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式战车
此条目可参照日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
74式战车 | |
---|---|
类型 | 主力战车 |
原产地 | 日本 |
服役记录 | |
服役期间 | 1975年至2024年 |
生产历史 | |
研发者 | 三菱重工业 |
研发日期 | 1962年 |
生产商 | 三菱重工业 |
单位成本 | 3.76亿 辆/日币(1984年币值) |
生产日期 | 1975年 - 1988年 |
制造数量 | 893辆 |
基本规格 | |
重量 | 38公吨 |
长度 | 9.41公尺 |
宽度 | 3.18公尺 |
高度 | 2.25公尺 |
操作人数 | 4人(车长、炮手、装填手和驾驶) |
装甲 | 120公釐 |
主武器 | L7A1 105公釐线膛炮 (55发) |
副武器 | M2HB 12.7公釐机枪 (660发) 74式7.62公釐机枪 (4,500发) |
发动机 | 三菱10ZF22WT 10汽缸二行程柴油引擎 750匹马力(560千瓦)[1] |
功率/重量 | 19匹/吨 |
悬挂 | 油压式 |
作战范围 | 300公里[2] |
速度 | 53公里/时 |
74式战车(日语:74式戦車)是日本陆上自卫队的一款主战坦克,设计与生产皆由三菱重工业完成,用以取代早期的61式战车,并与美国的M60巴顿和德国的豹1战车一样,该车也搭载了口径105公釐的L7A1坦克炮。
历史
1960年代初,由于105毫米口径炮已成为新型坦克的标准,在61式战车刚服役后,陆上自卫队确认其90毫米炮的火力确实不如欧美的新型战车,而苏联已开始部署的T-62坦克更配备115毫米炮,把火力的差距拉开。之前开发61式战车时,因为陆上自卫队要求可通过日本国铁在来线运输,所以车宽不可大于2.8公尺,导致火炮和动力系统的安排受到狭窄的空间限制,当陆上自卫队发现61式52倍径90毫米炮已经明显落后于时代后,便要求三菱重工在61式战车上升级采用英国开发的105毫米L7线膛炮,可是由于61式受到车宽限制,车体的炮塔环直径太小,勉强升级到105毫米炮,只会大幅损失其他性能,因此陆上自卫队在1962年决定开发61式战车的后继车型[1]。之前开发61式时因为要符合铁路运输的宽度,导致性能及装备选配上大受限制,陆上自卫队不再要求将宽度限制在3公尺以下,并且决定开发专门运送战车的73式特大型运输车,利用日渐完善的公路运输战车,但基于日本普遍狭窄的城镇道路,仍是要将车宽控制在3.2公尺以下。
日本决定先开发技术样车进行测试,在设计上采用与豹1型坦克类似的由滚轧钢板焊接的车体,配备MBT-70测试中的可调式悬吊系统,由于未开发出新型装甲,所以仍是采用铸造炮塔,但内部装有新式的自动装弹机,并拥有车长旋转指挥塔。设计于1964年大致定型,并在1964年至1967年期间测试了各台测试样车。
第一辆样车被命名为STB-1,于1968年晚期交付,并在1969年前做了大大小小的修改。之后自动装弹机被认为太过复杂和昂贵而被删去,额外的遥控式防空机枪也一样被排除,炮塔也被改的更长了。这些修改催生出了STB-3,该车于1971年交付。最后一辆原型车为STB-6,于1973年交付。最后,74式战车于1975年9月开始生产,为日本第二代国产主战战车,有著“ナナヨン”(日语74的读音)的昵称。1980年1月共交付了225辆,于1989年停止生产,并计有893辆。
设计
74式的车体由钢板焊接而成,炮塔主要由铸造工艺制成。74式的人员分工及配置采用当时属于主流的四人形式,驾驶员在车体的前左侧,车长、炮手及装填手皆在炮塔内[3]。由于设计时考虑到日本以山区为主的地形,所以需要减轻车重,74式的体型比同期的欧美战车如美国M60、西德豹一型及英国酋长式等细小,其轻量只有强调机动性比防护力重要的法国AMX-30可与之相比,由于仍是采用传统装甲,因此74式的装甲防护力也受到车重限制,内部空间也较狭窄。74式主要通过较小的轮廓,减少被发现及被敌火击中的机会[3]。
74式的动力来自三菱10ZF22WT柴油引擎,这款引擎可输出750匹马力,同期的欧美和苏联坦克大多采用液冷式引擎,三菱10ZF22WT则采用气冷式设计。74式可加装潜水渡河使用的通气管及车长指挥塔,以因应日本境内河川颇多的地形。
油压悬挂系统
