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抗日戰爭主要戰役列表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2年1月8日) |
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以國軍為主)共進行大規模和較大規模的會戰22次,重要戰役200餘次,大小戰鬥近20萬次[1],總計殲滅日軍40餘萬人、偽軍118萬人[2]。戰爭結束時,接收投降日軍128萬餘人,接收投降偽軍146萬餘人[3]。
戰役 | 中日雙方部隊及主要將領 | 結果 |
---|---|---|
黑龍江戰役(江橋抗戰 哈爾濱保衛戰)
1931年11月4日-1931年11月18日 |
中:馬占山 日:張海鵬及關東軍 | 日本獲勝 |
第一次淞滬會戰 1932年1月-1932年3月 |
中:十九路軍蔣光鼐、蔡廷鍇;第五軍張治中 | 簽署停戰協定;上海非軍事化 |
長城戰役 1933年1月-1933年5月 |
中:張學良、何應欽、徐庭瑤、宋哲元 | 塘沽協定 |
熱河抗戰 1933年2月-1933年2月 |
中:張學良、湯玉麟 | 日軍勝利,熱河省併入滿洲國 |
綏遠抗戰 1936年11月-1936年12月 |
中:傅作義、湯恩伯、趙承綬、王靖國 | 中國獲勝 |
盧溝橋事變/平津作戰 1937年7月 |
中:宋哲元 | 日軍勝利,平津淪陷 |
太原會戰(南口戰役 平型關戰役 忻口戰役 娘子關戰役 太原保衛戰) 1937年9月12日-1937年11月8日 |
中: 閻錫山(總司令)、衛立煌、朱德、傅作義,六個集團軍,約580,000人 日:筱原純一郎、板垣征四郎(總司令),五個師,約140,000人 |
中方傷亡逾100,000人 日方傷亡近30,000人 |
淞滬會戰 1937年8月-1937年11月 |
總司令長官:蔣中正、副司令長官:顧祝同;
右翼軍:總司令張發奎,下轄第八、第十集團軍;
|
中方傷亡:270,000人. 日方傷亡:100,000人。 |
南京戰役 1937年12月 |
唐生智、劉湘、顧祝同,約100,000人:松井石根,八個師 | 中方傷亡軍人約50,000餘人(包括平民估計超過300,000人喪生) 日方傷、亡人數不詳 |
徐州會戰 1938年2月-1938年5月
|
中: 李宗仁(總司令)、湯恩伯、盧漢,600,000人,六十個部隊 日:磯谷廉介、板垣征四郎,兩個師(板垣第五師團、磯谷第十師團)240,000人,八個部隊 |
中方傷亡約20,000人:日方傷亡超過16,000人 |
蘭封會戰 1938年5月-1938年6月 |
中:薛岳 日:土肥原賢二 |
日軍勝利 |
武漢會戰 1938年8月-1938年10月 |
中: 蔣介石、薛岳、李宗仁,一百二十個師總兵力約1,100,000人,飛機100餘架,軍艦40餘艘 日:岡村寧次,官兵350,000,飛機500餘架,軍艦120餘艘 |
中方傷亡約400,000人:日方傷亡140,000人 |
廣州戰役 1938年10月 |
日本勝利,廣州及佛山增城等地淪陷,粵漢鐵路失守。 中國官兵陣亡2954名,傷5645名,失蹤2643名[4]日軍傷亡1923名[5] | |
南昌會戰 1939年3月-1939年4月 |
中:薛岳 日:岡村寧次 |
日本獲勝 |
隨棗會戰 1939年5月 |
中:李宗仁、李品仙、張自忠 日:岡村寧次 |
中國獲勝 中方傷亡28,000人;日方傷亡21,000人 |
第一次長沙會戰 1939年9月-1939年10月 |
薛岳、盧漢,30多個師和3個挺進縱隊共約240,000多人:100,000 | 中國獲勝 |
桂南會戰
|
日軍獲勝,占領南寧 | |
棗宜會戰 1940年5月-1940年6月 |
中: 李宗仁、陳誠、張自忠 | 日軍大勝 |
百團大戰 1940年8月-1940年12月 |
