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香港军事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条目为香港历史系列之一
开埠初期
(1842年至1898年)
20世纪初历史
(1898年至1941年)

其他香港系列

文化 - 经济
地理 - 政治 - 教育
香港主题

香港军事,最初的历史始于朝廷于屯门设立的屯门军镇。经历1841年和1860年两次鸦片战争后,政府分阶段将香港的主权割让予英国,除二战期间一度被日本占领外,香港防务都是由驻港英军负责[1],直至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就改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下称“驻港解放军”)管理。

历史

英属香港时期(1841-1997)

驻港英军与香港本地军团的概要

1841年1月香港开埠时即有英军驻守在香港,驻港英军由派驻到香港的英国陆军皇家海军皇家空军组成,港督在名义上身兼香港三军总司令(Commander-in-Chief of Hong Kong)[2],不过驻港英军的指挥权实际上是由驻港英军司令(Commander British Forces)行使,港督虽为香港三军总司令,却不能直接指挥驻港英军的行动,然而驻港英军司令在作出重要决策时亦需要向港督汇报,征用土地等涉及民事之项目也要取得港督的同意。驻港英军的军费由英国政府及香港政府共同负担,并通过协商决定分担的比例。驻港英军的官兵最初主要来自英国本地及英属印度,到19世纪后期开始招募香港居民,在二战前已有不少香港华人在英军担任工兵及炮兵,并参与在1941年12月爆发的香港保卫战[3],而在二战后,来自尼泊尔的踞喀兵取代原来的英属印度士兵[4],透过本地招募人员(Locally Enlisted Personnel,LEP)身份加入驻港英军陆军及皇家海军香港中队的香港人亦越来越多[5],驻港英国陆军中更设有主要由香港华人居民组成的香港军事服务团[6][7]

除了驻港英军外,香港本身亦设有后备军,常被称为“义勇军”的皇家香港军团始建于1854年[8],是一支直属于香港政府的军队,这支后备军主要由本地招募的兼职军人组成,最初的兵员以居港的英国人为主,1920年代起有越来越多的香港华人居民参加,到二战后主要由本地华人组成[9]。除了陆军,香港于1933年建立香港海军义勇军,再于1939年成为香港皇家海军志愿后备队,该支本地海军后备部队于1959年并入皇家香港防卫军,至1967年防卫军撤销海军部队[10]

皇家香港辅助空军成立于1949年,并与皇家香港军团同源于战后设立的香港防卫军,辅助空军于1970年成为独立的航空支援部队[11]。皇家香港军团及皇家香港辅助空军皆属香港本地军队,由香港政府招募、调动及提供全部运作经费,平时主要协助执行防卫、治安及救援工作,战时则由驻港英军司令统率[12]。香港政府于1940年因应日益紧张的防卫局势,开设防卫司一职统筹香港防卫及保安的事务,又筹建属于本地全职正规军的香港华人军团[13],并组织了一支名为晓士兵团的民兵[14]。因此驻守香港的军事部队长期由驻港英军及香港本地军队组成,驻港英军由英国驻军司令指挥,主要执行对外防卫及抵抗外敌入侵的工作,而兼任香港三军总司令的港督则可指挥属于本地部队的皇家香港军团及皇家香港辅助空军,协助防卫香港之馀亦执行内部安全工作,在必要时香港政府也可主动要求驻港英军出动,惟需要承担额外的军费开支,而香港一旦进入战争状态,香港本地军队将交由驻港英军司令统一指挥与驻港英军一同执行保卫香港的任务。香港在1917年、1939年及1951年曾经实施征兵制[15],英籍居民有服役的义务,《强制服役条例》至1961年6月被废除[16]

香港开埠至二战前(1841-1941)

英国皇家海军军官卑路乍率领军舰于1841年1月25日抵达香港,海军测量人员测定香港岛西面有一片突出的临海高地,可供登陆后扎营,于是派出工兵开辟从海旁到这片高地的小路,而这处便是上环水坑口。1月26日,英国远东舰队支队司令伯麦乘高尔合号(HMS Calliope)抵港,沿著该小路登上香港岛西北的一座小山岗,举行英国国旗升旗仪式,宣告香港开埠[17]

