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北克人党
魁北克人党 Parti Québécois | |
---|---|
领袖 | Paul St-Pierre Plamondon |
主席 | Catherine Gentilcore |
成立 | 1968年10月11日 |
总部 | 1200, avenue Papineau Suite 150 Montreal, Quebec H2K 4R5 |
党员 (2022年3月9日) | ▲ 42,665[1] |
意识形态 | 魁北克独立 魁北克民族主义[2] 社会民主主义[3][2][4][5] 共和主义 经济民族主义[6] |
政治立场 | 中间偏左 |
官方色彩 | 蓝色和绿色 |
魁北克省议会 | 4 / 125
|
官方网站 | |
www | |
加拿大政治 政党 · 选举 |
魁北克人党(法语:Parti Québécois),简称魁人党[7],是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一个左翼省级政党,支持魁北克独立[8]和社会民主主义[2]。该党传统上获得劳工运动支持,但有别与其他社会民主政党,魁人党只与劳工组织维持非正式联繋[9]。魁人党对上一次在魁北克省执政时期介乎2012年至2014年。
魁人党虽然同联邦政党魁人政团有一定关系,但在组织上是两个不同的政党。魁人党的支持者来自不同背景,从劳工运动人士至保守派乡郊地区选民皆有代表[10][11]。
历史
1968年-1976年:创党初期
魁人党于1968年由前魁北克自由党内阁厅长瑞内·勒维克领导的主权关联运动(Mouvement Souveraineté-Association)和国民集会(Ralliement national)合并而成[12],主要目标是在政治、经济和社会范畴为魁北克争取更多自治权。国家独立大会(Rassemblement pour l'Indépendance Nationale)则于同年解散,其党员获邀加入魁人党,后者遂成为魁北克差不多所有民族主义运动和组织的焦点[13]。
魁人党于1970年首次参与省选,虽获取23.5%选票但只赢得七个省议会议席[13]。到了1973年省选,魁人党得票率上升至30.2%,议席数目下降至六席,但在省议会其他政党惨败的局面下首次成为官方反对党[13]。勒维克本人在两次省选皆未赢取议席。
1976年-1985年:首次执政
1976年省选竞选期间,魁人党承诺若当选的话便会在首次执政时期就主权关联(即魁北克成为一个主权独立的民族国家,但仍然和馀下的加拿大联邦维持经济伙伴关系)举行公投。在自由党政府民望低落的局面下,魁人党从中得益,得票率上升至41.4%,议席数目更大增至71席,以多数姿态首次上台执政[13],勒维克首次以魁人党党员身份出任议员并就任省长。
魁人党于首次执政时期通过《法语宪章》(第101号法案),将法语定为魁北克的唯一官方语言[13]。在此之前魁北克虽有85%居民通晓法语,但大部分中大型企业皆以英语为主要营商语言;《法语宪章》通过后为魁北克的法语系居民带来更多晋升机会。法案亦限制魁北克境内的英语公校只供英语系家庭学生就读,法语系家庭和移民家庭学生不得到英语公校求学。此一系列语言政策为魁北克日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为兑现竞选承诺,魁人党政府于1980年5月举行公投,寻求选民授权与加拿大联邦政府就主权关联展开磋商,结果被59.56%选民否决[13][14]。虽然经历公投挫败,魁人党仍于1981年省选赢取49.2%选票和80个议席,保著多数执政地位[13]。
魁人党其后展开党内谘询,勒维克获多数党员支持集中执政而暂时搁置主权议题,并与联邦政府就宪政事务采取较温和手段。然而此举却招来部分党员不满,触发包括财长帕里佐在内的一批强硬魁独派党员于1984年11月退党。面临内部分裂下,勒维克于1985年6月辞任党魁,同年9月由同属温和派的约翰逊(Pierre-Marc Johnson)继任[13]。
1985年-1994年:在野
随著自由党民望回升,魁人党在1985年省选落败,只保著省议会23个议席。约翰逊于1987年11月辞任魁人党党魁,1988年3月由帕里佐继任[13]。魁人党于1989年省选提出就各项个别宪制事务(如语言)举行范畴性公投,但并未从中得益,以29席继续担当反对党[13]。然而米治湖修宪协定于1990年6月被否决,重燃魁北克主权运动支持。取代米治湖协定的夏洛特敦修宪协定推出后,受到帕里佐等人动员民众反对。夏洛特敦协定于1992年10月进行公投表决,结果被大部分魁北克选民否决[13]。
1994年-2001年:帕里佐和布沙尔年代
在魁独议题再度炽烈下,魁人党在1994年省选竞选期间承诺当选一年内举行另一次独立公投[15]。魁人党结果大胜,赢取77席重拾执政权[13],并计划于翌年举行公投。
