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石
系列条目 |
伊斯兰教 |
---|
黑石(阿拉伯语:الحجر الأسود,罗马化:al-Hajar-ul-Aswad)是镶在克尔白东南角的黑色石头。穆斯林相信它的历史可追溯到阿丹与哈娃的年代。黑石的直径大约有三十公分长,距离地面1.5公尺高。[2]
伊斯兰教朝觐者在朝觐尾声时会前往克尔白进行辞朝的活动,也就是巡游克尔白。此时朝觐者会模仿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亲吻黑石。[3]但是朝觐的人通常非常多,在拥挤的人潮中只能以手掌示意一下。[4]
目前的黑石并不是完整的一块石头,黑石在中世纪的时候遭到损毁而碎裂成好几块。目前黑石碎块由银框固定住,而银框由银制钉子加以钉牢。有些较虔诚的穆斯林主张为了保护黑石,黑石应该尽量避免让群众接触到。
来源
伊斯兰观点
根据伊斯兰传统,黑石是在阿丹和哈娃的时代从天坠落的。当时黑石是一块洁白的石块,但由于人们的罪恶而渐渐变黑。[2]黑石后来被藏在麦加附近的阿布·古贝斯山。当易卜拉欣重建克尔白时,大天使吉卜利里把藏在山里的黑石取出交给他。[5]
穆罕默德在黑石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602年,他还尚未成为先知,那时他参与了克尔白的重建。克尔白整修的时候黑石被暂时移出。根据伊本·易斯哈格的著作《真主使者的一生》,穆罕默德摆平了麦加各个部族的争吵,他们在争谁才有资格安放黑石。穆罕默德的解决办法是,他让所有部族的长老将黑石放置在斗蓬上,然后穆罕默德本人用他的双手把黑石安置好。[1][6][7]
其他观点
对黑石的崇敬很显然地在伊斯兰教创立前就存在了。闪族文化有一种习俗,人们以非比寻常的石头标记宗教崇拜的场所,这种现象在希伯来圣经以及古兰经都有提及。[5]
古鲁伯(Grunebaum)在其《古典伊斯兰》(Classical Islam)一书中指出,克尔白在前伊斯兰时期就已经是一个朝圣的圣地,是当时唯一以石材建造的至圣所,但也有其他的文献指出整个阿拉伯半岛也曾经存在过像克尔白一样的构造物。阿拉伯半岛南部城市盖曼(Ghaiman)崇拜一种红色的石头,把它当作神灵。而在阿巴拉特(al-Abalat,麦加南部,靠近塔巴拉(Tabala))的克尔白里则供奉著白色的石头。古鲁伯指出,当时人们的宗教崇拜和奇石、山岳、怪树很有关系。[8]
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早期的欧洲旅行家乔装成朝觐的穆斯林,亲身接触了黑石。他们是首先详述黑石的真实外观的。瑞士旅行家伯克哈特(Johann Ludwig Burckhardt)于1815年混入朝觐队伍而进入麦加,后来在他的《遨游阿拉伯》一书中记载了对黑石的详细描述:
“ | 黑石是一块呈不规则状的椭圆形石头,直径约有七英吋,岩石表面有波浪状。另外还有数块形状大小各异的碎石,由少许的黏著剂黏接在一起,看起来颇为平顺。黑石看起来好像曾经遭到强大的外力冲击而碎裂,但后来又被黏接起来。我很难精确地叙述黑石的样子。这块石头由于经历数百万人的触摸与亲吻而有损毁。对我来说黑石似乎是一块熔岩,掺杂著又白又黄的杂质。目前黑石的颜色呈现极深的棕红色,接近黑色。黑石的四周应该是由沥青与碎石之类的混合而成的黏著剂固定住的,但颜色呈现棕色。黏著剂能够把黑石碎块固定住,以免飞散。这种黏著剂大约有二或三英吋宽,比黑石稍微突出一些。黑石与黏著剂都由外层的银制金属固定住,下宽上窄。银框的两侧明显鼓起,看起来好像黑石的剩馀部份都藏在里面。银框的下半部由银制的钉子钉牢。 | ” |
英国人伯顿则于1853年参访克尔白,他说:
“ | 黑石的颜色应该是黑色,看起来有金属的色泽。黑石的中心大约比外围的金属框还要低约二英吋。黑石的四周由红棕色的黏著剂固定住,黏著剂几乎与黑石一样高,但渐渐往黑石中心的方向陷入。外围的金属框是由黄金或银打造的圆框。我发现金属框的宽度大约有一扠宽又三个指头那么宽。[9] | ” |
关于黑石属于哪一类矿物有各种说法,如玄武岩熔岩、玛瑙、天然的玻璃等,或者是最常见的说法,是一块陨石。根据一位编年史家的说法,黑石能够漂浮在水上。如果这个描述是真的,那么黑石自然就不会是玛瑙、玄武岩熔岩或是陨石,虽然玻璃或浮石也有漂浮在水上的特性。[10]
也有人[谁?]说黑石是大约6,000年前坠落的陨石所冲击出来的玻璃结晶,当时掉落在鲁卜哈利沙漠城市吾巴尔。这个城镇大约在麦加以东1,000公里处。吾巴尔的陨石坑群有著二氧化矽结晶,那是由于陨石本身的镍铁合金因撞击所产生的高热所形成的(大部分的陨石在撞击地表时早已破坏殆尽)。有些玻璃结晶是闪耀的黑色玻璃,内部结构是白色或黄色的,而且布满著因气体而形成的小洞。由于内部布满著小洞,使得这些玻璃结晶能够漂浮在水上。虽然科学家直到1932年才发现吾巴尔陨石坑群,这些陨石坑靠近阿曼的一条骆驼商队。当时当地人应该就已经知道它们的存在。在阿拉伯古诗里,吾巴尔盛极一时的大城,由于国王的荒淫无道而遭受天火毁灭。
相关仪式
