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JuneAugust/List of protected cruisers of China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致远”号防护巡洋舰

中国防护巡洋舰列表收录自19世纪清朝筹建新式海军后,所有由大中华区政权订购、接收、购买、计划、建造或者服役的防护巡洋舰。这其中包括曾在晚清政府治下的新式海军以及中华民国政府领导的中华民国海军旗下订购、入列、服役的舰只。

中国海军防护巡洋舰就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一时期的产物,正值全球海军力量加速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就在防护巡洋舰这一类型的军舰诞生初期,在英国订购海军舰只的晚清政府就已经注意到这一新生事物。在甲午战争之前,清政府通过向西方国家采购先进舰艇和自主建造。在1883年,中国第一艘防护巡洋舰“济远”号就在英国开工建造。此后逐步形成了一支以防护巡洋舰为主的现代化海军舰队,包含如“致远”号“靖远”号等舰艇,成为了中国第一代近代海军的代表。这些军舰不仅用于保卫沿海和海外利益,还在中日战争和其他国际冲突中发挥了作用。

随着军事技术的快速进步,防护巡洋舰逐渐被更先进的装甲巡洋舰以及战列舰所取代。尽管如此,防护巡洋舰在中国海军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反映了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海军现代化的努力与成就。

历史

防护巡洋舰也称为“穹甲巡洋舰”,得名于其为弥补无防护巡洋舰战场生存力较弱的缺陷,而专门在轮机舱上方铺设一层装甲的设计[1]。区别于装甲巡洋舰模仿铁甲舰的防护形式,最早于1878年出现的英国防护巡洋舰“康莫斯”号英语HMS Comus (1878)[a]在轮机舱等要害部位的上方加装了一层装甲甲板以避免敌方炮弹从上方击穿船壳后对轮机等部位造成伤害[1][2]。这一设计思路一时风靡英国的舰船设计界[1]。同一时期,中国在英国订造的“超勇”号“扬威”号等舰只就采用了这种设计方案[1]

在实际的使用中,英国设计师们发现随着动力设备越来越巨大,原本设计安装在低于水线位置的防护甲板势必要抬升到水线以上[1]。而水线以上的装甲甲板在水线部位中弹时完全无法保护机舱等重要部位[1]。因此,乔治·伦道尔英语George Wightwick Rendel在1881年进一步发展出了一种剖面看起来类似穹顶的装甲铺设方案:在舰只中央部位的装甲随着动力设备舱顶高出水线,而两侧的部位则铺设斜伸到水线之下的斜甲,这种方案因此在中国得名为“穹甲”[1][3]。最早使用这一方案的舰只仅在舰体中部的轮机舱、锅炉舱以及弹药库等部位铺设装甲,比如利安德级巡洋舰[1][3]。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为智利设计建造的“埃斯梅拉达”号开始在整个舰体的水线以下安装穹甲[1]。在这之后,伦道尔又为意大利皇家海军设计建造了“乔万尼·包桑”号巡洋舰[b]以完善防护巡洋舰的设计思路[5]。此时在英国订购建造的致远级海天级应瑞级都采用了这种设计方案[1]

在德国,设计师鲁道夫·哈克德语Rudolph Haack[c]采用了一种剖面呈弧形的龟背穹甲[1]。最早采用这一设计的就是其为中国建造的“济远”号[1]。然而由于其穹甲甲板全都低于水线以下,一旦中弹,舰只依然有沉没的危险[7]。因这一设计的安装位置和加工难度,在“济远”号之后,德式防护巡洋舰开始效仿英式设计[8]。此后,为加强台湾海防,李鸿章又命令驻德公使许景澄在当地订购两艘巡洋舰[9][10]。这两艘在“济远”号的基础上改善了相关设计缺陷,如加高了穹甲,增大了储煤仓以及轮机舱等[9]。在此基础上,德方工程师又提出了加装舷侧水线装甲的方案,最终成为经远级[9]。中法海战后,为了加强广东海防力量,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令福州船政协助造舰[11]。由此将一艘在建的横海级炮舰的改进型交付广东水师,命名为“广甲”号[11]。该舰是一艘铁胁木壳穹甲巡洋舰[12]。而剩下三艘由两广集资的舰只就是广乙级巡洋舰[13]甲午战争结束后为了重建水师,清政府又向德国订购了一批巡洋舰[14]。这批与日本海军“吉野”号相似的仿英国阿姆斯特朗首尾楼式巡洋舰就是海容级巡洋舰[14]。甲午海战后,载洵考察英国后订购了一批训练巡洋舰[15]。综合清政府的需求,最终英国造船厂交付了“肇和”号“应瑞”号两艘巡洋舰[16]。之后美国方面也得到了和肇和级同样方案的一艘造舰订单[17]。但该舰在辛亥革命后最终因民国政府没能支付尾款而被变卖给希腊海军[18]

各舰概述

表头内容说明
建造者 舰只的建造者名称
主炮 主炮数量和类型
装甲 舰体装甲的最大厚度
排水量 作战时舰只满载排水量[d]
推进器 传动轴的数量,推进系统的类型、可提供的最高航速和功率
成本 购买或者建造舰艇的费用
服役 舰只开建和结束建造的日期以及其最终结局
龙骨敷设 开始安放龙骨、开始舰体建造的日期
下水日期 舰只下水的日期
交付日期 舰只交付使用或正式入役的日期
结局 舰只最终结局(例如沉没、拆解)

依照不同的文献和书籍的记载,同一舰只的分类有所不同;在不同的时期,对同一舰只的用途分类也有所变化。其中“济远”号虽然因其防护方案被划分为防护巡洋舰[20],但部分资料也将其称为装甲巡洋舰[21]或者钢甲巡洋舰[22]经远级在被分类为防护巡洋舰[23]的同时,也有资料将其归类为装甲巡洋舰[21][24]。同样,致远级虽然被分类为防护巡洋舰[20],但也有来源将其归类为装甲巡洋舰[21][25],或者轻型巡洋舰[26]广乙级在被分类为穹甲防护巡洋舰[27]的同时,也有部分资料将其归为鱼雷巡洋舰[28],或者轻型巡洋舰[29]。肇和级在建造时定位为练习巡洋舰[30],但在依其防护方式被划分为穹甲巡洋舰[31]的同时,也有资料将其称之为轻巡洋舰[32]。“福安”号在建成时形制为运输舰,但由于加装有火炮且被用于国家海防任务,因此也被归属为军舰[33]。海天级虽然按照防护方案会被划分为防护巡洋舰,但在清政府朝堂议事中却被称为装甲巡洋舰[34]