1995年6月12日,魁人党党魁帕里佐、魁北克民主行动党党魁杜蒙(Mario Dumont)和联邦层面的魁人政团党魁布沙尔(Lucien Bouchard)公布《有关主权问题的三方协定》,列出他们三人就魁北克和加拿大之间的伙伴关系(包括共同政治及经济机关)所提出的建议,其内容并于公投举行前数周邮寄予所有魁北克选民。同年10月30日举行的独立公投投票率达93.5%,反对方以50.58%对49.42%的些微票数险胜赞成方[13]。帕里佐当晚大骂“钱和族裔票”作怪导致公投失败,惹来外界非议,翌日则辞任党魁[13]。
布沙尔于1996年1月继任魁人党党魁和魁北克省省长[13]。他认为短期内再举行独立公投将不获大部分选民支持,因此将焦点改为重振魁北克经济,以及透过削减医疗和社会开支来平衡省府预算。魁人党在1998年省选得票低于庄社理领导的自由党,但仍赢取76席继续执政。然而,布沙尔对任内魁独支持转趋冷淡感到失望,遂于2001年3月请辞,由财长朗德里(Bernard Landry)继任党魁和省长[13]。
2001年-2012年:在野
2002年数项民调显示魁人党支持流失予自由党和民主行动党,而魁人党最终于2003年省选中败予自由党[13]。部分党员开始质疑朗德里的领导,而他则于2005年6月的魁人党大会中表示他约不获至少80%与会党员支持的话便会下台。朗德里最终在党魁检讨投票中获得76.2%支持,遂告请辞[13]。布瓦克来尔(André Boisclair)于同年11月当选魁人党党魁,当时有民意调查显示魁人党领先自由党多达20个百分点[16]。
布瓦克来尔抨击加拿大国会针对魁独公投而于2000年通过的《清晰法案》,并谓他将于来届省选中向选民寻求授权举办另一次独立公投,然而此举却令反对再度举行公投的中间偏右至右翼选民改为支持民主行动党[13]。另一方面,魁人党的左翼进步派则有感该党在帕里佐、布沙尔和朗德里领导期间陆续往右倾,部分因此转投新成立的左翼省级政党魁北克团结党,魁人党遂面临左右夹攻的局面。
在2007年3月举行的省选,魁人党赢取36个议席,败予自由党之馀更落后于赢取41席的民主行动党,为1973年以来首次在省议会中担当执政党或官方反对党以外的角色[13];布瓦克来尔则于同年5月辞任党魁[17]。魁人政团前党魁都赛佩和前魁人党内阁厅长马华皆于同年5月11日宣布竞逐魁人党党魁,但都赛佩则于翌日宣布退选,马华遂于同年6月在无对手竞争下自动当选,成为魁人党首位女性党魁[13]。
大部分民主行动党党籍省议员缺乏从政和议会经验,而魁人党经验深厚的议员比较下相形见优,魁人党因此被视为比民主行动党更能有效制衡执政自由党[13][18]。自由党少数政府于2008年末解散议会举行省选,当时民意调查显示魁人党支持度超越民主行动党[19]。魁人党最终在该届省选中赢取51席,再度成为官方反对党[13]。
魁北克城市政府和魁北科集团(Québécor)就市内新建室内体育及娱乐场馆的管理事务达成协议,一名代表该带选区的魁人党省议员于2011年就此提出私人草案,为该市政府提供法律保障免受诉讼,并获马华支持。另外五名魁人党省议员则就此表达不满,并于同年6月退出党团,在省议会中以独立议员身份议政[20],当中奥桑(Jean-Martin Aussant)更于同年10月创办魁北克主权主义政党国家选项(Option Nationale)[13]。
2012年至今:近期发展
魁人党于2012年省选中赢取54席,压倒自由党以少数政府姿态上台执政,而马华亦成为魁北克首位女性省长[13]。马华就任一年内处理造成47死的梅干提克湖火车意外,获得好评[13]。魁人党政府后于2013年11月引入《魁北克价值观宪章》(第60号草案),确保魁北克政府世俗化和宗教中立等原则,当中包括禁止公务员(包括公校教师和公立医院雇员)在上班时佩戴带有宗教色彩的饰物。这项草案惹来极大争议,但也获不少法裔民众支持。以少数姿态执政的魁人党无法独力通过宪章,该党遂于2014年3月宣布解散省议会并举行省选,以求以多数政府姿态连任。
竞选初期魁人党形势理想,但强硬魁独派候选人佩拉多(Pierre Karl Péladeau)的主权运动言论令魁独议题逐渐成为竞选焦点,魁人党支持度亦随之下滑,在省选前五天跌至28%,落后自由党的37%[21]。魁人党最终赢取30席落败于自由党,得票率更只得约25%,为魁人党自1970年以来最低的得票率。马华更失掉自己的议席,并于当晚宣布辞去魁人党党魁职位[22][23]。
曾任魁北科集团总裁的佩拉多于2015年魁人党党魁选举首轮投票赢取57.6%选票,成为新任党魁,然而他就任不足一年便于2016年5月以家庭理由请辞[13]。2016年党魁选举,利斯(Jean-François Lisée)在第二轮投票当选,并承诺魁人党若成为执政党的话,不会在2022年以前举行主权公投[7]。
魁人党于2018年省选中大败,仅赢取省议会十个议席,成为第三大党之馀更失去正式政党地位,得票率仅有为17%,该党自1970年省选以来的最差表现[24][25]。魁人党流失大量选民予首次上台执政的魁北克未来联盟,其去向亦成疑[26]。未来联盟于同年11月宣布给予魁人党正式政党地位[27][28],然而魁人党党籍省议员富尼耶(Catherine Fournier)于2019年3月宣布退党并改以独立身份议政[29][30],魁人党的省议会党团遂减至九人并沦为第四大党。
选举成绩
魁北克大选 | 候选人总数 | 赢取议席总数 | 得票率 | 结果 |
