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齐铁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齐铁恨
本名齐勋
铁恨
出生1892年
 大清顺天府
逝世1977年7月15日(1977岁—07—15)(85岁)
 中华民国台湾省
职业作家教授
国籍 中华民国
民族满族
公民权 大清(1892-1911)
 中华民国(1912-1928)
 中华民国(1928-1977)
母校北京筹边高等学堂
主题国语正音
代表作《国语变音举例》
《破音字讲义》
《同义异读单字研究》
《国语问题解答》
《北平的俏皮话儿》
子女齐永培(女)
施影响于台湾的推行国语运动

齐铁恨[1](1892年—1977年7月),北京香山人,北京筹边高等学堂毕业,是台湾推行国语运动的先驱。台湾战后大量师生每天收听其电台节目以自修中华民国国语[2][3][4][5][6]

生平

本名勋,自铁恨。籍贯北京健锐营蒙古旗,1892年3月4日[7]出生于大清北京西郊香山[1],五岁丧父,跟随母亲寄居外祖父家,入姨父的私塾,七岁进小学。随后,他又入知方学社,成为该社第一届毕业生之一。后来,他又入专为八旗子弟设的满蒙文高等学堂(北京筹边高等学堂前身),学习满文蒙古文

毕业后,他在一九一四年他进入北京京师公立西郊第八小学校担任教师,后又被升任为北京公立西郊第六小学校正教员兼校长;此时,他开始著手与校内同事研究“注音字母”的教学问题。不久,他又被改调北京公立西郊第三小学校及北京公立西郊第四小学校,又接连任职于北京城内第二十八小学校、北京城内第十七小学、北京城内第八小学。课馀时间,他积极参加中华民国教育部在北京开办的国语讲习会(教师国语训练班),并因而接触到王怡钱玄同黎锦熙等人的国语教育理论,开始致力于学习汉文。

1923年(民国十二年),他受聘至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担任编审,并以编辑国语书刊为主要业务;同时,他也在函授学校担任国语科主任,又协同吴敬恒筹办由商务印书馆附设的上海国语师范学校

1924年,他在上海国语师范学校正式开学后任职该校教师,又在课馀时间至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1928年(民国十七年),他编辑完成《国语罗马字学习书》。

1931年(民国二十年),他前往日本讲学,并以“中华国语之要素”为讲演题目。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一·二八事变爆发隔日,商务印书馆馆舍毁于火灾,其编译所因而宣告解散;随后,齐铁恨开始在国立暨南大学大夏大学、清心中学等校讲授国文、国语等科目。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他前往台湾,担任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同时在广播电台担任国语讲座。5月1日起连续八年[8]出任台湾广播电台《国语读音示范》节目主讲,朗读中华民国国语课本,他在电台里的发音是当时最权威的标准音,接替1922年赵元任《国语留声片课本》(该节目在1946年3月启播时用赵元任的留声片,4月播毕)。此外,他也在国立台湾大学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台北市教师语文专修班等处兼任教师。

1959年(民国四十八年),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奉令裁撤,他随后申请退休,但继续主持国语日报服务部,并在该报报社任常务董事[9]

1977(民国六十六年)7月15日,因心脏衰竭去世,享年八十五岁。副总统严家淦,特颁匾额,上书“遗徽永在”四字,表扬其生前美好的德行与推行国语的贡献。与其夫人合葬于台北市木栅区的“河北公墓”。[10]

国语读音示范

1946年5月1日起,由“老北京”齐铁恨先生每日在清晨7时,在电台担任“国语读音示范”,播讲民众国语读本、国语会话,国民学校国语、常识、历史、各种课本,供学国语的人收听,匡正语音。当时的学校教师现听现学现教,使广大的学生也能及时学到国语,学习标准的国音。[11]

主讲的“国语读音示范”节目首先播讲省教育处编印的四册《民众国语读本》,并由读本编者林绍贤担任该节目的闽南语翻译。接著,第二部付诸广播的是《国民学校暂用国语读本》,由国语推行委员会干事林良担任节目翻译。[12]

