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港英军
驻港英军 British Forces Overseas Hong Kong | |
---|---|
存在时期 | 1841年-1997年 |
国家或地区 | 英属香港 |
效忠于 | 英国君主 |
部门 | 英国皇家海军 英国陆军 英国皇家空军 |
种类 | 骑兵 步兵 炮兵 装甲部队 |
功能 | 国防 领土防卫 |
规模 | 一个师(二战时期) 一个旅(二战后) |
驻军/总部 | 三军司令官邸 |
纪念日 | 重光纪念日 |
装备 | 装甲车 扫雷艇 巡逻舰 直升机 |
参与战役 | 登陆香港 香港保卫战 双十暴动 六七暴动 沙头角枪战 |
指挥官 | |
三军总司令 | 香港总督 |
指挥官 | 香港驻军司令 |
首任指挥官 | 德忌笠少将 |
末任指挥官 | 邓守仁少将 |
著名指挥官 | 莫德庇少将 华里士准将 罗逊准将 |
驻港英军(英语:British Forces Overseas Hong Kong)是英国派驻到香港及负责香港防务的英国军队,由英国陆军、皇家海军和皇家空军组成,自1841年香港开埠起进驻,日本在1941年12月发动太平洋战争后爆发的香港战役是英军驻港期间参与的最大规模战斗,在二次大战后,英军除负担香港边境的防务外,亦曾于1967年协助香港警察平息六七暴动,在海上救援工作方面亦担当重要角色[1],并经常支援边界执法工作,包括堵截偷渡和走私等活动[2]。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权移交后,驻港英军在香港超过一个半世纪的防卫任务至此结束,英军全数撤离香港[3]。
概览
英军在1841年香港开埠时即已驻港而成为驻港英军,早年驻港英军的兵源主要来自英国本土,由于英国于19世纪中叶在世界各地建立有大量殖民地,并于各地招募当地人参军,所以在香港驻扎的英军也有不少是来自其他英国殖民地的居民,也包括在香港招募香港居民而成立的军事单位。从19世纪后期至二次大战期间,英国在英属印度招募印度次大陆居民成立的英属印度陆军也有单位到香港进驻;英军在19世纪后期亦有聘用香港居民协助防务,早于1880年代已招募香港居民参与英国皇家工程兵建筑防卫设施,以及协助运送军需品和补给。驻港英军于1937年开始招募香港华人居民加入皇家工兵及皇家炮兵[4]。由于日本与纳粹德国和义大利王国分别在1936年签订反共协定及1940年三国同盟条约组成轴心国,在二次大战的欧战爆发后,英国预期日本侵略香港的机会大增;但在1940年5月,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多国被纳粹德国发动的法国战役以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击败,同年6月英国对岸的法国沦陷后,英国本土直接承受被德军入侵的压力并爆发不列颠战役,大部份英国皇家海军又因地中海战役被义大利牵制,英国难以从本土派兵强化香港的防务,因此香港政府在1941年招募香港居民成立主要由本地华人组成的香港华人军团[5];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加拿大自治领决定应英国要求派兵增援英军防守香港,并接受由英国驻军司令的统一指挥,因此在香港保卫战爆发时,驻港英军的兵源除了派驻到香港的英国军人及被征召从军的居港英国人之外,还有英属印度陆军、增援香港英军的加拿大军,以及主要由香港居民组成的香港华人军团。除了属于正规军的香港华人军团,香港政府也在本地招募后备军,包括香港义勇防卫军及香港皇家海军志愿后备队。日本于香港时间1941年12月8日偷袭珍珠港数小时后入侵香港,孤立无援的驻港英军面对人力物力都占有绝对优势的日本皇军陷入苦战;英军经历18天激战后馀下的防线均逐渐瓦解,日军在25日早上发动圣士提反书院大屠杀并即将攻入维多利亚城,港督杨慕琦与驻军司令商讨后,考虑到英军即使退入市区进行巷战也无助挽回战局,只会造成大量居民死伤,遂于12月25日向日军投降,香港进入日占时期。驻港英军大部分人员不是战死就是被俘,很多被俘英军更受到不人道对待或被移送到其他日本占领地劳役致死;但仍有香港华人军团及义勇军的成员成功逃出被日军占领的香港后组成香港志愿连参与缅甸战役[6],也有成员与其他残馀英军转战到马来亚及印度等地继续抗击日军[7],亦有华人成员潜伏在香港进行情报工作或加入英军服务团在日本占领地进行敌后活动[8]。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英军在8月31日光复香港,香港政府于1946年设立重光纪念日纪念盟军战胜日本及悼念为香港捐躯的阵亡将士。英国在1950年代初爆发的韩战曾派兵加入联合国军支援南韩,因此与出兵支持北韩的中国关系紧张,于是政府招募香港居民重建华人军团,成为继承战前香港华人军团的香港华人陆军训练队,并于1962年改组为香港军事服务团,成为英军在香港招募的华人正规军[7]。在中国共产党发起文化大革命后,香港的防卫形势又再度紧张,香港不久便发生六七暴动,驻港英军曾出动协助平定动乱;进入1970年代后局势逐渐稳定,英军在香港的规模亦渐渐缩减。此外,由于曾经为英军提供大量兵源的英属印度在1947年独立,香港英军的兵源亦有所转变,陆军正规军遂转变为由英国本土派驻到香港的单位,以及来自尼泊尔的廓尔喀人组成的啹喀步兵旅为主,还有在香港招募的香港军事服务团;海空军主要由英国派驻来港,皇家海军香港中队则包括在香港招募的全职海军人员。香港居民能够以本地招募人员(Locally Enlisted Personnel,LEP)身份在香港应征加入正规军[9],在分别属于海军和陆军的皇家海军香港中队或香港军事服务团服役。另外,在英国本土招募的正规军除了英国本土居民可报考外,持有英国国民(海外)护照的香港居民亦可提交申请,但与在香港投考的皇家海军香港中队和香港军事服务团所采用的本地招募人员(LEP)身份不同,在英国招募的正规军是要在英国本土投考[10],所以过往有意加入正规军的香港居民大部分都在香港报考皇家海军香港中队和香港军事服务团,香港居民在英国本土参军后再派驻到香港的人数则只占少数。
皇家香港军团(Royal Hong Kong Regiment)又称香港义勇军或义勇军,是直属于香港政府的后备军,协助香港的军事防卫和执行救灾任务。这支本地军团早于1854年已经成立,于1951年获授予皇家称号。军团由数名被借调到香港政府的英国陆军正规军军官所率领,其架构和训练皆参照英国陆军辖下的本土防卫军模式,成员来自各行各业,但需要定期受训及参加野战训练,并须参与英军军演及协助巡逻边境,香港如遇紧急情况须要动员后备军时成员要立即报到,而雇主亦须要作出配合[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义勇军的大多数成员是香港本地华人。除了属于陆军的皇家香港军团外,还有属于海军和空军的辅助军事单位,分别是香港皇家海军志愿后备队(Hong Kong Royal Naval Volunteer Reserve)及皇家香港辅助空军(Royal Hong Kong Auxiliary Air Force)[12];前者于1967年解散,后者是源于1949年组建的本地飞行服务单位,在1970年改组为皇家香港辅助空军,主要由在香港招募的人员组成,任务以救援和支援执法为主,于1993年改组为政府飞行服务队。