---|---|---|---|---|
1970年 | 108 | 7 | 23.06% | 自由党多数政府 |
1973年 | 110 | 6 | 30.22% | 自由党多数政府 |
1976年 | 110 | 71 | 41.37% | 魁人党多数政府 |
1981年 | 122 | 80 | 49.26% | 魁人党多数政府 |
1985年 | 122 | 23 | 38.69% | 自由党多数政府 |
1989年 | 125 | 29 | 40.16% | 自由党多数政府 |
1994年 | 125 | 77 | 44.75% | 魁人党多数政府 |
1998年 | 124 | 76 | 42.87% | 魁人党多数政府 |
2003年 | 125 | 45 | 33.24% | 自由党多数政府 |
2007年 | 125 | 36 | 28.35% | 自由党少数政府 |
2008年 | 125 | 51 | 35.17 % | 自由党多数政府 |
2012年 | 125 | 54 | 31.09% | 魁人党少数政府 |
2014年 | 124 | 30 | 25.38% | 自由党多数政府 |
2018年 | 125 | 10 | 17% | 未来联盟多数政府 |
参考资料
- ^ Les nouveaux partisans du Parti conservateur du Québec. 3 May 2022 [9 August 2023] (加拿大法语).
- ^ 2.0 2.1 2.2 How Political Parties Respond: Interest Aggregation Revisited. Routledge. : 149– [18 August 2012]. ISBN 978-1-134-27668-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4).
- ^ Rodney S. Haddow; Thomas Richard Klassen. Partisanship, globalization, and Canadian labour market policy. Toronto, ON: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06: 56 [2012-09-20]. ISBN 0-8020-9090-7, 9780802090904 请检查
|isbn=
值 (帮助).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3). - ^ Geoffrey Hale; Geoffrey E. Hale. Uneasy Partnership: The Politics of Business and Government in Canada.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06: 24– [18 August 2012]. ISBN 978-1-55111-504-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9).
- ^ Cecil Young. One Canada. Trafford Publishing. 2004: 37– [18 August 2012]. ISBN 978-1-4120-2235-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9).
- ^ CBC News. Where Quebec's parties stand on the issues that matter most to you. CBC News. 23–24 August 2018.
- ^ 7.0 7.1 魁人黨新領袖暫收「魁獨牌」 承諾當選省長不推主權公決 屬左翼進步派 曾任記者. 明报加东网. 2016-12-05 [2017-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31).
- ^ *Liam D. Anderson. Federal Solutions to Ethnic Problems: Accommodating Diversity. Routledge. 2013: 210 [2020-04-17]. ISBN 978-0-415-781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9).
- Cameron I. Crouch. Managing Terrorism and Insurgency: Regeneration, Recruitment and Attrition. Routledge. 10 September 2009: 19 [2020-04-17]. ISBN 978-1-135-23018-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6).
