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讨论:政治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基础条目 政治属于维基百科社会和社会科学主题的基础条目第二级。请勇于更新页面以及改进条目。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评级标准评为丙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政治专题 (获评丙级极高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政治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政治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丙级
 极高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极高重要度
社会学专题 (获评丙级高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社会学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社会学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丙级  根据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丙级
   根据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高重要度
哲学专题 (获评丙级高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哲学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哲学领域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丙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高重要度

政治就是个人、各种组织,围绕着利益这个中心进行的社会活动。

"在很长一段时期在成了政治的畸形发展"

"在很长一段时期在成了政治的畸形发展"这段话不是很通顺,建议修改让语句通顺。--Ellery 06:06 2006年3月2日 (UTC)

此条目充斥着以权力为目的的政治观点,无论是马基雅维利还是马克思,皆把政治现象世俗化,利益化。不能从人性的基础出发,在政治现象的发生与发展全过程揭示政治的本质。特别是在中文语言环境下,左的陈腐观念根深蒂固,对此维基人当有所警觉。 左志宽 (留言) 2011年4月11日 (一) 13:10 (UTC)[回复]

问题

这个条目读起来实在可怕,地域中心问题严重,而且对政治的很多解释都不是来自政治学界主流的理论,反而像是马克思主义(带有中国特色的??)的主张。如果情况没有改善,我会在近期内全盘改写。Lecter 咖啡馆♨ 07:19 2007年2月26日 (UTC)

可以具体说明一下吗?--百無一用是書生 () 02:30 2007年2月27日 (UTC)
只有极少几处提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点--百無一用是書生 () 02:34 2007年2月27日 (UTC)
本人在香港和德国都有修读政治课,都有提及马克思主义,而且是大篇幅的,英文版条目中马克思亦有专栏介绍,不知你的主流定义是甚么,是那个主流?- 路人
我现在才发现shizhao回退了我的编辑,既然如此,我就在这里说说我对这个条目的看法:

>>政治是各种集团进行集体决策的一个过程,也是各种集团或个人为了各自的利益所结成的特定关系。

这是注重collective choice的定义(政治是一种集体决策的行为),最近几十年出现、已经成为新主流的rational choice模型一般强调“政治”至少必须有政治权力和政治程序牵涉其中。马克斯·韦伯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提出“[政治]权力是对于合法使用暴力的垄断地位”,光是集体决策并不能说明政治的独特性(当然你还是可以使用那个更广泛的定义,但你至少应该注明还有更谨慎的定义存在,像英文维基就有注明David Easton的定义)

>>现代的政治是从近现代的国家上发展出来的,来自于市民社会的兴起。这形成了一种以私人利益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从而经济生活对政治生活产生了控制,政治需要从经济中寻求合法性的支持,政治的职能变成了维护经济利益的展开。因此马克思提出,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以政治权利为核心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是偏向马克思/女性主义的支配理论,把政治视为是经济的延伸(所谓上层结构)、用以维持整个阶级社会。rational choice是把政治视为是经济的一部分而不是延伸,同时也否定了政治带有既定的“目标”,倾向于将政治视为一种程序、而非一种固定结构。

>>冷战时期,社会主义国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认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7],“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反对世界资产阶级而争取解放的无产阶级的关系”[8]等。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也一直贯彻这种观点,在很长一段时期造成了政治的畸形发展。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9],把政治转到了为经济建设服务上来。

在现代政治的段落既然撇开世界上一百多个立宪民主制国家不谈,又为什么要挑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谈呢?难道只有中国才有政治发展吗?就算是社会主义国家,也应该先提及苏联和一堆东欧共产国家的垮台,中国和越南等地只是维持了政治体制、进行经济改革罢了,不应该在这个条目提及,这个段落显然是中国中心,请shizhao对此解释一下。

>>现代的西方经济学则把政治关系看作是一种交换关系。他们大多从个人主义的角度考察政治,认为政治为市场服务,政治活动是理性的经济人为了自己的最大利益而展开的一系列计算和运筹过程。[2]布坎南从公共选择理论看政治,认为个人在市场中的活动和在国家中的活动都是一种交换关系。[12]

这才是现在政治学界的主流,这个条目应该增加rational choice(还有其衍生的公共选择学派)对政治的定义,而不是只注重马克思的定义。Lecter 咖啡馆♨ 2007年6月10日 (日) 09:13 (UTC)[回复]

(:)回应Lecter在此提出的观点都相当好,为什么不直接编辑到正文里去呢?我可不敢掠美,就期待您有空时自已动手编辑啦!User:FuenpingSpecial:Contributions/24.218.17.182 (留言) 2011年4月6日 (三) 00:16 (UTC)[回复]

同意您的大部分看法。但是对于中国一节,我有所保留。这一段的问题其实在于叙述过于简练,造成了可能的误解。前半部分讲述的基本上是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共同看法。后半部分讲述的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阵营中对此前政治的看法的改变。稍微修改了一下。其他内容还是请您来补充吧--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7年6月11日 (一) 02:40 (UTC)[回复]
政治这个概念本身存在着太多的争议和不同理解,能够表述全面,还有赖于大家的合作--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7年6月11日 (一) 02:41 (UTC)[回复]

古代政治的介绍顺序

这条目又不是编年史;两千多年前的古代西方和中国,各有各的发展脉络,若硬把这些不相干的古文明抓来钉在时间轴上,机械式地按照“谁先谁后”来排列,实在没有太大意义。只要在各段内文将年代写清楚,我不认为读者会因为段落顺序,就误以为“政治始于中国”——我认为,在介绍世界不同古文明时,纵向的历史脉络比横向的年代排比更为重要。

我必须强烈呼吁,叙事宜将一件事情完整地讲完,然后再讲另一件事情;主张先讲古代中国(以及其他非西方古文明),再讲西方的理由是,西方政治的发展,从古希腊、罗马、文艺复兴到现代,是一脉相承的,连著一起讲比较完整、清楚。若不将中国一段提前,则势必得把描述古代中国的内容,夹在描述罗马和中世纪,或者插在中世纪和(源于欧洲的)现代政治之间(总不能往后移到“现代政治”段下吧?);这样跳跃式的描述,真的比较合适吗?Fuenping (留言) 2011年4月6日 (三) 05:05 (UTC)[回复]

中国放到古代政治最后如何呢?--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1年4月7日 (四) 07:12 (UTC)[回复]

有关该条目添加消歧义的说明

该条目“政治”和另一条目“郑智”虽然字面能分出是什么,虽然中国大陆的其他语言读音能分出来,但普通话读音很容易混淆(因为两者都是读“zhèng zhì”),所以故添加了消除歧义选项,以免以后弄错条目了。 —以上未签名的留言由HUGO FUKT对话贡献)于2013-11-27T01:33:01加入。

政治人物的言论加入维基百科的时候应该更具中立性

我们很难知道编者是否选定了特定的言论来塑造一个人的形象。这些言论都应该标注时间(人物发表言论的时间),而且要有完整的列表(而不是少少的几条长长的言论)。这样才能知道一个人真正的所思所想。而且,这样政治人物的条目更可信一些。言论的记录应该像记录历史一样。(毕竟那是过去的事情,而且人物也在发生变化着) —以上未签名的留言由Tiki pufferfish对话贡献)于2016-12-14T12:50:06‎加入。

看来是指"无限制的权力常会腐坏拥有权力者的思想"这一句话, 我先删除好了--Wolfch (留言) 协作计划进行中 2016年12月14日 (三) 13:56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