朝觐者在巡游克尔白七次的时候,每一次要亲吻黑石一下,这是模仿先知穆罕默德的作法。第二任哈里发奥马尔一世(580-644)在亲吻黑石的时候当众说:“无疑地,我知道你只是一块石头,既不能伤人,也不能降福于人。若不是因为穆罕默德亲吻你,我必定不亲吻你。”[11]许多穆斯林仿效奥马尔的作法,他们出于信赖穆罕默德而对黑石有几番敬意,但并不因此信仰黑石。对现代的朝觐者来说,由于人潮过于拥挤而仅仅以手掌对黑石示意之。有些穆斯林表示黑石应该被视为巡游克尔白的起点标记。[12]
某些穆斯林也接受铁密济圣训对黑石的记载,认为黑石在复活日的时候会开口为曾经亲吻它的人作见证:
- “伊本·阿拔斯说:真主的使者谈到黑石:‘以真主起誓,真主在复生日的那天会让黑石长出眼睛和舌头,那时黑石既能看也能言,为那些曾经怀著敬意抚摸它的人作见证。’”[13]
黑石除了宗教仪式的功能,其颜色还象征著为真主而秉持著公正与贫穷的美德,同时还象征著为亲近真主而达到忘我的境界。[5]
损毁
黑石早已碎裂成七至十五块,目前由银框固定住。[10]事实上,黑石在不同时代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683年,叶齐德一世围攻麦加,其军队发射带火的箭,使克尔白起火,以致于黑石裂成三大块以及数块较小的碎块。据伊斯兰史学家祖外尼的说法,黑石在951年的时候物归原主。当时归还的方式神秘兮兮、令人不解。黑石被弃置在库法的主麻清真寺,用一个布袋包著,布袋上面还写著:“我们奉命劫走,现在奉命归还”。黑石在被劫走与归还的过程中受到进一步的损毁,碎裂成七大块。[5]
参见
参考资料
- ^ 1.0 1.1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The Prophet of Islam - His Biography. [August 12,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7-21).
- ^ 2.0 2.1 SaudiCities - The Saudi Experience. Makkah - The Holy Mosque:The Black Stone. [August 13,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27).
- ^ Elliott, Jeri. Your Door to Arabia. 1992. ISBN 0-473-01546-3.
- ^ Mohamed, Mamdouh N. Hajj to Umrah: From A to Z. Amana Publications. 1996. ISBN 0-915957-54-X.
- ^ 5.0 5.1 5.2 5.3 Cyril Glasse, New Encyclopedia of Islam, p. 245. Rowman Altamira, 2001. ISBN 0-7591-0190-6
- ^ Guillaume, A. The Life of Muhamma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5. pp. 84-87
- ^ Saifur Rahman al-Mubarakpuri, translated by Issam Diab. Muhammad's Birth and Forty Years prior to Prophethood. Ar-Raheeq Al-Makhtum (The Sealed Nectar): Memoirs of the Noble Prophet. 1979 [2007-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2-01-26).
- ^ Grunebaum, p. 24
- ^ Quoted in Thomas Patrick Hughes, A Dictionary of Islam, p. 154. W. H. Allen & Co, 1885
- ^ 10.0 10.1 Alex Bevan, John De Laeter, Meteorites: A Journey Through Space and Time, pp. 14-15. UNSW Press, 2002. ISBN 0-86840-490-X
- ^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Pilgrimage (Hajj). [August 12,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年8月30日).
- ^ The Saudi Arabia Information Resource. The Holy City of Makkah. [August 12,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8-21).
- ^ 存档副本. [2008-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