- J. Patrick Boyer. Direct Democracy in Canada: The History and Future of Referendums. Dundurn. 25 July 1996: 133 [2020-04-17]. ISBN 978-1-4597-1884-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30).
- Eric Braun. Canada in Pictures. Twenty-First Century Books. 1 January 2003: 20 [2020-04-17]. ISBN 978-0-8225-4679-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5).
- Amílcar Antonio Barreto. Language, Elites, and the State: Nationalism in Puerto Rico and Quebec.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 January 1998: 104 [2020-04-17]. ISBN 978-0-275-961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5).
- Leslie Brokaw; Erin Trahan. Frommer's Montreal and Quebec City 2011. John Wiley & Sons. 23 February 2011: 9 [2020-04-17]. ISBN 978-0-470-96494-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5).
- ^ Social Democracy After the Cold War — Bryan Evans, Ingo Schmidt — Google Boeken. Books.google.com. 19 July 2012 [19 Octo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5).
- ^ Boisclair gets emotional talking about homophobia. CTV News. 4 March 2007 [30 December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9).
- ^ Results suggest rift between urban, rural voters. Canad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24 January 2006 [14 Ma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06).
- ^ Cameron I. Crouch. Managing Terrorism and Insurgency: Regeneration, Recruitment and Attrition. Routledge. 10 September 2009: 51 [2020-04-17]. ISBN 978-1-135-23018-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6).
- ^ 13.00 13.01 13.02 13.03 13.04 13.05 13.06 13.07 13.08 13.09 13.10 13.11 13.12 13.13 13.14 13.15 13.16 13.17 13.18 13.19 13.20 13.21 13.22 13.23 13.24 13.25 13.26 Archibald, Clinton; Lambert, Maude-Emmanuelle. Parti Québécois. The Canadian Encyclopedia. 2018-03-07 [2020-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7).
- ^ "Quebec and the Constitution: A Timeline of Dead Ends", Montreal Gazette, June 1, 2017.. [2020-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1).
- ^ Editorial, Reuters. UPDATE 1-Former Quebec separatist leader Parizeau dies at 84. reuters.com. [18 October 2016].[失效链接]
- ^ Hébert, Chantal. PQ fails miserably to rally sovereignists. The Star (Toronto). 27 March 2007 [9 May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7).
- ^ Mason, Christopher. Quebec Separatist Leader Resigns. The New York Times. 8 May 2007 [9 May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16).
- ^ Mario à l'école du pouvoir, Gilbert Lavoie, Le Soleil, May 3, 2008. [2020-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06).
- ^ Andy Riga, "Premier Widens Lead to Possible Majority,"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November 5, 2012,. Montreal Gazette, November 20, 2008.
- ^ PQ left reeling after three top members of Quebec sovereigntist party quit. The Canadian Press. 6 June 2011 [6 June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1 July 2011).
- ^ Commisso, Christina. "Quebec Liberals lead PQ as election day draws near". http://www.ctvnews.ca/politics/quebec-liberals-lead-pq-as-election-day-draws-near-1.175797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TV News. April 2nd, 2014. Retrieved April 4th, 2014.
- ^ Latest updates: Quebec votes 2014. Montreal Gazette. April 7, 2014 [April 7,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5).
- ^ 魁省大選馬華落敗辭職. 《星岛日报》. 2014-04-08 [2014-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11).
- ^ Premier-designate François Legault wants 'to make Quebec stronger within Canada'. iPolitics. 2018-10-02 [2018-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2) (美国英语).
- ^ 組黨僅7年 打破魁省兩黨輪流執政局面 魁北克未來聯盟組多數政府 民意不再支持獨立 不搞公投. 《明报》加东版. 2018-10-02 [2020-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0).
- ^ Martin Patriquin. Quebec election: CAQ victory proves separatism is no longer a major issue. The Guardian. 2 October 2018 [2020-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6).
- ^ Presse Canadienne. PQ and QS to get official party status in National Assembly. Monteral Gazette. 22 November 2018 [6 Dec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5).
- ^ Parties reach agreement in principle to give PQ and QS official party status. Montreal Gazette. 22 November 2018 [6 Dec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5).
- ^ PQ may have no future, youth wing members say in open letter. The Canadian Press. 11 March 2019 [19 March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7).
- ^ 'They've lost their way': PQ MNA Catherine Fournier quits party. CTV Montreal. 11 March 2019 [19 March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7).
外部链接
- (法文)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