“济远”号

为返回中国而装有两根张挂风帆桅杆的“济远”号[35]

出于对时任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不信任,李鸿章命驻德公使李凤苞在德国再订购一艘巡洋舰[36]。于是经过考察后,李凤苞在正在建造“定远”号“镇远”号的伏尔铿造船厂又订造了一艘穹甲巡洋舰,工厂编号131,这就是后来由李鸿章命名的“济远”号[36]。作为德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穹甲巡洋舰,该舰同样由定远级的工程师鲁道夫·哈克负责设计[36]。该舰的订购款则来自购买定远级两舰的余款和从淮军第八案报销款中挪用的部分银两[37]

该舰武装包括舰首2门210毫米克虏伯炮,舰尾1门150毫米克虏伯炮,2门47毫米多管速射炮以及9门37毫米单管速射炮[38]。除此之外,还装备有4具15寸鱼雷发射管和2艘舰载鱼雷艇[38]

建成初期,“济远”号因中法战争而被迫留在德国,直到战后才和“定远”号以及“镇远”号一起编队回国[39]。1885年11月中方接收后该舰被编入北洋水师[39]。1891年6月,本舰与“定远”号、“镇远”号一同访问日本[40]。1894年与“广乙”号一同运送兵力抵达朝鲜牙山湾,在返程途中于丰岛附近遭遇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吉野”号“浪速”号突袭[40]。在这次战斗中,“济远”号被击伤[40]。之后,本舰又在同年9月的黄海海战中重伤并撤离战场[40]。最终在1895年2月的威海卫战役中,北洋水师战败向日本投降,本舰也被俘虏并收编[40]

舰名 建造者 主炮 装甲 排水量 推进器 成本 服役
开建日期 下水日期 交付日期 结局
“济远”号

(Chi Yuan)[41]

 德国伏尔铿造船厂[42] 2门210毫米(8英寸)舰炮[42][38] 14英寸(356毫米)(主炮台)[42][38] 2,355公吨(2,318长吨)[38][42] 2具螺旋桨,4座燃煤锅炉[e]驱动2台蒸汽机,15节(28千米每小时;17英里每小时)[f],1,925匹指示马力(1,435千瓦特)[38][g] 68.6万两银[44][h] 1883年2月17日(订造)[42] 1883年12月1日[42][45] 1884年9月[45][i] 1895年2月17日,向日军投降,后被以原名编入日本舰队,1904年11月30日,日俄战争期间在旅顺外海触雷沉没[39][46]

经远级

1888年的“来远”号

为重建中法战争后几乎全灭的闽台海防,李鸿章设想在济远级的设计基础上由英德两国的工厂分别建造两艘新的巡洋舰[47]。之后在时任驻英公使曾纪泽的建议下对设计案重新选型,在驻德公使许景澄的沟通研究下,1887年改由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设计建造为新式的装甲巡洋舰[47][48]

作为德国历史上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款装甲巡洋舰,经远级由伏尔铿造船厂的设计师鲁道夫·哈克德语Rudolph Haack主持设计[47]。鲁道夫同时也是中国海军铁甲舰定远级的设计师[49]。在设计上,经远级与铁甲舰类似,但舰体尺寸略大于济远级[50][51]。动力部分为两座卧式三段膨胀式蒸汽机,4座锅炉安放在两个锅炉舱,预定装煤320-350吨[50]。外观上本级舰仅有单桅,舰上设置双烟囱,桅杆在烟囱后面,此为最明显的识别特征[52]

本级在舰体中部的弹药舱、蒸汽机以及轮机等部位的外围用一层装甲围绕防护[51]。因水线之上易受到攻击,而水线下有水的阻隔,经远级采用上厚下薄的斜面水线装甲带[53]。但装甲带各装甲板因为是拼接而成,接缝处中弹即可能造成破裂进水[54]。主炮露炮台采用后部敞开式炮罩,厚度为1.5英寸(38毫米),炮台胸墙装甲厚8英寸(203毫米)[54]司令塔侧壁厚度6英寸(152毫米),其顶盖与塔壁留有较高的空隙,中间仅通过几根柱子相连[54]。这种设计虽然改善了观察视野,但也为弹片和小口径炮弹能从缝隙中飞入其中留下了隐患[54]

本级以两门克虏伯1880式35倍径210毫米钢套箍炮为主炮,还安装与定远级相同口径的两门克虏伯1880式35倍径150毫米钢套箍炮为副炮[54]。此外,两舰还装备有两门克虏伯75毫米舢板炮、两门哈乞开斯47毫米速射炮、两门哈乞开斯37毫米5管速射炮等作自卫用[55]。可能因经费所限,两舰都没有设计艉楼,也未装设尾炮[47][56]。在水线以下,本级舰只还装设有撞角并分别在舰艏和两舷分别装设了两具鱼雷发射管[56]

两舰建成后与在英国建造完工的“致远”号汇合并于1887年回到中国并被编入北洋水师[47][57]。两舰在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47]。在战斗中,“经远”号战沉,“来远”号重创退出战斗[58]。在第二年的威海保卫战中,“来远”号被日军击沉[59]

舰名 建造者 主炮 装甲 排水量 推进器 成本 服役
开建日期 下水日期 交付日期 结局
“经远”号

(King Yuen)

 德国伏尔锵造船厂[60] 2门210毫米(8英寸)舰炮[61] 9.5英寸(241毫米)(水线)[61][62] 2,900公吨(2,854长吨)[61] 2具螺旋桨,4座圆式燃煤锅炉驱动2台往复式蒸汽机[61],15.5节(28.7千米每小时;17.8英里每小时)[61][j],4,400匹指示马力(3,300千瓦特)[63][k] 87.0万两银[44] 1885年1月1日[47] 1887年1月3日[64] 1887年1月[9]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期间中弹引发弹药库殉爆沉没[65]
“来远”号

(Lai Yuen)

 德国伏尔锵造船厂[60] 2门210毫米(8英寸)舰炮[9] 9.5英寸(241毫米)(水线)[62][9] 2,900公吨(2,854长吨)[20] 2具螺旋桨,4座圆式燃煤锅炉驱动2台往复式蒸汽机[20],16节(30千米每小时;18英里每小时)[20][l],4,400匹指示马力(3,300千瓦特)[63][20][m] 87.0万两银[44] 1885年1月1日[47] 1887年3月25日[64][20] 1887年3月[9] 1895年2月6日威海卫保卫战中被日军鱼雷击中沉没于刘公岛海军基地[9]