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多国组成联军准备驱逐伊拉克军,英国军方曾于1990年12月派飞机抽调200名驻港啹喀兵团前赴沙特阿拉伯[13],支援英军派驻当地的第4装甲旅和第7装甲旅。
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权移交后,驻港英军全部离开香港返回英国,香港的防务由驻港解放军取代,驻港英军自此解散,部分原属驻港英军又不愿返回尼泊尔的廓尔喀人,则选择留在香港为英资安保公司服务。
职责
英国在1997年7月1日之前负责香港的军事防卫事务,并由英军歼灭任何威胁香港的入侵者。英军驻港期间参与的最大规模战斗是二次大战时期,日军于1941年12月8日发动南方作战,其中一行动就是入侵香港而爆发的香港保卫战,此战亦是日本发起太平洋战争后开打的首场地面战,但驻港英军在苦战18天后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长达三年零八个月,直至1945年8月香港重光。
香港的军事防卫和对抗外敌的任务由驻港英军负责,香港治安则是香港政府的内部事务,属皇家香港警察的职责,但香港政府在紧急需要时可向驻港英军要求协助。在1967年发生导致51人死亡的六七暴动期间,驻港英军曾支援香港警队平息暴乱。驻港英军除承担香港的军事防卫外,亦长期负责巡逻香港边界及维持香港边境禁区的治安,包括堵截非法入境者,直至1995年香港边界转交香港警队驻守;现时香港边境禁区治安由警队边界警区野外巡逻队及快速应变部队负责。香港的军事防卫经费在早年曾由英国政府承担,其后由英国政府及香港政府经商议协定后各自承担一半,香港在1975年的防务协议的承担总额增至75%,到1988年又调降到65%;由于香港在1975年后的防务协议负担起大部分防卫经费,香港政府此后亦经常主动要求驻港英军支援海空救援和边境执法[14],包括堵截越南船民及追截跨境走私快艇[15];皇家海军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协助皇家香港警察执行海上反走私行动有重要贡献,香港水警遭遇越境的中国边防船只以武器指吓时[16],驻港英军亦曾经出动为水警提供协助;驻港英军亦经常联同香港警方进行海陆空搜救任务[17][1]。
指挥架构
香港总督是英国君主在香港的代表,拥有香港三军总司令及海军中将(Commander-in-Chief and Vice-Admiral of Hong Kong)头衔,实权则由英国驻军司令(Commander British Forces / CBF)行使;驻港英军司令历来都由英国陆军少将或中将担任,直至1993年2月18日为止,亦担任行政局官守成员;有需要时会出席行政局会议。
历任英国驻军司令
- 陆军少将德己立(Major-General Sir George Charles D'Aguilar)(1843-1848)
- 陆军少将士他花利(Major-General William Staveley)(1848-1851)
- 陆军少将乍畏(General William Jervois)(1851-1854)
- 陆军少将加勒特(Major-General Sir Robert Garrett)(1854-1857)
- 陆军少将阿什伯纳姆(Major-General Thomas Ashburnham)(1857-1858)
- 陆军少将斯特劳本茨(Major-General Sir Charles van Straubenzee)(1858-1859)
- 陆军少将克灵顿爵士(Major-General Sir James Grant)(1860-1861)
- 陆军少将米高(Major-General Sir John Michel)(1861-1862)
- 陆军少将士迪佛立爵士(Major-General Sir Charles Staveley)(1862-1863)
- 陆军少将威廉(Major-General William)(1863-1864)
- 陆军少将 盖伊(Major-General Sir Philip Guy)(1864-1867)
- 陆军少将布鲁克(Major-General James Brunker)(1867-1869)
- 陆军少将威菲路(Major-General Henry Wase Whitfield)(1869-1874)
- 陆军少将科尔伯恩(Lieutenant General Sir Francis Colborne)(1874-1878)
- 陆军少将杜鲁云(Lieutenant General Edward Donovan)(1878-1882)
- 陆军少将萨金特(Lieutenant General John Sargent)(1882-1885)
- 陆军中将金马伦爵士(Lieutenant General Sir William Cameron)(1885-1889)
- 陆军少将爱德华Major-General Sir James Edwards (1889-1890)
- 陆军少将白加爵士(Major-General Sir George Barker)(1890-1895)
- 陆军少将布力爵士(Major-General Sir Wilsone Black)(1895-1898)
- 陆军少将加士居爵士(Major-General Sir William Gascoigne)(1898-1903)
- 陆军少将克顿(Major-General Villiers Hatton)(1904-1906)
- 陆军少将乐活(Major-General Robert Broadwood)(1906-1910)
- 陆军少将安达臣爵士(Major-General Sir Charles Anderson)(1910-1913)
- 陆军少将凯利(Major-General Francis Kelly)(1913-1915)
- 陆军少将温地厘士(Major-General Francis Ventris, CB)(1915-1921)
- 陆军少将福勒爵士(Major-General Sir John Fowler)(1922-1925)
- 陆军少将卢押(Major-General Charles Luard)(1925-1929)
- 陆军少将山打伦(Major-General James Walter Sandilands)(1929-1932)
- 陆军中将波老(Lieutenant-General Sir Oswald Borrett)(1932-1935)
- 陆军少将巴度苗(Major General Arthur Wollaston Bartholomew)(1935-1938)