香港保卫战(1941)

西湾国殇纪念坟场内一排又一排的墓碑,该坟场为安葬在香港保卫战中阵亡及死于日军战俘营的军人而建,由英联邦战争公墓委员会英语Commonwealth War Graves Commission管理。在坟场内埋葬有1,578具遗骸,当中有444具不能辨识身份;这些军人来自英国、加拿大、印度及香港等地[18];而在坟场入口的纪念亭,墙壁上刻有2,070位军人的名字,他们的遗骸已不可寻获;另有两块碑石,分别纪念因宗教理由而采用火葬的军人,以及于两次大战期间在中国殉难后无法保存遗骸的英联邦军人[19]

1938年10月12日,日军在邻近香港东北部的大亚湾登陆,并于10月23日攻陷广州,又于1939年5月攻占海南岛,在珠江口一带的中国军队都已被日军逐退,英日两军隔著深圳河对峙。由于日军已经控制华南地区,而台湾亦为日本领地,香港已陷入被日本势力三面包围的严峻处境,只是日本此时尚未准备好向英美开战,日军才没有立即入侵香港,但日本军方已开始准备扩大战争并谋划侵占东南亚[20]

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向英国、美国及荷兰开战,日军于当日清晨进攻香港。英军当时只有5架空军飞机驻守启德机场,日军用一个上午的时间便取得制空权,而皇家海军则在战争爆发前已将大部分军舰撤退到新加坡,只有色雷斯人号驱逐舰及合共十馀艘的炮舰鱼雷艇留港抵抗日军。英军、印度军、加拿大军、香港义勇防卫军香港华人军团晓士兵团民兵组成13,500人的香港守军抵抗日军入侵,而日军则以日本陆军第23军辖下屡次击败中国军队的第38师团为进攻主力[21],日本陆军连同其陆军飞行战队日本海军海军航空战队,日军约有40,000馀人入侵香港。香港守军于12月13日退守香港岛后,日军对香港岛展开连日空袭及炮轰。12月18日晚上,日军利用炮轰造成的大火所产生的浓烟掩护,在香港岛东北岸登陆,香港守军在香港岛多处与日军爆发激战[22],单是19日清晨至20日凌晨,在黄泥涌峡渣甸山历时一天的战斗,香港守军已有451人阵亡,日军伤亡人数也超过600人[23]。随著日军逼近维多利亚城,双方在铜锣湾及湾仔一带展开巷战,可是已无法扭转败局,总督杨慕琦于12月25日投降,而在赤柱炮台一带的守军则抵抗至26日上午,香港至此沦陷。在历时18天的战役中,香港守军有1,679人阵亡,尚未包括在战役结束后因伤病而亡的士兵。而在香港守军中的两营加拿大军,有290人战死,另有264人在战俘营中身亡[24],到香港增援的1,975名加拿大军人中有超过四分之一一去不返[25]

日占时期(1941-1945)

日占时期初期,军政府施戒严令,日本于九龙尖沙咀半岛酒店发布行政指令。日本军政府(包括政治部、民事部、经济部、司法部及军事部等)制定了严厉的法例及设立管辖全香港市民的政府。共有7000多名战俘(包括英军及市民)被囚禁于深水埗赤柱战俘营,战俘备受饥饿、病患之苦。同时,日本军政府封锁维多利亚港、控制海旁的货仓。 1942年1月,由印度人及香港人组成的警察被征召成为宪兵队。日本宪兵将香港的警察局分为5区,东香港、西香港、九龙、新界及水警。总部位于香港岛中环前法国外方传道会大楼

在香港保卫战爆发前,香港为支援英国对抗轴心国而在黄埔船坞建造的帝国龙号刚下水[26],香港沦陷后,日军将该艘货轮没收,并继续建造完成为晓空丸[27]。1944年9月18日,晓空号被美国海军河豚级潜艇发射的鱼雷击沉(北纬35度02分,东经124度24分:35°02′N 124°24′E / 35.033°N 124.400°E / 35.033; 124.400[27][28]