致远级

停泊在英国的“靖远”号[66]

在向德国订购两艘装甲巡洋舰的同时,李鸿章也托驻英公使向英国订购了两艘防护巡洋舰[2]

本级两舰以阿姆斯特朗公司为意大利建造的“多加利”号英语Italian cruiser Dogali[n]为蓝本[69]。在后者的基础上,致远级增加了武器装备并减少了动力系统的重量占比,这使得本级两舰成为同类舰只中火力较好但航速较低[70]

就在两舰加入北洋水师后不久,清政府就停止为水师增加新装备[71]。由此,两舰成为在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旗下最先进的军舰[71]

舰名 建造者 主炮 装甲 排水量 推进器 成本 服役
开建日期 下水日期 交付日期 结局
“致远”号

(Chih Yuan)

 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72] 3门210毫米(8英寸)舰炮[73] 3英寸(76毫米)(司令塔)[73]4英寸(102毫米)(装甲甲板)[74] 2,300公吨(2,264长吨)[73][65] 2具螺旋桨,4座高式燃煤锅炉驱动2台卧式往复蒸汽机[65],18.5节(34.3千米每小时;21.3英里每小时)[73],6,850匹指示马力(5,110千瓦特)[73] 85.0万两银[44] 1885年10月20日[75] 1886年9月29日[73] 1887年7月23日[73] 1894年9月17日,大东沟海战期间被击中鱼雷发射管后爆炸沉没于大鹿岛西南16.9公里海域[76]
“靖远”号

(Ching Yuan)

 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65] 2,300公吨(2,264长吨)[73][65] 2具螺旋桨,4座高式燃煤锅炉驱动2台卧式往复蒸汽机[65],18.5节(34.3千米每小时;21.3英里每小时)[45],5,500匹指示马力(4,100千瓦特)[45] 85.0万两银[44] 1885年10月20日[75] 1886年12月14日[73][65] 1887年7月9日[73][65] 1895年2月9日被击中搁浅,之后自沉[45][o]

“广甲”号

“广甲”号

1884年,调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开始花钱大力整顿海防[78]。1885年,广东水师以22万两白银向福州船政订购了一艘铁协木壳的穹甲巡洋舰,这就是当时广东水师最大军舰的“广甲”号[79]

该舰服役后的早期一直在广东水师旗下运作,并曾在1894年5月与“广乙”号“广丙”号一同北上参加会操[79]。之后“广甲”号返回南方并负责押送作为岁贡荔枝前往天津[79]。之后因甲午战争的爆发,本舰被留在了北洋水师[79]。在黄海海战中,“广甲”号作为“济远”号僚舰跟随在“经远”号、“致远”号之后[80]。在北洋水师主力舰队围攻日军军舰时,“广甲”号也参与了作战,但当“济远”号逃离作战水域时,“广甲”号也跟随撤退[80]。在退往大连的途中,“广甲”号在三山岛触礁搁浅,之后因无法自救而被迫弃舰[80]

舰名 建造者 主炮 装甲 排水量 推进器 成本 服役
开建日期 下水日期 交付日期 结局
“广甲”号  大清福州船政[81] 1门150毫米(6英寸)舰炮[79][p] 1,296公吨(1,276长吨)[79][q] 单具螺旋桨,2座燃煤锅炉驱动1台三涨往复式省煤蒸汽机,14.2节(26.3千米每小时;16.3英里每小时),1,600匹指示马力(1,193千瓦特)[79][84] 22万两[83][81] 1885年11月24日[85][86] 1887年8月6日[83][85][87] 1887年12月4日[85]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期间,在逃跑途中触礁搁浅于三山岛,后自毁[80]

广乙级

被日军俘获后停泊在吴港的“广丙”号[88]

广乙级可视为穹甲防护巡洋舰[27]

“广乙”号和“广丙”号建成后起初都在广东水师服役,并曾在1894年5月与“广甲”号一同北上参加会操[89]。演习结束后,因朝鲜局势紧张,两舰被留在北洋水师准备备战[89]。在丰岛海战中,“广乙”号被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重创,在向北撤退的途中搁浅在朝鲜十八岛附近[89]。因自救无门,“广乙”号被迫自毁,成为甲午战争中中国损失的第一艘军舰[89]。“广丙“号先后参加了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保卫战,战后被日本海军俘获收编[90]。之后,保持原名的“广丙”号在1895年10月被派往台湾负责警戒,并在12月21日在澎湖列岛触礁沉没[90]。“广丁”号建成后被留在福州船政,并更名为“福靖”号[90]。甲午海战结束后,为了填补北方海防空缺,“福靖”号于1895年12月被调往旅顺[90]。1898年6月,该舰在旅顺附近遭遇台风而撞上海滩损毁[90]

舰名 建造者 主炮 装甲 排水量 推进器 成本 服役
开建日期 下水日期 交付日期 结局
“广乙”号  大清福州船政[81] 3门120毫米(5英寸)舰炮[89][r] 1英寸(25.4毫米)(装甲甲板)[28]

2英寸(50.8毫米)(司令塔)[27]

1,000公吨(984长吨)[89][s] 单具螺旋桨,2座康邦省煤双缸蒸汽机,16.5节(30.6千米每小时;19.0英里每小时)[t],2,400匹指示马力(1,789.7千瓦特)[85] 20万两[83][81] 1888年1月2日[80] 1889年8月28日[83][80] 1890年11月30日[80] 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中在朝鲜十八岛附近搁浅后自毁[89]
“广丙”号  大清福州船政[27] 3门120毫米(5英寸)舰炮[91][u] 1,000公吨(984长吨)[91][v] 单具螺旋桨,2座康邦省煤双缸蒸汽机,16.5节(30.6千米每小时;19.0英里每小时),2,400匹指示马力(1,800千瓦特)[91] 26万两[81][w] 1887年7月28日[89] 1891年4月11日[83][89][93] 1891年12月18日[89] 1895年2月14日威海卫保卫战后投降,后被编入日本舰队,同年12月21日在澎湖遭遇风暴而沉没[94]
“福靖”号  大清福州船政[27] 3门120毫米(5英寸)舰炮[87] 1,000公吨(984长吨)[27][x] 1座燃煤锅炉驱动2台蒸汽机,16.5节(30.6千米每小时;19.0英里每小时),2,400匹指示马力(1,800千瓦特)[27] 20万两[83][81] 1889年11月4日[95] 1893年1月20日[83][96] 1893年12月16日[97] 1898年6月10日在旅顺港外遭遇台风沉没[98]