- 陆军少将贾乃锡 (Major-General Sir Arthur Edward Grasett)(1938-1941)
- 陆军少将莫德庇 (Major-General Christopher Maltby)(1941)
- 香港日占时期(1941-1945)
- 陆军少将菲士廷爵士(Major-General Sir Francis Festing)(1945-1947)
- 陆军少将区士觐爵士(Major-General Sir George Erskine)(1947-1948)
- 陆军少将马调士(Major General Francis Raymond Matthews)(1948-1949)
- 陆军中将菲士廷爵士(Major-General Sir Francis Festing)(1949)
- 陆军中将孟雪夫爵士(Lieutenant-General Sir Robert Mansergh)(1949-1951)
- 陆军少将伊云士(Lieutenant General Sir Geoffrey Evans)(1951-1952)
- 陆军中将艾利爵士(Lieutenant General Sir Terence Airey)(1952-1954)
- 陆军中将苏登(General Sir Cecil Sugden)(1954-1955)
- 陆军中将史德顿爵士(Lieutenant-General Sir William Stratton)(1955-1957)
- 陆军中将巴斯田爵士(Lieutenant-General Sir Edric Bastyan)(1957-1960)
- 陆军中将麦坚乐爵士(Lieutenant-General Sir Roderick McLeod)(1960-1961)
- 陆军中将许伟信爵士(Lieutenant-General Sir Reginald Hewetson)(1961-1963)
- 陆军中将贾礼达爵士(Lieutenant-General Sir Richard Craddock)(1963-1964)
- 陆军中将区金诺爵士(Lieutenant-General Sir Denis O'Connor)(1964-1966)
- 陆军中将华智礼爵士(Lieutenant-General Sir John Worsley)(1966-1968)
- 陆军中将余智韬爵士(Lieutenant-General Sir Basil Eugster)(1968-1970)
- 陆军中将韦达爵士(Lieutenant-General Sir Richard Ward)(1970-1973)
- 陆军中将彭英武爵士(Lieutenant-General Sir Edwin Bramall)(1973-1976)
- 陆军中将夏卓贤爵士(Lieutenant-General Sir John Archer)(1976-1978)
- 陆军少将李基辅爵士(Major-General Sir Roy Redgrave)(1978-1980)
- 陆军少将卓保邦爵士(Major-General Sir John Chapple)(1981-1982)
- 陆军少将布乐民爵士(Major-General Sir Derek Boorman)(1982-1985)
- 陆军少将潘雅文(Major-General Thomas Boam)(1985-1987)
- 陆军少将庄俊彦爵士(Major-General Sir Garry Johnson)(1987-1989)
- 陆军少将邓富乐爵士(Major General Sir Peter Duffell)(1989-1992)
- 陆军少将霍立言爵士(Major-General Sir John Foley)(1992-1994)
- 陆军少将邓守仁(Major-General Bryan Hawkins Dutton)(1994-1997)
英国陆军
在1930年代后期,英国驻港陆军由四个步兵营组成,亦设有炮兵部队。1941年11月,加拿大在香港保卫战爆发前夕增援香港两个营,使香港守军扩充为六个营,并连同香港本地正规军及后备军组成两个旅。二次大战之后,驻港陆军主要由四个步兵营组成一个旅。1940年代后期至1970年代中期,因应地区局势,英军在香港派驻野战炮兵。1950年代至1970年代初,英国陆军装甲部队进驻香港[18],先后装备彗星坦克及百夫长坦克[19],而英国陆军航空团则部署至1994年。
驻香港地面部队主要组织为:
- 第26啹喀步兵旅(1948年-1950年)
- 第48啹喀步兵旅(1957年-1992年),1976年至1987年间曾改称啹喀地面部队(Gurkha Field Force),其后又改回原称直至解散[20]。
- 第51步兵旅(1976年解散)
香港在英国统治时期,曾有不同的英军陆军单位驻扎在香港。战后的英军陆军部队通常以每三年轮替的形式派驻香港。
以下只列出二次大战后驻守香港的部队,至于英国参与韩战和马来亚紧急状态的军事行动,而在香港短暂停留的英国陆军单位,均不在此纪录。
装甲及骑兵部队
部队中文名称 | 部队英文名称 | 开始驻守日期 | 结束驻守日期 |
---|---|---|---|
皇家苏格兰灰骑龙骑兵团第二营C中队 | C Squadron The Royal Scots Greys 2nd Dragoons |
1962年9月19日 | 不详 |
皇家战车兵团第一营 | 1st Royal Tank Regiment | 整团1957年 C中队1974年 |
整团1960年 C中队1976年 |
第4骠骑兵团 | 4th Hussars | 1950年 | 同年 |
第7骠骑兵团 | 7th Hussars | 1956年 | 同年 |
第16/5枪骑兵团A中队及C中队 | A & C Squadron 16th/5th Lancers |
A中队:1953年 C中队:1973年 |
A中队:1964年 C中队:1975年 |
第14/20国王骠骑兵团 | 14th/20th King's Hussars | 1970年 | 1973年 |
第17/21枪骑兵团 | 17th/21st Lancers | 1960年 | 1963年 |
御林军近卫骑兵团B中队 | B Squadron The Life Guards |
1967年 | 同年 |
步兵部队
部队中文名称 | 部队英文名称 | 开始驻守日期 | 结束驻守日期 |
---|---|---|---|
第98威尔斯亲王步兵团 | 98th (Prince of Wales's) Regiment of Foot | 1841年 | 1846年 |
第55韦斯摩兰郡步兵团 | 55th (Westmorland) Regiment of Foot | 1841年 | 1843年 |
皇家爱尔兰兵团 | Royal Irish Regiment | 1846年 | 1847年 |
第95打比郡步兵团 | 95th (Derbyshire) Regiment of Foot | 1847年 | 1850年 |
第59(第2诺定咸郡)步兵团 | 59th (2nd Nottinghamshire) Regiment of Foot | 1849年 | 1858年 |
