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Vivlegend
维基见习编辑 |
说说我的想法,目前还很粗糙简陋,连文字也没有想得很有条理,但先贴出来,日后一定会慢慢改好的。
让每个人拥有自己的百科全书
前言
只收集对自己有价值和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自己想起时可以迅速找到----根据自己的分类。 我想人们经常涉足的应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是对自己重要、有价值的内容。携带一本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比如维基在线百科全书)并不总是必要的,甚至有点儿不可思议。也许人们更愿意带上一本轻便的收集了自己最感受兴趣内容的手册(当然随着兴趣的漫延、知识面的扩大这本手册会日渐成长为一本真正的百科全书,重要的一点是,它一直都是完全以个人为中心,自己决定条目的去留,自己编辑条目) (对于维基的一个缺点,即多人的合作,也许会破坏原作者的编写思路,成为一个七拼八凑的大杂烩。当然也不排除蓄意破坏,修改一些关键数据,使维基百科丧失权威性,如果连真实正确都不保,那开放就没有意义了。当然这种说法有夸大其词的地方,只是强调不容忽略) 在个人百科全书中编写条目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当然我不是说不要到在线百科全书里写,而是说先在个人百科全书中写好,当作一个备份吧。(对于同步历史记录,我觉得在个人维基百科中有三个选择,一是不存档,一旦更新,只留最新的内容;二是只保留在“个人维基百科”出现过的文章(推荐),而不同步所有历史存档;三当然是同步维基在线服务器中所有关于该条目的历史存档,有时是有意义的。) 对于不喜欢自己的条目被肆意“篡改”的作者,这儿有条更好的路。 或经过自己精心编排整理的参考文献,可以轻松地从一个概念(条目)跳到另一个概念,并可随意切换,因为阅读器支持多页面浏览功能,这样的阅读是有效率的。维基百科满足了人们刨根问底的愿望。 目前除IE外,多数浏览器都支持(如Opera)或通过安装插件支持(如Firefox)多页面浏览功能。据说今夏推出的IE7.0测试版也将支持此功能。在阅读时点击页面中另一链接条目(蓝色标识),会自动在新页面中打开。 条目都可以方便地管理,首先按一定的检索方式(默认A-Z的字母顺序)浏览条目,找到特定条目,勾选(前面做个小方框,想想电子邮件管理),然后执行删除、剪切、复制等操作。 微软的百科全书是做成了光盘销售的,但即使拥有那么一本(权且不说钱的问题),那也是英文的,还必须了解和习惯它的分类方案,并且真正使用到的远没有那么多,也许不会超过20%,因此不必要随时拿着一整本书,灵活的方式是在线查找自己需要的内容并收集到个人百科全书中。当然不否定一整套百科全书的意义,那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巨大工程,可以在里面找到任何想要的内容,这也是人类的一大设想,微软在努力,维基也在努力,当然还包括别的百科全书工程,但对于个人来说,这样的工程太浩大,虽然可以心情徜徉于知识的浩瀚海洋中,但毕竟人的精力有限,个人关注的重点不同,对于别的内容基本上了解一下就够了,只有对自己有价值的内容才值得自己关注、收集并精心整理以满足自己的随时需要。
这种书的特点是
01可以收集维基条目
它是以条目为基本单元,在IE浏览器中查看某个条目时,可以通过安装在IE中的插件,比如是“收集此条目到维基阅读器”(暂时叫这个名字,它实际上就是一种网页浏览器,只不过根据自己的需要加入了一些特殊功能),这样这个“条目”的页面就完整地保存到了本地,并做了适当处理存储在一个小型数据库中,便于维基阅读器快速读取。
02打印
条目本身即是基于网页,所以可以所见即所得方式轻松实现打印。当然阅读中只需要文字内容和图片,因此可做适当处理,只打印文字和图片部分,页面上的其它所有元素均可去除掉。
03最重要的作用当然是阅读了
对于已经收集到本地的内容它可以像在IE中浏览一样,完整的呈现条目原貌,即说可离线阅读,而且可以像在线一样将要找的条目键入搜索框,点进入,如果本地存有该条目,则立即进入条目;如果没有则提示联机到维基网站下载,这时如果联机,即可在维基阅读器中打开该条目直接阅读,当然别忘了收集该条目如果需要的话,如果没有收集,离线后可能无法查阅了,必须到IE中设置“脱机工作”,点开“历史”,然后找到该条目浏览。
04条目的管理
条目按一定的顺序存放,以便检索。这个顺序可以是按首字母顺序,也可以按类别,当然用户可以任意定义所有条目的排序规则,或称检索规则。举个例子说,想单独建一本“世界各国概貌”,对于它包含条目的分类法,可以按洲际分,按社会制度分,按发展程度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也可以按“三个世界的划分”分,只要定下个规则,用户可以任意处置条目,而且各种分法可以并存,可以切换。我相信这一方式的实现,将体现出电子书较之传统纸质书籍的优越了。
05搜索