海天级

1897年,交付前的海天舰,舰上仍挂英国海军旗

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后,清政府计划重建北洋舰队[99]。然而因战后受到《马关条约》巨额赔款的压力,早在1894年就已经在中国开展布局的英国海军退役少将敦乐伯发现中国政府无力购买新军舰[100]。直到1896年3月英国驻华公使代办宝克乐(William Nelthorpe Beauclerk)从时任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处得知中方计划从阿姆斯特朗公司购买军舰[101]。最终在当年9月由恭亲王奕䜣上报计划订购阿姆斯特朗公司2艘巡洋舰的计划[102]

海天级两舰由菲利普·瓦茨设计,为了适应当时的中国港口条件,在4300吨的排水量下吃水仅有不到6米深[103]。由于配备了17000匹马力的蒸汽机,两舰以24节的最高航速跻身当时世界最快的巡洋舰行列[103]。同样,舰上装备的2门8英寸主炮使其具备世界顶尖的火力水准[103]。此外还装备有10门120毫米副炮和12门47毫米炮,以及4门37毫米炮和5具鱼雷发射管[103][104]

两舰于1899年回到中国后,就成为重建海军的核心战力,也是近代中国海军史上仅次于定远级铁甲舰的大型军舰[105]。然而在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海天”号奉命从烟台往江阴运输军用物资时,在长江口外嵊泗列岛西侧泗礁山附近遇到大雾触礁沉没[106][107]

北洋政府时期,海军部从清政府手中继承了本级舰[108]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海圻”号于1937年9月被拆除武装自沉在长江的江阴段作为沉船封锁线的一员[109]。1942年,占领嵊泗列岛的日军对“海天”号沉船残骸进行了多次掠夺打捞[110]。1959年,“海圻”号残骸被再次发现并最终于1960年打捞出水后拆解[109]

舰名 建造者 主炮 装甲 排水量 推进器 成本 服役
开建日期 下水日期 交付日期 结局
“海天”号  英国泰恩河畔纽卡斯尔埃尔斯维克造船厂[111] 2门203毫米(8.0英寸)舰炮[111] 6英寸(152.4毫米)(司令塔)[111][112] 4,300公吨(4,232长吨)[111][113] 2具螺旋桨,4座圆形锅炉[y]驱动4台霍索恩-莱斯利复合蒸汽机[111],24节(44千米每小时;28英里每小时)[113],17,000匹马力(13,000千瓦特)[111] 33万6659英镑[117][z] 1897年2月16日[117] 1897年11月25日[117] 1899年3月28日[117] 1904年4月25日在鼎星岛触礁沉没[119][120]
“海圻”号  英国阿姆斯特朗劳沃克船厂[121] 2门203毫米(8英寸)舰炮[122][123] 6英寸(152.4毫米)(司令塔)[111][112] 4,300公吨(4,232长吨)[111][122] 2具螺旋桨,4座圆形锅炉[y]驱动4台霍索恩-莱斯利复合蒸汽机,24节(44千米每小时;28英里每小时)[aa],17,000匹指示马力(12,676.9千瓦特)[111][122] 328000英镑[118][ab] 1896年11月11日[117] 1898年1月24日[117] 1899年5月10日[117] 1937年9月25日自沉于江阴江面,1959年冬被发现后于1960年5月27日打捞起并拆解[109]

海容级

清末海军时期的“海容”舰[125]

经历了甲午战争北洋水师的全灭后,清廷开始了重建海军的工作[126]。早在1895年2月初,当北洋水师被围困在威海卫时,重建方案被提出[127]。此时的南洋大臣张之洞就已经主张购置穹甲快船五、六艘作为牵制日军的重要战力[127]。当年8月,光绪皇帝令有过购置经远级两舰经验的时任驻德公使许景澄在德国调查订购新战船的相关事宜[128]。不久,许景澄向德国伏尔铿船厂索取最新的军舰设计[126]。伏尔铿方面除了前无畏舰的方案外,还提交了一份防护巡洋舰方案作为辅助补充[126]。本级也是德国首款自行建造的仿阿姆斯特朗艏艉楼式巡洋舰[14]

本级所需经费与战后订购自英国的海天级防护巡洋舰一样,都是在向外资银行筹借、用以偿付《马关条约》赔款的款项内调拨。经费不足使得实际付款颇有拖延。1898年3月24日,时任驻德公使吕海寰催促朝廷尽快解决尾款事宜。3月29日,总理衙门回电称,风闻美国政府为了美西战争而正在扩军备战,打算以高出30%的价格买下三舰,务求吕公使稳住德方勿将其出售。3月30日,中方即将拖欠的款项汇出[129]。即使如此,财政紧张的问题仍挥之不去,三舰回国时仅安装了主副火炮,后来才陆续安装剩余武器[130]

本级主炮为三门克虏伯40倍径150毫米速射炮。为加强火力计,前部安排两门主炮;但因本级建造当时德国尚未掌握双联装火炮的制造技术,故此舰艏主炮仿照德国自己的十飞礼级铁甲舰的布置方式,两门并排安装在艏楼的位置,艉楼则单独设置一门主炮[131]。副炮是有8门105毫米副炮,另外还安装有2门60毫米炮、4门37毫米炮和1具鱼雷发射管[104][ac]。防护方面,装甲甲板倾斜部分为56毫米,轮机舱部分加强到76毫米;水平部分40毫米[131]。主副炮炮盾为25毫米,司令塔50毫米[132][131]

回国后,三舰被编入北洋水师并在南北水师合并后被编入巡洋舰队[14]。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武昌起义初期三舰均效力清廷,对革命军给予了相当的杀伤[133]。随着革命思想在三舰内逐渐传播,人心动荡,三舰遂在萨镇冰默许下自行脱离战场,并在九江起义参加革命[134]。但此后全国陷入军阀混战的时代,军费无着的各舰艇只好依附变幻不定的军阀势力。“海琛”号先是在1917年参加了护法舰队,却又在1923年投靠了直系军阀加入渤海舰队[14]直奉战争后渤海舰队被奉系军阀吞并,“海琛”号编入东北海军[14]。“海容”号、“海筹”号一开始效忠北洋政府,二次革命时协助镇压讨袁军[135]护国战争时期协助对抗护国军[136]第一次直奉战争时期依附直系北伐战争时又倒向南京国民政府,再次成为中央海军一分子[137]。九一八事变后“海琛”号先是跟随东北海军退到山东,之后又反戈成为粤海舰队一员[14]。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已经老旧的三舰全部自沉长江[138]。1959-1964年上海打捞部门陆续捞起三舰拆解炼钢[139],均未见有任何物品保留下来[140]

