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丝带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4年5月9日) |
黑丝带是一种颜色丝带,象征哀伤、忧伤或某些政党的理念或政治倾向。
哀悼的象征
黑色从古到今,不论东方西方,都是代表悲伤、丧恸、悲惨的颜色。因此,黑丝带在如葬礼等场合十分常见。出席丧礼时,很多人会携上黑丝带;发生灾难时,不少群众也会系上黑丝带默哀。
以下是近年一些重大场合使用黑丝带来哀悼死难者的例子:
- 1989年中国六四事件。
- 1997年8月31日英国黛安娜王妃车祸身亡后,人民绑起黑丝带哀悼。
- 2005年英国伦敦七七爆炸案后,Google为了表示尊重和同情,在官网上放置黑丝带的图标。
- 2007年4月16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枪击案后,不少人都带上黑色丝带以示哀悼。
- 2007年8月15日秘鲁大地震后,该国所有电视台都放上黑丝带图案,为期三天。
- 2010年4月10日波兰总统卡钦斯基及多名政府高层坠机身亡后,人民绑起黑丝带举国哀悼。
- 2010年8月23日菲律宾马尼拉人质事件后,不少人也把Facebook头像转为黑丝带以作悼念遇害香港人质。
- 2015年1月7日法国查理周刊总部枪击案后,Google在其法国版与英国版的页面以黑丝带致哀。
- 2017年9月11日,Google在其主页以黑丝带悼念2001年的美国911事件。
- 2017年10月2日,Google在其主页以黑丝带悼念前一日的美国拉斯维加斯枪杀案。
- 2020年6月9日,Google在其主页以黑丝带悼念一个月前美国佛洛伊德之死。[1][2]
- 2021年4月3日,Google在其主页挂上黑丝带,悼念前一日的台湾太鲁阁号列车出轨事故[3][4]。
上述之外,像是一些大型地震或暴风等灾害后,也常会用到黑丝带来表示哀悼。
朝鲜、越南、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国旗在降半旗的同时,也会在旗杆上挂黑丝带,以哀悼逝者。
政治象征
在英国伦敦的一些政党以黑丝带作为精神标志,还发展出伦敦黑丝带,也有一些国家的军队和特殊团体以黑丝带作为象征标志。
以下是使用黑丝带且较广为人知的政治团体:
黑丝带日与波罗的海之路
黑丝带日
黑丝带日是每年的8月23日。自2009年起,欧盟的机构每年都以欧洲史太林主义和纳粹主义受害人纪念日为名作纪念。
大事纪:
- 以8月23日作为“黑丝带日”纪念日,源于1980年代由被苏联占据的国家逃到西方国家的难民所发起的游行。
- 1986年8月23日,21个西方城市(包括伦敦、斯德哥尔摩、西雅图、洛杉矶、珀斯和华盛顿特区等)举行黑丝带日游行,要求世界正视苏联侵犯人权。
- 1987年黑丝带日,36个城市举行示威,包括立陶宛维尔纽斯。
波罗的海之路
波罗的海之路(爱沙尼亚语:Balti kett、拉脱维亚语:Baltijas ceļš、立陶宛语:Baltijos kelias)是发生于1989年黑丝带日的一次大型和平示威。大约有200万人加入这场活动,他们手牵手组成一个长度超过600公里的人链,穿过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这一示威是为了希望世界能够关心三国共同的历史遭遇——因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纳粹德国秘密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该三国被苏联占领。该示威也是波罗的海三国追求脱离苏联、各自独立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其他意义
- 黑丝带被用来表示恶性肿瘤。
- 支持菲律宾的记者新闻自由[7]。
- 黑丝带也是中国第四代战斗机歼-20的昵称(取自其普通话谐音“黑四代”)。
- 香港政府于2012年建议推行国民教育科,引起社会关注。其后有人在网上及各界呼吁学生和市民以黑丝带绑在手腕,以示坚决反对国民教育科的意念。在社会意见分歧下,建议最终没有实行。
- 在一些“少年礼”的活动中,会挂上黄、蓝、黑三种颜色的丝带,其中黑丝带表示独立和勇敢。
- 在一些奇幻小说中,吸血鬼戴上黑丝带后,就等于发誓永远不吸血。
变种
-
变种黑丝带之一
参见
参考文献
- ^ 存档副本. [2020-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 ^ 存档副本. [2020-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2).
- ^ Google台湾“挂上黑丝带”低调默哀 为受难者及其家属祈福
- ^ 【台鐵出軌】悼念50罹難者 Google頁面顯示黑絲帶. [2021-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4).
- ^ "Black Ribbon Campaig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narchy for Anybody. Retrieved March 18, 2008.
- ^ "BARC Graphics". GeoCities. Archived from on March 4, 2005.
- ^ Mallari Jr., Delfin (November 25, 2009). "Quezon media unite for Maguindanao massacre victim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hilippine Daily Inquirer. Retrieved December 27,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