第28北告罗士打郡步兵团 | 28th (North Gloucestershire) Regiment of Foot | 1876年 | 1878年 |
第74高地步兵团 | 74th (Highland) Regiment of Foot | 1878年 | 1879年 |
皇家恩尼斯基宁燧枪兵团第一营 | 1st Battalion Royal Inniskilling Fusiliers |
1881年 | 1883年 |
英皇直属史乐郡轻步兵团第一营 | 1st Battalion King's Shropshire Light Infantry |
1892年 | 1895年 |
亲王直属来福枪旅第一营 | 1st Battalion Rifle Brigade (The Prince Consort's Own) |
1894年 | 1897年 |
皇家威尔斯燧枪兵团第二营 | 2st Battalion Royal Welch Fusiliers |
首次:1899年 第二次:1900年 第三次:1934年 第四次:1938年 |
首次:1900年 第二次:1902年 第三次:1937年 第四次:同年 |
女皇直属金马伦高地兵团第二营 | 2nd Battalion Queen's Own Cameron Highlanders |
1908年 | 1909年 |
康沃尔公爵轻步兵团第二营 | 2nd Battalion Duke of Cornwall's Light Infantry |
1913年 | 1914年 |
东舒梨兵团第一营 | 1st Battalion East Surrey Regiment |
1923年 | 1926年 |
英皇直属苏格兰边民团第二营 | 2nd Battalion King's Own Scottish Borderers |
1926年 | 1930年 |
苏格兰卫队第二营 | 2nd Battalion Scots Guards |
1926年 | 1928年 |
南威尔斯边民团第一营 | 1st Battalion South Wales Borderers |
首次:1930年 第二次:1963年 |
首次:1934年 第二次:1966年 |
皇家林肯郡兵团第一营 | 1st Battalion Royal Lincolnshire Regiment |
1932年 | 1936年 |
东兰开夏郡兵团第二营 | 2nd Battalion East Lancashire Regiment |
1933年 | 1937年 |
锡福斯高地兵团第一营 | 1st Battalion Seaforth Highlanders |
1937年 | 1938年 |
米杜息士兵团第一营 | 1st Battalion Middlesex Regiment |
首次:1917年 第二次:1937年 第三次:1949年 第四次:1951年 |
首次:1918年 第二次:1941年 第三次:1950年 第四次:1952年 |
皇家苏格兰兵团第二营 | 2nd Battalion Royal Scots |
1938年 | 1941年 |
巴付皇家东根德郡兵团第二营 | 2nd Battalion Buffs (Royal East Kent Regiment) |
1947年 | 1949年 |
亚皆及修打兰高地兵团第一营 | 1st Battalion The Argyll and Sutherland Highlanders |
首次:1949年 第二次:1951年 第三次:1979年 |
首次:1950年 第二次:1951年 第三次:同年 |
巴付皇家东根德郡兵团第一营 | 1st Battalion Buffs (Royal East Kent Regiment) |
1949年 | 1950年 |
金马伦苏格兰来福枪兵团第一营 | 1st Battalion Cameronians (Scottish Rifles) |
1949年 | 1950年 |
南史德福郡兵团第一营 | 1st Battalion South Staffordshire Regiment |
1949年 | 1951年 |
威尔特郡兵团第一营 | 1st Battalion Wiltshire Regiment |
1950年 | 1952年 |
多实郡兵团第一营 | 1st Battalion Dorsetshire Regiment |
1952年 | 1954年 |
英皇直属利物浦步兵团第一营 | 1st Battalion The King's Regiment (Liverpool) |
首次:1952年 第二次:1953年 |
首次:同年 第二次:1955年 |
北史德福郡兵团第一营 | 1st Battalion North Staffordshire Regiment |
1954年 | 1957年 |
诺咸顿郡兵团第一营 | 1st Battalion Northamptonshire Regiment |
1954年 | 1957年 |
雅息士郡兵团第一营 | 1st Battalion Essex Regiment |
1954年 | 1957年 |
东兰开夏郡兵团第一营 | 1st Battalion East Lancashire Regiment |
1957年 | 1958年 |
皇家绿霍华德轻步兵团第一营 | 1st Battalion The Green Howards |
1956年 | 1959年 |
皇家诺森伯兰燧枪兵团第一营 | 1st Battalion Royal Northumberland Fusiliers |
1958年 | 1961年 |
皇家和域郡兵团第一营 | 1st Battalion Royal Warwickshire Regiment |
1960年 | 1962年 |
女皇直属皇家舒梨郡兵团第一营 | 1st Battalion Queen's Royal Surrey Regiment |
1962年 | 1964年 |
对衡轻步兵团第一营 | 1st Battalion Durham Light Infantry |
1963年 | 1965年 |
第1绿夹克(第43和52)步兵团 | 1st Green Jackets (43rd and 52nd) | 1965年 | 同年 |
皇家根德郡兵团第一营 | 1st Battalion The Queen's Own Buffs, The Royal Kent Regiment |
1965年 | 1966年 |
威尔斯兵团第一营 | 1st Battalion Welch Regiment |
1966年 | 1968年 |
兰开夏郡燧枪兵团第一营 | 1st Battalion Lancashire Fusiliers |
1967年 | 1969年 |
威灵顿公爵兵团第一营 | 1st Battalion Duke of Wellington's Regiment |
1968年 | 1970年 |