可以很方便地搜索,从条目名、所有文字内容中搜索键入的关键字,当然也可以搜索图片,图片也是一个基本单元。搜索也是电子书的巨大优势,如果纸质书籍有此功能,在看书时不知会方便多少,要知道某个概念在哪些页有,或这本书中有没有相关内容,就不必看完所有目录,或翻遍了一整本书去找各个涉及的部分。不用多说,这种优势太明显了。
06可以离线编辑
即可以在无网络的环境下修改(编辑)条目内容,上传图片,(实质上是上传到一种临时文件夹,或我把它叫做中转存储库,模拟上传到服务器),这种编辑应与在线编辑无异。等自己离线编辑的内容比较完善了,特别对于工程大一点儿的条目,上传到服务器只是简单地复制源码的过程,当然要注意自己编辑的对象是否已有人编辑好,不像冒然覆盖别人的成果。这种离线编辑的实现将促成个性百科全书的形成,人们会将收集到的资料以百科全书的方式编辑到自己的书中,由于它可以自定义分类,强大的查找(搜索)功能,和极快的访问速度,将使之变成一种极为便利的资料库,还有什么理由让人不喜欢它呢?它会比PDF,chm更适合阅读和存储资料。
07重新检索
对已条目以蓝色标识,是说对存储在本地硬盘上的条目重新检索,就像Google桌面搜索一样,先检索已存条目数据,根据检索结果,重新对每个页面加以红蓝标识,本地硬盘数据库中有的标以蓝色,本地没有的标以红色。若联机,只要点击页面上刷新按钮,即可重新标识。当然除了在维基阅读器内直接联机查看外,还可以用IE,因此不必觉“刷新”一项略显麻烦。
08方便地拆分合并
这个个人百科全书可以方便地拆分合并。当只需要几个或少量条目参考时,当然没必要带上整个数据库,(当收集和自己编辑百科全书成为习惯时,人们也许在工作时会习惯带上它了),而是选定这些条目新建一本百科全书,比如单独建一本“世界各国概貌”,然后可对其修改,添加新条目,本来百科全书间就并没有主次,当然认定一本为主是推荐的做法。日后又可以合并,对重复条目选覆盖或默认重命名(比如条目名后加<1>,并列入“待比较条目”,由用户日后比较选去留即可)。当然拆分时,也可以在原书中保留条目,相当于复制了一些条目过去用于新建一本,这样在合并时,只对内容有更改的条目选择去留即可。当然还可以手动解决问题。也许拆分的功能使得日后用户共享一些特别专辑成为可能。
09附加
等到时机成熟可考虑一些扩展设置,比如设计个性化的封面,对于不同专题的百科全书(那样也许不叫百科了,这样说,对于不同侧重),当然要做不同的封面来表现书的内容;在页面中加入某些漂亮的图标,当点击它们时,会弹出一个精致的提示框,至于提示些什么,比如,这个条目的原作者是谁,基本资料(如果需要,这个可以在更新页面内容时,勾选相应选项即可)、这个条目所处的多种分类(列出它所处的各个分类名,比如,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按国家发达程度分>、处于亚洲<按洲际分>、是第三世界国家<按三个世界的划分>、是社会主义国家<按社会制度分>),它们会在弹出的精致小窗口中展示出来,因为这种分类是后期人为的,在页面中仍然是按下载的内容显示的,所以这个提示有其必要。而事实上,这个提示的内容也是自定义的,可以默认设置一两个提示规则,缺省时使用,但用户可以自己决定内容,甚至设计小框的样式。
10同步历史记录
对于同步历史记录,我觉得在个人维基百科中有三个选择,一是不存档,一旦更新,只留最新的内容;二是只保留在“个人维基百科”出现过的文章(推荐),而不同步所有历史存档;三当然是同步维基在线服务器中所有关于该条目的历史存档,有时是有意义的。
11多页面浏览
可以轻松地从一个概念(条目)跳到另一个概念,并可随意切换,因为阅读器支持多页面浏览功能,这样的阅读是有效率的。维基百科满足了人们刨根问底的愿望。 目前除IE外,多数浏览器都支持(如Opera)或通过安装插件支持(如Firefox)多页面浏览功能。据说今夏推出的IE7.0测试版也将支持此功能。在阅读时点击页面中另一链接条目(蓝色标识),会自动在新页面中打开。
尾声
这本百科全书的前提要求条目本身具有权威性(至少是正确的),内容详实,叙述简明流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这本书的价值,所以要强调这一点,是看到维基中文百科目前条目还不多,非常有价值的条目也不多(这些条目需要专业人士精心编辑),整体质量还不高而说的。当然维基阅读器可以收集任何语言的条目,不过对于中国用户而言,最多的还是中文条目。希望阅读器的出现可以促进维基条目质量提升计划的快速发展,可以促进人们收集整理自己的资料来丰富自己的资料库,并进而热爱编辑一些条目与大家分享,并通过分享更正条目可能出现的错误,对条目进行扩充,更好地组织语言表述条目等。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如何更有效地对知识进行收集,整理,排序并快速访问会成为一个新的问题,“维基阅读器”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诞生”的。虽然目前它仅止于我的个人设想,但它不久一定会出现或者已经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