香港沦陷时期,民间抗日力量此起彼伏。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港九大队。港九大队由中国共产党党员曾生领导,在1941年日军进攻香港时,港九大队从200人扩展到超过6,000位成员。在英军撤退后,港九大队队员获取被英军摒弃的武器,并在新界九龙建立基地,同时在西贡墟建立地下联络系统。而第三个和第五个分支在蔡国梁之下,被派遣到香港九龙,由队长黄冠芳和副队长刘黑仔带领,统领香港九龙抗日武装斗争,并让中国获取日本华南台湾东南亚的战略机密。港九大队属下有短枪队和几个区中队,队员竭力攻击强盗和日军,保障农作物及人命安全。港九大队亦帮助破坏日本在香港的军事据点,和促进了在中国人、英国人和美国人之间友谊。在使用游击战的常规战术下,他们杀死了一些汉奸和其同党,在九龙和广州保护贸易商人,攻击大埔的警察局,并轰炸启德机场。港九大队在拯救英国和外国人士上亦扮演了重要角色,共有20名英国人、54名印度人、8名美国人、3名丹麦人、2名挪威人、1名苏联人,以及1名菲律宾人获拯救,包括被囚的赖特上校等英军官兵及美军飞行员,此外亦有大批内地教育界、新闻界、文化界人士获救。另外,港九大队亦协助营救战俘,包括著名的赖廉士爵士、祈德尊爵士、王国栋教授和David Bosanquet。港九大队对盟军最重大的贡献,是抢救了8名因日军击落其飞机而跳伞到九龙的美国飞行员。当时为1944年2月11日,美军第十四航空飞行指挥员兼教官克尔(Donald W. Kern)中尉在轰炸启德机场时被日军击中,跳伞降落慈云山,后得到游击队小交通员李石仔等救助才能逃出日军的搜捕。

英军服务团(British Army Aid Group)成立于1942年,主要任务是协助营救在日军集中营被羁押的英国军民及盟军战俘[29],故此在战时被编入负责战俘询问、英籍人员撤离与处理的军情九处(MI9),向驻重庆的英国大使馆汇报,由印度英军总司令管辖,而不是受中国战区统帅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支配。英军服务团的骨干由曾经在驻港英军、香港义勇防卫军香港华人军团服役的香港华人组成,这些华裔士兵在香港投降时接受长官的指示脱去军服并混入平民之中[30],逃过成为日军战俘的厄运并继续为英军效力,部分人接受训练后潜伏在香港及华南的日占区,与混入民众的华裔英兵建立联系[31],开始在日占区构建情报网络,向盟军提供情报[32]、与集中营的俘虏建立联系、秘密救助被拘留的战俘、监视日军舰艇在香港及华南的活动[31]、策反船坞工人拖延日舰维修、绘制日军据点资料、汇报盟军空袭的战果,并在战争结束前协助组建临时政府。英军服务团约有80名敌后人员被日军揭破身份而失去性命,在战后有部分阵亡的特工被合葬于钻石山坟场的“抗日烈士墓”[32],而部分具军职人员则被埋葬在赤柱军人坟场[33]。英军服务团除了组织守军士兵在香港沦陷期间搜集日军情报,还安排具有前线作战经验的其中约130位华裔士兵前往英属印度再次接受军事训练,并于1944年被编组为香港志愿连参与缅甸战役[34],在日军占领区从事敌后破坏、伏击日军,为反攻日军的英军建立桥头堡等特战任务[35]

香港重光

皇家海军不屈号(HMS Swiftsure英语HMS Swiftsure)轻巡洋舰于1945年8月30日与夏悫少将率领的太平洋分遣舰队一同抵达维多利亚港,结束香港日占时期。

1945年8月30日,夏悫少将率领以不屈号(HMS Swiftsure英语HMS Swiftsure)轻巡洋舰为首的皇家海军太平洋分遣舰队驶入维多利亚港[36],在香港升起了英国国旗,象征结束日本对香港的占领,港府亦因此将8月30日定为重光纪念日。1945年9月1日,夏悫宣告成立军政府,并由他本人出任军政府首长兼三军总司令。1945年9月16日,夏悫少将举行受降仪式,接受日本陆军冈田梅吉少将和海军藤田类太郎中将投降,于香港总督府签署香港的受降文件。香港市区出现大规模庆祝活动,纪念战争结束及盟军取得胜利。1946年4月30日,在战时被俘的杨慕琦爵士遂于5月1日复任港督,宣告军法管治结束。