皇家威尔斯燧枪兵团第一营 | 1st Battalion Royal Welch Fusiliers |
1969年 | 1972年 |
御林军爱尔兰兵团第一营 (又称爱尔兰卫队) |
1st Battalion Irish Guards |
1970年 | 1972年 |
英皇直属步兵团第一营 | 1st Battalion King's Regiment |
1972年 | 1975年 |
皇家汉普郡兵团第一营 | 1st Battalion Royal Hampshire Regiment |
1974年 | 1976年 |
掷弹兵卫队第二营 | 2nd Battalion Grenadier Guards |
1975年 | 1976年 |
轻步兵团第一营 | 1st Battalion Light Infantry |
1976年 | 1978年 |
皇家绿夹克轻步兵团第一营 | 1st Battalion Royal Green Jackets |
1978年 | 1980年 |
女皇直属高地兵团第一营 | 1st Battalion Queen's Own Highlanders |
1980年 | 1982年 |
苏格兰卫队第一营 | 1st Battalion Scots Guards |
1982年 | 1984年 |
柴郡兵团第一营 | 1st Battalion Cheshire Regiment |
1984年 | 1986年 |
高士廉卫队第一营 | 1st Battalion Coldstream Guards |
1986年 | 1988年[21] |
爱丁堡公爵皇家兵团第一营 | 1st Battalion Duke of Edinburgh's Royal Regiment |
1988年[21] | 1990年 |
威尔斯皇家兵团第一营 | 1st Battalion Royal Regiment of Wales |
1990年 | 1993年 |
黑卫士兵团第一营 | 1st Battalion The Black Watch |
首次:1972年 第二次:1993年 第三次:1997年 |
首次:1974年 第二次:1994年 第三次:同年 |
史德福郡兵团第一营 | 1st Battalion Staffordshire Regiment |
1996年 | 1997年 |
英皇爱德华七世直属第2啹喀来福枪兵团 (注:第一、二营互相交替驻防,1992年缩编至一营,交替五轮共移动十二次) |
2nd King Edward VII's Own Gurkha Rifles | 首次:1953年 | 第十二次:1992年 |
伊利沙伯女皇直属第6啹喀来福枪兵团 (注:第一、二营互相交替驻防,1969年缩编至一营,交替两轮共移动八次) |
6th Queen Elizabeth's Own Gurkha Rifles | 首次:1948年 | 第八次:1993年 |
爱丁堡公爵直属第7啹喀来福枪兵团 (注:第一、二营互相交替驻防,1987年缩编至一营,交替两轮共移动八次) |
7th Duke of Edinburgh's Own Gurkha Rifles | 首次:1948年 | 第八次:1994年 |
玛丽郡主直属第10啹喀来福枪兵团 (注:第一、二营互相交替驻防,1968年缩编至一营,交替两轮共移动七次) |
10th Princess Mary's Own Gurkha Rifles | 首次:1948年 | 第七次:1993年 |
皇家啹喀来福枪兵团第一营 | 1st Battalion The Royal Gurkha Rifles |
1994年 | 1996年 |
炮兵部队
部队中文名称 | 部队英文名称 | 开始驻守日期 | 结束驻守日期 |
---|---|---|---|
25野战炮兵团 | 25 Field Regiment | 1947年 | 1955年 |
14野战炮兵团 | 14 Field Regiment | 首次:1949年 第二次:1952年 第三次:1960年 |
首次:1951年 第二次:1956年 第三次:1962年 |
23野战炮兵团 | 23 Field Regiment | 1949年 | 1952年 |
34轻防空炮兵团 | 34 Light Anti-Air Regiment | 首次:1949年 第二次:1961年 |
首次:1952年 第二次:1963年 |
27反战车炮兵连 | 23 Anti-Tank Battery | 1949年 | 1958年 |
58中型炮兵团 | 58 Medium Regiment | 1949年 | 1952年 |
27重防空炮兵团 | 27 Heavy Anti-Air Regiment | 1949年 | 1957年 |
173定位连 | 173 Locating Battery | 1950年 | 1957年 |
15观测连 | 15 Observation Battery | 1950年 | 1951年 |
32炮兵团 | 32 Regiment | 首次:1951年 第二次:1958年 |
首次:1952年 第二次:1961年 |
45野战炮兵团 | 45 Field Regiment | 首次:1951年 第二次:1958年 |
首次:1953年 第二次:1961年 |
72轻防空炮兵团 | 72 Light Anti-Air Regiment | 1952年 | 1955年 |
20野战炮兵团 | 20 Field Regiment | 1952年 | 1955年 |
42野战炮兵团 | 42 Field Regiment | 1952年 | 1956年 |
15中型炮兵团 | 15 Medium Regiment | 1955年 | 1957年 |
74轻防空炮兵团 | 74 Light Anti-Air Regiment | 1955年 | 1958年 |
19野战炮兵团 | 19 Field Regiment | 1956年 | 1957年 |
49野战炮兵团 | 49 Field Regiment | 1957年 | 1961年 |
5野战炮兵团 | 5 Field Regiment | 1958年 | 1961年 |
4野战炮兵团 | 4 Field Regiment | 1961年 | 1964年 |
49轻炮兵团 | 49 Light Regiment | 1964年 | 1966年 |
18轻炮兵团 | 18 Light Regiment | 1966年 | 1969年 |
25轻炮兵团 | 25 Light Regiment | 1969年 | 1971年 |
47轻炮兵团 | 47 Light Regiment | 1971年 | 1973年 |
皇家马炮兵47轻炮兵团 | 3 Light Regiment Royal Horse Artillery | 1973年 | 1975年 |
20轻炮兵团 | 20 Light Regiment | 1975年 | 1976年 |
其他部队
部队中文名称 | 部队英文名称 | 开始驻守日期 | 结束驻守日期 |
---|---|---|---|
陆军航空兵团660中队 | 660 Squadron Army Air Corps |