代表著作

  • 《国语变音举例》
  • 《破音字讲义》
  • 《同义异读单字研究》
  • 《国语问题解答》
  • 《北平的俏皮话儿》[9]

轶事

  • 据研究指出,齐铁恨藉著广播将其口音广为传布于台湾地区,并因而使得当地的中华民国国语与大陆地区日后所推行的普通话产生一些常见的发音差异(如“和”字的读音)。[13][14]
  • 老舍在写作小说《骆驼祥子》前曾谘询齐铁恨其生活经历。[13]因为齐铁恨先生生长在北平的西山,山下有多家养骆驼的。老舍要把“车夫与骆驼”作为“骆驼祥子的故事的心核”。他接到齐铁恨先生回信,发现如果以骆驼为主写这部小说,自己所得到的一些材料不足调用,于是他决定以他熟悉的车夫为主写小说。多年以后1990年代,老舍的儿子舒乙访问台湾,舒乙曾在《人民日报》发表《乡音灌耳》的文章,为台湾推广国语的成就感慨了一番。他说:“台湾人居然一口北京话!而且全岛由北到南,由西到东,由大人到小孩,由外乡人到‘原住民’,全会!全岛二千万人全说北京音的国语,真是一个奇迹……””。但是舒乙还是发现了一个发现台湾所有的人在所有的场合把连词“和”字都念成hàn(“汗”),于是好奇地询问为什么。当时台湾作家何欣解释说:“这是齐铁恨先生在电台上教的,他的话就是法律,怎么教就怎么说了。”舒乙大笑,说:“齐先生使劲使过分了。”随后,由于台湾和大陆的隔绝,台湾人说的国语成了方言岛,“和”保持了hàn的发音。[11]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1. ^ 1.0 1.1 寓意“恨铁不成钢”。参见:郭本城. 我的外公齊鐵恨. 中时电子报. 2018-04-09 [2021-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2).  一些坊间文章将人名误植为齐铁根。
  2. ^ 杨乔伍. 戰後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46~1959) (PDF).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2: 116-12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5-02). 
  3. ^ 蔡盛琦. 戰後初期學國語熱潮與國語讀本 (PDF). 《国家图书馆馆刊》. 2011年12月, (2): 68-7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5-02). 
  4. ^ 林育辰. 臺灣推行國語運動對英語教育政策的啟示之研究 (PDF). 国立台东大学硕士论文. 2013: 8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5-02). 
  5. ^ 五.國語教育之實施.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施政報告: 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二次大會. 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 1946年12月(民国35年12月): 98 [2021-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3).  线上公开于:国家图书馆馆藏政府出版品选辑.
  6. ^ 王怀. 國語大師齊鐵恨教授:國語疑難的「活字典」、國語發音的「標準嘴」 (PDF). 《河北京津文献》 (台北: 河北京津同乡会). 2005年1月1日, 41: 页180-18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9-07). 
  7. ^ 台湾人说的国语居然都源于一个老北京. 豆瓣. 2016-12-19 [2022-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6). 
  8. ^ 洪炎秋(1966)。台湾光复后国语教育运动。教育文摘,11(10),页3. 转引于:林育辰. 臺灣推行國語運動對英語教育政策的啟示之研究 (PDF). 国立台东大学硕士论文. 2013: 8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5-02). 
  9. ^ 9.0 9.1 齊鐵恨 - 教育百科. pedia.cloud.edu.tw. [2018-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0). 
  10. ^ 郭本城. 外公遺徽永在. 中国时报. [2022-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0). 
  11. ^ 11.0 11.1 没有这位北京学者,被日本殖民统治50年的台湾人可能学不到中国话. 腾讯网. 2019-07-19 [2022-12-16]. 
  12. ^ 张毓如. 聽覺寫實:台灣廣播小說敘事美學初探 (pdf). 台湾文学学报. 2018-06, (第三十二期): 第92页 [2022-12-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2-20). 
  13. ^ 13.0 13.1 翟华. 台灣人為什麼把“和”字念成“汗”. [201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6. 
  14. ^ 台灣人為什麼把「和」念成「汗」?其實這是道地的北京話. 台湾大纪元. 2016-05-31 [2020-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3).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