英国统治后期(1945-1997)

皇家香港辅助空军正于启德机场操作海豚直升机参与联合搜救演习(本图摄于1982年,由参与演习的美国军方拍摄)

二战后,香港华人在驻港英军中所占的比例大幅提高,并设有主要由本地华人组成的香港军事服务团,而驻港皇家海军香港中队亦主要由香港居民组成,至于直属于香港政府的皇家香港军团皇家香港辅助空军更以香港居民占多数。香港境内治安属香港政府的职责,主要由香港警队执行,港府可按情势调动又称为义勇军的皇家香港军团及辅助空军支援,如有紧急需要亦可向驻港英军要求增援及协助。六七暴动期间,驻港英军支援香港警队平息暴乱[37][38],并拆除斗委会在香港街头所放的炸弹[39][40]。直至1995年,驻港英军负责中港边界治安,包括堵截走私及非法入境者皆有贡献[41],又协助海上拯救工作[42]。驻港皇家空军及海军亦联同皇家香港辅助空军及水警进行海上救援任务[43]。皇家香港辅助空军于1988年起逐步扩大编制及全职化,以便在1990年代初逐步接替驻港皇家空军的工作[44]

特别行政区时期(1997年起)

解放军驻港部队

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外交和国防事务由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负责。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后,香港防务正式交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接管。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于1993年初开始组建,1996年1月28日组建完毕。驻军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费用由中国中央人民政府负担。

驻军的职责是防备和抵抗侵略,保卫香港安全;担负防卫勤务;管理军事设施;承办有关的涉外军事事宜等,不干预香港地方事务。香港特别行政区在必要时,可向中央政府请求驻军协助维持社会治安和救助灾害。驻军人员除遵守全国性法律外,还要遵守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