1978年 | 1994年 |
17啹喀通讯团 | 17 Gurkha Signal Regiment | ||
皇家陆军医务军团18野战救护团 | 18 Field Ambulance Royal Army Medical Corps | ||
87啹喀通讯团 | 17 Gurkha Signal Regiment | ||
28、31啹喀运输团 | 28 & 31 Squadron Gurkha Transport Regiment | ||
皇家机电工程兵50香港工场 | 50 Hong Kong Workshop Royal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Engineers | ||
皇家工兵50野战工兵团 | 50 Field Engineer Regiment Royal Engineers | ||
女皇啹喀工兵67、68、69及70中队 | 67, 68, 69 & 70 Squadron Queen's Gurkha Engineers | ||
皇家陆军教育军团75陆军教育中心 | 75 Army Education Centre Royal Army Education Corps | ||
女皇啹喀通讯兵246、247及248中队 | 246, 247 & 248 Squadron Queen's Gurkha Signals | ||
皇家通讯兵252中队 | 252 Squadron Royal Signals | ||
皇家通讯兵27通讯团 | 27 Signal Regiment Royal Signals | ||
皇家兽医军团动物支援组 | Defence Animal Support Unit Royal Army Veterinary Corps | ||
香港情报队 | Hong Kong Information Team | ||
皇家宪兵香港宪兵连 | Hong Kong Provost Company Royal Military Police |
陆军设施
英军在香港的设施:
- 三军司令官邸 - 1846-1932年期间称为司令总部大楼,1978年称为英军总部,最初为德己立少将而建,是域多利兵房的一部份,现为茶具文物馆。
- 域多利兵房 - 1846年-1979年。
- 美利兵房 - 1846年-1982年,1982年从中环搬往赤柱,现为赤柱美利楼。
- 威灵顿兵房 - 1840年代至1946年为陆军军营,1946年至1960年代交予皇家海军作添马舰海军基地,后来拆卸,加设威尔斯亲王大厦,即现今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大楼。
- 赤柱炮台 - 1841年于香港岛设立,后来成为赤柱监狱及二战日本战俘监狱。
- 鲤鱼门炮台 - 1840年代起为海事防御设施,现今成为香港海防博物馆及鲤鱼门公园及渡假村。
- 醉酒湾防线 - 1930年代兴建的防线。
- 扫管军营 ﹣ 又称宝龙军营、位处屯门, 后来曾为屯门入境事务处训练学校,现为国际十字路会用址。
- 歌顿军营 ﹣ 毗连扫管军营。
- 九龙东军营 - 旧称奥士本军营,1945年因纪念香港保卫战中殉战的温尼伯榴弹兵奥士本。
- 高希马军营 - 位处新界大埔仔,因主权移交而未有建成,现址为香港科技大学。
- 深水埗军营 - 曾为二战日本战俘监狱、越南难民营,现为公共屋邨、商厦及政府办公室。
- 皇后军营 - 今改称正义道军营。[22]
- 亚皆老军营 - 1920年代-1950/1970年代,位处马头围亚皆老街、天光道一带。1920年代,港英为了拓展九龙市区,支援和保卫启德机场及皇家空军机场,拆卸古瑾围(马头围村)而建立。古瑾围及亚皆老军营具体位置现为医院管理局大楼、香港眼科医院、圣德肋撒医院新翼、九龙城法院大楼、九龙城警署、天光道运动场及马头围邨一带。
英国皇家海军
英国皇家海军从1842年中英两国签署《南京条约》香港开埠之始进驻香港。基地设于香港岛以北的添马舰海军基地(HMS Tamar);并在1970年代加建威尔斯亲王大厦。1993年,添马舰海军基地被移至邻近昂船洲政府船坞的昂船洲海军基地直至1997年4月关闭。
香港曾有以下皇家海军舰队常驻:
- 英国太平洋舰队 1840年代-1948年
- 英国驻华中队 1844年-1941年,1945年-1992年
- 英国远东舰队/香港中队 1969年-1971年
- 第120扫雷中队 1958年-1966年,转移至新加坡。
- 第6反水雷/巡逻艇中队 1969年-1997年,原为反水雷中队,在1972年改名巡逻艇中队。
海军设施
- 威尔斯亲王大厦 1980年-1997年,现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中环军营
- 皇家海军金钟船坞 1859年-1902年
- 皇家海军干船坞 1902年-1959年
- 皇家海军昂船洲储煤场 1861年-1959年
- 皇家海军九龙储煤场及船坞 1901年-1959年
- 西环军营 1844年-1846年
- 威灵顿兵房 1946年-1978年,作添马舰海军基地(已拆卸)
- 域多利军营 1843年-1979年,又称域多利兵房,大部分成为香港公园
- 鲤鱼门军营 1887年-1987年,部分原址成为鲤鱼门渡假村
- 鲤鱼门军营布伦南鱼雷发射站 1890年,现成为香港海防博物馆的一部分
- Reverse, Central, West and Pass Batteries 1880年代
- 湾仔皇家海军医院 - 已拆卸,现为律敦治医院
- 水手医院 1843年-1873年 - 被皇家海军医院取代
- Lamont and Hope干船坞
- 香港仔船坞
- 太古船坞 - 香港民营船坞,现为太古城
船舰
- 添马号 - 接待船 1897年-1941年,于1941年12月的香港保卫战中沉没。
- 莎乐蒂公主号及域陀伊曼纽号 - 接待船
- Tidal Basin 1902年-1959年
- Boat Basin 1902年-1959年
- HM Victualling Yards 1859年-1946年
- HMS Nabcatcher - Kai Tak 1945年-1946年
- HMS Flycatcher - Kai Tak 1947年
- HMS Minden 1840年代 - 海上医院
- HMS Alligator 1840年代-1873年 - 海上医院
- HMS Lord Melville 1860年代-1873年 - 海上医院(East Indies Sqdn)
- 玛丽王后号 1945年-1946年 - 用作海上医院
- 顿级巡逻舰 1966年-1985年,原为扫雷舰,1966年派驻的五艘于1971年调回英国,由另五艘同型舰改装为巡逻舰替换。
- 孔雀级巡逻舰 1984年-1997年,为替换顿级巡逻舰而建造五艘,于1988年转售其中两艘,馀下三艘留守至1997年[23]。
英国皇家空军