为了应付日本多山的地势,74式配备先进的油压式悬吊系统,而当时全球只有瑞典采用无炮塔设计的S型战车也配备这种构造精密的悬挂系统。74式是首款有炮塔战车采用油压悬吊系统,该款悬吊系统可由车内的乘员调节车体距离地面的高度,与瑞典S型战车只可调节车体向前后俯仰不同,74式将两侧的油压控制管线交叉连接,不但可控制车体前后俯仰,也可向左右侧倾,车体的前后俯仰角为6度,左右侧倾角为9度[2]。因为油压悬吊系统比克里斯蒂式或扭力杆等形式的悬吊系统,可让路轮有更大幅度的升降,能够提升74式的越野性能,更重要的是可通过调节车体的俯仰,让主炮的最大俯仰角超越炮塔本身的限制,使射界大幅增加,在多山地形有更多开火的机会。因为74式可通过油压悬吊系统将车体侧倾,所以在侧坡上也可将车体调节至水平状态,使炮身的耳轴也保持水平,可提高射击动态目标的精确度。油压悬吊系统也可让74式通过降低全车高度,配合其低矮的车体及炮塔,更有效利用地形地物作为掩护,弥补其装甲防护的不足,有利于躲在障碍物后对敌方进行伏击。
武器及射控系统
74式战车的主炮采用由英国皇家兵工厂开发的52倍径105公釐L7A1线膛炮,日本制钢所取得原厂授权后在日本境内生产。该炮原先采用脱壳穿甲弹和黏著榴弹,而后跟随西方先进的脚步换装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93式105公釐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多用途破甲弹[4](91式105公釐多用途破甲弹)和00式练习弹以及77式空包弹。
射控系统由弹道计算机、雷射测距仪及光学观测仪(车长与炮手各用一座)组成[3],并配备星光夜视仪,具备行进间射击和夜间射击的能力[2]。74式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星光夜视镜,和之前的主动式红外线夜视仪不同,星光夜视镜可利用低光度的环境光源,如月光、星光及交战产生的火光等,通过将摄取的光线强化来显示影像。比起完全依赖红外线灯提供光源的上一代夜视仪,由于星光夜视仪不一定要投射光线来取得影像,可大大减少因为开启红外线探照灯而被敌方发现的机会。不过,因为星光夜视镜仍是通过物件反射的光线来取得影像,显示效果容易受到环境光线强度的影响,如天侯不佳便会影响到效能,故此未能删除红外线探照灯,以备需要时可投射光源弥补环境光源的不足。74式的炮盾左侧装有一具与炮座同轴的大型白光/红外线探照灯,其灯泡发出白光,配合滤光镜就能投射出红外线。早期的74式的滤光镜由于设计不良,主炮开火时常被震坏,这项问题在后来获得改善。
服役状态
74式战车在1974年获得陆上自卫队采用并量产,由于配备了镭射测距仪、星光夜视仪及自动化弹道计算机等新式装备,比起同时期仍是采用光学测距仪及旧款夜视镜的大多数战车,74式在当时是较先进的主力战车,不过数年后西德便推出划时代的豹2型坦克,苏联亦开发出T-80主力战车,技术水平比74式战车领先最少半个世代。由于预期74式即将落伍,日本在74式进入量产后便随即开发其后继车型,其成果即是90式战车,并于1990年代接替74式的主力地位,但因为此时冷战结束,已没必要维持部署大量新型战车,而且90式战车的造价极为昂贵,为节省经费,90式战车的产量被大幅削减,防卫厅试著改良74式战车以延长服役年限。
74式的性能提升方案导入了开发90式战车时得到的最新技术,改良项目包括将74式的星光夜视仪更换为先进的热成像夜视仪,升级弹道计算机,加装雷射警告器,改良烟幕弹发射器及采用新型炮管隔热筒。1993年,4辆74式战车经改良后被命名为74式G型,但是升级计划后来因为过于昂贵而中断,4辆G型被送至于富士教导团的战车教导队[5]。此外,由于74式战车的传统装甲在1980年代已难以抵挡新型反战车武器,如反战车火箭筒及飞弹的攻击,陆上自卫队曾经考虑为74式加装反应装甲,但因为车重增加后会减损其机动力,而且反应装甲被击中爆炸时会散射出碎片,将会威胁到协同作战的步兵,所以最后没有实施。
日本陆上自卫队虽已配备性能先进的90式战车,但其价格过于昂贵,体积和重量又明显比74式大,由于90式比74式重超过10公吨,可让74式通过的桥梁,90式却不能通过,不便于在河川较多的地域部署,所以90式集中部署在人烟稀少及平原较多的北海道地区,都市化较高及以山区为主的本州和九州地区,由于受到道路规格及城镇地形等限制,不便于部署车体较宽较长的90式,加上90式战车的总产量不及74式的一半,因此在本州及西南地区仍是以74式作为主力。为了替换老旧的74式,防卫省决定针对本州及九州的地形环境开发下一代车型,并且发展轮式战斗车,至2010年代新开发的10式战车及16式机动战斗车先后服役,74式才渐渐从陆上自卫队除役。2024年3月,陆上自卫队的74式主战坦克全部正式退役[6],进入封存状态。
衍生型号
- 初期生产型
- B型:可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破甲弹。
- C型:淡绿褐色的涂装。