驻港部队的直八直升机

驻军组成:驻军由陆军海军空军部队组成,是一支合成部队,下辖1个陆军合成旅、1个海军舰艇大队、1个空军航空兵团。

驻港部队的司令员政委一般为少将军衔。

军事设施

曾在香港发生的战役


参考资料

  1. ^ HONG KONG HANDOVER 1997 (PDF). Navy News. August 1997: 19–21 [2024-08-23]. 
  2. ^ 管治基石. 岭南大学. [2021-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邝智文. 二次大戰期間的香港華籍英兵 (PDF). 香港中文大学. [2021-01-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1-2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 【駐港英軍】跑山多過你行路的啹喀兵. 港识多史. [2021-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 港英餘業:前華籍英兵:這一代,再無職業軍人. 苹果日报. 2012-09-01 [2021-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 ^ 勇者無名 ─ 香港軍事服務團歷史展. 香港海防博物馆. [2021-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 ^ 新聞故事:華籍英兵掉進歷史廢墟. 东方日报. 2012-06-30 [2024-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1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 ^ 義勇軍團 (1854-1995). 香港海防博物馆. [2021-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9. ^ 1995年9月3日:皇家香港軍團(義勇軍)解散,服務香港141載. 立场新闻. [2021-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0. ^ 香港海軍志願後備軍與禾花號-義律族徽、何東捐贈與戰後重建. Watershed Hong Kong. 2021-10-09 [2024-02-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1. ^ Royal Air Force Reserve and Auxiliary Forces - RAF Museum (PDF). UK: RAF Museum. 2003: 173-176 [11 January 2021]. ISBN 97809530345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10-1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2. ^ 香港保衛戰血淚兄弟情:米杜息士團與香港義勇防衛軍. Watershed Hong Kong. 2020-12-01 [2021-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3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3. ^ 邝智文; 蔡耀伦.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香港: 天地图书. 2013-09: 89. ISBN 9789888254347. 
  14. ^ 「曉士兵團」─ 保衛香港之「銀髮族」志願部隊. 香港海防博物馆. [2021-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5. ^ 香港強制兵役的歲月:1917、1939、1951. Watershed Hong Kong. 2020-10-21 [2021-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3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6. ^ COMPULSORY SERVICE ORDINANCE. Historical Laws of Hong Kong Online. [2024-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1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7. ^ 【當年今日】英國佔領香港176週年. 852邮报. [2020-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8. ^ 香港保衛戰紀念儀式 加華裔老兵遠道出席 西灣國殤紀念墳場600人悼念. 明报. 2016-12-04 [2020-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6). 
  19. ^ 西灣國殤紀念墳場. 港识多史. [2020-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1). 
  20. ^ 日落香江:香港對日作戰紀實(修訂版). 香港. 2015年07月: p.54. ISBN 9789620437762. 
  21. ^ 日落香江:香港對日作戰紀實(修訂版). 香港. 2015年07月: p.53. ISBN 9789620437762. 
  22. ^ 字旅行間:守衛香港系列.1941年香港保衛戰. 明报. 2019-10-11 [2021-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3. ^ Studying the Battle. www.hongkongwardiary.com. Hong Kong War Diary. [2020-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4. ^ 香港保衛戰 ── 被遺忘的歷史?. BBC. 2015-09-02 [2020-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5. ^ 悼在港陣亡加國兵72載 駐港澳總領事:加拿大銘記. 香港01. 2019-12-08 [2020-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6. ^ Mitchell, W.H.; Sawyer, L.A. The Empire Ships. London, New York, Hamburg, Hong Kong: Lloyd's of London Press Ltd. 1995: not cited. ISBN 1-85044-275-4. 
  27. ^ 27.0 27.1 EMPIRE – D – E. Mariners. [2018年8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8. ^ 存档副本. [2018-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9. ^ 海防博物館展示香港軍事服務團歷史. 香港政府新闻公报. [2020-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0. ^ 邝智文; 蔡耀伦.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香港: 天地图书. 2013-09: 362-365. ISBN 9789888254347. 
  31. ^ 31.0 31.1 Bernice Chan. Peter Choi, 93, on wartime spying, raising seven kids alone, and Typhoon Wendy. SCMP. 2015-05-16 [2020-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2. ^ 32.0 32.1 睹日軍暴行義憤填膺 投身英軍情九處抗日 香港保衛戰 華裔特工鬥智鬥勇. 明报—加东版. 2016-11-11 [2020-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3. ^ 赤柱軍人墳場的沉睡英雄——英軍服務團、皇家香港軍團. [2020-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4. ^ The Hong Kong Volunteer Company (PDF). Hong Kong Volunteer & Ex.PoW Association of NSW. [23 December 20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2-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5. ^ Cheng, Maximo Anthony (Oral history). Imperial War Museums. [2021-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6. ^ Gregory, F. E. C. (6 January 2011). "Harcourt, Sir Cecil Halliday Jepson (1892–1959)".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93/ref:odnb/64097. Accessed 14 May 2020.
  37. ^ 昨晨軍警出動千二及三直升機 大搜北角英皇道三大厦. 华侨日报. 1967-08-05 [2021-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8. ^ 六七基地 港英直升機空降圍剿. 苹果日报. 2019-09-25 [2020-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9. ^ 左派暴徒滅絕人性 炸彈炸死稚齡姊弟 今晨左報雙字不提. 工商晚报. 1967-08-21 [2021-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3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0. ^ 炸死兒童卑劣手段亦屬英雄 且看左報今天又作何解釋. 华侨日报. 1967-08-21 [2021-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3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1. ^ 海軍巡邏艦再度奏功東坪洲發現五舢舨拘七人蛇檢電視機. 华侨日报. 1991-02-24: 4. 
  42. ^ 海軍巡邏艦孔雀號 海外拯救受傷漁民. 华侨日报. 1988-06-29: 3. 
  43. ^ 本港接報展開海難拯救大行動 躉船暴風雨中翻沉十二人死廿一失踪逾百六人獲救 今再展開搜索. 华侨日报. 1991-08-16: 1 [2021-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3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4. ^ 耗資五億五千萬添置飛機 輔助空軍加强編制 逐步取替英軍工作 執行廿四小時搜索拯救任務. 华侨日报. 1991-04-22 [2021-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链接

参见