舰名 建造者 主炮 装甲 排水量 推进器 成本 服役
开建日期 下水日期 交付日期 结局
“海容”号  德国伏尔锵造船厂[122][141] 3门150毫米(6英寸)舰炮[122][141] 76毫米(3.0英寸)(轮机舱)[131] 2,950公吨(2,903长吨)[122][141] 2具螺旋桨,4座圆形锅炉驱动两台四缸三胀往复蒸汽机,19.5节(36.1千米每小时;22.4英里每小时)[141],7,500匹指示马力(5,592.7千瓦特)[122][131] 163000英镑[142] 1896年秋[143] 1897年9月15日[141][144] 1898年7月27日[145][14] 1937年9月25日自沉于长江江阴至靖江段[138],1959年4月25日打捞出水后拆解[14]
“海筹”号 163000英镑[142] 1897年12月11日[141][144][143] 1898年8月24日[145][14] 1937年9月25日自沉于长江江阴至靖江段[138],1964年打捞出水后拆解[14]
“海琛”号 163000英镑[142] 1898年2月12日[141][144][143] 1898年9月21日[14]

戊戌政变当天)[145]

1937年9月25日自沉于长江江阴至靖江段[138],1960年打捞出水后拆解[14]

肇和级

“应瑞”号

1909年,载洵和萨镇冰等人为筹备新设立海军部的相关事务,出发前往欧美等国[146]。他们此行在考察各国海军的同时,也准备购买一批新式军舰[146]。为此,载洵在英国向此前多次为中国海军提供舰只的阿姆斯特朗公司订购了1艘训练用巡洋舰[146]。该舰由阿姆斯特朗公司首席设计师约书亚·佩雷特英语J.R. Perrett[ad]以英国GEM级英语Topaze-class cruiser“紫石英”号英语HMS Amethyst (1903)[ae]为蓝本设计[146]。此后,又以这一设计方案在维克斯造船厂建造另一艘[146]。虽然两舰同属一级,后者在尺寸和排水量上都略小于前者[146]。两舰建成时,作为其订购母国的清政府已经覆灭,继承大统的民国政府在设法结清剩余的造舰款项后将两舰领回[148]

两舰入役后先是备编入练习舰队,之后很快就被卷入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149]

舰名 建造者 主炮 装甲 排水量 推进器 成本 服役
开建日期 下水日期 交付日期 结局
“肇和”号  英国埃尔斯维克造船厂[31] 2门152.4毫米(6英寸)舰炮[150] 76毫米(3.0英寸)(司令塔)[151] 2,750公吨(2,707长吨)[31][152][af] 3具螺旋桨[31],2座亚罗水管锅炉、4座圆形锅炉驱动3台帕森斯透平机[153][154],22.25节(41.21千米每小时)[ag],8,797匹指示马力(6,560千瓦特)[151][ah] 21万英镑[146][118] 1910年11月7日[151] 1911年10月23日[31][156] 1913年3月14日[157] 1937年9月21日被日军飞机炸沉[149][ai]
“应瑞”号  英国维克斯造船厂[31] 2,460公吨(2,421长吨)[31][152] 3具螺旋桨[31],4座怀特·佛斯特(White Foster)水管锅炉、两座圆形锅炉驱动3台透平机[153][154],22.12节(40.97千米每小时)[aj],8,622匹指示马力(6,429千瓦特)[151][ak] 20.4万英镑[146][159] 1910年[151] 1911年7月13日[31][151] 1913年4月16日[157] 1937年10月23日在南京采石矶附近江面被日军飞机炸沉[149][160]

“飞鸿”号

在知道中国方面向英国订购了两艘巡洋舰后,美国军火企业迫使国务院邀请清政府代表团前往美国[146]。最终,纽约造船公司如愿得到一艘“肇和”号方案的巡洋舰订单[161]。该舰被命名为“飞鸿”号[146]。然而该舰建成时清政府已经被推翻,且民国政府没能及时兑现其向美国发行的国库债券[148]。为此美国方面于1914年将该舰转卖给了希腊并由后者更名为“艾利”(Έλλη)号[al][149]

舰名 建造者 主炮 装甲 排水量 推进器 成本 服役
开建日期 下水日期 交付日期 结局
“飞鸿”号  美国纽约造船公司[31] 2门152.4毫米(6英寸)舰炮[31] 76毫米(3.0英寸)(司令塔)[31] 2,600公吨(2,559长吨)[31] 3具螺旋桨,4座圆式单烧回火水管锅炉、两座圆形火管锅炉驱动3台透平机,21节(39千米每小时),8,650匹指示马力(6,450千瓦特)[31] 20万英镑[163] 1911年4月[164] 1912年5月4日[31] 因民国政府无力兑现抵付建造款的国债,于1914年被希腊转购,更名为“艾利”号,最终于1940年8月15日在爱琴海提诺斯岛港口被意大利潜艇“海豚”号英语Italian submarine Delfino (1930)[am]击沉[149]

CNT穹甲巡洋舰

1913年4月10日,民国政府与瑞记洋行签订了共320万英镑的借款合同,用于分别向德国和奥匈帝国订购总计18艘驱逐舰[165]。然而4月26日,英国为首的六国银行团与民国政府签订下了《中华政府善后借款合同[165]。该合同以民国政府下海关和盐务等收税权利为抵押,借给民国政府2500万英镑[165]。这一期间,英国发觉到此前民国政府已与德国签订有6艘驱逐舰的借款建造合同,于是以同为六国银行团之一为由,反对德国单方面获取利益,最终使这6艘驱逐舰的建造计划流产[166]