- D型:小幅修改炮身。
- E型:可发射多用途高爆弹,对火控系统也有改良。
- F型:装备92式除雷轮的版本
- G型:增强改装型,强化了履带和侦查装备,仅有5辆。
- 87式自走高射炮
- 78式战车回收车
- 91式装甲架桥车
使用国家
潜在使用国家
- 2023年军闻网站“DEFENCE BLOG”报导菲律宾可能接收74式主战坦克。
流行文化
影剧
- 《哥吉拉》-平成系列作品
- 《哥吉拉2000》
- 《卡美拉 大怪兽空中决战》
- 《卡美拉2 雷吉翁袭来》
轻小说、动漫画
游戏
- 《战车世界》(在日本科技树以原型车STB-1做为X阶中型战车登场)
- 《战争雷霆》(在日本陆战科技树以原型车STB-1做为五阶中型战车/MBT出场,Type 74 与Type 74 F及Type 74(G)做为六阶中型战车/MBT出场,G型为礼包载具 )
日本历代主力战车比较
10式战车 | 90式战车 | 74式战车 | 61式战车 | |
---|---|---|---|---|
重量 | 约44吨 | 约50吨 | 约38吨 | 约35吨 |
主炮 | 日本制钢所44倍径120mm滑膛炮
(优于90式战车[来源请求]) |
莱茵金属44倍径120mm滑膛炮 | 51倍径105mm线膛炮 | 52倍径90mm线膛炮 |
装甲 | 复合装甲 (优于90式战车[来源请求]) | 复合装甲 | 炮塔:铸造钢 车身:压延防弹钢 |
炮塔:铸造钢 车身:压延防弹钢 |
发动机 | 水冷式4行程V型8汽缸柴油引擎 | 水冷式2行程V型10汽缸柴油引擎 | 空冷式2行程V型10汽缸柴油引擎 | 空冷式4行程V型12汽缸柴油引擎 |
最高速度 | 70km/h
退:70km/h |
70 km/h | 53 km/h | 45 km/h |
马力 | 1200 ps / 2300 rpm | 1500 ps / 2400 rpm | 720 ps / 2200 rpm | 570 ps / 2100 rpm |
悬吊系统 | 油气压式 | 油气压扭力杆混合式 | 油气压式 | 扭力杆 |
乘坐人数 | 3名 | 3名 | 4名 | 4名 |
C4I | ○ | × | × | × |
售价 | 约9.5亿日币(2010年度) 约16.8亿日币(2024年度) |
约8亿日币(2009年度) 约11亿日币(1990年度) |
3.5~4亿日币 | 约1亿日币 |
相关条目
资料来源
- ^ 1.0 1.1 Type 74 Main Battle Tank (Japan). [2010-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20).
- ^ 2.0 2.1 2.2 74式戦車. [2010-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9).
- ^ 3.0 3.1 3.2 74式戦車【ナナヨン】. [2010-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05).
- ^ Type 74 MBT. [2010-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06).
- ^ 74式戦車改. [2010-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2-16).
- ^ 6.0 6.1 Facebook. www.facebook.com. [2024-05-28].
- ^ Ground Self-Defense Forces. [2010-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3).
参考书目
- 丸MARU 第55巻1月号 “体験的机甲史 自卫队の戦车” 雑志08307-1 T1108307011008
- PANZER 2008年9月号 “陆上自卫队MBTの试作车両” 雑志07593-9
外部链接
- 74式戦車. [2010-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15).
- Official JGSDF Pag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Globalsecurity.org(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onw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