中: 彭德懷,120師、129師105個團及民兵約40萬人(正規軍逾20萬人) 日:多田駿-華北方面軍、獨立師、航空兵力與滿洲國軍隊約350,000人 |
日軍傷亡2.58萬人,俘虜敵人1.8萬多人,八路軍傷亡1.7萬餘人
日方:日軍與皇協軍傷亡失蹤總數約3千人 |
豫南會戰 1941年1月-1941年2月 |
中國獲勝 | |
上高會戰 1941年3月-1941年4月 |
中國勝利 | |
福州戰役 1941年4月18日-1941年4月21日 |
日本勝利 | |
晉南戰役 1941年5月-1941年6月 |
日本勝利 | |
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1年9月-1941年10月 |
中: 薛岳、盧漢 日:阿南惟幾 |
雙方均聲稱勝利 |
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1年12月24日-1942年1月16日 |
中: 薛岳、李玉堂、盧漢,兵力超過300,000 日:阿南惟幾,兵力約120,000 |
中方傷亡28,116人 日方傷亡約57000人(中方戰報)或約6000(日方戰報) |
滇湎路戰役 1942年3月-1942年9月 |
日軍佔領緬甸 | |
浙贛戰役 1942年5月-1942年8月 |
中方傷亡70,000餘人;日方傷亡36,000人 | |
鄂西會戰 1943年5月-1943年6月 |
中國勝利 | |
常德會戰 1943年11月-1943年12月 |
中: 孫連仲、王耀武,第6戰區,兵力約210,000 日:橫山勇,5個師團,兵力約60,000 |
中國勝利 |
豫湘桂會戰 1944年4月-1944年12月 |
中:蔣鼎文, 薛岳, 張發奎, 100萬 日: 岡村寧次, 橫山勇, 畑俊六 51萬 |
中方:損失兵力五六十萬, 傷亡~300,000 日方傷亡: 約70,000. |
長衡會戰 1944年5月-1944年8月 |
中:薛岳 | 日軍勝利 |
第四次長沙會戰 1944年5月-1944年6月 |
中:薛岳、方先覺、楊森 | 長沙失守 |
衡陽保衛戰 1944年6月-1944年8月 |
中:方先覺 日:橫山勇 |
中方17,000餘人(其中5,000餘人陣亡) (中國官方數字:6,000餘人) 日方19,380餘人(含瘟疫傷亡總計30,000餘人) (日軍陸軍部官方數字:傷亡12,186人) |
桂柳會戰 1944年8月-1944年12月 |
日軍勝利 | |
福州戰役 1944年9月27日-1944年10月4日 |
日本勝利 | |
滇西緬北戰役 1943年10月-1945年3月 |
中國勝利,建立中印公路補給線。 | |
密支那戰役 1944年5月-1944年8月 |
中:鄭洞國、孫立人 | 盟軍勝利 |
強渡怒江戰役 1944年6月-1944年7月 |
中國第二十集團軍慘勝 | |
湘粵贛戰役 1945年1月-1945年2月 |
日軍攻陷贛州 | |
豫西鄂北會戰 1945年3月-1945年5月 |
日本控制老河口 | |
湘西會戰 1945年4月9日-1945年6月7日 |
中: 何應欽(陸軍總司令),兩個方面軍及若干集團軍,中美聯合空軍 日:板西一良(第二十軍司令官),七個師團約七至八萬官兵 |
中國勝利,中方傷亡20,601:日方傷亡20,000人 |
桂柳反攻戰役 1945年4月-1945年8月 |
中國勝利, 中方死傷不詳:日軍4,000人死亡,5,000人被擊傷 |
參考文獻
引用
來源
- 書籍
- 郭汝槐 主編:《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
- 張洪濤、陳冠任 編:《國殤——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戰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