnan Province, and new observations on Changpeipus (PDF).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2009, 28 (1): 16–29 [2014-07-14]. ISSN 1671-255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3-04).
- ^ 17.0 17.1 Xing L D, Bell P R, Rothschild B M, et al. Tooth loss and alveolar remodeling in Sinosaurus triassicus (Dinosauria: Theropoda) from the Lower Jurassic strata of the Lufeng Basin, China. Chin Sci Bull, doi: 10.1007/s11434-013-5765-7
- ^ Glut, D. F. (1999). Dinosaurs, the Encyclopedia, Supplement 1: McFarland & Company, Inc., 442pp.
- ^ Christophe Hendrickx, Octávio Mateus. Torvosaurus gurneyi n. sp., the Largest Terrestrial Predator from Europe, and a Proposed Terminology of the Maxilla Anatomy in Nonavian Theropods. PLOS ONE. 2014-03-05, 9 (3): e88905 [2018-04-02]. ISSN 1932-6203. doi:10.1371/journal.pone.0088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11) (英語).
外部連結
- 恐龍.NET——中國古生物門戶網站。
- Info on Sinosaurus and other early dinosaurs
- Sinosauru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