英国皇家空军为驻港英军中人数最少一支,曾经驻守于两个空军基地,其中的启德皇家空军基地(RAF Kai Tak)位于九龙半岛启德机场的东侧(即现时启业邨位置),另一个是位于新界的石岗皇家空军基地(RAF Sek Kong)。英国皇家空军最初以启德机场为基地,1978年撤出启德机场后,便集中以石岗机场为基地。
下例为英国皇家空军驻港单位:
- 英国皇家空军第28中队:1968年至1978年及1996年至1997年进驻启德机场,于1978年至1996年间进驻石岗机场。1968年配备旋风式直升机,1972年换装威塞克斯式直升机(Wessex HC2)。
- 22 Squadron
- 114 Squadron
- 846 Squadron 1963年-1964年(RAF Kai Tak)
- 847 Squadron 1970年(RAF Kai Tak)
- 367 Wireless Unit
- 368 Wireless Unit
- 444 Signals Unit (Stanley Fort), 1971年-1977年, SatCom node in the Defenc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 Medical Supply Squadron
- Composite Signals Unit
- GEF(Ground Radio)
- ASF(Catering Squadron)
其它设施
海军俱乐部
香港曾是英军在远东地区最重要的港口之一,主权移交前很多皇家海军水兵落船后都会去到兰桂坊旁边的海军俱乐部(China Fleet Club)。
海军俱乐部的历史:
- 1900年-1903年:香港商人与驻港的皇家海军筹集资金建立皇家海军驻港餐厅
- 1929年:原有餐厅清拆及重建
- 1929-1934年:于告士打道建立临时海军俱乐部
- 1933年:海军俱乐部由海军上将Howard Atwood Kelly奠基,名为“The Old Blue”
- 1941年-1945年:二战期间海军俱乐部被日军占领改成日本海军司令部
- 1945年-1980年:海军俱乐部被皇家海军重新占领
- 1952年:增加加冕侧翼
- 1980年-1985年:海军俱乐部搬至新鸿基中心作临时开放
- 1985年:海军俱乐部搬至25层高的新大楼
- 1986年:海军俱乐部开始计划搬至英国
- 1989年:位于英国索尔塔什(Saltash)的国家海军俱乐部(China Fleet Country Club)开始兴建
- 1991年:国家海军俱乐部兴建完成,同年6月开放
- 1992年:海军俱乐部关闭
军事行动
1941年12月8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驻扎在深圳的日军大规模入侵香港,香港战役爆发,驻港英军在人力物力都处于劣势下苦战18天后,港督杨慕琦决定投降。
1967年7月8日发生的沙头角枪战,大批持有武器的中共民兵越境,包围及攻击在沙头角的香港警岗[24],时任驻港英军司令陆军中将华智礼(John Worsley)决定先请示伦敦批准,在警署遇袭后四小时才有驻港英军前往沙头角警署增援,以致未能协助受到中共武装人员攻击的香港警务人员,有五名香港警员在抵抗越境攻击者时殉职。
1971年5月18日,当时一架驻港英军车辆由香港边境禁区误入华界,随即被中国民兵包围并且扣留武器和人员,其间英军须向中方签署文件以承认非法进入华界。事件扰攘18小时后中国把英军车辆、武器和军人等发还至香港边境[25]。
1991年11月,香港水警在稔湾拦截越界闯入香港水域的中国边防武装船只时[26],曾遭到中国边防人员以武器包括机关枪指吓[27],此后驻港英军多次协助香港水警应付与中国执法船只的对峙[28];驻港皇家海军亦曾于1993年7月逐退使用高射炮瞄准香港执法船只的中国缉私艇[28]。
撤离
驻港英军总司令邓守仁在1996年8月29日,公布英军分4阶段撤离香港及关闭军营的计画,石岗军营修理场在1996年8月30日关闭,展开英军撤港的序幕,驻港皇家空军石岗机场在9月15日关闭,6架原属英国皇家空军第28中队的韦斯克斯HC2直升机出售给乌拉圭政府,机队在6月3日在启德机场进行最后一次飞行;最后一批驻港啹喀步兵部队在11月1日举行降旗仪式,结束了啹喀兵驻港40年的历史[29]:154-157。
位于昂船洲的添马舰海军基地在1997年4月11日关闭,包括三艘孔雀级巡逻舰在内的作战中队运作至6月30日,其后三艘巡逻舰悉数转售菲律宾海军;被称为“千日军团”,负责提供后勤支援及协助撤港的香港常规支援兵团在5月31日在奥士本军营解散。奥士本军营在6月4日关闭后,继续运作的英军军事设施仅剩下包括威尔斯亲王大厦在内的威尔斯军营[29]:154-157。及后,司令部从威尔斯亲王大厦迁至漆咸号巡防舰上,为驻港英军撤离作最后准备[30]。
1997年6月30日晚上23时50分,由18人组成的驻港英军海陆空卫队,由指挥官艾利斯中校(Jeremy Ellis)带领下,与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指挥官谭善爱中校率领,同以18人组成的海陆空卫队,在威尔斯军营进行交接仪式,两军指挥官在23时58分向对方敬礼,艾利斯以英文向谭善爱报告:“谭善爱中校,威尔斯军营现在准备完毕,请你接收。祝你和你的同事们好运,顺利上岗。请允许我让威尔斯亲王军营卫队下岗”。谭善爱中校以普通话回答:“艾利斯中校,我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接管军营。你们可以下岗,我们上岗。祝你们一路平安”。语毕两方握手,并互相敬礼,艾利斯命令卫兵步操离开军营大门,走向停靠军用码头的漆咸号巡防舰,当时为23时59分55秒,象征英军驻港的历史正式终结[31]:13-15。
1940年驻港英军冬令时间
香港保卫战是驻港英军直接参与的最大规模战役,由于当年英军的远东司令部设于以新加坡为核心的海峡殖民地,为了与远东司令部协调,因此驻港英军在1941年12月战争爆发时采用远东英军冬令时间(GMT+7:30)为标准时间[32],该时间与香港政府向公众颁布的时间有别,当年香港政府颁布1941年9月30日是香港夏令时间在当年的最后一天,1941年10月1日起转换为香港冬令时间(GMT+8:30)[33],故此在同年12月香港政府的时钟指针比驻港英军快1小时,至于入侵香港的日本皇军则以东京时间(GMT+9:00)为标准,由于负责防守香港的驻港英军,负责香港行政的香港政府,以及侵略香港的日本军队采取的时间制度各不相同,故此在研究香港保卫战的历史及作战进程时,便需要注意不同文献对时间记载的差异[32]。
参见
英属香港军事部队
驻港英军军人坟场
参考文献
- ^ 1.0 1.1 本港接報展開海難拯救大行動 躉船暴風雨中翻沉十二人死廿一失踪逾百六人獲救 今再展開搜索. 华侨日报. 1991-08-16: p.1 [2019-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3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海軍巡邏艦再度奏功東坪洲發現五舢舨拘七人蛇檢電視機. 华侨日报. 1991-02-24: p.4.
