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國製圖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禹跡圖,或禹公足跡圖,於1137年刻石[1],位於中國陝西省西安市碑林中。該圖採用「計里畫方」的繪製方法,橫方七十一,豎方七十三,全圖總共有五千一百一十三個邊長為1厘米的方格。每方折地百里,換算成比例尺相當於1:500萬。圖中河流的位置、走向以及海岸輪廓線與現代實測編繪地圖非常接近[2]。雕刻的背面是另一幅地圖《華夷圖》

中國製圖學始於公元前5世紀的戰國時期。隨着漢朝的擴張,其製圖範圍超出了中國的邊界。到11世紀的宋朝,就有繪製在網格上的高精度地圖問世。在15世紀,明朝航海家鄭和進行了一系列南海印度洋及更遠地區的航行,並製作了中國以外地區的地圖,儘管早在唐朝就出現了中國本土以外的世界地圖。

中國的地理研究始於戰國時期。隨着漢朝的壯大,它的範圍擴大到中國本土之外,隨着漢代發明的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逐漸盛行,從宋代元代明代清代開始將其用於地理研究。鄭和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航海家之一,以他的一次遠洋航海而聞名。

地圖的傳說

中國古代有一個傳說叫河伯獻圖,意為「河伯向大禹傳授黃河河圖」。在夏朝,一位河神送給大禹一塊石頭,上面刻有記錄黃河水情的河圖,大禹使用地圖治理了黃河

總的來說,中國早期製圖學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原始地圖、古典地圖和勘測地圖。原始地圖是簡易的地圖,仍然沉浸在神話和傳說中。直到漢代,古典地圖才開始出現。

最早在歷史文獻中提及地圖

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及地圖的文獻追溯至《史記》卷86中。《史記·燕召公世家》中記載:太子丹陰養壯士二十人,使荊軻獻督亢地圖於秦,因襲刺秦王[3]太子丹荊軻去刺殺秦王以阻止秦滅。荊軻冒充燕國使者,說要獻給秦王一幅督亢圖,並將燕國的肥沃之地割讓給秦國,以換取兩國和平。地圖被捲起來裝在木匣里,裡面藏着一把塗毒的匕首[4]。 荊軻一邊把地圖給大王看,一邊慢慢展開地圖,直到匕首露出來,然後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過去。秦王猛然醒悟,急忙拔劍,轉身斬斷荊軻左腿,荊軻倒在地上,把匕首朝秦王扔去,但沒射中。就這樣,荊軻被湧上的衛兵殺死了[5]。從那時起,中國的歷史文獻中就經常提到地圖。 [6]

早期倖存者

禹跡圖

倖存下來的有中國以外地區的地圖最早為宋朝(960-1279)所作。公元 1137 年刻在石頭上的地圖顯示了中國的 500 個定居點和十多條河流,包括朝鮮越南的大部分地區。 [7]

秦代地圖

放馬灘5號墓紙質地圖殘片

1986年,在甘肅省放馬灘一號戰國墓中發現了七幅地圖。這些地圖是用黑墨繪製在四塊長方形的松木上,長為26.7厘米,寬度在 15 到 18.1 厘米之間,描繪了四川省嘉陵江的支流水系。七張地圖覆蓋的區域相互重疊,但總共覆蓋了107×68公里。 [8]

除放馬灘一號墓出土的七幅木版地圖外,還有一張紙質地圖殘片(5.6×2.6 cm)於1986年在放馬灘5號墓墓主胸前發現。這座墓可追溯到西漢早期,因此地圖可追溯到公元前 2 世紀初。該地圖顯示了山脈、水道和道路等地形特徵,據信涵蓋了戰國時期的秦國[9] [10]

來源

  1. ^ Jacques Gernet. A Histor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1 May 1996: 339–. ISBN 978-0-521-49781-7. 
  2. ^ 地图上的中国——《禹迹图》. m.thepaper.cn. [2023-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7). 
  3. ^ 司馬遷. 史记·燕召公世家. 
  4. ^ Needham, Volume 3, 534.
  5. ^ 图穷匕见的主人公是谁?这个成语背后有什么故事?. 國學在線. [2023-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11). 
  6. ^ Needham, Volume 3, 535.
  7. ^ Mapping China's World: Cultural Cartography in Late Imperial Tim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ichard J. Smith, Rice University.
  8. ^ Hsu, Hsin-mei Agnes. Raaflaub, Kurt A.; Talbert, Richard J. A. , 編. Geography and Ethnography: Perceptions of the World in Pre-Modern Societies. John Wiley & Sons. 2009: 44–45. ISBN 9781444315660. 
  9. ^ Yi, Xumei; Liu, Xiuwen. Allen, Susan M.; Lin, Zuzao; Cheng, Xiaolan; Bos, Jan , 編. The History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ese Calligraphy, Printing and Library Work. Walter de Gruyter. 2010: 64. ISBN 97835984417903 
  10. ^ Behr, Wolfgang. Bray, Francesca; Dorofeeva-Lichtmann, Vera; Métailié, Georges , 編. Graphics and Text in the Production of Technical Knowledge in China: The Warp and the Weft有限度免費查閱,超限則需付費訂閱. Brill. 2007: 113. ISBN 9789004160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