此后,瑞记洋行不甘心失去交易机会,又与民国政府商议将原本用于德国工厂建造驱逐舰的120万英镑款项改为向奥匈帝国船厂订购舰只[167]。借此机会,双方将订购内容从原本的6艘驱逐舰升级为3搜最新式样的穹甲巡洋舰[168]。经瑞记洋行推荐,建造工厂也变成了奥匈帝国蒙法尔科内谏地利船厂英语Cantiere Navale Triestino[an][169]。从现有资料可知,该级3艘同型巡洋舰的设计类似缩小版的“斯邦上将”号巡洋舰英语SMS Admiral Spaun[ao][170]。在设计中,无线电成为了该级巡洋舰的标配装备[171]

这三艘舰只都于1914年在蒙法尔科内开工建造[172]。然而由于奥匈帝国海军对这几艘舰只的觊觎,在建造初期就对设计做了符合自己习惯的修改[173]。随着1915年意大利军队占领蒙法尔科内,这几艘舰只在同年6月都陷入了停工状态[172]。1917年,随着民国政府为抗议德国实施无限制潜艇战而与德国和奥匈帝国断交,在同年10月,奥匈帝国收复蒙法尔科内后就直接接管了这几艘半成品舰只[174]

1918年,随着奥匈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被肢解,推测这几艘还在建造中的巡洋舰就此被拆解[175]

舰名 建造者 主炮 装甲 排水量 推进器 成本 服役
开建日期 下水日期 交付日期 结局
65  奥匈帝国谏地利船厂英语Cantiere Navale Triestino[169] 4门150毫米(6英寸)斯科达速射炮[169] -[ap] 1,800公吨(1,772长吨)[169][aq] 8座煤油混烧锅炉驱动2座蒸汽机,24.5节(45.4千米每小时;28.2英里每小时),9,000匹指示马力(6,711千瓦特)[169][ar] 30.05万英镑
(含弹药)[170]
1914年[172][as] 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奥匈帝国战败而拆毁[175]
66 30.05万英镑
(含弹药)[170]
1914年[172][at] 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奥匈帝国战败而拆毁[175]
67 30.05万英镑
(含弹药)[170]
1914年[172][au] 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奥匈帝国战败而拆毁[175]

脚注

注释

  1. ^ 译名参考自《中国军舰图志 1855-1911》[1]
  2. ^ 译名参考自《意大利巡洋舰史》[4],另有来源译作“乔万尼·鲍桑”号[3]
  3. ^ 译名参考《历史学与当代中国社会 2015年全国历史学博士后论坛论文集》[6]
  4. ^ 历史学家埃里希·格鲁纳(Erich Gröner)指出,满载被定义为“(等于)排水量加上满载燃料油、柴油、煤、备用锅炉给水、飞机燃料和特殊设备”。[19]
  5. ^ 另有来源记载为“6座锅炉”。[42]
  6. ^ 另有来源记载为“16.5节”[42]或“18节”[43]
  7. ^ 另有来源记载为“2800马力”。[42]
  8. ^ 另有来源记载为“680204两”[37]
  9. ^ 另有来源记载为“1885年11月8日”[39]
  10. ^ 另有来源记载为“15节(28千米每小时;17英里每小时)”[50]
  11. ^ 另有来源记载为“5,000匹指示马力(3,700千瓦特)”[50]
  12. ^ 另有来源记载为“15节(28千米每小时;17英里每小时)”[50]
  13. ^ 另有来源记载为“5,000匹指示马力(3,700千瓦特)”[50]
  14. ^ 译名参考自《意大利巡洋舰史》[67],另有来源译作“多加里”号[68]或者“道加里”号[69]
  15. ^ 另有来源记载为“2月10日由‘广丙’舰击沉以免被敌军获得”[77]
  16. ^ 甲午海战时期改装成3门150毫米克虏伯舰炮。[82]
  17. ^ 另有来源记载为“1300吨”[83]
  18. ^ 另有来源记载为“1门150毫米(5.9英寸)舰炮”[87]
  19. ^ 另有来源记载为“1030吨”[83]
  20. ^ 另有来源记载为“14节”[83]
  21. ^ 另有来源记载为“1门150毫米(5.9英寸)克虏伯炮”[92]
  22. ^ 另有来源记载为“1030吨”[83]
  23. ^ 另有来源记载为“20万两”[83]
  24. ^ 另有来源记载为“1030吨”[83]
  25. ^ 25.0 25.1 本级锅炉的数量有不同说法。《中国军舰图志》[114]和《清末海军舰船志》记载为4座普通圆形锅炉和4座双头圆形锅炉(两面均有炉门)[115];《The Chinese Steam Navy 1862-1945》为12座锅炉[116]
  26. ^ 另有来源记载为“328000英镑”[118],或者“328242英镑”[103]
  27. ^ 另有来源记载为“24.5节”[124]
  28. ^ 另有来源记载为“328242英镑”[103]
  29. ^ 另有来源记载为“1门60毫米炮、6门37毫米炮、6门8毫米炮以及4具450毫米发射管”[132]
  30. ^ 译名参考自《清末海军舰船志》。[147]
  31. ^ 译名参考自《清末海军舰船志》。[147]
  32. ^ 另有来源记载为“2600吨”[118]
  33. ^ 另有来源记载为“13节”[155]
  34. ^ 另有来源记载为“20节,6000马力”[118]
  35. ^ 另有来源记载为“1937年9月25日”[158]
  36. ^ 另有来源记载为“13节”[155]
  37. ^ 另有来源记载为“20节,6000马力”[159]
  38. ^ 译名参考自《泰恩河上的黄龙旗》[162],另有来源译作“赫勒”号[149]
  39. ^ 译名参考自《中国军舰图志 1855-1911》[149]
  40. ^ 译名参考自《民国海军舰船志 1912-1937》[169]
  41. ^ 译名参考自《民国海军舰船志 1912-1937》[170]
  42. ^ 目前文献缺失相关记载[169]
  43. ^ 另有来源记载为“1,860公吨(1,831长吨)”[169]
  44. ^ 另有来源记载为32节(59千米每小时;37英里每小时),30,000匹指示马力(22,371千瓦特)”[169]
  45. ^ 另有来源记载为“1915年春”[173]
  46. ^ 另有来源记载为“1915年春”[173]
  47. ^ 另有来源记载为“1915年春”[173]