- ^ 邝智文; 张少强、陈嘉铭、梁启智. 二次大戰期間的香港華籍英兵 (PDF). 香港. 2016: 17–18 [2021-11-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1-0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歷史學家撰寫——華籍英兵血淚史. 星岛日报. 2018-09-18 [2019-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邝智文; 张少强、陈嘉铭、梁启智. 二次大戰期間的香港華籍英兵 (PDF). 香港. 2016: 19–20 [2021-11-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1-0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7.0 7.1 海防博物館展示香港軍事服務團歷史. 香港政府新闻公报. 2013-12-12 [2019-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華籍英軍:我們才是香港抗日的主力. 中时电子报. 2016-03-04 [2019-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出走香港 可投考英國空軍? 應徵資格:持BNO及…. 香港01. 2018-06-18 [2019-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保衛戰75週年末代香港義勇軍:守護香港自己的歷史. 明周文化. 2016-12-20 [2019-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Lt Donald William Wagstaff H.K.R.N.V.R. 2nd MTB Flotilla, Coastal Forces Hong Kong. www.hongkongescape.org. [2019-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英國國防部將派軍機來港 運載抽調駐港啹喀兵團派駐中東. 华侨日报. 1990-11-28.
- ^ 海軍巡邏艦孔雀號 海外拯救受傷漁民. 华侨日报. 1988-06-29: p.3.
- ^ 警訊檔案之警察部門今昔──反走私特遣隊. 香港电台. 2013-11-08 [2019-04-21].
- ^ 日前稔灣事件 中港各執一詞 缺乏證據難判. 华侨日报. 1991-12-20: p.1 [2019-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巡邏艦已尋獲機器故障遊艇. 华侨日报. 1988-04-17: p.6.
- ^ Photos of 1st Royal Tank Regiment. Gwulo. [2023-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2). Archive.is的存档,存档日期2023-07-12
- ^ 英國陸軍的驕傲 — 百夫長坦克在香港. 立场新闻. 2021-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柏林以東規模最大的部隊:駐港啹喀野戰隊. Watershed Hong Kong. 2022-07-23 [2023-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21.0 21.1 赤柱軍營明日開放 御林軍向市民道別. 华侨日报. 1988-01-08.
- ^ 《2000年軍事設施禁區(修訂)令》 (PDF). 立法会. [2023-07-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4-10-1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Peacocks unite for final patrol (PDF). Navy News. August 1997: 19 [2024-08-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2-03).
- ^ 中國密檔揭沙頭角槍戰從未曝光細節 民兵放火被擊斃. 香港01. 2017-05-17 [2021-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軍車誤駛入華界 扣留十八小時放還. 《华侨日报》. 1971-05-20: 第二张第一页 [2010-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2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類似公安船出現后海灣機關槍指嚇 水警黑夜追走私大飛遇大陸公安拔槍擋駕 警方極為重視已知會大陸徹查眞相. 华侨日报. 1991-11-09: p.4 [2019-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90年初中國公安屢越邊界 曾於港水域用槍指嚇港警. 苹果日报. 2018-12-28 [2019-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28.0 28.1 孔雀級巡邏艇. 中国军舰博物馆. [2019-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1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29.0 29.1 “驻港英军撤兵记”,《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写真》新华社解放军分社,新华出版社编著,1997年7月
- ^ Chatham in charge as HQ closes down (PDF). Navy News. August 1997: 19 [2024-08-23].
- ^ “神圣的时刻-中英防务事务交接仪式写真”《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写真》新华社解放军分社,新华出版社编著,1997年7月
- ^ 32.0 32.1 邝智文; 蔡耀伦.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香港: 天地图书. 2013-09: 17. ISBN 9789888254347.
- ^ 今日實行冬季日晷 今晨時鐘撥慢半小時. 香港工商日报 (第5页). 1941-10-01 [2023-01-25].
- 书刊
- Alderson, G.L.D. History of Royal Air Force Kai Tak. Hong Kong: Royal Air Force Kai Tak, 1972.
- Bruce, Philip. Second to None.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 Gregorian, Raffi. The British Army, the Gurkhas and Cold War strategy in the Far East, 1947-1954. New York : Palgrave, 2002.
- Ko, Tim-keung, et al. ed. Serving Hong Kong: The Hong Kong Volunteers. Hong Kong: Hong Kong Museum of Coastal Defence, 2004.
- Melson, P.J. White Ensign Red Dragon: The History of the Royal Navy in Hong Kong 1841-1997. Hong Kong: Edinburgh Financial Publishing, 1997.
- Oxley, D.H. Victoria Barracks, 1842-1979. Hong Kong: British Forces Hong Kong, 1979.
- Richardson, Sam S. The Royal Marines and Hong Kong, 1840-1997. Portsmouth: Royal Marines Historical Society, 1997.
- Rollo, Denis. The Guns & Gunners of Hong Kong. Hong Kong: The Gunners' Roll of Hong Kong,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