引文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陈悦 (2015),第241页.
  2. ^ 2.0 2.1 张黎源 (2020),第282页.
  3. ^ 3.0 3.1 3.2 张黎源 (2020),第283页.
  4. ^ 日本海人社出版 (2014),第18页.
  5. ^ 张黎源 (2020),第284页.
  6. ^ 赵兴胜 (2017),第208页.
  7. ^ 陈悦 (2015),第241-242页.
  8. ^ 陈悦 (2015),第242页.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徐平, 胡珺 & 李强 2015,第287页
  10. ^ 及耀斌 (2001),第256页.
  11. ^ 11.0 11.1 陈悦 (2015),第116页.
  12. ^ 徐平, 胡珺 & 李强 (2015),第299页.
  13. ^ 陈悦 (2012),第256页.
  14. ^ 14.00 14.01 14.02 14.03 14.04 14.05 14.06 14.07 14.08 14.09 14.10 14.11 14.12 陈悦 (2015),第164页.
  15. ^ 陈悦 (2013),第341-343页.
  16. ^ 陈悦 (2013),第347-349页.
  17. ^ 陈悦 (2013),第350-353页.
  18. ^ 陈悦 (2013),第354-358页.
  19. ^ Gröner (1990),第ix页.
  20.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徐平, 胡珺 & 李强 2015,第286页
  21. ^ 21.0 21.1 21.2 中国海军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 1998,第1995页
  22. ^ 王兆成 (2008),第120页.
  23. ^ 陈忠海 2019,第104页
  24. ^ 田树珍 2020,第76页
  25. ^ 夏征农 (2007),第267页.
  26. ^ 谢宇 (2004),第191页.
  27. ^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陈悦 (2009),第258页.
  28. ^ 28.0 28.1 陈悦 (2015),第122页.
  29. ^ 徐平, 胡珺 & 李强 (2015),第300-301页.
  30. ^ 陈悦 2012,第341页
  31. ^ 31.00 31.01 31.02 31.03 31.04 31.05 31.06 31.07 31.08 31.09 31.10 31.11 31.12 31.13 31.14 陈悦 (2015),第166页.
  32. ^ 邓一帆 2017,第1294页
  33. ^ 陈悦 (2016),第577页.
  34. ^ 中国航海博物馆 (2017),第239页.
  35. ^ 陈悦 (2015),第45页.
  36. ^ 36.0 36.1 36.2 陈悦 (2015),第46页.
  37. ^ 37.0 37.1 姜鸣 (2014),第138页.
  38. ^ 38.0 38.1 38.2 38.3 38.4 38.5 徐平, 胡珺 & 李强 2015,第291页
  39. ^ 39.0 39.1 39.2 39.3 陈悦 (2015),第48页.
  40. ^ 40.0 40.1 40.2 40.3 40.4 中国海军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 1998,第894页
  41. ^ 陈悦 (2009),第97页.
  42. ^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陈悦 (2015),第44页.
  43. ^ 及耀斌 (2001),第255页.
  44. ^ 44.0 44.1 44.2 44.3 44.4 戚其章 1981,第66页
  45. ^ 45.0 45.1 45.2 45.3 45.4 徐平, 胡珺 & 李强 2015,第290页
  46. ^ 徐平, 胡珺 & 李强 2015,第292页
  47. ^ 47.0 47.1 47.2 47.3 47.4 47.5 47.6 47.7 陈悦 (2015),第62页.
  48. ^ 韩俊英 (1997),第111-112页.
  49. ^ 陈悦 (2009),第160-161页.
  50.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陈悦 (2009),第161页.
  51. ^ 51.0 51.1 陈悦 (2015),第254页.
  52. ^ 陈悦 (2009),第162页.
  53. ^ 陈悦 (2015),第255页.
  54. ^ 54.0 54.1 54.2 54.3 54.4 陈悦 (2009),第164页.
  55. ^ 陈悦 (2009),第165页.
  56. ^ 56.0 56.1 陈悦 (2009),第166页.
  57. ^ 陈悦 (2009),第169页.
  58. ^ 陈悦 (2015),第62-63页.
  59. ^ 陈悦 (2015),第63页.
  60. ^ 60.0 60.1 陈悦 (2009),第290页.
  61. ^ 61.0 61.1 61.2 61.3 61.4 徐平, 胡珺 & 李强 2015,第288页
  62. ^ 62.0 62.1 陈悦 (2015),第60页.
  63. ^ 63.0 63.1 刘笑阳 2019,第176页
  64. ^ 64.0 64.1 陈悦 (2009),第168页.
  65. ^ 65.0 65.1 65.2 65.3 65.4 65.5 65.6 65.7 徐平, 胡珺 & 李强 2015,第289页
  66. ^ 陈悦 (2015),第58-59页.
  67. ^ 日本海人社出版 (2014),第21页.
  68. ^ 西风 (2019),第90页.
  69. ^ 69.0 69.1 大连市近代史研究所 (2016),第27页.
  70. ^ 大连市近代史研究所 (2016),第28页.
  71. ^ 71.0 71.1 陶红亮 (2017),第27页.
  72. ^ 徐平, 胡珺 & 李强 (2015),第292-293页.
  73. ^ 73.00 73.01 73.02 73.03 73.04 73.05 73.06 73.07 73.08 73.09 徐平, 胡珺 & 李强 2015,第293页
  74. ^ 陈悦 (2015),第53页.
  75. ^ 75.0 75.1 Wright 2000,第73页
  76. ^ 徐平, 胡珺 & 李强 2015,第294页
  77. ^ 陈悦 (2015),第56页.
  78. ^ 陈悦 (2012),第448页.
  79. ^ 79.0 79.1 79.2 79.3 79.4 79.5 79.6 徐平, 胡珺 & 李强 2015,第299页
  80.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徐平, 胡珺 & 李强 2015,第300页
  81. ^ 81.0 81.1 81.2 81.3 81.4 81.5 《中国舰艇工业历史资料丛书》编辑部 1994,第935页
  82. ^ 徐平, 胡珺 & 李强 (2015),第299-300页.
  83. ^ 83.00 83.01 83.02 83.03 83.04 83.05 83.06 83.07 83.08 83.09 83.10 83.11 83.12 杜云 & 江峻任 2018,第209页
  84. ^ 陈悦 (2009),第257页.
  85. ^ 85.0 85.1 85.2 85.3 《中国舰艇工业历史资料丛书》编辑部 1994,第934页
  86. ^ 陈悦 (2011),第342页.
  87. ^ 87.0 87.1 87.2 陈悦 (2009),第259页.
  88. ^ 陈悦 (2015),第124-125页.
  89. ^ 89.00 89.01 89.02 89.03 89.04 89.05 89.06 89.07 89.08 89.09 徐平, 胡珺 & 李强 2015,第301页
  90. ^ 90.0 90.1 90.2 90.3 90.4 陈悦 (2015),第126页.
  91. ^ 91.0 91.1 91.2 徐平, 胡珺 & 李强 2015,第302页
  92. ^ 陈悦 (2011),第334页.
  93. ^ 陈悦 (2009),第260页.
  94. ^ 徐平, 胡珺 & 李强 2015,第303页
  95. ^ 陈悦 2012,第472页
  96. ^ 陈悦 2012,第473页
  97. ^ 陈悦 (2011),第228页.
  98. ^ 陈悦 2012,第474页
  99. ^ 金瑛 (2017),第93页.
  100. ^ 张黎源 (2020),第469页.
  101. ^ 张黎源 (2020),第469-470页.
  102. ^ 张黎源 (2020),第471页.
  103. ^ 103.0 103.1 103.2 103.3 103.4 103.5 金瑛 (2017),第94页.
  104. ^ 104.0 104.1 中国海军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 (1998),第1737页.
  105. ^ 金瑛 (2017),第95-96页.
  106. ^ 金瑛 (2017),第96页.
  107. ^ 赵省伟 (2019),第178页.
  108. ^ 曹凛 (2016),第102页.
  109. ^ 109.0 109.1 109.2 陈悦 (2015),第160页.
  110. ^ 金瑛 (2017),第97页.
  111. ^ 111.0 111.1 111.2 111.3 111.4 111.5 111.6 111.7 111.8 陈悦 2015,第154页
  112. ^ 112.0 112.1 陈悦 2012,第99页
  113. ^ 113.0 113.1 陶红亮 2017,第40页
  114. ^ 陈悦 (2015),第154页.
  115. ^ 陈悦 (2012),第97-99页.
  116. ^ Wright (2000).
  117. ^ 117.0 117.1 117.2 117.3 117.4 117.5 117.6 Wright 2000,第112页
  118. ^ 118.0 118.1 118.2 118.3 118.4 牛建军 & 赵斌 2014,第74页
  119. ^ 陈悦 2015,第158页
  120. ^ 陶红亮 (2017),第42页.
  121. ^ 金瑛 (2017),第94-95页.
  122. ^ 122.0 122.1 122.2 122.3 122.4 122.5 122.6 李鑫 2015,第4页
  123. ^ 《近代中国海军》编辑部 (1994),第789页.
  124. ^ 《近代中国海军》编辑部 (1994),第754页.
  125. ^ 陈怡 (2015),第163页.
  126. ^ 126.0 126.1 126.2 陈悦 (2012),第141页.
  127. ^ 127.0 127.1 张黎源 (2020),第463页.
  128. ^ 张黎源 (2020),第465页.
  129. ^ 陈悦 (2012),第151页.
  130. ^ 陈悦 (2012),第154页.
  131. ^ 131.0 131.1 131.2 131.3 131.4 陈悦 (2012),第148页.
  132. ^ 132.0 132.1 陈怡 (2015),第162页.
  133. ^ 《近代中国海军》编辑部 (1994),第687页.
  134. ^ 姜鸣 (1991),第499页.
  135. ^ 《近代中国海军》编辑部 (1994),第715-716页.
  136. ^ 《近代中国海军》编辑部 (1994),第722页.
  137. ^ 《近代中国海军》编辑部 (1994),第845-846页.
  138. ^ 138.0 138.1 138.2 138.3 陈悦 2012,第191页
  139. ^ 《上海救涝志》长江沉船打捞.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2019-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5). 
  140. ^ 陈悦 2012,第192页
  141. ^ 141.0 141.1 141.2 141.3 141.4 141.5 141.6 陈悦 (2015),第162页.
  142. ^ 142.0 142.1 142.2 牛建军 & 赵斌 2014,第73页
  143. ^ 143.0 143.1 143.2 陈悦 (2012),第150页.
  144. ^ 144.0 144.1 144.2 Wright 2000,第111页
  145. ^ 145.0 145.1 145.2 陈悦 (2012),第152页.
  146. ^ 146.00 146.01 146.02 146.03 146.04 146.05 146.06 146.07 146.08 146.09 陈悦 (2015),第167页.
  147. ^ 147.0 147.1 陈悦 (2012),第343页.
  148. ^ 148.0 148.1 陈悦 (2015),第167-168页.
  149. ^ 149.0 149.1 149.2 149.3 149.4 149.5 149.6 陈悦 (2015),第168页.
  150. ^ 陈悦 2012,第347页
  151. ^ 151.0 151.1 151.2 151.3 151.4 151.5 Wright 2000,第126页
  152. ^ 152.0 152.1 陈悦 2012,第346页
  153. ^ 153.0 153.1 Wright 2000,第127页
  154. ^ 154.0 154.1 Chesneau & Koleśnik 1979,第396页
  155. ^ 155.0 155.1 《近代中国海军》编辑部 1994,第755页
  156. ^ 陈悦 2012,第354页
  157. ^ 157.0 157.1 陈悦 2012,第357页
  158. ^ 张向春 (2015),第47页.
  159. ^ 159.0 159.1 牛建军 & 赵斌 2014,第75页
  160. ^ 牛建军 & 赵斌 (2014),第76页.
  161. ^ 陈悦 (2015),第166-167页.
  162. ^ 张黎源 (2020),第640页.
  163. ^ 陈悦 2012,第353页
  164. ^ 张黎源 (2020),第636页.
  165. ^ 165.0 165.1 165.2 陈悦 (2013),第13页.
  166. ^ 陈悦 (2013),第13-14页.
  167. ^ 陈悦 (2013),第14页.
  168. ^ 陈悦 (2013),第14-15页.
  169. ^ 169.0 169.1 169.2 169.3 169.4 169.5 169.6 169.7 169.8 陈悦 (2013),第15页.
  170. ^ 170.0 170.1 170.2 170.3 170.4 陈悦 (2013),第16页.
  171. ^ 陈悦 2013,第20页
  172. ^ 172.0 172.1 172.2 172.3 172.4 陈悦 2013,第488页
  173. ^ 173.0 173.1 173.2 173.3 陈悦 2013,第22页
  174. ^ 陈悦 2013,第489页
  175. ^ 175.0 175.1 175.2 175.3 陈悦 2013,第23页

参考书籍

期刊来源

  • 曹凛. 北洋时期的军船分类与管理. 中国船检. 2016, (11) (中文(中国大陆)). 

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